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介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

介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城乡发展定位与目标 (2)第三章区域协同规划 (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第五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21)第六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1)第七章城区用地布局 (26)第八章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30)第九章城区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32)第十章历史城区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 (34)第十一章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7)第十二章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40)第十三章城区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41)第十四章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43)第十五章城区近期建设及远景规划 (44)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45)第十七章附则 (46)附表 (4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指导介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介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4-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背景1、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第146号令)、《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强调了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上位规划的变化《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太原都市圈规划(2011-2030)》、《孝汾平介灵城市组群规划2014-2030》、《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等上位规划的变化,确定了介休的区域次中心地位,需要介休进行经济产业转型,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交通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3、重大项目的建设大西高铁介休站、青云超轻直升机产业园区、机械装备制造园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需要介休统筹考虑其对城市用地、交通系统等的影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年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版)

年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年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9.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是指将以前由工商、质监、税务三个部门分别核发的不同证照,改为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
10.1236扶贫攻坚行动:即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核心、两不愁、三保障和六大突破扶贫攻坚行动。
一个核心,即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六大突破,即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201X 年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11.2+19工作方案:即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意见〉的实施意见》及19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1五个一批工程: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工程。
13.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即省委提出的八个准、五张图、三本账精准脱贫管理办法。
八个准是指脱贫对象分布识别认定准、家庭状况掌握准、致贫原因分析准、扶持计划措施准、台账进度记录准、享受政策宣传准、进出信息录入准、动态变化捕捉准;五张图是指每个贫困村要制定贫困对象分布图、任务进度分解图、致贫原因反映图、计划措施细则图、年度进出动态图;三本账是指每个贫困户要有脱贫计划进度账、脱贫措施办法账、脱贫帮扶责任账。
14.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5.一中心两园区:即平凉中心城区和平凉工业园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1省列两县三镇和市列八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列两县三镇为:华亭县、静宁县和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华亭县安口镇、庄浪县南湖镇;市列八镇为:崆峒区白水镇、崆峒镇,泾川县高平镇,灵台县什字镇,崇信县新窑镇,华亭县策底镇,庄浪县朱店镇,静宁县界石铺镇。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的批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府函[2015]176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29
【实施日期】2015.07.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黔府函〔2015〕176号)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请示》(六盘水府呈〔2015〕3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关于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原则同意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发展目标、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
(一)实施该规划时,要进一步强化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1 / 2
快培育六枝特区副中心城市和盘县区域节点城市,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增强各级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主要交通沿线小城镇。
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着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逐步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
(二)要按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市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供水、供电、通讯、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市域城镇体系。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2020年为52%,城镇人口160万人;
2 / 2。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1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人口22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4.32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3人。
有汉、回、蒙古、满、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主要分布在崆峒区。
平凉市自古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两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时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平凉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满了古老的魅力。
早在65—11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古猿人就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3000多年前,周朝的先民们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在这里秦皇汉武先后登临崆峒,巡疆固土;前秦皇帝苻坚厉兵秣马平定前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打破薛举,雄才初展;宋夏争夺中原咽喉,重兵对峙;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行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乐善好施;左宗棠运筹帷幄,心系天山。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一、总则1、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
其中,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2、规划范围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为梅州市市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包括两区一市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重点统筹城乡发展与优化城镇体系。
城市规划区范围:具体划定南至长沙镇长沙村、小密村(部分)、程江镇大和村、大塘村;西至南口镇车陂村、南龙村、仙湖村、龙塘村、侨乡村;东至西阳镇新联村、江子上村、太平村、鲤溪村;北至城北镇扎下村、上村村、杨文村,城东镇谢田村、书坑村,作为初始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76平方公里。
图1 城市规划区范围图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1、总目标: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经济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
2、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30年,力争GDP比2014年翻两番,突破3500亿元大关,人均GDP65000元。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带动力强、集约化水平高、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3、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得到明显改善。
建立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2030年力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4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生态环境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30年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建设用地量降幅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要求。
5、基础设施目标:加快以交通项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水利、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力明显提升。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14)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6)第六章中心城区布局结构规划 (17)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8)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0)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 (23)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6)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9)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29)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30)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分期建设引导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31)第十七章附则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特制定《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5)《延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6)《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1-2030)》;(8)国家、陕西省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平凉南站规划建设方案-更新版

平凉南站规划建设方案背景平凉市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甘南高原东北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平凉市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的便捷性,平凉南站计划进行规划建设。
建设目标平凉南站是平凉市南部交通枢纽,其功能要求高度精细化。
主要目标是:1.维护区域范围内的客运和货运业务,为物流、商业、旅游和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交通服务;2.打造交通枢纽,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和交流;3.提高交通地位,推动平凉市城市化和区域合作进程。
立项建设工程1.建设面积: 1000亩2.建设内容:•客运建筑:主要包括车站大厅、候车室、检票口、行李托运、自动售票机、快递箱、无障碍通道和公共卫生间等。
•货运建筑:主要包括货场、货运站、物流园区、货运仓储、货运车辆维修。
•网络与系统:主要包括电子票务、物流信息追踪、信号系统、电信系统、监控系统、智能停车、WiFi等。
3.投资预算: 5000万元设施改善为提高平凉南站的交通便捷性、安全性和便民性,需要进行如下设施改善:1.交通设施改善:包括道路拓展、站区接驳线路、公交车辆投放、出租车调配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等方面的建设。
2.周边配套设施:包括市政设施、停车场、加油站、快餐店、便利店、商场和酒店等。
3.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公共卫生间、洗手间、垃圾桶、道路清洁、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
投资方案平凉南站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下面是投资方案:1.政府投资:负责基础设施、交通拓展、环境护理等项目,投资总额为2000万元。
2.企业投资:负责交通设施、周边配套设施等项目,投资总额为2500万元。
3.社会投资:负责环保设施、文化广场等项目,投资总额为500万元。
施工方案1.规划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详细设计、编制方案等。
•可行性研究主要考虑地理位置、其他站点、市场营销、技术可行性、环保质量等方面。
2.施工组织:严格管理施工单位,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南政综〔2014〕175号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正文:----------------------------------------------------------------------------------------------------------------------------------------------------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南政综〔2014〕175号南平市城乡规划局:你局《关于要求审批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的请示》(南规综〔2014〕77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的规划范围和人口规模。
延平新城规划范围东起斜溪村,西至罗源村,北起安济村,南至鸠上村。
涵盖水南街道、夏道镇、炉下镇等建成区,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为9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8.3万人。
原则同意规划确定的“一园二带四区五组团”的用地功能布局。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新城与延平老城区的市政设施和交通设施协调发展;新城的建设应充分补充老城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不足。
三、新城的产业应按照规划的定位要求,把控好企业的准入门槛,严格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对山体植被以及水源水质的保护。
四、规划区内地形较复杂,道路、场地竖向及基础设施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建设。
五、请严格按照本批复要求,认真组织规划的实施。
实施过程中如有重大调整,应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此复南平市人民政府2014年9月11日——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一、规划层次及范围
1.市域:为平凉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核心
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东起白水打虎村、西至市域行政边界、南至麻武
乡及大寨塬、北至白庙塬及草峰塬,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核心内
容为编制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3.中心城区:东起马峪口河,西至后沟及颉河川区,南起高速公
路及南部台塬地,北至北山根,以及外围白庙塬和精细化工组团,总
面积约142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
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
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的建设为突破口,将平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
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三、城市性质及职能
1.城市性质: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
城市,陕甘宁结合部以文化旅游和工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
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枢纽,甘肃省东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
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和交通枢纽,甘肃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
工和出口基地。
四、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市域:202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40-242万人,城镇化水
平达到47-48%;203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50-255万人,城镇化
水平达到60-65%,与全省城镇化水平同步。
2.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42万人,建设用地
面积48.3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55万人,建设
用地面积63.2平方公里。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区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结构,其中:
1.“一主”:区域发展核心中心城区,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甘肃省域副中心。
2.“三副”:市域副中心城市华亭县城、泾川县城和静宁县城。
3.“三节点”:市域节点城市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和庄浪县城,
为各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两轴”
(1)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312、青兰高速、福
银高速、平定兰铁路、西平铁路,形成沿泾河川联系静宁县城、中心
城区、泾川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
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提升平凉的区域开放能力和区域联系强度。
(2)特色资源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566、庄静高速、平
天高速、省道S304、灵华高速S26、华崇灵泾铁路等,形成联系静宁
县城、庄浪县城、华亭县城、崇信县城、灵台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
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
5.“三区”
(1)平凉都市区:包括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全部,共同打
造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区域人文生态旅游
度假基地,建设引领全市跨越发展的核心区。
(2)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包括泾川县、灵台县。
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能化产业为带动,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西安、
庆阳等的联系。
(3)农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升区:包括静宁县、庄浪县。重点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带动,强化沿省道S218和庄静高速的轴线联系,
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天水、兰州等的联系。
6.“双通道”
(1)天-平-庆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依托平庆高速、彭大高速、
平天高速、省道S318、省道S304等,形成对外联系庆阳、天水等省
域副中心城市的东北-西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
(2)宝-平-固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依托华泾高速、宝汉高速、
国道G344等,形成对外联系固原、宝鸡等区域城市的西北-东南方向
城镇发展通道。
六、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及空间结构
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东扩、西控、北展、南延”。
第一阶段:中部更新、向东拓展、向西优化。完善中心城区职能,
提升建设品质。老城区有机更新,突出空间风貌特色。向东集聚产业,
建设平凉工业园区。向西结合崆峒山大景区建设,优化生态文化旅游
配套设施。
第二阶段:向北拓展。结合平凉4C机场及机场快速路、城市外
围环路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白庙组团,拓展空港物流等新兴服
务职能。
第三阶段(远景):向南延伸。为旅游发展和产业集聚做好战略
储备,配套建设生态型旅游服务区、生态型居住组团和教育服务组团。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其中,
“一轴”为沿崆峒大道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三区”为“一中心、
两园区”,即城市中心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平凉工业园
区。
(1)崆峒大道东西发展轴:横贯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产业发
展三大功能区,是中心城区重要发展轴。
(2)城市中心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承
载平凉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片区。
(3)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崆峒山大景区的核心区,面
向西北地区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市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平凉
地域文化展示区与旅游产业集中区。
(4)平凉工业园区: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重要基地、甘肃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
流枢纽,推进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
心体系。
(1)主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以行政、商业、文化、体育
等综合服务为主,服务面向全市域。
(2)副中心:四十里铺副中心,以工业园区配套的生活服务、
科技研发等服务为主;崆峒副中心以面向区域的旅游服务为主,同时
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供配套生活服务;白庙副中心(远景)以空港物
流、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主。
七、中心城区分区发展指引
1.城市中心区发展引导: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居住环境,承
接新型现代服务职能,重点补充和完善文化服务、旅游服务、行政服
务、社会服务、商务服务、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项目,构建功能复合、
彰显文化的活力城区。中心组团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
中心,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居住等职能为主的综合组团。白庙组
团为以空港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服务及居住功能为主。
2.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引导:一是加强综合旅游服务
接待能力,重点建设面向区域旅游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度假酒店等
旅游接待设施,以生态文化、康体养生和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建设人
文生态综合旅游服务区。二是打造以文化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旅游
产品为主,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民俗体验、节庆旅游产品为辅的旅
游产品体系。
3.平凉工业园区发展引导:规划形成四十里铺综合服务组团组
团、商贸加工组团、农副产品深加工组团、电力工业组团、仓储物流
组团、高新技术组团、精细化工组团七个功能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