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七课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扬中华民族的优 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
良传统
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途径
内容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 来思想文化
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 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 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 作用、意义 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
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新时期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区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团结统一强调整体意识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好和 平强调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勤劳勇敢强 调的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 英勇顽强;自强不息强调的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 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
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课终课 考能培优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 现区分不清
提醒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时 期: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后)。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提醒 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练习二: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争议性问题,如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进行辩证思考。
3.练习三:运用所学知识,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一条建议。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练习结束后,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补充,强化重点知识。
3.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短文,要求:
-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题,如儒家思想、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组织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展跨学科学习,如结合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价值吗?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题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开展一次家庭传统文化活动,要求:
-选择一个传统文化元素,如茶艺、书法、传统美食等。
-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拍摄活动照片或视频,记录活动过程,并撰写活动心得。
3.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要求: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高中政治第七课弘扬民族精神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七课弘扬民族精神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说学情1、从学生学习情况看:所任教的班级为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为中上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但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2、从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看:高二文科生已接受过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已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高二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增加,学习更加主动,主体意识更强,为本框题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3、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冲击着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因此,提升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任重而道远。

二、说教学内容1、本框内容是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主要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性以及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重要性和要求,这是前一框题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其落脚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重要性、要求。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提炼有效信息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爱国也爱家乡,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

三、说教法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展示、直观演示、师生互动等方式四、说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第一步:承接有关的精神的内容,探究民族精神的时代特性。

第二步:情景展示系列图片1、这些图片所反映的精神有何共同的内涵?2、继承和弘扬上述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转入对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意义的思考。

第三步:播放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引导学生思索: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你有关吗?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你准备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体验,引导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日益多样,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 本框是第二框, 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 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 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 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时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部编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时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部编版必修4

重点突破·固双基
1.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角度
文化的本质
文化与社会 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 的关系
文化与物质 载体的关系
特点 文化是一种 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 社会特有的 现象 文化不等同 于文明 文化要通过 载体呈现出 来
内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通过社 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 能称为文化
训练2 农民画是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中的一个特有术语,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末中国“大跃进”的年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绘画艺 术形式。由于它及时配合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很快就传遍全国许多乡镇。 这说明( )
①一定的政治会影响一定的文化的传播 ②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政治产 生重要影响 ③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政治 ④文化是政治的派生物和附 属品
( 答案:A ) A.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愉悦精神、浸润生活 B.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C.空竹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D.传统文化能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探究3:我们今天可以通过书籍、石刻等感受古人对明月的情怀,这 说明了什么?
提示: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 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议题二 怎样认识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丢掉了文化个性和特色。用推土机毫不 留情地将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区、老胡同、老建筑物夷为 平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铲断了城市上千年的文化基因和命脉。
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原文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现在,这句话依然适用。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练习题第一课时一、读字音,连一连。

唤lán获zhé赖zhì潜sù亿lài 索qián质yì哲huò兰huàn素suǒ二、把下面的词语或诗句补充完整,再读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一框第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复习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一框第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复习
(3)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 内容。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 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2019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两 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 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 健,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上力量,让社会变得温 暖明亮,让祖国变得繁荣富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说明中央电视台举办《感动中国2018年度 人物颁奖盛典》的依据。 • 【答案】(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感
课前复习提问:(6分钟准备)
• 1、文化的内涵? • 2、文化的特点? • 3、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含义:
•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 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 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政治
决定 反作用
文化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 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 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探究共享:经济发展了,文化也就随之发展?
仓仓廪廪实实而而知知礼礼节节,,衣衣食食足足而而知知荣荣辱辱
课堂练习
4、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 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取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这说明( )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C
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时代变迁不断进步
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
华民族精神中(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C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栏Hale Waihona Puke 导引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多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
(高考四川卷,T6)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 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
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
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D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C
D.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栏目 导引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爱好和平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勤劳勇敢
D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团结统一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
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
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
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中国精神
() A.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B.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C.其具体内容是永恒不变的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时代特征(5 年 1 考)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地位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 作用 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 特点 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D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
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
持长盛不衰的命运。这启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A.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 年 2 考)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 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 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 功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 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向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向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015·高考安徽卷,T7)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
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
A A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自强不息
新时期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 主题 国主义的主题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原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 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各个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