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1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导学案-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1城镇化进程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回归课本】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2)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文化、发生显著变化3.动力:(1)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城镇发展与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城镇化过程:(1)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2)工业革命后: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 ,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1)世界级大都市:伦敦、、纽约、、上海、等(2)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大都市带3.发达国家的城镇化:(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多在 %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主要特征:①人口高度,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②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③注重营造的人居环境④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的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3)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和现象(1)城镇化水平比(2)城镇化水平很不均衡,有和等问题。
5.我国的城镇化:(1)状况:城镇人口快速,城镇数量不断,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
【思考讨论】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这些异同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复习课学案设计:2.3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

磐石二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编号:6第1课时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及其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1)生物的多样性①。
(2)水质、水量和②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③。
(4)出现“④”现象,影响⑤、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城市化过快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1)⑥污染。
(2)⑦污染。
(3)⑧污染。
(4)⑨污染。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①与②表示发展中国家,③与④表示发达国家),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2.196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可能有 ( ) A.发达国家的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B.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C.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城市化速度加快D.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授课年级高一课题城市化及其进程课程类型新授课时 1 上课日期年月日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导学建议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特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教学建议1.启发式讲述法。
利用多媒体图表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启发学生思考其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最后再给学生讲述其中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讨论归纳法。
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PPT课件、相关图片素材。
学生准备:1.完成《预学案》相关内容。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旁白】提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人口、用地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现象?过渡:深圳的转变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全球的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作以分析。
在教材中迅速找到城市化的概念,并与小组相互探讨概念中的信息。
第一层级预习情况检查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城市化地区不同步的根源是什么?2.如何比较区域城市化水平高低?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环节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
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3: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并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趋势。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预习教材,按要求完成预习自测。
教材助读:1、城市变化与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的关系;2、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应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1.城市化是否只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2.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课内探究探究城市化的表现问题1:结合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2000年和1985年相比,分析城市数目、城市等级有何变化问题2: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问题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活动分析: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1965年为%,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知识体系梳理城市化及其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预习效果检测读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B.②时期C.③时期D.④时期2.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
下图中三个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
读图,回答3~4题。
我国三个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3.上图三个城市中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甲城市和乙城市4.下列关于图中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思维探究与创新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互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目标与素养1.结合实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根据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能否迁移借鉴到我国城市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对比长江三江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可以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镇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以列表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运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图绘图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弥补感性认知的不足,同时增加理性认知。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小组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然后阅读、思考、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全班分为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等5个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城镇化对本组负责项目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课上交流。
高中地理《2.3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二《2.3城市化》学案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33基础梳理完成优化方案P34探究一、P35探究二1、城市化的标志是有哪些?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3、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特别提醒: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1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2)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4)再城市化: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二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34探究三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2.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 的现象。
在近 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 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 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 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 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城市滅热岛效应”的应用:一方面要将污染严重 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避 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另一方 面■应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舟以避免相互污染。
学案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 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学法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学习内容】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其中主要指标是:(4)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图例。
)P35对照2。
18和2。
19,分析图2。
2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6.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 %,1965年为 %,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化
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动力。
3.通过绘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长折线图的实践,培养动手绘图的能力。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课前预习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4.城市化产生哪些意义?
5.世界城市化进程分哪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探究
一、什么是城市化?
[重点突破]
1.根据城市化的概念分析得出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重点突破]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根据表中数据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1)分析世界城市化发展变化特点。
(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分析
)
(2)预测未来世界城市化的趋势。
2.城市化的演变规律
案例分析:阅读课本P 33“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合作探究一]结合图2.19和案例4,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思考: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
3.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
[合作探究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间的差异:
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
[典型例题]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力: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4.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带来聚落形态变化;③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城市化进程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特点:初期阶段水平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水平较高,城市化推进很快;后期阶段水平高,速度慢。
课堂探究
一、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推力: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二、1.图略。
(1)水平越来越高,速度先慢后快。
(2)未来世界城市化速度变慢。
2.英国的城市化之路:19世纪:城市化起步;20世纪:郊区城市化;20世纪下半叶:逆城市化;近30年来:再城市化。
[合作探究一]
郊区城市化:指人口在郊区集中,使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
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城区环境质量下降,城区人口迁往环境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的现象。
3.[合作探究二]
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了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
[典型例题]
答案:(1)D (2)C
解析: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水平低,速度快。
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