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解析

附录V 附录 D 高效液相色谱法
适当改变:色谱柱内径、长度、载体粒度、流动 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 量、检测器的灵敏度 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以组分比例较低者(小于 或等于50%)相对改变量不超过±30%且相对于 总量的改变量不超过±10%为限,如30%相对改 变量的数值超过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 ±10%为限 色谱柱理论板数计算公式为n=16(tR/W)2 或 n=5.54(tR/Wh/2)2
附录I 附录 B 注射剂
注射剂所用原辅料应从来源及工艺等生产环节进行严格 控制并应符合注射用的质量要求 供注射用的非水性溶剂,应严格限制其用量,并应在品 种项下进行相应的检查 除另有规定外,容器应足够透明,以便内容物的检视{性 状、可见异物检查法} 注射剂必要时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检查,如异常毒性、 过敏反应、溶血与凝聚、降压物质、热原或细菌内毒素 等,均应符合规定 注射剂所用辅料,在标签或说明书中应标明其名称
附录I 附录 A 片剂
分散均匀性(取供试品6片,置250ml烧杯中,加 15-25℃的水100ml,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 过二号筛)【原:取供试品2片,置20℃±1℃的水 100ml中,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二号筛】 {明确操作细则,放宽不必要的温度控制,与实际情 况接近} 控释片是指在规定介质中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片 剂【原:在水中或规定介质中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 速释放】{严格要求} 删除“必要时,薄膜包衣片应检查残留溶剂”{实质 上是必须检}
2010版中国药典修改-附录部分

【话题】制剂通则-片剂【2010版页数】附录5-6【2005版页数】附录5-6【区别分析】1. 含片的定义由原来“含于口腔中,药物缓慢溶解产生持久局部作用的片剂”改为“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指出了含片亦可实现全身作用。
2. 原含片的崩解时限描述为含片的溶化性,测定法仍按照崩解时限检查法,崩解时限由之前“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改为“10分钟内不应全部崩解或溶化”,这点修改有些特殊,设定崩解时限的下限主要是为了防止含片在口中迅速溶化,与舌下片区别,但是取消了含片的崩解上限。
3.咀嚼片的定义由原来“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剂溶化后吞服,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修改为了“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定义大大简化。
4. 片剂的注意事项中,增加了“薄膜包衣在必要时检查残留溶剂”,这点规定将更有利于水性包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分散片分散均匀性的检查方法由之前“取供试品2片,置20±1℃的水中,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二号筛”,改为“取供试品6片,置250ml烧杯中,加15-25℃的水100ml,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二号筛”。
新方法增加了供试片剂的数量,特别是规定了进行分散均匀性所需介质的体积,可以充分保证分散均匀性的重现性。
【话题】制剂通则-药用辅料【2010版页数】附录20药用辅料药用辅料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是除活性成分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合理的评估,并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
药用辅料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药用辅料可从来源、作用和用途、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
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物、半合成物和全合成物。
按作用与用途分类可分为溶媒、抛射剂、增溶剂、助溶剂、乳化剂、着色剂、黏合剂、崩解剂、填充剂、润滑剂、润湿剂、渗透压调节剂、稳定剂、助流剂、矫味剂、防腐剂、助悬剂、包衣材料、芳香剂、抗黏着剂、抗氧剂、螯合剂、渗透促进剂、pH 调节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消泡剂,、增稠剂、包合剂、保湿剂、吸收剂、稀释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助滤剂等。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附录

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附录附录Ⅰ A 丸剂丸剂系指饮片细粉或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等类型。
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 以下的称小蜜丸。
水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水丸系指饮片细粉以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糊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蜡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浓缩丸系指饮片或部分饮片提取浓缩后,与适宜的辅料或其余饮片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勤合剂制成的丸剂。
根据所用黏合剂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丸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除另有规定外,供制丸剂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最细粉。
二、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使用,按炼蜜程度分为嫩蜜、中蜜和老蜜,制备蜜丸时可根据品种、气像等具体情况选用。
除另有规定外,用塑制法制备蜜丸时,炼蜜应雄热加入药粉中,混合均匀;处方中有树脂类、胶类及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味时,炼蜜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制法制备水蜜丸时,炼蜜应用沸水稀释后使用。
三、浓缩丸所用提取物应按制法规定,采用一定的方法提取浓缩制成。
四、除另有规定外,水蜜丸、水丸、浓缩水蜜丸和浓缩水丸均应在80℃以下干燥;含挥发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丸剂(包括糊丸)应在60℃以下干燥;不宜加热干燥的应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干燥。
五、制备蜡丸所用的蜂蜡应符合本版药典该饮片项下的规定。
制备时,将蜂蜡加热熔化,待冷却至60℃左右按比例加入药粉,棍合均匀,趁热按塑制法制丸,并注意保温。
六、凡需包衣和打光的丸剂,应使用各品种制法项下规定的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和打光。
七、丸剂外观应圆整均匀、色泽一致。
蜜丸应细腻滋润,软硬适中。
蜡丸表面应光滑无裂纹,丸内不得有蜡点和颗粒。
(完整版)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XII E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XII E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本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微生物和内毒素的污染。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 )表示,1EU 与1 个内毒素国际单位(IU )相当。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和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用于试验中的赏试剂灵敏度复核、干扰试验及各种阳性对照。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指内毒素含量小于0。
O15EU/ml(用于凝胶法)或0。
005EU / ml (用于光度侧定法)且对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的灭菌注射用水。
试验所用的器皿需经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耐热器皿常用干热灭菌法(250℃ 、30 分钟以上 ) 去除,也可采用其他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适宜方法。
若使用塑料器械,如微孔板和与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械。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
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的pH 值在6。
0~8。
0的范围内。
对于过酸、过碱或本身有缓冲能力的供试品,需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 值,可使用酸、碱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调节pH 值。
酸或碱溶液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配制。
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内毒素限值的确定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一般按以下公式确定:L=K / M式中 L 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一般以EU /ml、EU / mg 或EU / U (活性单位)表示;K 为人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 / (kg · h )表示,注射剂K = 5EU/(kg•h ),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EU / (kg· h ) ,鞘内用注射剂K = 0。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拟增修订附录

附件1:《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拟增修订附录一、拟修订的附录附录Ⅰ制剂通则附录ⅠA丸剂附录ⅠC颗粒剂附录ⅠD片剂附录ⅠF煎膏剂(膏滋)附录ⅠI贴膏剂附录ⅠK滴丸剂附录I L胶囊剂附录ⅠN酊剂附录ⅠQ凝胶剂附录ⅠU注射剂附录ⅠV搽剂洗剂涂膜剂附录ⅠY眼用制剂附录I E气雾剂喷雾剂(待定)附录Ⅴ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ⅤC红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Ⅴ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附录Ⅵ附录VI B薄层色谱法(待定)附录ⅥD高效液相色谱法(待定)附录Ⅶ附录ⅦGpH值测定法附录Ⅷ附录ⅧA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附录Ⅸ附录ⅨB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E重金属检查法(待定)附录ⅨG干燥失重测定法附录ⅨM乙醇量测定法附录IX P酸败度检查法(待定)附录ⅨR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附录ⅨT甲醇量检查法附录Ⅻ附录ⅫA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ⅫC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ⅫD膏药软化点测定法(待定)附录ⅩⅢ附录ⅩⅢA热原检查法附录ⅩⅢB无菌检查法附录ⅩⅢ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ⅩⅢD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附录XI C可见异物检查法附录XI 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附录X IV制药用水(待定)附录ⅩⅤ试药、试液、试纸、缓冲液、指示剂与指示液、滴定液(待定)附录ⅩⅥ灭菌法附录ⅩⅧ附录ⅩⅧB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二、拟新增的附录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异常毒性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药生物活性测定的指导原则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抑菌剂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拟增修订附录附录ⅪC异常毒性检查法&ⅪD热源检查方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拟增修订附录附录ⅪC
(Page98-99)
异常毒性检查法
本法系给予小鼠一定剂量的供试品溶液,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小鼠出现的死亡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供试用的小鼠应健康合格,体重17~20g,在试验前及试验的观察期内,均应按正常饲养条件饲养。
做过本试验的小鼠不得重复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除另有规定外,用氯化钠注射液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制成供试品溶液。
检查法除另有规定外,取上述小鼠5只,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给药途径,每只小鼠分别给予供试品溶液0.5ml。
给药途径分为以下几种:静脉注射将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尾静脉,应在4~5秒内匀速注射完毕。
规定缓慢注射的品种可延长至30秒。
腹腔注射将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腹腔。
皮下注射将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腹部或背部两侧皮下。
口服给药将供试品溶液通过适宜的导管,灌入小鼠胃中。
结果判断除另有规定外,全部小鼠在给药后48小时内不得有死亡;如有死亡时,应另取体重18~19g的小鼠10只复试,全部小鼠在48小时内不得有死亡。
中国药典2010年版版附录-

- 400
34.70
606
7
0.10
70
V0=V+(a/a + b )△V=34.30+[1100/(1100+3600)] ×0.10=34.3
五、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1、应用对象 由溶液型静脉注射液扩大至溶液型静脉注射液
,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注射用无菌原料药
2、统一了操作方法
五、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 红外光谱
1、原料药鉴别 遇多晶干扰
1 按规定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重结晶与干燥)
2 采用对照品平行操作
3
采用溶液法
2、制剂鉴别
1 提取(溶剂的选择)
辅料无干扰,晶型不变 直接与标准光谱比对
辅料无干扰,晶型有变 与对照品同法处理后比对
辅料有干扰,晶型不变 在指纹区选择3~5个特征谱带
波数允差为0.5%
辅料有干扰,晶型有变 不宜采用红外鉴别
五、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3、多组份原料药的鉴别 可借鉴制剂鉴别的 方法
4、混晶中无效或低效晶型的限度控制 采用基线密度法计算指定谱带的吸光度后 再计算各晶型的相对含量(甲苯咪唑和棕 榈氯霉素)
五、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 高效液相色谱法 1、色谱柱
1 常用色谱柱填料粒径3~10μm 2 微径柱填料粒径 约2μm(UPLC或UFLC)
五、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 电位滴定 1、作图法 零阶 E~V曲线突跃部的中点或拐点所 对应的滴定液体积 一阶导数 一级微商(△E/△V)的极值 所对应的滴定液体积 二阶导数 二级微商(△2E/△V2)等于 零时所对应的滴定液体积
五、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 2、计算法 二阶导数法较一阶导数法更准确,故最常用 采用线性内插法
2010中国药典第二部附录

2010中国药典第二部附录
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部附录是中国药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权威性文件,对于保障药品的质量
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附录是中国药典中的一个附属部分,
主要包含了一些与药品相关的辅助性信息。
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部附录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内容:
1. 药品的命名规范,该部分规定了药品的命名规范,包括通用名、商品名、化学名等。
2. 药品的分类和编码,该部分对药品进行了分类和编码,以便
于管理和使用。
3. 药品的质量标准,该部分列举了各类药品的质量标准,包括
药品的理化性质、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等。
4. 药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该部分详细介绍了药品的生产
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原料药的提取、制备、检验等。
5. 药品的储存和运输,该部分指导了药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以确保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6. 药品的不合格处理,该部分规定了药品在质量检验中出现不
合格情况时的处理方法,包括退货、重新检验等。
此外,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部附录还包含了一些其他与药品
相关的信息,如药品的毒理学评价、药品的药理学作用等。
总的来说,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部附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为药品的命名、分类、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储
存和运输等方面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新增、修订的附录名单 一部共62项,新增14项
❖ 离子色谱法 ❖ 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 ❖ 黄曲霉毒素测定法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
光谱法 ❖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 ❖ 异常毒性检查法 ❖ 降压物质检查法 ❖ 过敏反应检查法
❖ 溶血与凝聚检查法
❖ 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指导原则
❖ 抑菌剂效率检查法指导原则
急需、前瞻、先进、成熟
❖ 2、指导原则的增订,理由和意义要充分,应对药 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有实际指导意义。
❖ 3、修订内容应紧密围绕药品标准以及药品监督管 理工作,修订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科学依据, 不轻易修改。
三、拟增修订项目
❖ 1、一部共16项,其中新增6项:
❖电泳测定法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大孔树脂有机残留物测定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中药特征图谱指导原则
(二部)新增、修订与删除的附录名单 二部共87项,新增16项,删除1项
❖ 药用辅料 ❖ 离子色谱法 ❖ 2-乙基己酸测定法 ❖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 ❖ 合成多肽中的醋酸测定法 ❖ 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 ❖ 核磁共振波谱法 ❖ 锥入度测定法 ❖ 溶血与凝聚检查法
❖ 拉曼光谱法指导原则
❖ 化学药品注射剂安全性检查 法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
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主要增修订内容 郭毅新
一、主要报告内容
❖ 1、附录增修订原则 ❖ 2、增修订项目 ❖ 3、主要增订项目内容 ❖ 4、主要修订项目内容 ❖ 5、评价与展望
二、附录增修订原则
❖ 1、新增通用检测方法应是目前药品检验检测急需 的、能解决目前存在突出问题的,并能引导药 品检验检测水平不断增高,能充分反映现阶段 国内和国际药品质量控制先进技术的成熟可靠 的方法。
❖ 抑菌剂效率检查法指导原则
❖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 证指导原则
❖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 原则
❖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 原则
四大或五大光谱?
❖ 四大光谱 通常把在进行未知物综合光谱解 析时常用的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 质子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称为四大光谱(有机化 合物的结构确定)。
近年来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得到迅速 发展,Leabharlann 为确定化合物结构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 相对定量 相对定量模式主要用于测定样品中杂质的 相对含量(或混合物中各成分相对含量),
应用实例
❖ 新药基准物质的确定(标定:绝对含量);利用核 磁共振法测定药物绝对含量,以环丙沙星、安妥沙 星、卡德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和洛美沙星 9种喹诺酮类抗生 素化学对照品为例 ,其中安妥沙星和卡德沙星为国 家一类新药。用对苯二酚或顺丁烯二酸为内标 ,用 喹诺酮母核上的质子峰进行定量 ,以内标法和外标 法计算含量。核磁共振法测定结果与各对照品标签 示值的误差约为 1 % ,内标法和外标法的计算结果 一致。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质量标准的应用
❖ 1.定性分析
❖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结构解析工具,目标 物结构信息非常丰富。(多核信息)化学位移---原子 核环境信息,谱峰多重性---相邻基团情况以及立体化 学信息,偶合常数值大小---确定基团的取代情况,谱 峰强度---基团中质子的个数等。一些特定技术,如双 共振实验、化学交换、使用位移试剂、各种二维谱等, 可用于简化复杂图谱、确定特征基团以及确定偶合关 系等。对于结构简单的样品可直接通过氢谱的化学位 移值、偶合情况(偶合裂分的峰数及偶合常数)及每 组信号的质子数来确定,或通过与文献值(图谱)比 较确定样品的结构,以及是否存在杂质等。
主要增订项目内容
❖ 拉曼光谱法指导原则
1、与红外光谱一样,同为分子的振动光谱
IR
与偶极矩变化相关
Raman 与极化率变化相关
❖ 2、通常在拉曼光谱中出现的强谱带在红外光谱中却成 为弱弱谱带甚至不出现,反之亦然。所以,这两种光
❖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 证指导原则
❖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 原则
❖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 原则
三、拟增修订项目
❖ 2、二部共45项,新增12项:
❖ 核磁共振波谱法 ❖ 离子色谱法 ❖ 电导率测定法 ❖ 锥入度检查法 ❖ 2-乙基己酸测定法 ❖ 光学显微镜法 ❖ 拉曼光谱法指导原则 ❖ 溶出度测定指导原则 ❖ 药物多晶型研究指导原则 ❖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 ❖ 合成多肽中醋酸测定法 ❖ 氨基酸测定指导原则
❖ 五大光谱 把UV、IR、1H-NMR、13C-
NMR及MS称为五大光谱之说。
核磁共振波谱法
1、未知物的结构测定 2、已知物的结构确证
功能团分析 异构体分析 打假工作(肝素钠中的掺伪物在2.16ppm
有特征信号) 3、含量分析(多组份抗生素)
主要增订项目内容
❖ 核磁共振波谱法 ❖ 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质量标准的应用
❖ 2.定量分析 ❖ 1H 核磁共振波谱用于定量分析。在合适的实验条件
下,两个信号的积分面积(或强度)正比于产生这些 信号的质子数。
❖ 核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可采用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两 种模式。
❖ 绝对定量 通过比较样品特征峰的峰面积与内标峰的 峰面积计算样品的含量(纯度)
❖ 美息伪麻拉明分散片含量测定(相对含量);(对复 方制剂美息伪麻拉明分散片中盐酸伪麻黄碱 ( Pse)、 盐酸苯海拉明 ( Dip)和氢溴酸右美沙酚 ( Dex) 3组 份进行了NMR相对含量的测定。 RSD分别为 2 .2 2 %、3.18%、3.35 %,绝对误差 ( E)分别为 1.87%、 3.66%、4 .2 3%,方法简便快速 ,且相当准确。)
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 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 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 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 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 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 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 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