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域与生态控制线规划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发[2015]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发[2015]56号](https://img.taocdn.com/s3/m/b1808b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e.png)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
正文:
----------------------------------------------------------------------------------------------------------------------------------------------------
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
环发[2015]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我部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号)基础上,经过一年的试点试用、地方和专家反馈、技术论证,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本指南要求和我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本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环境保护部
2015年4月30日
——结束——。
我国_基本生态控制线_规划编制研究

我国“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编制研究周之灿摘要:在当今城市建设快速扩张与生态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下,对非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密切。
以非建设用地为规划对象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自深圳市2005年的首次有益尝试之后,陆续被我国其他城市接受并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不同城市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比较,总结各市规划的异同点,结合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核心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编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生态控制线规划编制1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分布呈现破碎化特征,城市组团间结构性绿地逐渐受到蚕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为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和生态格局,防止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实现城市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从图底关系和生态优先的角度对非建设用地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
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领域来看,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已经越来越被政府和规划师接受并作为控制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和生态格局的手段之一。
2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践概述2.1 “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本概念“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指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划定的重点生态保护要素的范围界线[1]。
2.2 国内外早期同类规划对绿地、绿带、郊野公园等的保护,可以看作是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前身。
早在1938年英国伦敦颁布《绿带法》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地和环城绿带以限制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保持山水骨架和地方特色。
美国自1958年起通过“城市增长边界(UGB)”规划来划定城市和郊区图 2-1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图 (图片来源:深圳市规划局网站)边界,控制和指导城市蔓延与区域规划。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以中山市为例

038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 —— 以中山市为例■ 冯 颖[摘 要] 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线,提高了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了空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控制线 生态敏感性生态控制线执行严格的建设管控与环境准入政策,引导生态资源保护性利用。
根据生态环境变迁和国土空间优化利用需要,结合相关规划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中山市生态控制线,遏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确保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
一、 市域生态资源现状概述中山市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整个市域以山体、水系为基本骨干,以山林、农田、河海构成城市的基底,各自然要素基本以大型斑块集中呈现。
中山市现有生态资源包含水域、农田、林地、公园及岛屿5大类,其中农田、林地及水域资源较为丰富。
农田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西江东岸的农田集中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五桂山、南朗、三乡等地;水域主要为石岐河、鸡鸦水道等主要水系。
2011年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为7.39%、园地为11.22%、林地为16.88%、草地1.36%、城镇村用地为33.59%、交通用地为1.8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26.88%、其他土地有0.11%、未利用土地为0.74%。
二、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环境容量分析1. 生态敏感性分析 (1)数据准备收集市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 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开发建设活动、气象数据等,进一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2)评价方法依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中的评价方法,结合中山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实际情况,选取水土流失、河滨带敏感性、湖滨带敏感性等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①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概述生态红线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划定在城市和农村规划控制区内的一条重要保护线。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是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方法、内容以及保护措施进行规划和细化的方案。
生态红线的划定实施方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方法以及相关保护措施,旨在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划定原则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生态保护原则生态红线划定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保护。
在划定过程中,需要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环境功能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合理利用原则划定生态红线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原则,保障农田、林地和草地等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用地的需求。
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3. 公众参与原则生态红线划定需要充分听取和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式,建立与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确保划定过程的公正性和参与性。
划定方法1. 数据搜集与分析划定生态红线的第一步是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分布等信息。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保护重点和优先保护区域。
2. 生态评估与划分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和相关指标,进行生态评估和划分。
根据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从而为后续的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红线线路确定通过对生态功能区的分析和评估,确定生态红线的大致范围和具体线路。
考虑生态保护的重点和优先级,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发展战略,制定生态红线的线路。
4. 专家评审与公示确定生态红线线路后,需要进行专家评审和公示。
通过专家的评审,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修正和完善生态红线线路。
5. 生态红线划定图编制最后,根据修正后的生态红线线路,制作生态红线划定图。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划定的一种措施,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限制和禁止开展破坏性的经济活动,以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下面将介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指南。
首先,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以科学评估为依据。
科学评估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卫星影像等,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包括土地资源分布、植被类型、动物栖息地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模拟计算。
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划定范围。
科学评估的结果应该透明、可靠,可以供公众参考和监督。
其次,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关键属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等。
同时,应注重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另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功能的需求。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这些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这些功能对于当地区域的重要性,优先保护具有关键功能的生态系统。
此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兼顾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需求。
生态保护红线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当地居民的生计和发展需求。
因此,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确保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协调推进。
最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需要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来保障划定的效果。
这包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监督机制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让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到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和保护中。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From:
满足各个分区功能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发展趋 势,根据敏感目标、保护级别而确定,常用专家咨询法,辅助 数学计算分析。
• 单要素环境区划:是以综合环境区划为基础,结合每个要
素自身的特点加以划分,主要分项是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 境功能区划、声学环境功能区划。
三、总量控制技术
• 宏观总量控制模型 • 水域允许纳污量 •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生态政区规划
• 生态政区:是人们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
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个行政单元 的简称。 •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产 业层次上物质生产方式的重组,文化层次上人的素质观念 和体制耦合方式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全面、 协调、持续发展。 • 生态政区(省、市、地、县及乡镇)建设规划,是一类综 合型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 文化以及三者相互关系在内的战略发展规划。
三、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
域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 环境功能区: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
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 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四、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
• 1.规划方案设计 • 2.规划方案优化 • 3.规划方案决策
• 定量预测技术
• 以统计学、运筹法、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通过辨识建立 各种预测模型,用数学或物理模拟进行环境预测。如约束外推 预测法、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决策树图预测法、马尔科夫预 测法、灰色系统预测法、箱式模型预测法。
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
• 综合环境区划:依据区域环境特征,服从区域总体规划,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协调性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Urban Ecological Redline and Ecological Control-line 作者: 王成新[1];徐彦颖[2];于雷[1];王依[1]
作者机构: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2]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07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环境管理
页码: 69-7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城市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控制线 环境总体规划 协调性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空间保护的两条主线,两线既有差别又紧密联系。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格局和数量底线,生态控制线是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和保障生态安全划定的生态用地控制线。
地市是两线划定的适宜尺度,本文在总结高、中、低不同开发强度城市两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从两线联系与差异角度进行协调必要性分析。
两线在概念内涵、法律地位、划定内容、技术方法、管控要求上的差异既是衔接的重点又是衔接的难点。
然后,从空间、内容与管控等角度提出两线协调的思路,空间协调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话语权不对等问题,内容协调解决生态用地保护目标不一致问题,管控协调解决部门管理准入条件不一致问题。
最后,从工作机制角度,提出促进两线衔接的若干建议以及未来两线重点完善的内容和主要方向,为地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7.06•【文号】环环评〔2024〕41号•【施行日期】2024.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环环评〔2024〕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我部组织制定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6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四条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监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和实施,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的统筹协调。
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和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牵头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与调整更新、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施应用和监督管理。
重要工作进展应及时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报告。
第五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改革,健全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支撑重大政策科学决策、重大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4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佘山森林公园
A
5
2)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海拔超过50米 的高地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的要求, 坡度大于25%的城市用地不适宜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将城市 建成区外围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海拔超过50米的高地纳入 基本生态控制线。
A
6
A
7
3)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及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 滨陆域
A
23
◆经验一
加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认识,坚守基本生态控制 线不动摇。
1)充分认识基本生态控制线对保护生态的极端重要性。 2)正确把握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基本原则
A
24
◆经验二
严控线内建设活动,强化管制力度,推进管理精细 化
1)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信息调查和分区管制制度。 2)严格控制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活动。 3)严厉查处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行为。
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调节生态系统与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 据《湿地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源保护 的要求,将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 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A
8
新安江蚌埠闸水库A来自94)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
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用绿化带加以分 隔,既保持了组团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又避免了城市的连 片无序蔓延,同时也加强了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A
10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隔离绿地
A
11
5)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
岛屿和海滨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调节温度,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 将其纳入生态区域加以保护,可以避免其过度开发,其生 态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A
12
千岛湖
A
13
控制要求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维护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从维护 规划与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来说,原则上基本生态控制线是 不可以调整的。除下列情形外,禁止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 进行建设:
1)重大道路交通设施; 2)市政公用设施; 3)旅游设施; 4)公园。
A
14
国内外早期同类规划
对绿地、绿带、郊野公园等的保护,可以看作是基本生 态控制线规划的前身。
● 1938年英国伦敦颁布《绿带法》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地和 环城绿带以限制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保持山水骨架和地方特 色。
●美国自1958年起通过“城市增长边界(UGB)”规划来 划定城市和郊区边界,控制和指导城市蔓延与区域规划。
●重庆在1998年也划定了两批主城内绿地保护区,分为绝对 禁建区和控建区,以控制建设项目,保护园林绿地。
A
15
香港于20世纪70年代起,通过颁布《郊野公园条例》, 至今已对境内1092平方千米的土地指定了23个郊野公园及15 个特别地区(其中11个位于郊野公园范围内),总面积约41600 公顷,另有6600公顷的土地在法定规划图则上划为保育地带, 其规划和发展受到严格管制。
●“划出‘发展禁区’,保护 一些拥有珍贵天然财产和具有 景观价值的土地”——《香港 2030》
A
29
◆经验四
规范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质 量
1)除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法定规划调整外,严禁 改变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
A
25
A
26
◆经验三
大力推动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合理疏导合法 建筑,积极引导线内社区转型发展
1)切实加强线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 2)合理疏导线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外的合法建筑。 3)探索保护与发展共赢新路径。
A
27
加强线内重要生态 功能区建设用地清 退和生态修复。
A
28
深圳市生态区域调整一览表
A
21
A
22
深圳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明确“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概念并 划定控制范围和发布管理规定的城市,其规划和规定的实施极 大提升了深圳市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使线内各类不合理的建 设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品质也得到提高。这一做法对其他城市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 产生了深远影响。透过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案例,我们 也可以得到一些经验。
生态区域与生态控制线规划
梁万春
A
1
目录
A
2
基本概念
生态控制线是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 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 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 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 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根据生态控制 线所划分的区域就是生态区域。
A
3
范围划分
1)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 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及其它风景旅游度假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上述各 类型区域的土地在各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控制线或编制的专项 规划中,其规模及空间范围均有明确规定,均属于法定必须妥 善保护的土地。
A
18
绝对禁建区:0.3% 相对禁建区:43.4% 严格禁建区:29.4% 一般限建区:23.6% 适宜建设区:3.2%
A
19
案例分析
A
20
深圳市
2005年11月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划定了974.5平方公里 面积的土地作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50%, 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 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 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及特区外海拔超过80米的高地、主干河 流、水库及湿地;维护生态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岛屿和 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等。
●采取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 形式
A
16
A
17
北京市的限建区规划(2006-2020年)以“水、绿、文,地、 环”为主要建设限制要素,将市内16410多平方公里按照市域土 地生态条件划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其中,限建区分为严 格限建区(4819.2平方公里,29.4%)和一般限建区(3878.2 平方公里,23.6%),禁建区又分为相对禁建区(7130.1平方 公里,43.4%)和绝对禁建区(55.5平方公里,0.3%),绝对 禁建区包括了一些生态自然保护区、涵养区、泄洪口和地裂等处。 以此保护城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