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
专升本必备文言文翻译题

一、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味地专注于某一技艺或学问,而是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
”二、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过量,居住不求安逸,对事情勤勉而言语谨慎,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三、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四、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六、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译文】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从中得到乐趣的人。
”七、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身之本;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八、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九、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十、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常忧虑。
”以上是专升本必备的文言文翻译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理解原文意思,准确表达,力求简洁明了。
同时,多积累文言文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专升本考试做好准备。
专升本考试文言文翻译题

原文: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请以吾国比诸草木,吾将何以自处?”孔子对曰:“君其行善,则国之民自相劝勉,犹草木之随风而动。
君若不行善,则国之民自相怨恶,亦犹草木之随风而倒。
是以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昔日,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风吹过草上,草必定随风倒下。
请以我国比作草木,我该如何自处呢?”孔子回答说:“君主您若施行善政,那么国家的百姓自然相互劝勉,就如同草木随风而动。
如果您不施行善政,那么国家的百姓自然相互怨恨,也如同草木随风而倒。
因此,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
风吹过草上,草必定随风倒下。
”原文分析:本段文言文选自《论语》,讲述了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之道的问题。
孔子以“风”和“草”的比喻,阐述了君子的品德对国家的影响。
齐景公询问如何使国家如同草木一样随风而动,孔子则指出君主自身的行为对国家百姓的影响,强调了君子行善的重要性。
翻译要点:1. “昔者”:从前,过去。
2. “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3. “问于孔子”:向孔子请教。
4. “君子之德风”:君子的品德如同风。
5. “小人之德草”:小人的品德如同草。
6. “草上之风必偃”:风吹过草上,草必定随风倒下。
7. “君其行善”:君主您若施行善政。
8. “国之民自相劝勉”:国家的百姓自然相互劝勉。
9. “犹草木之随风而动”:就如同草木随风而动。
10. “君若不行善”:如果您不施行善政。
11. “国之民自相怨恶”:那么国家的百姓自然相互怨恨。
12. “亦犹草木之随风而倒”:也如同草木随风而倒。
13. “是以”:因此。
答案:昔日,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风吹过草上,草必定随风倒下。
请以我国比作草木,我该如何自处呢?”孔子回答说:“君主您若施行善政,那么国家的百姓自然相互劝勉,就如同草木随风而动。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翻译

1、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碰到损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2、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有了手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抗衡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4、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再像这样等二十五年后改嫁,就该进棺材了)5、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乞食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
)6、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重耳抵达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7、怀与安,实败名。
(怀恋享福和安于现状,是足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名誉的)8、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若是用他们做辅助,晋公子重耳必然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9、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在诸侯中间称霸,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生怕就是第一个)10、子盍蚤自贰焉。
(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一样样呢?)12、乃馈盘飨,置璧焉。
(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璧玉藏在晚餐里)13、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晋公子碰到流亡在外的灾祸,上天却不让晋国平定下来,大概是上天使他有时机回去做国君)14、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是相同地位的国家,晋国公子经过郑国,我们原来就应好好地款待。
何况又是上天所资助的人呢?)15、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公子若是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16、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双方军队在中原碰到,我必然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17、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18、公使让之,且辞焉。
(文公令人训斥他,而且推辞不接见)19、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当晋文公在外国的时候,头须盗窃了财物逃跑,用尽府财来求晋人采纳重耳回国。
)20、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介之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的死,又能怨谁?”)21、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专升本课内文言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舍瑟乎,何��乎?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有所拘谨。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是灾荒。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变得勇敢,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修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放下瑟吧,为什么还站着不动呢?”曾点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
专升本文言文单字翻译

夫专升文者,吾国之教育制度也。
此制度之设立,乃为有志之士,由专科而升入本科之途径。
然文言文,古之文字也,其中含蕴丰富,意蕴深远。
欲通古文,必先通其单字。
今吾将专升文中之文言文单字,略作翻译,以助学子之学。
一、专专者,独也。
指专一之意。
如:“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二、升升者,上升也。
指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如:“升学。
”(升学)三、文文者,文字也。
指书写、文学、文化等。
如:“文学。
”(文学)四、言言者,言语也。
指说话、言辞等。
如:“言语。
”(言语)五、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言文。
”(文言文)六、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辞。
”(言辞)七、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心。
”(专心)八、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迁。
”(升迁)九、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采。
”(文采)十、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辞。
”(言辞)十一、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十二、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堂入室。
”(升堂入室)十三、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十四、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十五、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攻。
”(专攻)十六、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官。
”(升官)十七、文文者,文字也。
同上。
如:“文理。
”(文理)十八、言言者,言语也。
同上。
如:“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十九、专专者,独也。
同上。
如:“专一。
”(专一)二十、升升者,上升也。
同上。
如:“升华。
”(升华)夫专升文之路,非一日之功,必循序渐进,勤学苦练。
以上单字翻译,虽不足以尽文言文之妙,然可作学子入门之助。
学海无涯,愿诸君在专升文之路上,勇往直前,终成一代之才。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1、加点字: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 穷尽。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被。
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旳人。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危险。
5、拘于虚也。
——于: 被。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 夸耀。
7、天下之水, 莫不小于海。
——莫:没有谁。
8、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9、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 中原地区。
10、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望旳样子。
11、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时: 按照季节。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 认为孔子旳学识少。
闻:学识, 学问。
轻伯夷之义: 认为伯夷旳义行轻。
少、轻,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 小看, 轻视。
1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 自我夸耀, 自我赞美。
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 转, 转变。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 脸朝东。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笃:固, 局限。
2、翻译: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 河伯洋洋自得, 认为天下旳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4、闻道百, 认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听到了多种各样旳道理,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旳, 说旳就是我呀。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并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旳学识, 轻视伯夷旳义行。
6、计中国之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同样吗?7、伯夷辞之认为名, 仲尼语之认为博, 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 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 这就是他们旳自我夸耀。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旳读书人谈论道, 是由于他们被受到旳教育所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旳虫子谈论冬天里旳冰, 由于受到了时令季节旳限制。
专升本必备文言文翻译

[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者必以正。
若以不教之民,随其性,则悖于道矣。
昔者,孟母,择邻而处子,能谨其家,孟母予移之;近于贾人,予去之;近于巫医,予去之;于其父,执读书,环堵而居,弗能移,予取其善也。
夫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吾师乎,吾师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曲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能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直就变得笔直,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听到古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但长大后习俗却不相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如果对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任由他们的本性发展,那就违背了天理。
以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让她居住在孟子家,能够谨慎地管理家务,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商人,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巫医,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杀猪宰羊的场所,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杀猪宰羊的场所,孟母就把家迁走;靠近读书人,孟子跟着父亲读书,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孟母没有迁走,因为她认为这里有优点。
6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 古文翻译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翻译题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大王您不归咎于年成不好。
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而坐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擅强兵而坐观者: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坐而观战的3.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之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李将军列传》)汉下广吏:汉朝把李广下交给执法官吏。
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面向东方看去。
5.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氓》)来即我谋:(他)来是为了和我商量婚事。
7.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不如早为之所:不如早点为太叔作出安排。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
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前赤壁赋》)凌万倾之茫然:漂浮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
10.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请以战喻:请让我拿战争来作比喻。
1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种树郭橐驼传》)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本来就合适。
12.坐客乃四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马伶传》)坐客乃四顾而叹:观众于是都向西看并赞叹。
13.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结盗贼。
14.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垂诸文而为后世法:把它通过l文章传递下去,并为后代人所取法。
1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则修文德以来之:便完善德政教化使他们归顺.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以为莫己若者: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二)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
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
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