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教材(1)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0字(精选15篇)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0字(精选15篇)

1、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

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

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2、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3、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4、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5、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著名人物的历史故事

著名人物的历史故事

著名人物的历史故事著名人物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著名人物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著名人物的历史故事一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

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

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

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

按照邓家辈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属“先”字辈。

“邓先圣”——这个给予刚刚落地的婴儿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的希冀。

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

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

”1919年下半年,邓小平离开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挂念,辛勤的劳作和对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长久思念,终致积劳抑郁成疾,于1926年过早辞世。

邓绍昌在外面也很宽容和善,在家里却很严厉。

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近乎苛求。

邓小平在协兴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

邓绍昌闻得此事,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从邓小平祖上的脉络可以看出,无论是邓氏家族的家庭遗风,还是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在邓小平断奶以后,祖母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睡觉时祖母常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4篇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4篇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4篇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4篇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篇1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

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

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

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

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篇2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

”“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

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原文: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南京有哪些名人历史故事(一)

南京有哪些名人历史故事(一)

南京有哪些名人历史故事(一)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人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从南京名人历史故事的角度,为读者介绍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引言概述:南京历史悠久,曾是中国的都城,因此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精彩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南京相关的著名人物和他们的历史故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南京的历史底蕴。

正文:1. 明朝名将——靖难之役中的张士诚(1398-1457)- 张士诚出生在南京附近的庐山,他在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力阻明成祖夺位,并参与镇压朱棣的叔叔朱棣。

- 张士诚后来被封为福建按察使,其勇武的事迹被后世称为“张士诚护国”,威名传诵于世。

2. 近现代文化名人——茅盾(1896-1981)-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 他在南京生活和工作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子夜》和《红岩》等,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民国时期政治家——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被誉为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国父,他在南京创立了中华民国,并担任了其临时大总统。

-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改革,他对南京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金陵十三钗-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对南京进行的残暴行径,而金陵十三钗是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13位南京女性。

-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为让历史不再重演而不懈努力。

5. 文学巨匠——辛弃疾(1140-1207)-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

- 他的作品以豪放痛快、激昂慷慨的风格而著称,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青玉案·元夕》等,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总结: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本文介绍了一些与南京相关的名人历史故事,包括明朝名将张士诚、近现代文化名人茅盾、民国时期政治家孙中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金陵十三钗以及南宋文学巨匠辛弃疾。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成语故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1、一鼓作气[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历史人的故事

历史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中华五千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学习,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历史人物小故事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

(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

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

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

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

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四年级上册讲历史人物故事

四年级上册讲历史人物故事

四年级上册讲历史人物故事
四年级上册的历史人物故事有很多,比如:
1.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2. 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能够忠于国家。

以上都是四年级上册讲的历史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雅课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南小教育联盟二校区目录一、铁杵磨成针 (3)二、司马光砸缸 (4)三、曹冲称象 (6)四、孟宗哭竹 (8)五、凿壁借光 (10)六、孟母三迁 (12)七、花木兰替父从军 (13)八、闻鸡起舞 (14)九、岳飞的故事 (15)十、王献之勤奋练字 (17)十一、鲁班造伞 (19)十二、画饼充饥 (21)十三、苏秦刺股 (22)十四、黄香暖席 (24)十五、卧冰求鲤 (26)十六、孔融让梨 (28)十七、亲尝汤药 (29)十八、负荆请罪 (31)十九、华佗拜师 (33)二十、对牛弹琴 (34)一、铁杵磨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二、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小的时候,有一天,跟小伙伴们在花园里捉迷藏。

其中一个小朋友用手绢蒙住自己的眼睛,其他小伙伴就迅速地藏起来,有的藏到树上,有的藏到假山上,有的躲到花丛里。

等到大家藏好了,那个蒙着眼睛的小伙伴就开始找大家。

蒙着眼睛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左摸摸、右摸摸,大家都屏住呼吸,恐怕被发现。

突然“扑通”一声,接着就听到有人在喊:“救命啊!”小伙伴们都跑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假山上有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爬到假山上的小朋友不小心,脚底一滑,掉进了水缸。

这个水缸很大,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根本够不到水缸口,他们听到救命声,却无法把掉进缸里的小伙伴拽出来。

其他的小伙伴都吓跑了,有的一边跑一边喊大人,有的一边跑一边哭。

司马光没有被吓坏,他急中生智,抱起假山周围的一块石头,朝水缸砸去。

由于人小力气小,司马光连砸好几下,只听“喳”一声,水缸被砸开一个大洞,水顺着洞口流了出来,小伙伴终于得救了。

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直夸司马光聪明机智。

三、曹冲称象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

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

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

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

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

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办法,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

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

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

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四、孟宗哭竹三国时候,吴国有一个叫孟宗的孩子。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孟妈妈突然病倒了,许多天都不见好转,而且颗粒未进。

看着日渐消瘦的妈妈,孟宗的心如针刺、如刀割,他宁愿自己承受更大的痛苦,也不愿妈妈忍受病痛的煎熬。

一天,妈妈忽然对孟宗说:"孩子,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 一听妈妈想喝点汤,孟宗赶忙应声点头:“妈妈,我马上去找竹笋,给你做笋尖汤。

”于是他安顿好妈妈,扛着铲子,冒着风雪向深山走去。

大雪满天飞舞,风呼呼地吼着,像刀子似的猛刮,小孟宗在风雪中一步一滑的走啊,走啊,终于找到了一片竹林。

天哪!连一点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 小孟宗想起妈妈慈爱的笑脸和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笋尖汤的神情......他鼓足勇气,抡起比他还高的铁铲,向冻得像铁一般的大地挖去。

一铲,两铲,三铲,四铲...... 小孟宗脸颊上留下的汗水形成一粒粒冰晶,一双冻得发紫的小手仍旧握着冰冷的铁铲,手心磨起了水泡,可他仍然一铲一铲坚持下去。

铲呀,铲呀,小孟宗累得精疲力尽,瘫坐在雪地上,望着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笋尖的土坑,再次想起病床上的妈妈,想起自己连这么一点小事都不能为妈妈做,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绝望地哭了起来。

他越哭越伤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

他就这样一边哭泣,一边使劲挥起铁铲向大地铲去。

过了好一阵,当他张开泪眼往地上一看时,不禁吃了一惊。

原来,他面前的冰全部都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冒了出来!小孟宗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

“是笋尖!是笋尖!真的是笋尖!这不是在做梦,妈妈可以喝到笋尖汤了。

”此时的孟宗,早已忘记了雪的冰冷,风的刺骨,泡的疼痛。

他用手刨出土坑中的笋尖,飞快地跑回家,给妈妈做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笋尖汤。

妈妈喝了思念已久的笋尖汤之后,病不久便好了。

五、凿壁借光汉朝时,有个少年时叫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六、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七、花木兰替父从军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八、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祖逖和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九、岳飞的故事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

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

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