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合集下载

黄河颂原文解析

黄河颂原文解析

黄河颂原文解析黄河颂那可是超棒的一篇作品呢。

这篇文章一开篇就给人一种特别大气的感觉。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就把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给带出来了。

你想啊,黄河那可是咱们中国的母亲河,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亚洲的大地上奔腾着。

这种气魄,就跟咱们中华民族一样,伟大又坚强,就像是一个有骨气的硬汉。

再往下看,“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就好像我们都站在黄河边上,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要对着黄河大声地歌唱。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流露,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景色,或者特别感动的事情,就想表达出来。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这画面感多强啊。

想象一下,自己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黄河像一条巨龙一样奔腾而去,那场面,震撼得不得了。

黄河的水啊,奔腾不息,就像咱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样,永远向前,不停歇。

然后诗里描写黄河的水“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写得可太形象了。

黄河的水汹涌澎湃,就像人在发怒的时候一样,情绪高涨。

而且黄河弯弯曲曲的,就像一个个环扣在一起,这九曲连环的样子,也是黄河独特的美呢。

它还说“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就像一把大刀一样,把大地给劈开了,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啊。

这力量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开辟着新的道路。

整首诗都充满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其实也是对咱们中华民族的赞美。

黄河就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它的伟大,它的坚强,都融入到了咱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咱们对黄河的感情,那是深入骨髓的,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怎么说都说不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黄河颂的主要内容

黄河颂的主要内容

黄河颂的主要内容
《黄河颂》是一首赞颂黄河的长诗,主要内容如下:
1. 纪念黄帝:黄帝开国立天下,祖先人文所在,为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2. 描绘黄河:描述黄河流域的优美景色,以及黄河的波涛、
浪花和潺潺流水。

3. 称赞黄河:列举黄河对人类的贡献,如滋润万物,孕育生命,滋养农业等。

4. 疏析黄河:探究黄河之所以被奉为神圣的原因,说明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5. 思考黄河:反思人类对黄河的掌控能力,呼吁人类应当爱护和保护黄河。

整首《黄河颂》通过对黄河的赞美、描述、解析、反思等手法,向读者阐发了黄河的重要性、神圣性和文化象征意义,并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尊重。

黄河颂背景资料简介

黄河颂背景资料简介

黄河颂背景资料简介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诗歌作品,由世界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田间山创作。

田间山先生是一位深受国内外学者尊敬的地理学泰斗,凭借自己对黄河的热爱和对黄河流域的深入研究,写出了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黄河颂,也成为了中国爱国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黄河颂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仍处于经济文化的低迷阶段,社会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种凝聚力,一种引领性的民族精神,黄河颂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黄河颂以中国地理的重要景观——黄河为主题,描绘了黄河的垂直地貌结构、跨越的5000年文明、灌溉水源的重要作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抗御自然灾害的共同生命地等。

黄河颂通过对黄河的描述和歌颂,彰显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黄河颂开篇,便直指黄河的大气恢弘和伟大的自然现象:“黄河,你是多么自然,多么奇特!”这表达出了人们对自然的钦佩和感慨。

随着歌颂的进行,黄河的作用便逐渐深入人心。

田间山先生指出,“黄河将以自己的怀抱滋润着千万万华夏子孙,我们也应当像黄河一样毫无保留地去报效祖国,去造福于人民。

”在黄河颂中,田间山先生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深刻又富有感染力地展现了黄河流域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和瑰宝。

黄河的泥沙和水流,为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繁荣和昌盛,并为这些民族带来了文明和先进的生产方式。

黄河的水文状况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几千年的历史给黄河流域留下了许多精神文化瑰宝。

同时,在黄河颂中,田间山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灾难抗争的坚定信仰。

黄河在中国的历史中,不仅仅是一条提供粮食和水源的河流,更是造福天下、救灾留念的奇观。

黄河通常是洪水和洪水很少的河流之一,人们看到黄河的巨大水流和水力冲击,即使在洪水肆虐的时候,人们对黄河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永不放弃。

在今天的中国,黄河颂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不断地照亮人们的心灵。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黄河颂原文打印

黄河颂原文打印

黄河颂原文打印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其原文如下: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以上是对《黄河颂》原文的解读。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绘黄河的雄伟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和坚韧精神。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在创作背景方面,《黄河颂》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当时,中国人民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存威胁。

诗人通过赞美黄河的形象,呼吁人们发扬黄河精神,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首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击侵略的决心。

总之,《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它不仅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形象,还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和坚韧精神。

这首诗歌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黄河颂》全解《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朗诵词部分、歌词部分和尾声。

朗诵词部分是序曲,诗人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这部分语言精练,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三层,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尾声部分是对全诗的总结。

诗人再次发出对黄河精神的赞颂,表明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无比自豪的心情,同时号召全民族兴起抗日救亡的烽火。

全诗充满了壮志豪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同时,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直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崇敬、赞美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感情。

此外,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注重押韵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黄河的雄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和关注。

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音乐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豪放的抒情风格
《黄河颂》的诗歌风格还表现为豪放的抒情特点。 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如比喻、 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诗歌 中的抒情元素也比较丰富,如对黄河的热爱、对黄 河的感恩等,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朴素的民歌风格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水资源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要性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黄河化的重要性《黄河颂》是一首讴歌黄河文化的诗歌,黄河作为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 价值。通过《黄河颂》的赞美,可以让人们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保护和 传承这一文明遗产。
三、《黄河颂》的文化内涵?
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黄河颂》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热爱。在诗歌中,诗人用崇高 的语言赞美了黄河这条神圣的河流,表达了对祖国 的热爱和敬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 美好祝愿,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期望和信心。
{content_image}
4
2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伟大的叙事风格
豪放的抒情风格
朴素的民歌风格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伟大的叙事风格
《黄河颂》是一首具有叙事特点的诗歌作品,通过 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黄河在中国文化和历 史中的重要地位。诗歌的叙述方式庄重肃穆,语言 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歌从黄河的源 头开始,以流经的地方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描写和 细腻的表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伟大贡献。
《黄河颂》的诗歌风格还表现为朴素的民歌特点。 诗歌中的语言简单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繁 复的句式。这种朴素的风格与黄河这一民族精神的 象征相得益彰,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同 时,这种朴素的风格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记忆。

黄河颂朗诵

黄河颂朗诵

黄河颂朗诵《黄河颂》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现已编入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审定,20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五课《黄河颂》 (朗读人是陆洋);同时被选入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二十八课《歌词二首》(2016年初审通过。

江苏教育版。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诗歌的第一节是朗诵词,这对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黄河颂诗歌的第一节是朗诵词,对正文起提示作用另外朗诵词在歌词前,开篇明义的指出黄河的强壮之美,我们要赞美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字
师:大家先来齐读一下生字,还有词语的解释。

磅礴(páng)(bó)澎湃(péng)(pài)
气魄(pò)高山之巅(diān)狂澜(lán)哺育(bŭ)浊流(zhuó)屏障(zhàng)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狂澜:巨大的波浪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滋长:生长
澎湃: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师:我们一起听一下课件朗诵,学生自荐,男女赛读,教师范读,大家齐读。

三、赏析
1、大家看题目《黄河颂》中关键字是什么?
“颂”——赞颂、歌颂、颂扬。

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本诗从内容上可以分成朗诵词和歌词。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朗诵词部分,大家先齐读一遍。

(生读)
师:嗯!大家思考一下,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怎么概括内容呢?)生: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

(能否具体说一下?)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

师: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还有没有?)
生: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

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

很好,请坐。

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

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师:齐读,学生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加强语气。

3、现在同学们小组讨论,尝试将歌词划分为三部分,并分别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老师给一个提示,可以用一个动词加黄河的形式。

学生1:望黄河,(从哪里开始)请坐。

(这一个望字说的非常好,它统领了文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什么说他好呢?来我们往下看。


师:大家在这一部分找一找诗人用了哪些动词来体现黄河的力量。

(生:奔、掀、结、奔、劈)通过这些动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在奔流的过程中怎么样?(生回答)历经磨难,这个奔流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但是黄河有没有停下它的脚步?(没有),这体现了黄河怎样的性格?(坚韧、有毅力)所以我们在读这几个字的时候要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

(教师示范,选几位同学尝试,齐读)
师:“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与后面的“昆仑山下、中原大地”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近景还是远景?(近景)对,这里就是一个近距离的特写。

那我们再把镜头拉远,看到“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们想象一下,这样一幅图,是从什么角度看见的呢?(远景、看到黄河宛转、俯瞰全景式特写)
现在我们看下面两句“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两句同学们自己想,哪一句是横向的,哪一句是纵向的?(学生回答)师:这一部分由“望”字总领,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表现了黄河流水怎样的特点?(生: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阅读指导: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该拖长点
奔向东南的“奔”读得快一-点,要用力。

“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

教师示范,选同学朗读,齐读
师:下一部分是从哪里到哪里?怎么概括?(生:颂黄河)
现在大家齐读,互相讨论,思考这样三个问题: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三层
标志性句子是“啊!黄河!”
三个方面:(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请问你怎么理解摇篮这个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那你由摇篮想到了谁?(母亲),对母亲的歌颂应该怀有什么的语气来读呢?
生:怀着对母亲的感激,用温柔的深情的语调把这一小节读读(声音降下来,语速缓慢一些),读出对母亲河流的深情之感。

(2)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那这一层你找一找有哪些显示力量的词语?(伟大坚强、巨人、英雄体魄、屏障)那在这一层我们怎么读呀?嗯!读出力量和对黄河的骄傲与感激之情!大家齐读!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师:黄河以它的伟大坚强养育着我们的民族、保卫着我们的民族、激励着我们的民族,这让我们不由联想到这首诗的背景:
1939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中国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那时我们的同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随意地践踏在我们的国土之上,而这时候的诗人他站在高山之上,遥望着波涛滚滚的黄河,难道他只是为了赞颂黄河吗?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来我们看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们这首诗的尾声,那这部分怎么概括呢?(生:学黄河)那我们学她什么呢?来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大家看,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这也与朗诵词相呼应,这叫什么?首尾呼应!
师:同学们要注意,诗人是代表所有的华夏儿女面对着我们的黄河发出的誓言啊,所以发出誓言时应该用坚定有力的声音。

反复的情感也该是递进的。

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带着对黄河的英雄气概的赞美,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带着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来读,我给大家分配一个任务,男生读朗诵词前半部分,女生后半部分,男女生一起读歌词的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男生第二层,女生第三层,男女生一起读尾声。

课后作业:课后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