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第二章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章认知与⼤学⽣⼼理健康第⼆章认知与⼤学⽣⼼理健康导⼊:我们这⼀代最伟⼤的发现是⼈类可以借由改变⼼中的态度来改变⼈⽣。
——威廉?詹姆斯所谓快乐⼈,不是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是持着某种特定态度的⼈。
——休?当斯态度可以改变⼈⽣,可以创造快乐与痛苦,在我们的⽣活、学习与⼯作中,我们常常可以体验到态度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以为某种消极情绪是由于某⼀客观事件引起的,⽽客观上也的确存在着某⼀客观事件,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试者去改变⼀下对这⼀客观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态度,也许就可以消除这⼀消极的情绪,⽽使你⼼理豁然开朗。
因此,当客观事件在不断地发⽣着,甚⾄是不受⼈们意志控制地发⽣的时候,我们⽆法改变客观事实,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对事件的认知来改变⼼态、情绪与⾏为,从⽽建⽴健康的⼼理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看,认知⽔平直接影响着⼈的⼼理健康⽔平。
第⼀节认知的概述⼀、认知(cognition)的概念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以及周围事物对⾃⼰的意义与作⽤的想法或观点。
1、认知影响⼈的态度、价值判断与观念。
对于同样的事件,由于认知不同,则会产⽣不同的态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当这种类似的情景反复出现时⼈对该类情景所反映的事件形成了⼀种固定的观念。
2、⼈的认知是具有选择性。
符合主体需要的信息被放⼤,不符合需要的信息被缩⼩3、影响认知的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
对于某⼀具体情景来说,会有许多因素控制个体对它的认知,例如要对⼀个⼈进⾏评价,那么他的外貌、学识、⾏为表现、别⼈的评价等都会影响你对他的评价。
这些认知因素之间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感受到⽭盾和冲突,现实中,⼤部分⽭盾和冲突都表现为认知⽅⾯的。
这种⽭盾和冲突,会使⼈感到不愉快,感到焦虑。
于是,⼈们会想⽅设法去消除或减轻这种不协调,⽽当⼈们的认知体系是协调的时候,就会努⼒的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盾的信息。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 童的期望得以实现,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对未来的影响: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 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成为不信任 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格是指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过程与人格特征相结合,就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触摸到物体的软硬,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事物都是由许多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的容器,认出它是一个杯子,这个心理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
简单地说,看到一个圆柱体,是感觉过程,认出是一个杯子,则是知觉的过程,后者包括了以往的经验,是多个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感觉的种类与特性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的敏感程度是感觉的感受性,衡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志是看感觉阈限值的大小,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心理学 第2章 心里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三、认知过程——记忆 1、记忆的概念
• 过去的 经验在 人脑中 的反映。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十五课时
第二章 心理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 内 容 分
形象记忆(已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听觉、触觉等) 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位主要内容的记忆)
1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四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3节 人格心理特征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 • •
能 力 气 质 性 格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能力
(一) 能力概述
(二) 能力的分类
(三) 能力的个别差异
(四) 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 续作用于 感觉器官 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 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器官 接受不同 侧记而使 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 现象。 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 在其他感 觉的影响 下所发生 感受性变 化的现象。 发展补偿 人的感受 性能在个 体的实践 活动中获 得提高和 发展。 联觉 一种感觉 兼有另一 种感觉的 现象。 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 消失后感 觉在短时 间内不马 上消失的 现象。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二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2节 人格倾向性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三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需要
(1) 概念: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 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 的源泉。) (2)分类:
生理性需要: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要求。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
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一、婴儿期 (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的类型
心境是指一种深入持久、又比较微弱的 情绪状态,具有渲染性和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指一种短暂、强烈的、疾风暴雨 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又称为应激状态,是由于出乎意料 的紧张或危险情景所引发的情绪状态。
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提出的。强调了 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根据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把有意想象可分为
1) 再 3)幻想
6)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集中。 它的两个特性就是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分类
注意一般分为三类: 1、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其特点是认识主体事先
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外在 刺激
生理 变化
感觉
情绪
兰格在情绪的发生上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他认为血管扩张产生愉 快,自主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就产生恐怖。
二、坎农的丘脑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如下质疑:
(1)机体的生理变化在发生上相对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迅速发生、 瞬息变化的事实。
(2)切断动物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
(3)用药物人为地引起与某种情绪有联系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真 正的情绪体验。
感受器
丘脑
③
① ②
③情绪产生
大脑 皮质
内脏
骨骼肌
情绪理论
三、沙赫特的情绪归因说 又称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主张,
种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 有创见的思维
发散思维
5) 想象
想象是指人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重新组合形成崭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别
想象根据有无目的和意识性,可以分为 1、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如 溜号、梦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和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知
情绪、情感过程 情
意志过程
意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 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1)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 事物个别属 性的反映,如感觉 到颜色、明暗、声 调、香臭、粗细、 软硬等 。
。 它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即逻辑思维,它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
步进行分析、推论,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 结论。
思维的类别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
再造性思维 也称常规性思维,是不加改变地运用以往在类似
条件下解决类似问题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问题的一
记忆的种类
按先后阶段顺序,将记忆分为
1、瞬时记忆 按几分之一秒计算 2、短时记忆 1分钟以下的记忆 3、长时记忆 能够永久保存的记忆
记忆扭曲现象
记忆形成的三种历程
首先 其次 最后
编码 贮存 检索
影响记忆的因素
(—) 序位效应 (二) 闪光灯效应 (三) 莱斯托夫效应
4) 思维
思维是人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
4、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其它恒常性
3) 记忆
我们既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大脑 中重新反映出来,这种既往经验的认知的认知(再 认)和回忆(再现),就是记忆。
记忆包括识记、保存、再认和再现四个过程
记住 不忘 认得 回想起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一)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思维过程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类别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分为 动作思维 1-3岁的婴幼儿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 3-6岁的儿童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
思维的类别
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 过程又清晰的意识分为:
1、直觉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突然出现的
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人的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 质和规律的科学。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反映。
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 个性
一、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心理 表现的主要方面。
按性质和形态不同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它反应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
“知之深,爱之切”
情绪的概念
情绪(emotion),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 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的体验,或者说, 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体验。
情绪有其生理基础 情绪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和体验
情绪的类型
七情之分 喜、怒、哀、惧、爱、恶、欲
并无准备
2、有意注意:是自觉发生的,其显著特点是有意识、
有目的、有准备地注意认识对象。
3、有意后注意:指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社会训练的注意
控制自己的注意 1)不仅意味着把注意指向某种应该事指向的事物 2)而且也意味着让注意避开不应该注意的事物
社会训练的注意
2、情感过程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 的需要而产生体验的心理活动。
的记忆。 (二)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
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三)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
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四)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
内容的记忆。 (五)运动记忆,是个人以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
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环境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制约着情感与情绪 , 其中认知因素是引起情绪的主要因素。
感觉的特点
•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不是事物的整体。
•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
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 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