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加味茯苓甘草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加味茯苓甘草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应卫真;夏娟【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年(卷),期】2022(42)11【摘要】目的探讨加味茯苓甘草汤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的价值。
方法选择1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
对照组行氧疗、祛痰、运动康复训练、支气管扩张剂、抗感染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茯苓甘草汤。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淋巴细胞(CD4^(+)、CD8^(+)及CD4^(+)/CD8^(+))、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最后分析其用药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06%,57/6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48/64)(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2组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
结论加味茯苓甘草汤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治疗能改善CD4^(+)、CD8^(+)及CD4^(+)/CD8^(+)水平,提高PT、APTT、TT,治疗效果明显。
【总页数】4页(P1298-1301)【作者】应卫真;夏娟【作者单位】漯河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9【相关文献】1.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疗效分析2.加味保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疗效观察3.加味茯苓甘草汤防治慢性常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4.加味茯苓甘草汤联合米力农治疗COPD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5.芍药甘草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瘀血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是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是茯苓甘草汤
1.收敛作用:茯苓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减轻体内湿气引起的湿疮、水
肿等症状。
2.利尿作用:茯苓甘草汤可以促进排尿,有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理气作用:茯苓甘草汤中的茯苓能够舒缓肝气郁结的症状,如胸闷、胁肋疼痛等。
4.缓解痛经:茯苓甘草汤还可以缓解痛经,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上述的几点功效和作用,茯苓甘草汤还有以下作用:
5.抗炎作用:茯苓和甘草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发
生和发展,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养心安神:茯苓甘草汤对于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
作用,能够调节心脏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7.护肝作用:茯苓甘草汤中的茯苓和桂枝具有一定的保护肝脏功能,
可以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细胞。
8.健脾益胃:茯苓和甘草都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
促进食欲。
9.清热解毒:茯苓甘草汤对于一些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疮
疖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10.抗过敏:茯苓甘草汤对于皮肤过敏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够减轻过敏反应。
不过,茯苓甘草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以及具体症状来选
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最好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
不良反应。
总之,茯苓甘草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包括
收敛、利尿、理气、缓解痛经、抗炎、安神、护肝、健脾益胃、清热解毒、抗过敏等作用。
但是,使用茯苓甘草汤时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合理使用药物。
茯苓甘草汤治疗顽固性便秘验案

茯苓甘草汤治疗顽固性便秘验案
金东明;李周洹;王彩霞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4(010)004
【摘要】申某,女,73岁,长春市人,2001年7月30日初诊,病历号为001073001。
【总页数】1页(P50)
【作者】金东明;李周洹;王彩霞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长春中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长春中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愈顽固性呕吐验案例 [J], 樊荣强
2.大黄附子汤治疗顽固性便秘验案1则 [J], 张林军;郑博
3.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抽搐验案举偶 [J], 金东明;王彩霞
4.芍药甘草加术汤治疗长期卧床老人顽固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J], 利顺欣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观察 [J], 贺莹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苓五味甘草汤怎么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桂苓五味甘草汤怎么做?
导语: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一道对人体很有好处的药膳,而且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做法其实是相当简单的。
而他的功效更是不言而喻。
不仅可以治疗我们的低血
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一道对人体很有好处的药膳,而且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做法其实是相当简单的。
而他的功效更是不言而喻。
不仅可以治疗我们的低血压,更可以帮助更多的更年期妇女治愈更年期中各种不适症状。
那么这种汤究竟在熬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小编今天带大家仔细的了解一下这道汤的做法。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治法:温阳养阴,安心宁神。
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合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小麦30g 大枣6个鹿角胶(烊冲)10g 龟版胶(烊冲)10g 龙骨20g 牡蛎20g 党参15g 白薇10g,4剂。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温心阳,安心神,合小半夏汤加远志、菖蒲、酸枣仁化痰安神,二诊之后,症状控制,此后情绪受刺激后虽见胸闷背痛,原方再加五加皮补肾安神,加甘松开郁而愈。
五加皮味辛、微苦,性温,具有补肾健腰,益气安神的作用,五加皮中的刺五加已经做成的许多具有良好安神作用的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炙甘草二两(6克)[服用方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津,分温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脾阳虚衰,水饮内停。
治则:健脾渗湿,温阳化饮。
方义: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而为臣;桂枝通阳化气,平冲降逆为佐,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苓桂术甘汤是临床上治疗脾虚饮停的一首常用方剂,其基本病机为脾阳虚衰,水饮内停。
临床表现以心下逆满,头目眩晕,气上冲胸,心悸,或咽喉窒塞,咳嗽上气,脉弦或沉弦,舌质淡,苔水滑或白苔等症为主。
临床应用时,要分清“阳虚”和“饮邪”孰重孰非。
如伴有少气懒言,中气不足之证者,可加入党参、黄芪。
如果全身均感恶寒者,可加入附片。
苓桂术甘汤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同可治疗脾虚水饮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脾虚饮停,水气结于心下而未逆乱,病位仅限于心下;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饮停,水气不仅停于心下,且逆乱于胸于头,病理变化以水气攻冲为主,病证表现多端。
苓桂术甘汤与桂苓五味甘草汤同可化饮邪、疗气上冲证。
二方药味仅差一味,苓桂术甘汤主治脾胃之气失和,饮邪停留,病位在中焦,气上冲表现在胸、在头;桂苓五味甘草汤主治水之上源失司变生饮邪而停留,病位在肺,气上冲从少腹至胸,苓桂术甘汤所主气上冲在中焦,桂苓五味甘草汤所主气上冲在肺。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
2.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云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为君,猪苓为臣,二者之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以泽泻为使,咸味泄肾气,不令生消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白术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
用量
导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在传统的中医的理念下研究出来的,治疗效果很好,无副作用。
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对疾病的困扰,一起来看一下茯苓桂枝甘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在传统的中医的理念下研究出来的,治疗效果很好,无副作用。
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对疾病的困扰,一起来看一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相关知识。
【处方】茯苓25克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5枚【功能主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800毫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伤寒论》
对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功效和性质您现在了解了吗?在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病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
生活常识分享。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气填塞医案举隅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气填塞医案举隅引言:笔者2008年以来专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论进行临床验证,该书阐述了古中医的“生命宇宙整体观”,提出了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理论框架。
下面以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气填塞医案,探讨研究圆运动古中医理论原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治胸中痞塞短气,脉象濡短者。
此润肺金以降气除湿之法。
肺金下行为顺。
肺气下行,胸中宽舒,故不痞塞。
短气者,气不下行,呼吸上迫,非短少之短。
此病乃湿伤肺家津液,气不下行。
方用茯苓去湿,杏仁润肺行气以除湿,甘草养中也。
此方仅用生甘草一钱,甘草生用,其性清凉,较麦门冬汤之补中药,不及四分之一。
因湿之为病,以至痞塞,已成有形之物,不可重用补中药以增加其滞塞。
此方妙处,全在杏仁润肺之功。
如无杏仁,肺家津液被茯苓耗伤,湿不能去也。
此证湿伤肺家,中气虽虚,却不可大补。
此方治胸痞,有形之痞也。
此证之短气,乃湿凝而吸不能深也。
脉象褥短,濡为湿象,短为肺气不降之象。
去湿补津液的意义[1]。
医案:患者刘某,男,62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月,加重伴行走不稳1+月”入院,患者症见: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向右侧偏斜,酒醉步态,头晕,视物昏花旋转,恶心欲吐。
爬坡上楼气喘,喉间痰鸣,咳嗽,咯白粘痰,量多。
颈腰部酸胀痛,双膝关节疼痛,久行加重。
精神尚可,纳食起居异常,夜间饱食肥甘、眠少,晨间不食、多睡,二便调。
既往20年咳嗽咯痰气喘病史;10高血压病史;6年心动过速病史,长期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律在88次/分左右。
查体:T36.5℃,P88次分,R20次/分,BP150/90mmHg,形体肥胖,舌淡胖,苔薄白,脉弦滑。
胸廓对称成桶状,肺气肿征,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叩诊不大,HR85次/分,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颈部各向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叩顶实验(+),双臂丛牵拉试验(+),双椎动脉扭曲实验(+),腰部各向活动受限,腰椎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双膝关节周围压痛,磨髌试验(+)。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药】甘草白术各二两(各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各12克)【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十六)【解说】本方主治肾着之证。
肾着,由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而得名。
本病证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感受寒湿之邪,以腰以下冷痛、沉重为发病特点。
虽“形如水状”,但并非水气内停之病,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其治疗,亦不必温肾,但去其在经。
之寒湿即可。
甘姜苓术汤用干姜、甘草温中散寒,以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正与本证合拍。
本方又名肾着汤,临床广泛用于呕吐、泄泻、子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寒痹、痿证等病的治疗,疗效颇佳。
【运用】一、肾着杨志一医案:刘某某,男,29岁,干部。
1958年患输尿管结石施.行手术后,患部(右小腹)经常胀闷不舒,腰际亦作牵引酸痛,腰以下冷而沉重,大便秘结,小便频而混黄,I:I不渴,食欲睡眠均差,舌-白腻而粗,脉沉细而涩。
小便检查:蛋白(+++),红细胞(+++),上皮细胞(+)。
一再住院治疗,并陆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1960年12月14日会诊,据上述脉证,认为湿伤腰肾,病名“肾着”,拟甘姜苓术汤。
炙甘草6克,炮姜6克,云苓9克,白术9克,当归9克,杜仲9克,每日1剂。
连服24剂,腰腹舒适,已无酸胀之感,下肢转觉温和而轻快,大便恢复正常,沉涩之脉见起,精神、饮食、睡眠均大有进步,小便检查已无异常发现。
(江西医药杂志1962;(7):22) 按语:本案表现符合肾着病特征,故经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以其脉来沉细而涩,故加杜仲、当归以补肾活血。
二、缩阴侯在士医案:1974年5月17日诊治杨某,男,52岁,觉腰下寒凉,腰以上无病,饮食正常,小便清白,全身倦怠无力,阴茎向内回缩1/3以上,已经四、五个月不能参加劳动,病人甚感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甘草汤
文章目录*一、茯苓甘草汤概述*二、茯苓甘草汤功能主治*三、茯苓甘草汤服用方法*四、茯苓甘草汤副作用*五、茯苓甘草汤注意事项*六、茯苓甘草汤药典记载
茯苓甘草汤概述
1、定义茯苓甘草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具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功效。
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①《伤寒论》: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②《圣济总录》: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③《普济方》引《直指》:心下停水,忪悸;④《内科摘要》: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⑤《疝瘕积聚编》:疝作奔豚)。
2、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汤。
3、组方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4、制法上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即得。
5、性状液体,棕色,味甘,辛。
茯苓甘草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
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疝作奔豚。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饮停胃中,出现心悸、呕逆、头眩等之慢性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胃炎、冠心病等;亦可用于饮停中焦而兼有表证者。
茯苓甘草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茯苓甘草汤副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茯苓甘草汤注意事项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茯苓甘草汤药典记载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
虚也。
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
3、《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