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诗歌写景的方法一、引言诗歌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意境的文学形式,而写景则是诗歌中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

通过诗歌写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诗歌写景的方法,以供参考。

二、自然景色的描写1.使用具体而生动的形容词和比喻,如:“碧波荡漾的湖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远山的轮廓。

”2.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渲染,例如:“红日初升,映照出群山的金黄,初露的花朵仿佛火焰般绽放。

”3.运用动词和副词描绘景物的动态变化,如:“忽然间,白云在天空中翻滚,带来一场磅礴的暴雨。

”4.利用人的感官描绘景物的细节,例如:“微风吹拂着花瓣,轻柔地触碰着我的面颊,带来阵阵清香。

”三、人物形象的描写1.运用具体的细节描述人物的容貌和特点,如:“那位老人满脸皱纹,他慈祥的目光仿佛可以穿透人心。

”2.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物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例如:“她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来展示他们的性格和情感,如:“他手中拿着一本书,专注地读着,看得入迷。

”4.运用对比和冲突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例如:“他身材高大,英俊潇洒,而她却娇小可爱,天真烂漫。

”四、社会现象的描写1.运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描述社会现象,如:“城市的夜晚,霓虹灯的闪烁,人们在繁忙的街道上匆匆而过。

”2.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内心矛盾,例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远离了自然的原本,人们的心在城市的喧嚣中变得冷漠。

”3.运用对比和比较来展示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在城市的一端,贫民窟里人们挣扎于贫困和黑暗中,而在另一端,富豪们奢华享受着一切。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相关附件供参考:- 诗歌写景案例集:包含各种经典的诗歌写景作品,提供更多写景的思路和灵感。

- 诗歌写作技巧指南: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来写作诗歌,对写景起到指导作用。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借助自然界或人文环境的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布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和美感的方法,它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多种形式。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是写景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寄寓寓意的目的。

例如: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后者的某种特征或品质。

比喻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化或抽象化,也可以使景物更加美化或丑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庐山瀑布,既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壮观程度,又赋予了瀑布一种神奇和超凡的气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用火和蓝色来比喻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南风光的鲜艳和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

拟人:拟人是指把无生命或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从而使之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拟人可以使景物更加活泼有趣,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或对话,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用花溅泪和鸟惊心来拟人化花和鸟,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又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伤和对亲友的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感悟。

因此,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首先,全景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去描写一个地方,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丰富的形容词来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气息、风景和人文特色。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全景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楼前的水、远处的山和城市的人文景观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其次,局部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的描述来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首局部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雨点和春花的细节来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喜悦和敬畏之情。

再次,意象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以意象为核心来描写景物,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首意象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对大海、春天和花开的意象进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自由和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综合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综合以上三种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对全景、局部和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调和来呈现出一幅全面、深刻和富有内涵的描写画面。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综合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大草原的全景、野花的细节和生命的哲理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黄鹂在翠柳上的“鸣”,是声的描写。

一派愉悦的景象,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优美的意境。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和意象来描绘各种景象。

诗歌写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自然、人物、物体等所形成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诗歌写景的手法,并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诗歌写景的基本手法之一。

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诗人可以将景象具象化,使读者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

1. 对象、人物描写诗人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鲜活、具体。

例如,诗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拟声等手法,将一些生命力或特征突出的景物或人物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手法:马之嘶喊如雷霆,喻示了马的力量和奔腾。

•拟人手法:柳枝垂首,如默默倾听,给人一种温柔、宁静的感觉。

2. 语言描绘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语,来达到写景的目的。

一些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景象的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

•形容词:翠绿的树叶,让读者感受到清新和生机。

•名词:烟雾缭绕的森林,让读者想象到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动词:细雨轻飘飞,给人一种绵绵的感觉。

二、比喻和象征诗歌写景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使景象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同点的揭示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比喻常常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张力。

•“月如字典翻,夜笔挥毫发银弦。

”比喻了月亮的形状和亮度。

•“水如明镜,映照着蓝天和白云。

”比喻了水面的清澈和透明。

2. 象征以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景象,使景象更加富有隐喻和感知。

通过符号的意义,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景象来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指代的是爱情,它的春意闹可以传递出爱情的美好和喜庆。

•“红旗下的高楼”象征了新时代的繁荣和幸福。

三、意象运用意象是指在诗歌中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核心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景象更具有感染力和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 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 苏轼的《浣溪沙》 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 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 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 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 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 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例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5、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反衬思归的感伤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1: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 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 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 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 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 羁鸟恋旧林, 事物人格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两情若是久长时, 渊。);反问为了强调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 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 和突出(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 和突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 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 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抒情酣畅, 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7、白描工笔 、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 质朴的语言, 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 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 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 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 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 景有什么特点呢? 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 简洁,只寥寥数笔, 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 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 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 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 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 传神。 传神。 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 》》荒江鸥浪远 如:《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 水云低。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水云低。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例4: 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 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 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6、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 同角度描写, 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 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3: : 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愈静 蝉噪林愈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 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 以声写静。 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例4:“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以动写静。
例5: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 静景描写 描写, 静景描写, 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 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 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 山中的宁静。 山中的宁静。
4、虚实结合 、 诗歌中,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 是想象的情景。 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 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 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 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衬托对比 、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 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 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 与反衬。 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 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 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 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 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 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 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 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 天姥之高的, 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 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 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 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 描写 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 鉴赏角度, 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 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 多角度描写 正面描写中光影色 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 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 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 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 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 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 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 静也可以是反衬。 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 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 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 喻、比拟的区别 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 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借代是 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 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 代替整体(帆可代船 羽林代士兵), 帆可代船, 代替整体 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 ,对偶与 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 对比的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 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 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 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 相同或相似), 相同或相似 ,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 合交叉运用。 合交叉运用。
Hale Waihona Puke 3、动静结合 、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 动静结合, 以静写动, 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 相关。 托相关。
例1: : 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 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字化动为静。 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例2: :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 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1: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 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例2: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 远近高低各不同。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3: 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应犹在,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 雕栏玉砌”“故国” ”“故国 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 的景物。 的景物。 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实景“尽荠麦青青” 昔盛更显今衰。 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例5: 柳永《雨霖铃》 今霄酒醒何处 今霄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柳梢, 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