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经济林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果实等资源,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
研究和关注经济林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林发展现状1. 经济林资源丰富我国地大物丰,拥有丰富的木材和果实资源,适宜发展各类经济林。
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类型的经济林资源,如杉木、松木、桉树等木材资源,以及苹果、柑橘、草莓等果实资源,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2. 经济林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经济林的发展,大力推动了经济林的种植和发展。
据统计,我国经济林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林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3. 经济林产业不断壮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木材和果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经济林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1. 生态林业成为主导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林业将成为未来经济林发展的主导。
生态林业强调的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的质量和功能,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未来,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推动生态林业的发展。
2. 高效林业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经济林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高效林业的发展。
高效林业能够提高木材和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土地使用和资源浪费,为经济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的基础上,通过种植其他农作物或者养殖家畜家禽来进行经济利用。
这种经济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保护水土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
未来,林下经济将成为经济林发展的新趋势。
三、促进经济林发展的政策建议1. 完善经济林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林的支持力度,完善经济林的立法和政策体系,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趋势经济林是指人工种植的木本植物,以其经济性为主要目的进行种植,并在实践中形成出色的效益和持续的生产生态系统。
我国经济林发展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发展过程,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现状1. 种植结构目前,我国经济林种植结构偏重于林木和果树,两种类型的经济林占据了种植面积的70%以上。
其中林木主要包括杉木、松树、柳树等,果树主要包括苹果、樱桃、李子、桃子等。
此外,还有竹林、茶叶等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的经济林种类。
2. 种植面积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为1.44亿亩,占到全国森林面积的30.2%。
其中,果树面积为8600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60%以上,林木面积为4870万亩,占33.8%。
种植经济林的主要区域是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是全国的两倍以上,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3. 经济效益经济林的种植与管理主要目的是经济效益,因此其效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经济林产值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6%。
其中,果树产值为7108亿元,占比61.2%,林木产值为3302亿元,占比28.4%。
二、趋势1. 绿色发展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已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对于经济林的发展,也需要遵循绿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品质和效益、推广科学管理等举措,以确保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
2. 多元化发展在经济林的种植中,多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未来,经济林的品种将趋于多样化,不仅仅是传统的林木和果树,还包括竹子、药材、花卉、中药材等。
这种多样化种植结构的发展将带来更加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3. 农林间作随着农业和林业的融合,农林间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农林间作指的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的种植模式。
中国林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
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1中国林业的资源情况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
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
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
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生态服务功能低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
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三是经济林;四是薪炭林;五是特种用途林。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全国约有3万多种植物,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但目前,约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419种和13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虎、藏羚羊、兰科植物、红豆杉、苏铁等动植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在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类型458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54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29个,湿地生态系统类型125个。
目前,我国共有2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2中国林业的现状对中国林业的现状进行估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就巨大;二是问题严重。
林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工造林势头很猛,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林业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也是促进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性内容。
林业生产建设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高生态建设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强化林业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生态环境;林业经济;对策引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
事实证明,要想实现绿色发展模式,就必须顺应自然法则,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加速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技术创新和交易体系服务平台。
1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缺乏规划支持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大量相关资源,通过分析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发展统计公报》发现,目前我国各地的林业相关资源拥有量及林业经济的开发利用量不同,各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政府对各个行业的调整平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引导下,各个部门才能形成联动机制,积极利用所拥有的林业相关资源,构建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支持,致使林业经济在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障碍。
例如,在我国林业经济模式中较为常见的“林-药”经济经营模式,其发展规划中明确的组织与企业数量并不多,大多数相关生产主体为普通的农户,而这些农户在生产中大多数缺乏正式的管理机制,产出的相关林业经济产品数量少,质量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低,生产要素投入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使当地的林业相关资源被大量浪费。
同时,缺乏明确规划会使林业经济的相关组织与企业等难以有效集中发展,农户生产出的林业经济产品无法形成订单产业,只能自行消耗,难以形成较强的林业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易受到市场需求变化影响,难以长期经营。
经济林现状和发展调研汇报

经济林现状和发展调研汇报经济林现状和发展调研汇报背景概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遏制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林。
经济林是指在现有自然和生态条件下,通过种植经济作物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森林经济作物种植区。
本文对当前我国经济林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旨在为我国经济林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我国经济林现状经济林作为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扶持。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林种植体系,其中以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带和南方平原为主要分布区域。
近年来,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总面积已超过2000万公顷,主要包括油茶、桉树、核桃、柚子等20多个品种。
其中最大的品种是油茶,已经成为我国林业生产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林作物。
油茶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公顷,全国油茶产量超过600万吨,产值接近300亿元。
二、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虽然我国经济林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品种单一。
我国经济林的品种主要是油茶、桉树、核桃、柚子等,缺乏多样性和品种的适应性不强。
2、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南方平原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带,而一些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区却未能充分利用。
3、科技水平落后。
我国经济林中科技含量比较低,很难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
三、我国经济林未来发展趋势1、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
经济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2、品种逐渐增多。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我国经济林品种将逐渐增多,种类将更加丰富,品质也将有所提高。
3、区域分布将更加均衡。
未来我国经济林的种植将更加强调区域的分布均衡性,将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区充分利用,使经济林的分布更加合理。
结论:总体来说,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增加品种多样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林的种植效益,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确保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新型林下经济

黑龙江省新型林下经济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重要林业省份,积极探索新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新型的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黑龙江省新型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新型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以森林资源为主要依托,以科技为支撑,通过优化林下产业结构,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一种新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新型林下经济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林下空间,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推动绿色发展:新型林下经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新型林下经济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科技支撑:新型林下经济以先进的科技为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了林下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自黑龙江省开展新型林下经济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林下经济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产业在内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林业科技,提高了林下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新型林下经济还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黑龙江省新型林下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未来,黑龙江省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林下经济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同时,还将加大对林下经济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还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黑龙江省新型林下经济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发展新型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还将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_布局_重点和趋势研究概述

一、中国林业及产业的现状与特点近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
据第七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比上一次清查净增0.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净增2.1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净增11.28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净增840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森林资源的增长为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年平均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
2010年达2.28万亿元,同比增长30.21%。
从主要林产品产量来看,中国人造板、松香、木竹地板、家具、经济林产品产量均处于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
综合来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涉林企业有25万家左右,林产加工企业12万家左右;其中:家具企业1万多家,人造板企业6000多家,地板企业5000多家,木门企业4000多家,木结构和楼梯企业3700多家;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万家左右。
全国从事林业产业人员有4500万人,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近5%。
二是产业内涵不断丰富。
除了传统的产业类型外,近年来中国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沙产业、油茶等木本粮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和林产品展会经济、金融咨询服务业等蓬勃兴起,各种品类的林产品琳琅满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是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广东南部、河北东部建成世界著名的家具中心;浙江嘉善、山东临沂、江苏邳州、河北文安等四大板材基地产量占全国同类产量一半以上;木竹地板前10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布局、重点和王满中东部地区成为木竹地板生产中心;全国涌现出林业产值超50亿元以上的县有30多个,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0个。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
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压力的增大,经济林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当前,经济林产业已成为中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在逐步增长中。
本文将对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1、种植面积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政策的支持,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2.88亿亩增长到2019年的3.24亿亩,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
经济林种植面积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木材加工、林下种植、林下经济等。
2、经济效益逐年提升经济林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2019年我国经济林产业总产值已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商品林产值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5.3%。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逐步完善,经济林产业的经济效益将会逐年提升。
3、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林品种的不断优化,为我国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当前,优良的经济林品种逐渐得到广泛推广,如果树、中药材、油料、能源林等。
同时,林下种植等模式也日益普及,增加了经济林的附加值。
4、效益亟待进一步提升尽管经济林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
经济林的品质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基础设施、品种研发、经济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同时,还需要提高对经济林种植技术的研发、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大规模工程投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1、加强品种研发,优化品种结构经济林产业应加强品种研发,选育出适宜地域、适合市场需求的经济林品种,不断优化经济林的品种结构。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耐旱、抗病、适应力强等特性的研究,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
2、强化全产业链布局,提高附加值经济林产业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为了提高林农收益和经济林产业的附加值,应加强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
通过建立产地示范区、行业标准、产品认证等措施,提高经济林的品质,不断提高经济林产业的附加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指的是用于生产药材、干鲜果品、饮料、调料等产品的林木,经济林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可以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创造经济效益。
经济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展经济林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汇总的经济林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生态环境;经济林;产业化生产
一、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经济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大林种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得最好的林种。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经济林资源丰富。
据专家研究统计,我国已拥有各种经济林木近1000种,其中大面积主栽的树种约60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城乡市场、优化食物结构、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等方面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经济林生产面积快速增长,年均新增经济林面积2000万亩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底,全国经济林总面积已达4.3亿多亩,年总产量8800多万吨,总产值1640多亿元,分别比“八五”期末增长了30%、97%和96%。
1.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名特优新品种、名牌产品数量快速增加
近几年来,仅由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基地”共300多个。
目前,全国已呈现出大路水果比重下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8.3%,北方地区的设施栽培面积也迅速扩大,北京大城市近郊区的精品观光采摘园数量快速增多。
同时,各地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各类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如河北鸭梨、平谷大桃、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京东板栗等一大批产品已享誉海内外。
二、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林发展要求选用好的生态经济树种,维持生态条件平衡,进而实现经济
林产品的高产,高质和高校。
就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的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限制了经济林的发展。
2.1 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经济林标准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经济林建设中随意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环境污染都对经济林的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标准化程度低是造成我国经济林发展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重视标准化生产。
2.2 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率低
就我国目前经济林种植的树种结构来看,多是苹果、梨等大路水果,用于食品加工、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原料林较少,并且很多经济林都存在低产、低质和低效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林原料的利用,造成经济林树种种植结构上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在全国经济林总面积中,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面积、大路水果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
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8%,其中西部地区仅为14%,西南地区仅为8%。
目前,全国经济林呈现出低效林多、高效林少,大路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加工品种和错季型水果品种少的状况。
三、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目标
随着人们对经济林产品需要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林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科技创新新手段,以当地资源为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实現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规模化、深度化、科学化管理,形成贸工林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林可持续发展。
经济林生产可持续化是今后经济林发展的主要方向,这里的可持续既指经济效益的可持续,也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而实现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需要正确的认识与严格的管理,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
良种是经济林高产,高质的重要条件,在经济林建设汇总占有重要位置,良种繁育是经济林高产、高质的有效保障,应多采用无姓繁殖,保证亲本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与表达,这样便可以保证经济林产品的优质,为生产者打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无性繁殖推广应用的过程中,生产者还需要注意经济林树种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这也是今后经济林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今后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今后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加工和市场流通为重点,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至2010年,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的规划总目标是,经济林总面积稳步发展到3700万公顷左
右,总产量1.8亿吨以上,产品贮藏保鲜量和加工量分别占经济林产品总量30%和20%以上,原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以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400亿元。
经济林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林产业化新格局。
为此,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4.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优化生产布局,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加大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改造力度,调减大路品种面积,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实现四季周年供应。
同时,大幅度增加经济林二、三产业比重,积极培植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保鲜、加工、流通型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林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
4.2加大品种更新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力度
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推广力度。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优良种苗基地和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
五、结束语
发展经济林产品是大势所趋,我国在这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因此,必须大力的支持和引导该项行业的发展。
面对技术水平和国外市场的双重考验,我国的经济林产品的发展事业必须进行改革,要注重加大现有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要对现今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经济林产品进行大力培植,此外还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有选择性的借鉴外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星辰.我国经济林生产形势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5(3).
[2]廖宝灵.乌桕籽油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