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的: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色2、写景诗的特色3、剖析写景诗的境界4、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重点难点:如何赏识写景的诗歌的境界[ 教课重点 ]认识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朗读、商讨、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久主题,是公众。
更是诗人的永久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异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外国诗两首》,去倾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以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 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战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因为抗争**** 统治,所以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战,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怀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优异的长篇小说《今世英豪》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毅,手法上既能优异地运用浪漫主义,又善于现实主义的描绘。
《祖国》发布于 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 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布一首《祖国》,以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公司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夸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唇枪舌剑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怪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奋的人民视为祖国观点的真切内涵,表现出他想认识和靠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激烈梦想。
2.休斯 (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
《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色
2、写景诗的特色
3、剖析写景诗的境界
4、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
要点难点:如何赏识写景的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
教课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赏识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三、读熟诗歌,注意领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掌握 ;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绘,赞叹“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想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素来没有暂停“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境界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颂扬大自然的无穷美好和勃勃活力,表达了对
大自然的无穷热爱和赞叹之情。
第二首:《夜》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诚挚,风格清爽,并善于描述大自然风景。
二、赏析,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领会诗歌所描绘的境界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漂亮
第四节:再次写到漂亮的月色
三、联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如何的心境?
四、频频朗读这首诗,领会诗中所描述的美景
五、部署作业。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一、教学假想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
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用意,明白得诗人什么缘故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写景诗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硕多彩的情感、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咱们。
每一首诗,确实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确实是一支美好悦耳的歌,确实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确实是奔涌的热血,确实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咱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1.依照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出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闻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象丰硕,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阻碍。
他的诗对后世的阻碍专门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大自然景色。
他的抒情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农村大自然景色三、组织学生朗诵诗歌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诵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括的思想情感别离是什么?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西风颂》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风和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生活给我们启示。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对比分析两首诗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讲解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课文分析(1)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方法,对两首诗进行鉴赏。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谈谈你对两首诗情感表达理解。
2. 答案:(1)象征意义: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生活代表人生道路。
隐喻手法:通过西风和生活象征,表达诗人思想和情感。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两首诗情感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象征意义把握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查找更多关于雪莱和普希金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2)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或生活为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你》,我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某某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
这个单元是诗歌,选编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颂。
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外国诗两首》是田园诗。
田园诗一般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一诗,作者借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表现出大自然的无比美好无限生机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诗《夜》是诗人通过描写出的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将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蕴含其中。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涉猎不多,从教材角度也对现代诗选编不多。
但从初四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对古诗理解赏析的体验和诗歌本身特点两方面考虑,我认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不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2、情感与态度: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和对待生活的情趣。
『说明』这些目标就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及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习惯与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同时,学习诗歌,一定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体会蕴涵其中的自然诗意、人生情趣。
『说明』诗歌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3、比较阅读,把握匠心构思。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把握诗歌具体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品析感悟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感悟诗歌意境、赏析语言美等特点。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外国诗两首》,分别为雪莱的《西风颂》和泰戈尔的《飞鸟集》。
《西风颂》以雄壮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西风的力量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而《飞鸟集》则通过短小精悍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西风颂》中的象征意义,把握《飞鸟集》的哲理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西风和飞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讲解:分析《西风颂》的象征意义,如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等;解读《飞鸟集》的哲理,如生命的短暂、自然的美好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仿写或赏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两首——《西风颂》《飞鸟集》2. 板书内容:《西风颂》:主题思想、象征意义、艺术特色《飞鸟集》:哲理内涵、艺术特色、诗歌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分析《西风颂》和《飞鸟集》的异同点,结合诗句进行论述。
2. 答案提示:从主题、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外国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西风颂》中的象征意义,把握《飞鸟集》的哲理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
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
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