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简介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 顾名思义,笔头是由圆珠构成,书写时是靠圆 珠的滚动带出笔油在纸上留下印迹,因而润滑 流畅。 • 人们不是常说“笔墨惊天地,文章泣鬼神” 吗?相信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笔的家族还将 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发展,其功能也会越 来越齐全,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大的作用。
范文赏析
素材一 在故宫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太和门后边 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第一座 太和殿是整个故宫中最华丽的建筑,人们称它为 “金銮殿”,28米高, 63米长, 35米宽。前有 造型优美的仙鹤、玄龟、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
• 思索着,桌角的那只烟灰缸里满满堆积着我的残骸——一顶顶 海绵帽子。(第2自然段重点写香烟的作用。) • 实际上,我是由烟草加工而成的,我的体内含有一种叫 尼古丁的有毒物质。可别小看它,我们兄弟20个所含的尼古丁 量,足以毒死一头强壮的大公牛!人体一旦吸进50至70毫克 尼古丁就会死亡。虽然人们吸一支香烟吸收的尼古丁并不会达 到使人立即死亡的地步,但长期吸取,就好像慢性自杀一样。 不但如此,我的体内还含有多种致癌物质。据现代科学家分析, 这些物质会促使人患肺癌、喉癌、食道癌等。有调查数据表明, 近年来我的主人们得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0倍,得喉癌的概 率比普通人高5.4倍,得食道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3.4倍。这 些数字,也常常使我胆战心惊。(第3自然段主要写香烟的内部 成分,以及香烟的危害。)
抓住特征
说明事物
要想清楚地说明一个事物,就必须准确把握
话题导入
它的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 重点抓住了我
国石拱桥的两个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 史悠久。 《苏州园 林》则突出苏州园林“务必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 画”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

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虫记》名著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和它们为生存、繁衍所进行的斗争,然后将其观察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巨著《昆虫记》。

《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

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二、作品简介《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一部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作者法布尔通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获得了大量关于不同种类昆虫的特征、习性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将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

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

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三、主题思想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艺术特色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

书中不时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既有虫性,又有人性。

蝉在地下蛰伏四年,地上仅生活五周,但其每天都尽情地歌唱,它们积极乐观,毫无怨言。

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每章节内容概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每章节内容概括

《昆虫记》每章节内容概括一、内容简介《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二、《昆虫记》每章节内容概括。

共三十七章。

第一章论祖传各人有各人独特的性格,有时,这种性格看起来似乎来自先辈的遗传,但当你想追问这种性格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却又十分困难。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与自然界事物亲近的渴望。

如果你觉得我喜欢观察植物和昆虫的性格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那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因为我的祖先们都是没受过教育的乡下人,他们唯一知道和关心的,就是他们自己养的牛和羊。

在我的祖父辈之中,也只有一个人翻过书本。

第二章神秘的池塘当我凝视着池塘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感到厌倦。

在这个绿色的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在生生不息地忙活着。

池塘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追逐着;长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缓缓地前进;在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将各自的身体隐藏在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用来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

第三章石蚕我往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

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

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

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

这种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作者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牢牢抓住纪念英雄烈士的立碑意图,依次说明了纪念碑的位置、体量、题字与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等,详细介绍了反映百年革命历史、展现先烈事迹的十幅大浮雕,把对建筑本身的说明、对历史画卷的描绘和对纪念碑内涵的阐释结合起来,笔端包含崇敬、怀念之情。这使得文章不仅具有说明文准确、客观的一般特点,又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价值。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课题
作者
题解
重点字词
主要内容
文体知识
写作特点
18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
“中国”限制了介绍对象的范围,“石拱”限制了桥的类别。文章以中国石拱桥为题,直接点明说明对象
弧形(hú)拱桥(ɡǒnɡ)匀称(chèn)桥墩(dūn)雄跨(xióngkuà)漳州(zhānɡ)饮涧(jiàn)混凝土(hùn)推崇(tuīchóng)河堤(dī)记载(zǎi) 残损(cánsǔn) 侵略(qīnlüè)古朴(gǔpǔ) 桥墩(qiáodūn)序幕(xùmù) 巧妙绝伦(qiǎomiàojuélún)交头接耳(jiāotóujiēěr张鷟(zhāngzhuó)洨河(xiáohé)
1.清楚有条理的说明顺序。
2.具有文学色彩的说明语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课题
作者
题解
重点字词
主要内容
文体
写作特点
21
梦回
繁华
毛宁
梦回繁华,字面意思是在梦里回到汴京当时的繁华中,实际上是以此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这个题目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及生活的想象,极富韵味。
写作特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
6 双曲拱桥 解放后
钢筋混凝土拱桥,世界上所仅有的
12
思考探究
13
思考探究
假山池沼 第4段
整体 +
局部
亭台轩榭 第3段
色彩 第8段
逻辑顺序
花草树木 第5段
花墙廊子 第6段
讲究 +
细节
角落
门窗
第9段
第7段
14
思考探究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
年,是说最早明的文石拱语桥了。
限定时间
2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
全 37言桥 .0只 2准米有,一确是个世、大界拱严上,最谨长长达,
限定时间 和程度
最长的石拱。
的体石拱现。在限定性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 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
8
预习分享
小组内部分享思维导图作业,并 派代表分享概括主要特征的方法。
9
学习总结
• 抓住关键句(开头总起句、结尾总括句) • 抓住描述性词语(形容词)
10
思考探究
11
思考探究
时间顺序 从一般到特殊;从古至今
名称 建造时间 1 旅人桥 约282年
特点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石拱桥
2 赵州桥 约605年 历史悠久;精妙绝伦;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 桥东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的两肩上,各
永 于词定 公河 元语上11的8的9卢年使沟。桥桥用,长很修26建5
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 米有,由分11个寸半。圆形的石拱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汇总(单元总结+主要内容+重难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汇总(单元总结+主要内容+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主要是战争题材的叙事性文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使其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方法,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3、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提高默读能力。

4、认识到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坚信只有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教学重难点】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核心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想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学情分析】叙事性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人物形象饱满,事情发展经过完整。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让学生牢固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并通过反复阅读,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情发展经过能有清晰地认识。

同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和思考课文的内容,争取能够在反复阅读的教学方式中开启和提高学生的心智。

【主要内容】1、《新闻二则》了解回顾历史,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

2、《芦花荡》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展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从本文可以了解了解孙犁小说的总体特点,从小说三要素出发,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人物、艺术。

3、《蜡烛》回顾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历史,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从本文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罢特勒上尉的信》以书信的形式,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强盗行经。

通过本文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与罪恶。

5、《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见闻,再现被惨杀者的场面,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行为。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 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揭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研究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说明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1、研究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本单元课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2、研究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3、了解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与段落之间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4、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本单元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抓住课文的重点,结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第一,本单元的课文是事物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是典型的事物性说明,《蝉》则是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交错,以介绍事物为主,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教师可以将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相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认识说明文,特别是事物性说明文的特点。

研究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第二,以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为核心来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对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要抓住他的特征来介绍。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研究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写法上的核心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目标1. 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 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 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5. 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编写意图本单元学习说明文。

所选的四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梦回繁华》则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四篇文章内容不同,各有特色,但都属于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他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

文章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

另外,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具体的印象。

《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

文章围绕着“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其人,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单元语文能力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

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把握说明的重点。

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的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尊重事实,无论是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用词严谨。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三、单元教学指导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说明文,特别是事物说明文的特点,学习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如《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

文章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在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采取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

文章开头两段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具体特点和成就。

《蝉》则是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交错使用。

这篇课文介绍的是蝉的习性和特点,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以“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为核心来安排本单元的教学。

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

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

如《中国石拱桥》是怎样以“赵州桥”、“卢沟桥”等为例,突出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苏州园林》又是怎样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有条有理地进行介绍的?通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说明的技巧。

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绝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从“不同”中把“同”找了出来。

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梦回繁华》是篇新课文,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作。

这幅作品不仅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具有极高的幅画作既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又描绘了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

画中有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其间,还穿插各种人物活动。

如此恢弘的一幅画作,作者抓住画作的最突出特点,从画面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绘画技巧两个方面,来凸显画作的特点。

如开头第一段,指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了解画面的内容特点。

再如,第四段的“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这些语句都是提示内容、划分层次的关键语句,找出了这些语句,就可以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层次关系。

3. 了解和掌握集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和领会这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体会其作用,并且还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运用。

这些都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来进行。

如《苏州园林》就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的介绍清晰明白。

具体如下:(1)列数字: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下十几处”。

(2)作比较: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带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3)举例子:如第4段以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像画一样,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

第5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4)摹状貌: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等都是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别。

《梦回繁华》也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主要使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例如,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的就是这一说明方法。

作者在第3段先对《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做说明,第4段专门对画作的三个主要部分做说明,第5段对画作采用的形式做说明。

这样分门别类,从不同方面完成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其次,还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就是用音乐的“乐章”来比喻整幅画作,不但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整个布局,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受。

4. 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

如《中国石拱桥》就鲜明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

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而非精确判断,“有记载的”加以限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5.了解科普说明的特点。

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特别是像《蝉》《梦回繁华》这样的说明文,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读起来非常生动、形象。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不同。

如《蝉》作为一篇科学小品,虽然属于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它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揣摩这种写法:(1)文艺笔调。

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体现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生动感人。

比如:“它掘土的时候,将液汁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

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

”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3)拟人手法的运用。

例如:“几世纪的经验,这可怜的母亲仍一无所知。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恶人,鼓翼其旁。

它当然知道有其他昆虫跟在后面,然而它仍然不为所动,宁肯让自己做牺牲。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4)通过比较来写蝉。

比如在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本文的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有趣,富有感情色彩。

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蝉脱壳的过程:“鱼形幼虫到孔外后,立刻把皮脱去。

但脱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幼虫依靠它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在未落地以前,就在这里进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它的筋力,有时则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

等到触须自由了,就左右挥动,伸缩腿,张合其爪。

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

我所看到的昆虫中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