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反应动力学

合集下载

催化作用导论第三章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作用导论第三章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而不能写成:
பைடு நூலகம்
C、反应机理与反应历程: 反应机理:包括吸附、表面反应、脱附等步骤的序 列称反应机理。 如气-固催化反应机理:
(1)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上吸附;
( 2 )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 或与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
(3)反应产物向催化剂内表面脱附。
所要回答的是,反应机理是吸附控制,表面反应 控制,还是脱附控制?
④ 对含活性组分量不同的催化剂样品进行 TOF值的测量, 可以用来作为判别在速率测量中是否存在如传质和 / 或 传热等影响因素的依据; ⑤ 在相同条件下,对暴露不同晶面或有不同晶粒大小的 催化剂样品的TOF值进行测量,可以用于判别晶体各向 异性的重要性。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 很重要的信息; ⑥ TOF值对开发潜在的催化剂新材料是非常有用的。
1 dn TOF S dt
n = ξ∙NA=TON,S — 活性位数。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单位活性位的时间得率 STY (site time yield)来表示催化反应的速率。该表示法要 求我们除了要测量催化反应速率外,还要求测量催化剂 的分子数或固体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位数目。优势: ① 如果测量催化反应速率的方法和条件以及测量催化剂 活性位的方法有非常充分的描述,那么不同实验室获得 的同一催化剂的TOF值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② 它也能够用来比较在不同催化剂上获得的 TOF值,例 如,同一种金属的不同形式单晶、金属、负载金属,不 同的金属和不同催化材料的催化剂,从理论和反应机理 研究的意义上讲,这样的比较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③ 即便由于活性位数目测量值的较大误差所得到的 TOF 值只是一个近似值,也能马上判断出该催化剂是不是一 个真正的催化剂。如果 TOF值大于 1则是,如果TOF值 等于或小于 1,则仅仅是一个反应试剂,而催化剂能转 化反应物分子的总数目则是对催化剂的潜在寿命的直接 测量;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机理及应用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机理及应用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机理及应用催化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对于实现高效、环保的化学过程以及制备高性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会从机理及应用两个方面介绍催化反应动力学。

一、催化反应动力学机理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是了解催化剂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在一般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相遇形成化学键,经过一定的反应途径,生成产物分子。

反应速率的快慢,取决于反应物相遇的频率和反应活化能。

催化反应的机理在于,通过引入外部物质,调整反应势垒,从而加速反应过程。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主要为两种形式:一是在表面提供反应活性位,使得反应物能够容易地被吸附在活性位上,形成中间体,并且在不或极少改变催化剂自身的情况下活化反应物;而二是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吸附方式和解离方式,从而调整活化能,加速或减缓反应过程。

因此,催化剂的能力,在于在反应过程中减少转化的活化能,而非改变反应末状态的性质。

二、催化反应动力学应用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工业、化学、石油,甚至生物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1. 工业应用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催化剂加速反应速率,可以实现高通量、高效率的反应,并且降低反应操作温度和压力,从而节省能量成本。

例如,化学工业中氧化还原反应、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催化反应和碳酸酯的聚合反应等,都是基于催化作用的。

2. 医药领域针对疾病的治疗和药物制备,催化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例如,催化剂可以用于制备药物前体和中间体,提高药物合成的收率和纯度。

同时,在药物的作用机制中,也需要考虑到催化反应的作用。

3. 环境保护催化反应在环境保护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和资源化利用;还可以通过催化反应降解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也为化学领域的科研进展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催化反应动力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学合成、能源转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和优化反应条件,学者们一直在研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本文将就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作一探讨。

一、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催化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关系的学科,用于描述反应速率随温度、反应物浓度等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其中,催化剂是催化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改变反应物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过程。

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催化剂在工业化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催化反应动力学中常见的反应机理催化反应动力学中,常见的反应机理有:1.酸碱催化机理酸碱催化机理是指催化剂通过向反应物中引进氢离子或羟离子,使得反应物中的反应物种发生电子云的重新分布,从而促进反应。

例如,催化裂化过程中,硫酸是一种常用的酸催化剂,可以促进碳氢化合物的分解。

2.物理吸附机理物理吸附机理是指当反应物分子与固体催化剂接触时,由于固体催化剂表面存在一定的能量吸附作用,使得反应物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从而促进反应。

这种吸附方式是可逆的,与化学反应机制不同。

例如,这种机制在氧线还原反应中经常被利用。

3.偶氮苯氧化机理偶氮苯氧化机理是指通过催化剂与氧气的作用,氧气会与氨分子反应生成氮氧化物,从而促进反应。

气相催化颗粒,常通过催化剂让反应物进入固体表面产生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发生,实现化学反应。

三、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应用在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学者们不仅仅关注反应机理的了解,更关注于在技术上的应用。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开发催化反应动力学在工业化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涉及汽车尾气净化、催化裂化、有机合成等领域。

通过对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能够找到最优化的反应条件,提高产率、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制造成本。

催化作用导论第三章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作用导论第三章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有毒有害物质降解
多相催化反应可用于有毒有害物 质的降解,如苯酚、氯代烃等, 降低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危害。
废气处理
多相催化反应可用于废气处理, 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降低 对大气的污染。
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纳米材料
多相催化反应可用于设计和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碳 纳米管等,具有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
参数不确定性
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如反应速率常数、 活化能等,导致模型预测精度降低。
非线性效应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非线性效应,如反应级数的 变化、反应路径的改变等,而现有动力学模型难以准确描 述这些效应。
实验与理论研究的挑战
实验技术限制
01
实验测量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时,受到实验设备、测量精
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机理。
03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是研究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测量反应速 率、反应机理、反应路径等重要信息。
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微型反应器等,这些方法可以根 据实验需求选择。
实验研究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压力、浓度等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分子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分子在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扩散、反 应等过程,为实验研究和理论 计算提供支持。
分子模拟方法需要较高的计算 机技术和计算资源,因此需要 不断优化算法和提高计算效率。
04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应用
工业催化过程
1 2 3
石油化工
多相催化反应在石油化工中广泛应用,如烃类裂 解、烷基化、异构化等,提高油品质量和产量。
反应机理
01
02

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
k1 k2
d[P] = k2 [ES] dt
k1[S][E] [S][E] [ES] = = k−1 + k2 KM
酶催化反应的级数
令酶的原始浓度为[E] 反应达稳态后, 令酶的原始浓度为 0,反应达稳态后,一 部分变为中间化合物[ES],余下的浓度为 部分变为中间化合物 ,余下的浓度为[E]
[E] = [E]0 -[ES]
它的选择性超过了任何人造催化剂, 它的选择性超过了任何人造催化剂,例如脲酶它只 能将尿素迅速转化成氨和二氧化碳, 能将尿素迅速转化成氨和二氧化碳,而对其他反应 没有任何活性。 没有任何活性。
2.高效率 2.高效率
它比人造催化剂的效率高出10 它比人造催化剂的效率高出 9至1015 倍。例如 一个过氧化氢分解酶分子, 一个过氧化氢分解酶分子,在1秒钟内可以分解十 秒钟内可以分解十 万个过氧化氢分子。 万个过氧化氢分子。 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1 1 作图,从斜率和截距求出K 以 r ~ [S] 作图,从斜率和截距求出 M和rm
= k [ A] k = k 0 + k c [C ]
酶催化反应
•酶催化反应历程 酶催化反应历程 •用稳态近似法处理 用稳态近似法处理 •酶催化反应的级数 酶催化反应的级数 •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 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 •米氏常数 米氏常数 •酶催化反应特点 酶催化反应特点
酶催化反应特点
酶催化反应与生命现象有密切关系, 酶催化反应与生命现象有密切关系,它的主 要特点有: 要特点有: 1.高选择性 高选择性
均相酸碱催化反应
设有一均相催化反应: 设有一均相催化反应: C A P C:催化剂 : • 催化反应历程可设为: 催化反应历程可设为: k1 A + C M k-1 k2 M P + C • 由稳态法: 由稳态法:

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
空位率或未被覆盖率 θ
V:
未被覆盖的活性中心数 V 总活性中心数
( i ) V 1
i 1 n
θ
i
--- i 组分的吸附率
② 吸附速率式
吸附过程可视为化学反应(基元反应),吸附速率与被吸附组分的气
相分压和未被覆盖分率成正比:
ra ka pAV
r a---吸附速率;
pA ---A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压。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示意图
相界面是指多孔催化剂颗粒的内表面, 化学反应主要在催化剂的孔道内表面上进行。
5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7个步骤:
设有气-固相催化反应:
CO( g ) H 2O( g ) CO2 ( g ) H 2 ( g ) A B C D
① A 和 B 从气相主体扩散到达颗粒外表面; ② A 和 B 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颗粒内部; ③ A 和 B 被催化剂内表面的活性位吸附,成为吸附态 的A 和 B;④ 吸附态的A 和 B在催化剂内表面的活性 中心上发 生表面化学反应,生成吸附态 C和D(产物); ⑤ 吸附态 C 和 D 脱附成为自由的 C 和 D; ⑥ C 和 D 从颗粒内部扩散到达颗粒外表面; ⑦ C 和 D 从颗粒外表面扩散到达气相主体。 以上七个步骤是前后串联的。
A 1 A1 B 2 B2
A1 B2 R1 S2
R1 R 1
S 2 S 2
对两类活性中心分别有:
A R V 1 1
B S V 2 1
第一类活性中心有:
速率式
rA kA pAV 1 kAA rR kRR kR pRV 1

2.化学吸附
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可视为发生化学反应,是固 体表面与气相分子间的化学键力造成的。 化学吸附是吸附剂和被吸附物之间的电子共用或转 移发生相互作用,使气相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降低了活化能,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起到催化作 用。 化学吸附是吸附剂和被吸附物之间的电子转移或共 用,因此二者之间有很强的选择性。

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

2.当[S]<<KM时 r =k2[E]0[S]/KM 对[S]呈一级
3.当[S]→∞时, r = rm=k2[E]0
d S
dt 3
rm
2
1.5
rm
2
1
KM1 2 3 4 5 S
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
d S
dt 3
rm
2
1.5
rm
2
1
KM 1
2
3
4
5 S
典型的酶催化反应速率曲线
下面的数学处理可以求出 KM 和 rm
他们认为酶(E)与底物(S)先形成中间化合物
ES,中间化合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产物(P),并释放
出酶(E),整个反应的速决步是第二步。
d[P] dt
k2[ES]
[ES] k1[S][E] [S][E]
k1 k2
KM
令酶的原始浓度为[E]0,反应达稳态后,一 部分变为中间化合物[ES],余下的浓度为[E]
E3 Ea
AK+B
反应途径
AB K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A…B
能量
Ea E1 E3 E2
E0
A…B…K
A…K
E1 E2 A+BK
E3 Ea
AK+B
反应途径
AB K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也有某些催化反应,活化能降低得不多,而反 应速率却改变很大。有时也发现同一反应在不同的 催化剂上反应,其活化能相差不大,而反应速率相 差很大,这种情况可由活化熵的改变来解释。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什么是催化剂毒物?
固体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被反应物中的杂质占 领而失去活性,这种杂质称为毒物。
毒物通常是具有孤对电子元素(如S,N,P等) 的化合物,如 H2S, HCN, PH3 等.

催化反应动力学发展及展望反应动力学作业

催化反应动力学发展及展望反应动力学作业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催化反应动力学是催化剂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LHHW )法和非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法,主要从基本原理方面对上述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联系部分实例。

最后,对微动力学(Micro-kinetic )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和展望。

引言:19 世纪前30年,许多科学工作者独立地观察到众多相似的化学现象,如淀粉在酸的存在下转变为葡萄糖,金属Pt 粉浸在酒精中使其中一部分乙醇转化为乙酸等。

J.J.Berzelius于1836年提出了“催化作用”的概念。

催化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极其重要的一类反应,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原化学反应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反应有如下特点:1. 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2. 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常数。

3. 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4. 虽然理论上,催化剂本身不永久地进入反应的产物,经过一个催化循环又回到原始状态,但实际应用中,催化剂或长或短的都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并不能无限期的使用。

根据催化剂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催化剂主要的功能是改变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从而加速反应进行。

催化剂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固体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及硫化物催化剂和均相催化剂。

催化反应一般分为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和酶催化。

催化反应在农业、能源、医药、化学化工、环保等领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了解催化反应对于理论及实际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催化反应动力学是了解催化过程本质的重要一环,也是重要工具,它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催化反应器的设计提供基本的依据(化学反应工程内1850 年,Wilhelmy 第一次定量地表达了稀蔗糖溶液的酸催化反应的速率。

1862 年,Berthelot 等在未考虑逆反应的情况下测定了醇酯化的反应速率,给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特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 ,k2 A的吸附:A A
B的吸附:
B B
表面反应: A B R S R的脱附: R R S的脱附:
S S
反应速率即等于A的净吸附速率,而A的吸附速率是与A的 分压及裸露的活性点数成正比例的,脱附速率则与A的覆盖率
(2) 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表达式
q kp
1/ n
q—是固体吸附气体的量(cm3·g-1);
p—是流体相中气体的平衡压力;
k、n—一定温度下,常数。
适用范围较广,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3) 焦姆金方程式
RT ln( A0 p ) a
a、A0--常数,取决于低覆盖下的吸附热。
理想的朗缪尔吸附等温式
ap 1 ap
——表面被覆盖的百分数;
p——代表吸附达平衡时流体相中气体的压力;
a——是吸附作用平衡常数;
朗缪尔吸附等温式是一个理想的吸附公式,它代表了在均匀表面上, 吸附分子间彼此没有作用,而且吸附是单分子层情况下吸附达平衡时的 规律性;它体现了吸附平衡是吸附和解吸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思想; 它意味着吸附热与覆盖度无关。它适用于覆盖度不太大的情况,既适用 于物理吸附,也适用于化学吸附。
只适用于覆盖度不大的化学吸附,化学吸附都是单分子 层的。
(4) BET吸附等温式
p 1 C 1 p V ( ps p) VmC VmC ps
适用于多层的物理吸附,常用来测定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
孔结构、孔形状和孔分布。
Va
(Ⅰ )
Va
(Ⅱ )
p / ps
Va
(Ⅲ )
1 .0
p / ps
式中,
对于表面覆盖率极低的情况,则
( K A p A K B p B K R p R K S pS ) 1 于是反应速率式便简化成于一般均相反应速率式相同的形式 了, r kp A p B
2.吸附控制
以反应 A B R S 为例,如A的吸附是控制步骤,可设 想其机理步骤如下:

多相催化动力学与化学动力学的区别:导出方式 不同,前者应用的是表面质量作用定律;速率常 数的值不同,前者多一个吸附系数;在不同的条 件下 前者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然而,当不考虑扩 散的影响,而且吸附和脱附很快时,多相催化动 力学与化学动力学速率表达式的形式是相同的, 这就是结论。
动力学表达式的局限性
活性中心理论认为:固体催化剂表面是不均匀 的,在表面上有活性的地方只占催化剂表面的一小 部分。只有这部分叫做表面活性中心的地方吸附反 应物后,才能产生催化作用,这一观点已为大量的 实验所证实。
3. 催化作用的定性描述
(1)反应物从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剂的外表面(外扩散过程) (2)反应物进一步向催化剂的微孔内扩散进去(内扩散过程) (3)反应物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被吸附(吸附过程) (4)吸附的反应物转化成反应的生成物(表面反应过程)
(5)反应生成物从催化剂表面上脱附下来(脱附过程)
(6)脱附下来的生成物分子从微孔内向
外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处(内扩散过程)
(7)生成物分子从催化剂外表面扩散
到主流气流中被带走(外扩散过程)
+
+
吸附相中的化学反应
示意图
4. 吸附相中浓度的吸附作用定律
(1) 朗缪尔(Langmuir)吸附等温式
A的吸附: A A B的吸附: B B
表面反应: A B R S
R的脱附: R R
S的脱附: S S
因表面反应速率是与吸附的A与B的量成正比的,故
r rA k r A B
式中kr是表面反应速率常数,将


பைடு நூலகம்
多相催化基础知识
1.
吸附与多相催化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A. 物理吸附类似于气体的凝聚,本质在于固体 表面不平衡力场的存在,靠的是范德华力; B. 化学吸附类似于化学反应,本质在于化学键 力。 化学吸附是多相催化的前提,而物理吸附的作 用,只是在于降低随后进行的化学吸附的活化能。
2. 活性中心理论—泰勒


研究气固多相反应动力学,从实用角度说,在于 为工业催化过程确定最佳生产条件,为反应器的 设计打基础;从理论上说,是为认识催化反应机 理及催化剂的特性提供依据. 催化动力学参量不仅 是机理证明的必要条件也是催化剂化学特性的重 要量度.这些参量是现有催化剂改进以及新型催 化剂设计的依据.比如,速率常数可用以比较催 化剂的活性,活化能可用以判断活性中心的异同, 指前因子可用以求取活性中心的数目,等等.这 些都是化学动力学研究在催化理论上的价值体 现.

k p A pB K r 1 K A pA
K
' k1 K r K A
k2

' ' KA KA Kr K A
从以上例子的讨论可以看到,由假
定的机理模型出发,可得到理想吸 附模型的速率方程,它可用一个通 式表达
(动力学项)(推动力 项) 速率 n (吸附项)
总结
代入得
r kr K A p A K B pB
i
K i Pi 1 K i Pi
i
1 K A p A K B pB K R pR K S pS 2
k kAK AKB
1 K A p A K B pB K R pR K S pS 2
kp A p B
催化反应动力学
Principal of Catalytic Kinetics
目 录
Contents
催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多相催化基础知识
多相催化中的化学动力学
催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催化在炼油,化工,环保,制药,能源,材料等行业中已创造 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特别是目前人们面临着能源 利用 , 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 都要依赖于催化过程来解决 , 催 化科学已成为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不可缺少的科学基础 .
于是
V
1 1 K RS pR pS K B pB K R pR K S pS pB
式中
K RS
KRKS
KBKr
r 1 K RS
p p k1 pA R S p K B pR pS K B pB K R pR K S pS pB
式中
(Ⅳ )
1 .0
Va
Va
(Ⅴ )
p / ps
1 .0
p / ps
1 .0
p / ps
1 .0
五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
多相催化中的化学动力学
对催化反应进行动力学处理时,不考虑内外扩散,
可能遇到以下三种情况:
1.表面反应控制;
2.反应物的吸附控制;
3.产物的脱附控制。
1.表面反应控制 以 A B R S 反应为例,可设想其机理步骤如下:

2004 年世界化学化工产值 : 1,800 Billions 85% 的产品,80 %的过程使用催化剂。
引论:

催化分为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 均相催化:是指催化剂与反应介质不可区分,与 介质中的其他组分形成均匀物相的反应体系。 多相催化:是指催化剂和反应介质不在同一个相, 因此又叫非均相催化,催化剂多为固体。如固体 酸碱催化、分子筛催化、金属催化和金属氧化物 催化等。
由此五个方程式即可解出五个θ。
譬如:
B K B p BV
R K R p RV
S K S pSV
R S K R K S p R p S A V K r B K B K r pB
K R K S pR pS 1 K p K p K p V 1 B B R R S S KB Kr pB
K
k1 K A K B
k2 K R K S
3.脱附控制
A R A A
反应为例,其机理为
A R
R R k ,k
1 2
于是 r k1 R k 2 pRV 故有
A ' KA p AV

R K r A
式中
' k k1 K r K A
成正比,故净吸附速率为 r ra rd k1 p AV k 2 A
由于其余各步都达到了平衡状态,故有
B KB p BV R KR p RV
R S Kr A B
S KS p S V
另外,
V A B R S 1

Ⅰ 假定分子是以统计的方式吸附在催化剂的均匀表面上; Ⅱ 假定反应只是在被吸附分子之间进行,而不包括可能 发生的气相分子与被吸附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Ⅲ 在计算每克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时实际上已经假定,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质量成正比,扩散的制约作用并未考 虑; Ⅳ 假定吸附的进行并不伴随着分子的离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