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1散步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三篇】

《散步》是⼀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

⽆忧考⼩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散步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散步教案 1教学⽬标知识⽬标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理解⽂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通过朗读去品味⽂中画⾯的优美和细节的动⼈。

2.指导学⽣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阅读能⼒特别是品评鉴赏能⼒。

3.学习本⽂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度,学写反映家庭⽣活的短⽂。

德育⽬标感知⽂中蕴含的家⼈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引导学⽣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意,体味三代⼈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把握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度。

教学难点1.揣摩⽂中⼀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赏读美⽂的能⼒。

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

⽂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朴素⾃然⽽⼜醇⾹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的感受,学⽣对课⽂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

课⽂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

放⼿让学⽣⾃主发现,⾃⼰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录⾳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整体感知⽂意,明确课⽂主旨;品读课⽂,美点寻踪,包括对⼀些或⽤词⽣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学习说话,表现⾃⼰⽣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6-散步(第1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6-散步(第1课时)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和节奏。 听课文范读,纠正自读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深沉、伤感,结尾处又有一种宁静。 《散步》的感情基调: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课文中,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分歧?他们是如何 解决的?
正音释义
读准字音。
分歧( qí ) 鲜嫩( nèn ) 粼粼áo ) 霎时(shà )
正音释义
解释词语。
〔信服〕 相信并佩服。 〔分歧〕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一霎〕 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 顾全两个方面。 〔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散散步步( 第 1 课 时 ) 第1课时
爸爸正在看足球赛,而你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一家人外出游玩儿,你想去游乐场,而奶奶想去公园看菊花。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发表各类作品近 500万字。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小说集《大律师 现实录》等。
散步
儿子——
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
母亲——
走大路, 大路平顺
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 母亲依从孙子 走小路
文本研读
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 觉得累。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 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 过了一个严冬。
作者通过对自己一家三代四口人的一次散步的过程叙述,展现 了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照顾的浓浓亲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浓浓的 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散步》的作者和背景,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把握文章情感色彩和深层含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笔记、摘录等学习工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通过《散步》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优美句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隐喻和象征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的创作手法。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文学风格,评价作者的表达效果。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深入理解文章对亲情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散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散步这一日常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与家人散步的经历和感受,引出《散步》的主题。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为深入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散步》全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分享,了解学生初读感受。

3. 文章解析分段解析文章,教师讲解各段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和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探究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组内交流个人见解,形成小组观点,并进行展示分享。

教师总结并点评各组的观点,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散步》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散步》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 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 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
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
(莫怀戚提供)
主要作品:
《透支时代》、《陪都就事》、小说集《大律师现实 录》。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 《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探究二:作者的写作用意:
例句:
① 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② 在面对“分歧”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③ 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④ 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
作用:
作者写小事用大词,其用意就在于向读者透露 《散步》一文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 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整体感知
想一想,课文写了哪 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 结果如何?
抢答
1.散步的时间是 初春

2.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
3.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妻子、儿子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结局如何?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 的事情?(用一句话概括)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三代同行:我 们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 的妻子和儿子。前 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要说本文的标题,还 是“散步”好:它简明, 准确,含蓄,有情致,有 画面感,有故事味。
探究一:本文的写作手法:
这篇短文在用词上有个较突出的特点即大词小用, 小题大做。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分析这样用有什 么独特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的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的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的课堂笔记《散步》课堂笔记一、基础知识1. 作者- 莫怀戚,当代作家。

2. 生字词- 信服:相信并佩服。

- 分歧(qí):(思想、意见等)不一致,有差别。

-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 一霎(shà)时:短时间;一会儿。

-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 粼粼(lín lín):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1. 整体结构- 开头(第1 - 3段):写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起因,为下文作铺垫。

- 第1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简洁交代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 第2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在“我”的劝说下才出来走走,体现“我”对母亲的孝顺。

- 第3段:描绘了南方初春田野的美丽景色,这一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也为后文的分歧埋下伏笔。

- 中间(第4 - 7段):写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 第4段:出现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第5段:“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因为这个决定关系到一家人的意愿。

- 第6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母亲年老体弱,伴随她的日子已不多,体现“我”对母亲的敬重。

- 第7段: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体现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 结尾(第8段):写一家人在小路上散步的情形,深化主题。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描写既体现了家庭的和谐美满,又暗示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

2. 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的分歧与和解,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浓浓的亲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另拟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这些标题与文章的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这两个标题提示了文章的线索。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有闪失。

从更深层面上来看,“我”和“妻子”都已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对人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同时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用:通过对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渲染了融洽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

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参考答案:课文中运用对称式的句子有很多。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一、文学常识1. 作者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字词积累1. 易错字词- 分歧(q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注意“歧”不要写成“岐”。

- 粼粼(lín lín):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 信服:相信并佩服。

2. 重点词语解释-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文中“熬”字体现出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也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关心。

三、内容解读1. 情节结构- 文章开篇点明“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简洁地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 接着写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一情节的设置制造了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然后“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这一决定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

- 然而母亲却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体现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 最后一家人在小路上散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这一画面温馨感人,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尊老,又要爱幼。

2. 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有责任感、孝顺的儿子。

在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时,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既尊重母亲又兼顾儿子的决定。

而且在母亲改变主意后,能理解母亲的想法,还主动背起母亲,展现了“我”的孝顺和担当。

- 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疼爱晚辈的老人。

她开始听从儿子的意见走大路,后来又为了孙子改变主意走小路,体现出她对晚辈的关爱。

- 妻子:虽然文中描写妻子的笔墨不多,但从她顺着“我”的决定,以及和“我”一起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贤惠、温顺的妻子。

- 儿子:天真可爱,充满好奇心。

他想要走小路是因为小路有意思,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3.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小事,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揭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初中语文]《散步》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散步》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 为难,更是对孙子的疼爱,还有小路那边 有美丽的景色。
精细研读 ◆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精细研读 ◆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孝顺稳重 “我”
慈爱亲切 母亲
儿子 聪明乖巧
妻子 温柔贤惠
深入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
精细研读 ◆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
看出来?
担忧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欣慰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总算”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 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
精细研读 4.快速读课文第4至8段,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 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分歧: (思想、意思、记载等等)不一致,有差别。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指使儿
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水波粼粼《: 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 :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经过、结果。
精细研读 5.朗读第6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对分歧,这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改 变了主意走小路。
精细研读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了她“要走大路”。儿子顺从了她
,她又“变了主意”。这是因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检测
2.速读课文,抢答问题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记叙的事情是: 祖孙三代初春在田野里散步 E、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F、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合作探究



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 3.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小”是什么、 “大”是什么? 4.第四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景物描写的作用) 5.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1.分析人物形象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您有一束美丽的花,请您把它送给文中的 某个人物,并请说说理由
分组,对下列人物展开评论,要求有理有据。

母亲
妻子
儿子

结论展示
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我劝和陪同老母亲出来散步。庆幸母亲又熬过了 一个严冬。 我背老母亲。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 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 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 的时间不多。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 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么?(景物描写的作用)
“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 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 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写景对主题起衬托作用)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 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 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烘托主题)。同时, 照应了前文“小路有意思”,解释了儿子为什么坚持走 小路。 (写景促进了情节的发展)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 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 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 做得最好。”
我的母亲 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结论展示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 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 “还 是走小路吧!” 既是疼爱孙子,又是怕 儿子为难。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 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5.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1.句式对称,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前面际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贴切的景物描写
第四段、第七段
3. 平实中见灵气,浅易中见哲理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合作探究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 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 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 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 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 何尝不是这样?
相亲相爱
祖 孙 三 代 风 雨 人 生 相 依 偎 全 家 四 口 早 春 散 步 互 谦 让
课堂检测
1.请同学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 体验,以“家”为主题进行仿写 例: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 孩子都怡然自乐;

家,是 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
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一根生命的链条,老年、中年、
幼年,生命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终 点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繁衍不 息。
课堂检测
莫怀戚
帮妈妈洗脚
看公益广告,您感受到了什么?
目标呈现:

1.能恰当分析人物形象。
2.从故事情节中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尊 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责任感。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人性美。 4.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自学检测1.选出下列注音和解释无误的一项( D )
A.分歧(fēn zhī) 信服(xì n fú) 分歧:(思想、意思、记载等等)不一致,有差别; B.拆散(cāi sàn)霎(shà)时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 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C.水波粼粼(lí n) 嫩(nèng)芽 水波粼粼: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D.熬(áo)过 诠(quán)释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我的妻子
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结论展示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

结论展示 我的儿子 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 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合作探究
3.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小”是 什么、“大”是什么?


“小”指取材小,人物小,“散步”是很平常 的小事。“我”们,是普通的一家人。 “大”指反映的主题大、意义大,从我们一家 散步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强调了一种责任感,这是关于家庭、社会、民 族的大事。
4.第四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能不能删去,为什
2、如果文中的“我”只带老婆 和孩子出来散步,把老母亲冷落 在家,母亲会怎么想呢?请运用 人物心理描写手法,描写一下母 亲的心情和感受。

住我家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 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 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 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 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 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 一个幸福的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