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道德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道德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都对道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层次探讨道德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个体层面1. 道德意识的初步形成个体层面是道德发展最基础的层次,它是指每个人在自身生命历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感受家庭环境、接受父母教育等方式初步形成对善恶、公正与不公正等概念的认知。

2. 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经验积累,个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始培养自己的道德心理素质。

这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同理心、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它们都是个体发展成熟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条件。

3. 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行为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它涉及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个体通过实践道德行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风格和品格,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体层面1. 道德规范的共同认知群体层面是指一定范围内共同生活并具有一定联系与互动关系的人群。

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人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共同认知的道德规范,并通过教育、传统文化等方式加以传承和弘扬。

2. 道德风尚的形成在一个群体中,不仅需要制定出符合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这些规范并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这样的道德风尚可以为群体成员提供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促进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3. 道德责任的共担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道德责任。

这包括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等方面。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才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社会层面1. 道德文化的传承社会层面是指整个社会范围内对道德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实践。

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演变

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演变

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演变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而演变的。

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观念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相对简单,基本上以生存和繁衍为主要目标。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道德准则主要是围绕着保护自己和家人,维护部落的共同利益展开的。

例如,人们会相互帮助、共同狩猎和分享食物,以保证部落的生存。

同时,原始社会也存在着强者欺凌弱者的现象,因为在这个时期个体的力量往往决定了地位和资源的分配。

二、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规范。

不同文明古国在道德观念上存在差异,但普遍的道德准则包括公正、善良和忠诚。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忠诚和孝道的重要性。

在古埃及,法老统治下的社会强调服从和尊重权威。

古希腊则注重个人自由和民主。

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受到宗教的影响较大。

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在这些信仰中道德准则得到了神圣的认可和保护。

人们相信遵循信仰的规范能够保证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公平、平等和人权的普遍性。

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人道主义事业。

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范围,而是具有全球意识。

全球化的交流使得不同文化的道德观念相互影响,世界范围内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

四、演变原因和社会影响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演变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首先,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推动了道德标准的更新和提高。

其次,社会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更加关注情感、精神和道德层面的需求。

最后,全球化交流的加强使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和融合,为道德观念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典故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典故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愚公移山《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程门立雪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

“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4.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5.三顾茅庐【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6.负荆请罪蔺相如被封高官,胜过战功赫赫的廉颇,廉颇不服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千方百计躲开,手下人不懂,请教相如,相如说是为国家,只有将相团结,才能国泰民安,廉颇知错,赤膊负荆条以请罪,双方误解顿失。

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道歉。

6.卧冰求鲤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第11卷。

讲述晋代琅琊临沂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演变过程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演变过程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演变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

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随之变化。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人类社群的原始性和简单性,社会规范主要围绕着生存和繁衍展开。

人们主要通过物质生产和互助来维持社区的稳定。

这个时期的道德观念相对简单,主要体现在部落准则、族规和部分神圣信仰中。

社会规范多是由当时的权威人物制定和传递,如族长、祭司等。

到了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以及启蒙思想的兴起,给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社会规范变得更加民主和平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伴随着法治的建立,社会规范逐渐转变为法律准则,以法律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道德观念也更具个体主义色彩,主张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自由选择和负责。

尊重人权、平等、公正、责任和尊严成为了当代的道德基础。

现代社会的规范和道德观念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普及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多样性,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和交流也更加频繁。

个人的道德选择和社会规范的确定性也变得更加困难。

这给当代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对话和理解来促进更加开放和包容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总之,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繁复而复杂的过程。

从早期的原始部落到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变化和发展。

尽管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所差异,但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尊严的最大化。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教师是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青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美,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教师道德高尚与否,关系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国家未来,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教育不发达,学校尚未出现,教育是伴随生产和生活过程进行的。

担任教育工作的长者的职责就是言传身教地向他们传授种植、捕鱼、狩猎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

由于人们当时定居在村庄里,教育开始变为广泛地教授知识,如在宗教仪式、舞蹈和部落的一般文化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各种知识,包括讲解本部落或本氏族的历史、英雄故事及各种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可见,当时只有一些教育活动中的粗浅的行为习惯和朦胧的师德意识。

所以,这一时期是师德的萌芽时期。

在中国,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建立了官学,但比较简陋,而且具有“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性质。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生产关系急剧变化,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各派学者纷纷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由此兴起。

在私学形成的过程中.专职教师开始出现,这时教师职业道德才真正产生。

二.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繁荣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游说之士,他们形成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人数众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

这些人中首推孔丘、墨翟、孟轲、苟况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在开办自由讲座、创办私学等教学活动中,对师德理论进行了论述。

孔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招收学生办私学,在师德教育中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在道德教育态度上.要求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品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要“视其所以。

道德词源

道德词源

道德词源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中国传统道德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传说中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

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

尽管各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依据。

道德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为补充。

同时,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顺应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诉求。

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

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

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

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

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

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

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

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演变

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演变

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演变中国古代文化是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其价值观念早已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一、家庭观念与尊老爱幼古代中国的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尊老爱幼方面。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老人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因此,尊老爱幼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在古代,家庭的传承和家风的继承也非常重要。

家长们常常告诫子女要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并且传授给他们家族的历史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

这种尊重、孝顺、传承的传统,在现代的中国依然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思想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关系及仁爱之道古代中国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中,仁爱之道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仁爱之道要求人们要体察他人的苦难,并且尽力帮助他人解决困境。

这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例如,在古代社会中,官员要求为民请命,为民解忧,体现尽心尽力为民造福的道德理念。

在现代中国,也有许多富人士捐赠大量资金、物资,帮助穷困的人们。

这些行为都是仁爱之道的生动体现。

三、敬业学习及仕途观念古代中国重视教育,在社会排名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对于士人来说,读书、发挥才智、提高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书院、科举等制度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学术发展。

同时,在古代中国的仕途观念中,仕途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为官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的名望,也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

因此,许多人都把尽职尽责看作一项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会朝着更高的职务不断努力,也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这种价值观念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

四、人间诸事依天命古代中国人有着非常深厚的宗教信仰,其中封建社会的天意观念深深影响了古代价值观念的形成。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在上天的掌控之下,人间的所行所为依天命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完善而
进步发展的。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道德的发展。

迄今为止,与人类社会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基本社会形态相适应,道德发展也出现了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氏族、部落之间会为食物、领地等发生争斗和杀戮,但在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产生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

奴隶社会是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形成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生活资料和奴隶。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关系,因此而形成了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但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成为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

在封建制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封建社会道德是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主道德。

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也产生和形成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道德,无产阶级道德则作为一种全新的道德形态产生出来。

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随着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道德将进一步发展为人类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