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透镜焦距测量实验报告

499.9
465.1
333.8
34.8
166.1
44.0
1307.2
844.8
505.2
465.1
234.1
40.1
271.1
47.1
其中s是像 到凹透镜的距离, 像 到凹透镜的距离
六、误差分析:
1.距离读数误差;
2.像成像有可能不是最清晰,存在误差;
3.移动透镜时未移到准确位置;
4.第二次测量凹透镜的焦距误差较大,可能是因为物镜之间的距离较小,使得误差放大;
透镜焦距测量实验报告
姓名:陈岩松
学号:5501215012
班级:2015级本硕实验班
学院:高等研究院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薄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凹透镜成像规律,测量虚像位置。
2.学习策略焦距方法:成像法,自准法,共轭法,测凹透镜焦距。
3.通过实验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4.通过实际测量,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光学参数。
成像法: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形成大小适中的实像,然后放入待测凹透镜,就能使虚物产生实像,分别测出两处的距离。
5、实验数据与处理:
1.凸透镜焦距测量
(1)自准法:(单位mm)
物
透镜
1094.5
1307.2
212.7
1093.6
1307.8
214.8
其中S为物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2)物象法(单位:mm)
2.凹透镜焦距测定
成像法: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 后形成大小适中的实像 ,然后在 和 放入待测凹透镜 ,就能使虚物 产生实像 ,分别测出 到 和 距离 和 ,根据 求出 像方焦距 。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地测量实验报告

清华大学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物理实验完整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结稿日期: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学习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节技术(主要是共轴调节和消视差);3.学习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规律:薄透镜是指中央厚度d比透镜焦距f小很多的透镜。
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
在近轴光线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规律为:111fpqy'qyp式中,为线放大率,其余各个物理量正负作如下规定:物理量符号正负物距p实物虚物像距q实物虚物焦距f凸透镜凹透镜物的大小y光轴之上光轴之下像的大小光轴之上光轴之下y'本实验中采用薄透镜,因此p和q都是从光心算起。
在本实验中,为了尽可能满足近轴条件,常采取两个措施:(1)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挡住边缘光线;(2)调节各元器件使之共轴。
以凸透镜为例,薄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所示。
图1凸透镜成像规律2.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原理:如图2,使得物与屏距离b>4f并保持不变,令O和O间的距离为a,物到像的距离为12b,则根据共轭关系,有p1q2和p2q1。
进而推得:f22 ba 4b测量出a和b即可求得焦距f。
图2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3.焦距仪测凸透镜焦距原理:如下图3,由几何关系,知:tan 0 yf,tany'f且tantan0,所以,y'ffxy。
3离,f为待测凸透镜的焦距。
x图3焦距仪光路图4.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原理:如图4,物屏上的箭矢AB经过凸透镜L1后成实像A'B',图中O1F1f1为L1的焦距。
现将待测凹透镜L置于L1与A'B'之间,此时A'B'成为L2的虚物。
若虚物A'B'正好在L2 2的焦平面上,则从L出射的光将是平行光。
若在L2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镜,则该2平行光经反射并依次通过L和2L,最后必然在物屏上成实像A"B"。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在这次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中,我们的目标是找出透镜的焦距。
首先,准备工作就很重要。
要准备一个透镜、一个光源和一个屏幕。
实验室的气氛满是期待,大家心里都在默默算着,今天会有什么新发现。
第一步,先把透镜放在桌子上。
大家围着,仔细观察。
然后,点亮光源,光线穿过透镜,变得弯曲。
透镜的神奇之处就显露无遗了。
像魔法一样,光线从直线变成了弯曲的轨迹。
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感叹:科学真是妙不可言。
接下来,调整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
这个过程需要小心翼翼。
要找到一个点,屏幕上能形成清晰的像。
像是要捉住那一瞬间的美丽。
当光斑变得清晰时,大家欢呼起来,像是在庆祝一个小小的胜利。
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
然后,我们进行测量。
记录透镜与屏幕的距离。
这个数据非常关键,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计算焦距。
虽然这看似简单,但其实每个数据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每一次记录,都是对透镜理解的加深。
在计算焦距的时候,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这种集思广益的氛围让实验更加生动。
透镜的焦距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决定了它的应用。
无论是相机、眼镜还是望远镜,焦距都影响着图像的质量。
讨论中,有人提到用“点线面”的方式来理解焦距的概念,大家纷纷表示认同。
实验的最后一步,数据分析。
通过测得的距离,应用公式来计算焦距。
这个过程其实有些挑战性,但大家都很投入。
看着公式一行行地展开,像拼图一样,逐渐拼凑出焦距的真相。
焦距被确定,大家的脸上都挂着满意的笑容。
此刻的成就感真是无与伦比。
总结这个实验,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透镜的奥秘在我们手中揭开,科学的魅力在每个人心中点燃。
透镜焦距的测定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更是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探索。
通过亲手操作和计算,理解了透镜的特性,感受到了物理学的神奇。
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收获了知识,建立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调整,还有人负责讨论。
就像一场合作无间的乐队演奏,各自发挥,最终形成和谐的乐曲。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薄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掌握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3、学习使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公式对于薄透镜,物距$u$、像距$v$ 和焦距$f$ 之间满足以下关系:$\frac{1}{u} +\frac{1}{v} =\frac{1}{f}$2、自准直法当物位于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时,从物上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成为平行光。
若在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镜,平行光被反射回来再次通过透镜后仍成像于原物所在处,此时物与像重合。
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
3、物距像距法当物距和像距都能直接测量时,根据成像公式可以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4、共轭法(贝塞尔法)设物与屏的距离为$L$ ,移动透镜分别在两个不同位置时,在屏上分别得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两次成像时透镜移动的距离为$d$ ,则透镜的焦距为:$f =\frac{L^2 d^2}{4L}$三、实验仪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平面镜、毫米刻度尺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自准直法测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平面镜,并使其与光具座垂直。
(2)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物(如带有箭头的物屏),调节物屏的位置,使物屏上的箭头通过透镜后经平面镜反射回来的像与物屏上的箭头重合。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此时物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f_1$ 。
(4)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物距像距法测焦距(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物距$u_1$ 和像距$v_1$ 。
(4)根据成像公式计算出焦距$f_2$ 。
(5)改变物距,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计算焦距并取平均值。
3、共轭法测焦距(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且物屏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 大于四倍焦距。
透镜焦距测量实验报告

透镜焦距丈量实验报告姓名:陈岩松学号: 12班级:2015 级本硕实验班学院:高等研究院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薄透镜成像规律,察看凹面镜成像规律,丈量虚像地点。
2.学习策略焦距方法:成像法,自准法,共轭法,测凹面镜焦距。
3.经过实验认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来源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4.经过实质丈量,认识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光学参数。
5.认识视放大率等观点并学习其丈量方法,并能进行丈量。
二、实验原理:1.凹面镜焦距测定(1)自准法:如下图,在待测透镜L 一侧搁置杯光源照耀的物屏AB,另一侧放平面反射镜M,挪动透镜,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面镜以前的焦平面时,AB任一点发出的光芒经透镜折射后变为平行光芒,被平面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经透镜折射后,仍聚在焦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 A B ,此时物屏与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 s(2)成像法 :在近轴光芒条件下,薄透镜成像高斯公式:111ss f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焦距为ss' f 'fs s'F 为像方焦距, f 为物方焦距, s 为像距, s 为物距(3)共轭法 :使物屏距离 D 4 f 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挪动透镜,必能在像屏上察看到二次成像。
设物距为 s 1 时,得放大倒立实像,物距为s 2 时得减小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位移为 d 依据透镜公式,推得:D 2 d 2f4D2. 凹面镜焦距测定成像法 :使物 AB 发出的光芒经凸面镜 L 1 后形成大小适中的实像 A' B' ,而后在 L 1 和 A' B' 放入待测凹面镜 L 2 ,就能使虚物 A' B' 产生实像 A" B" ,分别测出 L 2 到 A' B' 和 A" B" 距离 S 2 和 S 2 ' , 依据 f 'fss'求出 L 2 像方焦距 f 2 ' 。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啊哈,今天咱们来聊聊那神奇的光学世界——透镜的世界!说到透镜,你可能会想到那些大头娃娃玩具或者科幻电影里的神奇镜头。
但你知道吗?其实,在现实世界里,透镜的应用可广泛了,从放大镜到望远镜,再到我们的眼睛,透镜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小实验,来测一测透镜的焦距,看看这个“魔法”到底有多神奇!我们要准备好实验材料。
一根细长的蜡烛、一块透镜和一些尺子。
这些工具看似简单,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这次实验的基础。
现在,让我们开始动手吧!第一步,把蜡烛放在透镜前,让光线通过透镜。
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明明只是一束光,却能变得那么亮?别急,这就涉及到了透镜的折射原理。
想象一下,如果把蜡烛比作一个放大镜,那么透镜就是那个能够聚焦光线的“眼睛”。
第二步,我们需要用尺子来测量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这一步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实际上很简单。
只要我们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对准蜡烛和透镜,就可以轻松地得到这个距离了。
第三步,接下来,我们需要调整蜡烛的位置,让它位于透镜的中心。
这一步可能有点难,因为有时候我们很难找到那个完美的“黄金点”。
但是别担心,只要我们不断尝试,总会找到那个最亮的点。
第四步,当蜡烛处于透镜的中心时,我们就可以开始测量了。
用尺子量出蜡烛到透镜的距离,记下这个数值。
然后,再量出透镜到蜡烛的距离,同样记下这个数值。
我们将这两个数值相减,就得到了透镜的焦距。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测出了透镜的焦距!是的,你没听错,这真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透镜的焦距,还对透镜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改变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时,蜡烛在透镜中的像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透镜具有汇聚光线的作用,而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光线进入透镜后的角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透镜的角度来改变光线的方向。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透镜倾斜一下,光线就会沿着不同的路径射向蜡烛,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测量焦距的实验报告

测量焦距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凸透镜测量焦距的方法,探究凸透镜的物理特性,并且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出凸透镜的焦距。
2. 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主要用于光学成像的光学元件。
它能够将光线折射聚焦在特定的位置上,这个位置被称为焦点,焦距则是指从透镜到焦点的距离。
测量焦距的实验方法可以使用物体和像的关系,根据光线的折射原理利用透镜成像的方式来实现。
当物体远离透镜时,形成的像会直接投影在透镜后方,而当物体靠近透镜时,透镜将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像。
在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有一个简单而常用的公式:\[ 1/f = 1/v - 1/u \] 其中,f 是透镜的焦距,v 是像的距离,u 是物的距离。
3. 实验器材- 凸透镜- 光源- 白纸- 尺子- 支架- 透镜支架- 闪光灯4. 实验步骤1. 将支架放在实验台上,确保它的稳定性。
2. 在支架上放置透镜支架,并用固定夹夹紧透镜。
3. 将白纸固定在闪光灯上方的支架上。
4. 打开光源,调整透镜位置,使光线通过透镜射向白纸。
5. 将一个物体放在透镜的左侧,移动白纸,观察到物体在白纸上的像。
6. 测量物体与透镜的距离u,以及像与透镜的距离v。
7. 重复步骤5和步骤6,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8. 将所得数据代入公式\[ 1/f = 1/v - 1/u \]计算焦距f。
9. 反复进行实验,取多次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以提高实验准确性。
5. 数据处理基于实验数据计算焦距时,可以先计算每次实验的焦距,然后取平均值以提高准确性。
假设测量的焦距数据为f1, f2, ..., fn,则平均焦距F 可以计算如下:\[ F = \frac{f1 + f2 + ... + fn}{n} \]6. 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透镜的焦距。
这个焦距可以用来判断透镜的成像能力以及光学特性。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物距与像距相等时,透镜成像最为清晰。
此时透镜的焦距可以作为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用于实际的光学应用中。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清华大学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物理实验完整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结稿日期: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学习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节技术(主要是共轴调节和消视差);3.学习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规律:薄透镜是指中央厚度d比透镜焦距f小很多的透镜。
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
在近轴光线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规律为:111=+f p q'y qβ==-y p式中,β为线放大率,其余各个物理量正负作如下规定:和都是从光心算起。
在本实验中,为了尽可能满足近轴本实验中采用薄透镜,因此p q条件,常采取两个措施:(1)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挡住边缘光线;(2)调节各元器件使之共轴。
以凸透镜为例,薄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凸透镜成像规律2.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原理:如图2,使得物与屏距离4b f >并保持不变,令12O O 和间的距离为a ,物到像的距离为b ,则根据共轭关系,有12p q =和21p q =。
进而推得:224b a f b-=测量出a 和b 即可求得焦距f 。
图2 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3.焦距仪测凸透镜焦距原理:如下图3,由几何关系,知:0tan y fω=,'tan x y f ω=且0tan tan ωω=,所以,'x y f f y=。
式中f 为平行光管武警的焦距,为给出值。
'y 为用测微目镜测得的同一对平行线的像的距离,x f 为待测凸透镜的焦距。
图3 焦距仪光路图4.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原理:如图4,物屏上的箭矢AB 经过凸透镜1L 后成实像''A B ,图中111O F f 为1L 的焦距。
现将待测凹透镜2L 置于1L 与''A B 之间,此时''A B 成为2L 的虚物。
若虚物''A B 正好在2L 的焦平面上,则从2L 出射的光将是平行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
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物理实验完整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结稿日期:
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
2.学习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节技术(主要是共轴调节和消视差);
3.学习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薄透镜成像规律:
薄透镜是指中央厚度d比透镜焦距f小很多的透镜。
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
在近轴光线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规律为:
111
=+
f p q
'y q
β==-
y p
式中,β为线放大率,其余各个物理量正负作如下规定:
和都是从光心算起。
在本实验中,为了尽可能满足近轴本实验中采用薄透镜,因此p q
条件,常采取两个措施:(1)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挡住边缘光线;(2)调节各元器件使之共轴。
以凸透镜为例,薄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凸透镜成像规律
2.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原理:
如图2,使得物与屏距离4b f >并保持不变,令12O O 和间的距离为a ,物到像的距离为b ,
则根据共轭关系,有12p q =和21p q =。
进而推得:
22
4b a f b
-=
测量出a 和b 即可求得焦距f 。
图2 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3.焦距仪测凸透镜焦距原理:
如下图3,由几何关系,知:
0tan y f ω=,'
tan x y f ω=且0tan tan ωω=,所以,'x y f f y
=。
式中f 为平行光管武警的焦距,为给出值。
'y
为用测微目镜测得的同一对平行线的像的距
离,x f 为待测凸透镜的焦距。
图3 焦距仪光路图
4.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原理:
如图4,物屏上的箭矢AB 经过凸透镜1L 后成实像''A B ,图中111O F f 为1L 的焦距。
现将待测凹透镜2L 置于1L 与''A B 之间,此时''A B 成为2L 的虚物。
若虚物''A B 正好在2L 的焦平面上,则从2L 出射的光将是平行光。
若在2L 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镜,则该平行光经反射并依次通过2L 和1L ,最后必然在物屏上成实像""A B 。
这时,分别测出2L 的位置2O 及虚物''A B 的位置F ,则2O F 就是待测凹透镜的焦距f 。
图4 自准法测量凹透镜焦距光路图
5.薄凹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 为了使得从凹透镜出射的光线汇聚并成实像,应当使用虚物。
因此,如下图5,先用凸透镜成实像,再在实像和凸透镜之间插入凹透镜,左右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实像。
图5薄凹透镜成像规律(0>p >f )光路图
三、实验仪器
本实验的实验仪器有:导轨,滑块,焦距仪(平行光管,测微目镜),物屏,像屏,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
四、数据记录和处理
从待测凸透镜处通过同时等速地移动物屏和像屏直至成清晰的和物体等大的实像为止,
粗测得231.00f cm =,所以粗略估计待测凸透镜的焦距为15.50f cm =。
1.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100.00P cm =; 像屏位置37.00Q cm =
计算得:7.961666667a cm =,63.00b cm =; 22
15.498565084b a f cm b
-=
=。
实验室给出的不确定度:0.250.20a b cm cm ∆=∆=和,则,
()()2222
2
2
ln ln ln 4ln 21ln 2,f b a b f b f a b b a b a b a =--∂∂-∴=-=∂-∂-Q
3
3.43247519210f
f f -∆∴====⨯∆∴∆=()0.0531984401515.500.05f
f cm
f f cm
=∴=±
2.焦距仪法测凸透镜焦距
参看平行管上注明的参数得,平行管物镜距离550.000f mm =;玻罗板上所选的某一
对平行线的线距20.000y mm =。
计算得:' 5.620333333y mm =; '
154.5591667x y f f cm y
=
=。
已知测微目镜仪器误差为0.004mm ,因而测一对平行线的距离的0.004B mm ∆,则,
()
()'''3
30.0040
0.004
1.006497998105.620333333
1.00649799810154.55916670.1555634919154.560.16x
x
x B y y f f y x y f f x x x mm f f cm f f cm
--∆=∆=∆=∆=∆∆∴====
=⨯∆∴∆==⨯⨯=∴=±Q
3.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即箭矢AB 位置)101.00P cm =; 凸透镜位置170.40O cm =;
计算得: 222.07416667f F O cm =--=-。
已知光具座读数误差为0.05cm ,则,
()()66
6
2
21
1
1
22'"
'"
2
6
26
0.212132034422.070.21i i i i f F O
O O O f F cm f cm
===++=--=-
-
⨯∴∆=
==∴=-±∑∑∑Q
4.薄凹透镜成像规律研究
本次试验研究的是0p f >>时的.薄凹透镜成像规律。
箭矢AB 屏的位置106.20cm ;
1L 的位置183.61O cm =,焦距为115.46f cm =; 2L 的位置243.24O cm =,焦距为222.07f cm =-;
''A B 的位置36.19P cm =,""A B 的位置32.88Q cm =;
物距7.05p cm =-,(为虚物);像距10.36q cm =,(为实像)。
由观察得到结论:当0p f >>时凹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六、思考题
1.为什么要调节共轴?调节共轴的主要步骤如何?怎么判断物上的某一点已经调至透镜的光轴上了?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答:因为如果不共轴,(1)实验中做的近轴光线假设不满足;(2)有可能导致像不成在像屏上或者无法成在像屏上,不方便于像的大小比较;(3)不能用坐标计算直接得到物距,像距,计算过程变得复杂;(4)成像质量不是最好。
调节共轴的主要步骤:(1)目测粗调使得几个器件的中心大致重合;(2)借助其他仪器或者成像规律细调。
如果固定凸透镜位置,水平移动凸透镜,成两个像,该点的两个像都在主光轴上且重合,则该点已经调至透镜光轴上。
依据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原理。
2.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时,为什么b 应略大于4f ?
答:因为只有4b f >时,可以成两个倒立实像,一个放大,一个缩小。
如果4b f ?,则可能导致放大的实像位置超出导轨,无法测量,或者缩小的像太小,无法精确定位。
从操作简单和合理性,精确性角度来看,应当使得b 略大于4f 。
3.能否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焦距?若可用,请画出原理光路图。
答:可以。
光路图如下图6,用一个已知焦距的凸透镜L1和待测透镜L2组合,如下图,固定物AB 和L1的位置,使得成实像A1B1,在L2右侧放置平面镜L3,然后左右移动L2,使得AB 所在原物屏上成倒立和AB 等大的清晰实像,记录L2和L1的距离,减去L1的焦距即得L2的焦距。
图6 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原理光路图
4.试证明,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时,凹透镜转180°后重复测量,取正反两次的平均值能够消除透镜光心装配不准而造成的系统误差。
答:将原物AB和凸透镜看成一个能为凹透镜提供虚物的整体,记为虚物A’B’,则,如下图,A’B’和透镜光心存在水平方向偏差。
由于原题中平面镜只起到了把光路镜像过去的作用,我们可以对称放置一个一样的凹透镜和凸透镜便于研究。
假设原题中透镜光心高度已经和主光轴高度一致,我们只要考虑物与像各自位置的水平分量即可。
即:透镜光心在水平方向装配不准。
具体证明思路如下(简单的几何关系不作详细证明):
5.试分析焦距仪测焦距时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答:误差主要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景深、焦深、像差和色差会导致成像不清楚,会造成读数误差;
②人眼分辨力的限制,调整后的平行光管输出的不是严格的平行光,而是有一定的会聚或发散。
这会使经待测透镜后光线的会聚点不在该透镜的焦面上而产生公式误差(或调焦误差);
③自准直调整平行光管时,由于人眼分辨力的限制,调用读数显微镜或测微目镜测珀罗板的像上线对间距时的偶然误差;
④显微镜仪器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
七、实验心得
1.本次试验让我加深了对于薄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验结合;
2.我学习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节技术(主要是共轴调节和消视差);
3.我学会了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4.我了解了焦距仪和测微目镜的使用方法。
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物理实验报告附:原始数据记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