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的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包括交际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这些流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互相借鉴和影响。
整体流程如下:1.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通过交流来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导学习者进行实际对话和语言应用,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
该法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2. 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核心,通过翻译举例和练习来教授语言知识。
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学习者进行翻译练习,强调语言的结构和准确性。
该法重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 直接法: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习者直接用目标语言交流。
教师使用图片、实景等真实材料,提供丰富的听说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来掌握语言。
该法主张从语言的整体性和习得的角度来教授语言。
4. 听说法:注重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力,通过大量的听说训练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使用听力材料、对话练习、口语模仿等活动来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该法重视语音、语调、语速和语境的实际运用。
5.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
教师设计真实的语言任务,学习者通过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来发展语言能力。
该法重视任务的情境性、真实性和学习者的自主性。
在整体流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语言活动,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同流派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结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依大纲要求)名称产生时间代表人物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主要观点1、语法-翻译法(传统法)18世纪末奥伦多夫(德)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法为主;重书面语请口语;重经典“名著”、“原著”2、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19世纪后半叶(西欧)贝立兹(德)、古安(法)、帕莫·艾盖尔特(英)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和客体的直接联系)与语法-翻译法对立;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口语为基础……3、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弗里斯、埃比、拉多(美)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反复实践,养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有错必纠;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4、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20世纪70年代(西欧)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英)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功能(和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5、交际法20世纪70年代(西欧)6、任务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英国)伯拉胡、纽南任务即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达到学习目的。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5

方式 连锁练习 完句练习 逆向组合 扩展练 习 复述练习 合句练习 转换练习 重建练习 替换练 习 问答练习 替换练习 问答联系 重述练习 角色表 演
★应用示例: 短期班教学《汉语301句》 教学启示: 词语---句型---会话 听----读----说的基本步骤 句型三步曲:带读—诵读—回忆并复述 生词三步曲:句型前—句型中—句型后 交际三步曲:熟悉会话—设计会话—角色 表演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 语言规律是相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 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书写和语音形式。 通过词汇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 掌握另一种语言。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作为教学基础;
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
⑸评价 积极方面: 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更具有科学性; 改革为主流,但一定程度上避免片面性;
主张对比分析确定难点,注重科学性安排教学内 容。 欠缺: 过分强调机械性训练,难以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 目的; 过分注重语言的形式,忽视内容和意义; 过分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语 文结合,互相促进。语音教学适可而止, 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解释难点,加深理 解。通过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允许必要 的适当的翻译。 ⑥正确对待、分析学生的错误,承认错误 不可避免,反对见错就改,对影响交际的 错误要加以纠正,注意保护学生表达的积 极性。认为语言习得就是对错误的转换、 假设、求证的一个过程。 ⑦广泛运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 交际化。
5 外汉概论 之五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简介

视听法
• 20世纪50年代,法国 • 强调在一定情景中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 • 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
自觉实践法
•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 • 继承直接法,通过大量言语实践培养听说 读写技能 • 同时继承语法翻译法强调自觉掌握语言规 则 • 不断吸收其他外语教学法的新成果
人本派和功能派
• • • • • • 团体语言学习法 默教法 全身反应法 暗示法 自然法 交际法
•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阅读法(reading method) •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语法-翻译法 以母语讲解,注重语法,翻译,背生词。 阅读法 区分精读、泛读,培养语感,通过课文学 习生词。 认知法 联系母语和目的语,内化语言规则,区分 机械性和有意义的学习,听说读写并进。
•
•
第三节 改革派的教学法
• 直接法 以目的语直接教学,强调口语。
• 听说法 大量机械性模仿重复记忆练习,很少讲语法, 听说领先。 • 全身反应法 老师发指令,学生不说话,做动作。抽象的 无法做。
第四节 其他教学方法
• 静默法 老师少说,学生多说。 • 启示法 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放音乐)。 • 咨询法 学生有需要时提问题老师回答。 • 功能法 不强调孤立记生词和语法,而主张目的语在什么情 境中“做什么”“如何做”。
2.2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概括版)全解

一、语法翻译法
• 主要特点: • A 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 B 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 C 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 D 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
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 成就: • 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
•
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语法知识扎实。
四、功能法
•
缺点:
• A 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如何合理地安排教 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
• B 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存在实际操作的困 难。 • C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难以准确把 握。 • D 难以真正达到课堂交际化的程度。 • E 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应教学法的 要求。
• A 任务前阶段:让学生了解任务,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 • B 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 • C 任务后阶段:分析语言重点。
五、任务教学法
• • 优点: 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较高。
•
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 缺点: • 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 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
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18世纪末
机械语言学 或历史比较语言 奥伦多夫(德) 学(认为所有语 言同出一派) 贝立兹(德) 帕莫· 艾盖尔特 (英) 弗里斯(美) 埃比(美) 语音学 和科学的连贯语 法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

教学法的定义
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教学方 法或教学方式。
1.语法——翻译法
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 盛行于18世纪末 古老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都属于 同一类方法。它最初用来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 文这类死的语言,后来用来学习现代外语(本 世纪初,这种教学法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 占主导地位。我国解放初期的外语级学,特别 是俄语教学,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4.以话语教学为基本单位。 5.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6.对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一定的容忍 度。尽量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 性。 7.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功能为纲学以致 用。 8.多种教学手段:教材、辅导读物、磁带、挂 图、录像、电影、电视等。
评价
基本特点
l.教授语法学家所确定的所谓“规范” 的语言, 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多以古老和 过时的例句为主。 2.词汇教学通过“词表”孤立进行。 3.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 4.课堂教学使用本族语。
5.教学方法以翻译为主,通过大量笔头 翻译和写作练习来检验语法规则掌握情 况。 语法教学内容是词与词的组合规则,主 要讲词的形态变化,对复杂语法现象做 详尽的解释。 语法的讲解不仅注重规则的东西,而且 十分注重不规则的东西。
3.功能法
又称社会交际法。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 培养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C70’S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跟我学》《Follow Me》
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功能主义 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 会交际。语言学不应只研究语言的形式,更应 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及语言在社会交 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的教学目 的不仅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的运用 语言,更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 用语言。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语法翻译法(19世纪40年代———20世纪40年代)1.又称“法”或“法”,是以系统的知识为纲,依靠,通过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能力的教学法,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第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2.强调对的掌握,注重学生的发展,能较好的培养能力和能力,体现了性派的教学特点。
3.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语言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知识词汇的和形式。
因此,通过两种语言的和关系替换就能掌握另一种语言。
4.语法翻译的心理学基础是18世纪的心理学(德。
沃尔夫)5.20世纪中期经过改革发展为“近代语法翻译法”加强了能力的培养,也注重、、的综合教学。
主要特点是:A.以理解目的语的语言、培养能力和能力以及发展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和教学。
B.以系统的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学生,练习,加以。
C.词汇的选择完全由决定,用的生词表进行教学,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D.用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手段、手段、手段。
E.强调学习规范,注重,阅读文学。
不足:A.忽视教学和教学,缺乏能力的训练。
B.过分依赖和手段。
C.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不注重。
D.教学枯燥无味,过深过难。
E.最根本的是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1.直接法又称“法”或“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国和国。
这是与语法翻译法对立的教学法。
2.主张以教学为基础,按习得的过程,用语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而不依赖语,不用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语言的运用是靠和而不是。
3.产生背景:当时语言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欧洲几种主要语言做了比较全面的和,不同语言的和并不存在完全等值的关系,动摇了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当时学的发展,的制定为教学创造了条件。
4.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一样,是与的直接联系,否认在期间的作用。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介绍ppt课件

1、功能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威尔金斯《意念大纲》
( “Notional Syllabuses”,1978 )
2、功能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理论基础 2)心理学理论基础
3、功能法的基本原则 1)以单元---学分体系组织语言教学 2)以功能意念为纲 考虑交际要素 3)教学过程交际化 4)基本目的语和专业目的语兼顾
日常交际 完整的交际活动 1、理论基础
1)语言习得理论 2)社会建构理念 3)课程理论
2、教学原则与特点 原则: 1)言语、情景真实性 2)形式---功能性 3)任务相依性 4)做中学 5)脚手架
特点: 1)目标 2)教师的输入 3)教学技巧与方式 4)教师角色 5)学生角色 6)评价方式与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二、直接法 三、听说法 四、视听法 五、认知法 六、自觉实践法 七、交际法
(一)全身反应法 (二)咨询法 (三)暗示法 (四)沉默法
一、语法翻译法
• 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 语的一种方法
1、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2、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原则
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 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 3)运用学生母语进行课堂教学 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3、对语法翻译法的评价
4、对自觉对比法的评价 附:自觉实践法
七、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按照认知规律 • 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 • 努力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 • 创造性地活用语言 • 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 • 又称为认知——符号学习理论
1、认知法产生的背景 2、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3roach) 1、视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2、视听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
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
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
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
代表人物:
[美]弗里斯埃比拉多
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确定学习难点和重点。
G.有错必纠。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英]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范埃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特点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课堂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教学。
优点: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和安排功能、意念项目。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容忍态的“度”如何把握。
D.课堂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E.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应交际法的要求。
五、任务教学法
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
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
(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两个理论来源:
1、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将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活动称为“任务”。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除了足够的输入以外,语言习得还需要有输出的过程。
关键是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以及学习者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经历的认知过程。
时间: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
1982年英国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
198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
至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特点:
A.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B.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C.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D.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E.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F.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操作过程(Ellis模式)
1、任务前阶段:让学生了解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
3、任务后阶段:分析语言重点。
优点:
1、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学的是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不足: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够。
学生摸索时间长,效果难说。
与交际法的关系:
●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
●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方面的问题。
六、认知法(“认知—符号法” 、“现代的语法—翻译法”)
观点: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发现和创造性的作用,目标是在听、说、读、写全面掌握语言。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1.教学原则:
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②以学生为中心。
③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
只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
⑥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2.不足:
①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②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③认知法作为一个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须进一步研究。
发展趋向:
1.不同教学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