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冬
夏
春
秋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二)第三章(典型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二)第三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动气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6.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A.推动功能B.温煦功能C.固摄作用D.气化E.营养作用8.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A.气的推动作用B.气机C.气的防御作用D.气的固摄作用E.气化9.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中介与推动 E.温煦与凉润10.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A.中气B.营气C.卫气D.元气E.宗气1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A.卫气B.宗气C.中气D.元气E.营气12.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A.中气B.营气C.卫气D.水谷精气E.脏腑经络之气13.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A.元气B.卫气C.宗气D.谷气E.营气14.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血脉D.三焦E.肝15.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A.气机不畅B.气结C.气闭D.气逆E.气虚16.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7.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心肺肾E.肝脾肾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A.营气B.卫气C.元气D.宗气E.谷气19.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A.宗气B.谷气C.卫气D.元气E.营气20.一身气机的枢纽为:A.脾胃B.心肾C.肺肝D.脾肾E.以上均非21.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4.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5.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是气的哪一项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气机E.气化26.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精B.气C.血D.津E.液27.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肝B.心C.脾胃D.肺E.肾28.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A.精B.气C.血D.津E.液29.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A.脉管B.经络C.腠理D.三焦E.分肉3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不是31.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2.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3.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4.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5.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3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38.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药物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9.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B.孔窍C.肌肉D.关节E.血脉40.在机体内,除______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A.胃液B.肠液C.血液D.泪液E.唾液41.液的灌注部位,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A.脏腑B.骨节C.孔窍D.脑E.髓42.下列哪一脏或腑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A.脾B.胃C.肺D.小肠E.大肠43.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何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A.心肝脾肺三焦B.心肝脾肾三焦C.肺脾肾肝三焦D.心肝肺肾三焦E.肺脾肾心三焦44.与津液输布最不相关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5.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呼气E.呕吐物46.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7.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8.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49.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行津B.气能摄津C.气能生津D.津能载气E.津能生气50.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以哪一组脏腑最为重要:A.心肝肾B.肺脾肾C.脾肝肺D.肺肝胃E.心肝肺5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逆B.气陷C.气结D.气滞E.气脱52.喻昌所论的“内气”是指: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53.“上气海”是指:A.息道B.膻中C.丹田D.心E.肺54.营气通过何种途径循行于全身: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十四经脉D.十五别络E.任督二脉55.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A.元气B.真气C.营气D.卫气E.宗气56.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A.先天之精气B.水谷精微C.后天之精气D.营气E.元气57.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条件: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道通畅D.三焦通利E.肺肝脾功能正常58.《读医随笔》称为“动气”的是:A.肾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59.下列哪一项所论不妥:A.气虚则血少B.气旺则血充C.血虚则气少D.血足则气旺E.气不运则血不存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不摄津的范畴:A.多汗B.多尿C.漏汗D.遗尿E.遗精61.“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A.肝肾同源B.乙癸同源C.津血同源D.精血同源E.以上均非62.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的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A.血虚B.血脱C.血燥D.血瘀E.出血63.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脾C.肺与脾D.肺与肝E.肝与脾64.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65.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汗B.尿C.粪D.呼气E.以上均非6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是:A.滋润和濡养作用B.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C.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D.排泄代谢产物E.以上均非67.“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生气68.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特点:A.来源相同B.性质相同C.特点相同D.分布相同E.功能相同69.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先天与后天方面B.性状与分布方面C.生化与运行方面D.功能与结构方面E.以上均非70.下列哪项属于气机失调:A.气逆B.气陷C.气滞D.气结E.以上均是71.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称为:A.生殖之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E.肾精72.一身之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A.心脾肾B.心肺肾C.心肝肾D.脾肺肾E.肝脾肾73.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A.气机B.气化C.气逆D.气脱E.气闭74.气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称为气的:A.推运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75.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肾精B.元气C.脏腑之精D.水谷之精E.生殖之精76.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是:A.气B.血C.神D.津液E.形体77.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称为:A.津血同源B.精血同源C.气血同源D.血汗同源E.肝肾同源78.人体内何为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A.心B.肾C.神D.血E.气79.下面哪一项指的是“神之宅”:A.形体B.脏腑C.肾精D.血脉E.宗气80.“形之主”指的是:A.脏腑B.神C.肾精D.气E.津液81.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通常补气,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二)B型题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1.人的生长发育靠气的:2.使津液变成汗、尿是气的:3.多尿是与气的哪项功能失常有关: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对脏腑的功能活动起激发、推动作用的是:5.主司腠理开合的是:6.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的是:A.润泽肌肤B.化生血液C.温煦脏腑D.充养脑髓E.化生神志7.营气的作用是:8.津的生理功能是:9.液的生理功能是:A.肝B.心C.脾D.肺E.肾10.津液的生成不足,主要责之于:1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1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脾肾B.心脾肝肾C.心肺肝脾D.脾肺肾肝E.心肺脾肾1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14.与血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15.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脾胃B.肺C.心D.肝E.肾16.一身气机的枢纽是指:17.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的是:18.可以疏通和调畅气机的是:A.气机不畅B.气滞C.气逆D.气陷E.气结19.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20.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时,称为:2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体内者,称为: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22.气的由下向上运动太过,称为:2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2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2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26.积于胸中之气称为:27.水谷之悍气是指:A.心B.肝C.脾D.肺E.肾28.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29.能助心行血的是:30.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A.心B.肝C.肺D.肾E.脾胃31.血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33.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的是:A.气虚血少B.气虚血瘀C.气虚出血D.气随血脱E.血虚气亏34.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35.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36.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A.气虚B.气脱C.气滞D.气闭E.气逆37.血虚可导致:38.大失血时可导致:39.水液停滞可导致: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调控作用40.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指气的:41.控制着津液排泄是指气的:42.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三)D型题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胃E.肾2.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何作用间的协调平衡: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宗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清气D.脏腑之精气E.先天之精气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A.主管语言B.温煦肢体C.调节心脏的搏动D.走息道以行呼吸E.贯心脉以行气血5.血液的组成成分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精E.津液6.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主血脉B.肝主藏血C.脾主统血D.肺朝百脉E.肾主封藏7.气的主要来源是:A.先天之精气B.后天之精气C.阴阳之精气D.五行之精气E.天地之精气8.人体之气生成的主要条件是:A.脏腑功能正常B.物质来源充足C.精气充足D.血液充足E.津液充足9.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B.胆C.脾D.胃E.肾10.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滞B.气逆C.气郁D.气结E.气脱11.元气充足必须依赖何脏腑之气正常:A.心气B.肝气C.脾气D.肺气E.胃气12.与宗气生成有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13.与宗气的分布密切相关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14.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是: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手足三阴经D.手足三阳经E.任督二脉15.各类气中,具有阴阳相随关系的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D.中气16.血的生成主要依赖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中介作用E.固摄作用17.在血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肾E.胃18.津液的生成主要关系到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19.津液的排泄主要关系到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营养作用20.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之品是因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21.可以形成血行瘀阻的是:A.气逆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虚22.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气为血之帅B.血为气之母C.气能生血D.血能养气E.气随血脱(四)X型题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E.液2.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A.先天禀赋B.后天饮食营养C.自然环境D.肺肾的功能E.脾胃的功能3.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B.胃C.肺D.肾E.三焦4.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A.固摄血液B.固摄汗液C.固摄唾液D.固摄二便E.固摄精液5.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C.汗液的排泄D.体温的相对恒定E.大、小便的排泄6.气机失调可导致:A.血液上逆B.血液外溢C.血行迟缓D.津液停滞E.小便异常7.气的分类依据是:A.基本含义B.功能特点C.生成来源D.分布部位E.历代医家的共识8.与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A.肺B.肾C.脾D.胃E.三焦9.宗气的盛衰关系到:A.呼吸的强弱B.血液的运行C.视听的正常D.腠理的开合E.津液的布散10.卫气的功能有:A.温分肉B.肥腠理C.司开合D.充皮肤E.生津液11.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A.心B.肝C.脾D.胃E.肾12.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A.心B.肺C.肝D.脾E.脉13.血液运行必备的条件是:A.营气充沛 D.津液滑利 C.血流充盈 D.脉道通畅 E.脏腑功能正常14.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的主血B.脾的统血C.肝的藏血D.肝的疏泄E.肺朝百脉15.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脾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16.与津液的输布有密切关系的是:A.肺B.脾C.肾D.肝E.三焦17.与津液的排泄有密切关系的是:A.肺B.脾C.肾D.膀胱E.三焦18.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以哪三脏作用最为重要:A.肺B.脾C.肾D.肝E.心19.津液的正常排泄途径是:A.汗B.呼气C.尿D.粪E.呕吐物20.津主要分布于:A.血脉B.肌肉C.皮肤D.脑髓E.孔窍21.液主要灌注于:A.骨节B.脏腑C.脑髓D.肌肤E.孔窍22.津液的功能是:A.润泽肌肤B.滑利关节C.充养脑髓D.充养血脉E.寓神养神2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24.血的营养滋润的作用体现在:A.面色红润B.肌肉丰满壮实C.皮肤润泽D.毛发乌黑光泽E.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25.生殖之精的化生与施泄有度,依赖于:A.天癸促发B.肾气封藏C.肝气疏泄D.脾气运化E.以上都对26.人体之精的功能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繁衍生命B.濡养C.化血D.化气E.化神27.一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哪些作用:A.防御B.抗邪C.调节D.康复E.出汗28.血液的化生是在哪几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A.脾胃B.心C.肺D.肾E.肝29.化神之源是指:A.精B.气C.血D.津液E.以上都对30.气化的具体体现有:A.精血互化B.精化为气C.精化为髓D.津血互化E.津化为汗31.人体之精源于:A.肾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32.神的具体体现有:A.眼神B.表情C.言语D.应答E.神志33.人身之三宝是指:A.精B.气C.血D.津液E.神34.“气随津脱”病理变化的形成原因包括:A.剧烈呕吐B.大量泄泻C.大量饮水D.过用发汗方法E.过用下法二、填空题1.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______,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易引起腠理疏泄开张的邪气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易引起筋脉收缩牵引的邪气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B.肝C.脾D.肺E.肾3.主疏泄的脏器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主闭藏的脏器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B.脑C.五脏D.经络E.肾5.有机整体的中心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6.有机整体的联系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卫气B.谷气C.清气D.营气E.元气7.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8.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寒者热之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补气生血E.损其有余9.说明阴阳对立的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0.说明阴阳互根的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逆B.气脱C.气滞D.气虚E.气陷11.发汗后,大汗不止,神倦肢冷,其病机称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2.劳倦后,少腹胀满重坠,其病机称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血虚B.血瘀C.血寒D.血热E.气随血脱13.血液循行迟缓、不畅或停滞可称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4.血行加速甚至出血量多鲜红的可称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语音嘶哑B.语音重浊C.声高息粗D.声微息弱E.语言流利15.属于阳实证的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6.属于阳虚证的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肺B.心脾C.脾胃D.脾肾E.肝肾17.思虑过度最易损伤的脏器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8.饮食失宜最易损伤的脏器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正胜邪退B.邪去正虚C.邪盛正虚D.邪正相持E.正虚邪恋19.重病后的恢复期多属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0.病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症的称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六淫B.七情C.痰饮D.瘀血E.劳倦21.易于”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邪气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2.易于”病位固定”出现肿块疼痛出血的邪气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23.易导致气血阻滞不通、疼痛的邪气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4.易导致血行加速导致出血的邪气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实寒证B.虚寒证C.实热证D.虚热证E.寒热错杂证25.属于阳偏衰的证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6.属于阳偏胜的证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逆B.气滞C.气陷D.气虚E.气脱27.情志抑郁两胁胀痛,其病机多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8.不耐疲劳乏力肢困,其病机多属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卫气B.营气C.宗气D.精气E.元气29.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0.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31.其性”凝滞”者的邪气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2.其性”黏滞”者的邪气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B.肺C.脾D.肝E.肾33.最易产生内湿病变的脏器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4.最易产生内风病变的脏器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正治法B.从治法C.逆治法D.补虚法E.反佐法35.真热假寒适用的法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6.风寒感冒适用的法则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重阴必阳B.重阳必阴C.阳失依附D.阳不摄阴E.由阴转阳37.亡阴后迅速亡阳的主要病机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8.亡阳后迅速亡阴的主要病机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相乘B.母病及子C.子病及母D.相侮E.母不生子39.肺病影响及肾属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0.“水气凌心”属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E.燥邪41.易出现荨麻疹,瘙痒发无定处的邪气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2.易出现湿疹,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气血同源43.治疗瘀血病证时常配以补气行血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4.治疗血虚时常配以补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能生血B.血能养气C.津血同源D.津能载气E.气能行血45.“血为气之母”指的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6.“夺汗者无血”指的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E.寒者热之47.瘀血崩漏适用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8.气虚胀满适用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反治法B.治未病C.正治法D.标本兼治E.三因制宜49.既病防变属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50.“虚则补之”属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相克: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制约,克服和抑制的作用。
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制化调节: 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胜复调节: 指五行系统在反常的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母病及子: 又称“母病累子”,指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
子病犯母: 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
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
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
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
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
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藏象: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及其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 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 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 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满而不实:“满”,指精气充满;“实”,指水谷充实。
五脏藏满精气,但不接收水谷。
故称“满而不能实”、“满而不实”。
中医基础理论 2-精气学说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 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 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 渗入有形实体, 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 种形式的交换活动, 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的中介 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2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精气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精气的概念,源于“水地说”和“云气说” 云气说”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乃万物赖以生长 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 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 出了“ 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出了“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而 云气”与水之间又有密切的转化关系。 “云气”与水之间又有密切的转化关系。 哲学层面的精气大体包含了一下含义: 哲学层面的精气大体包含了一下含义: 1.气体状态的物质 2.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 3.一切可感知的现象或状态
1.对中医学精理论构建的影响 . 中医学的精, 又称精气, 中医学的精 , 又称精气 , 是指藏于脏腑中 的液态精华物质, 的液态精华物质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 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质 , 称先天之精 ; 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 称后天之精。 称后天之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 中医学的精理论 , 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 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 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 , 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 识发展而来。 识发展而来。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 , 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 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2)

2、在志为怒:怒可使人气血上逆,阳气升泄,而肝主疏泄, 阳气升发为肝之用。 3、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而泪从目出(泪液可濡润,保护 眼) (病理下:肝阳血不足,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目 多、迎风泪) 4、在体合筋: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手足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5、其华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趾)甲及筋之延续,故称 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 肝血不足,爪甲软薄,楛而色失,变形脆裂。
(二)胃 ①受纳和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 小肠和大肠的功能。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 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 功能。
(三)小肠 ①主受盛和化物:受盛,是接受,以皿盛物的意思, 指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指饮食的盛器。 化物,是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指经胃初步消化 的食物在小肠内停留较长,进一步消化吸收。 ②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指小肠将经过 消化的食糜,分别精微(包括水分)和残渣两部分, 吸收精微物质和水分,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的作用。
②主水:指肾具有主持主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 代谢平衡的作用。 体现于三个方面: A.参与水液代谢的各个脏腑有调节作用。 B.肾阳蒸腾气化,调节尿液生成。 C.司膀胱开合,控制尿液排泄。 ③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调节呼吸,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主要表现在病理情况 下,恐易伤肾,即季度恐惧时,肾伤而封藏失 职。表现为二便失禁等。 3、在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 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 作用,多唾及久唾易耗损肾中精气。 肾虚肾寒多唾,肾阴亏虚唾液分泌不足而口舌 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病因 二、内容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二、内容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久病居寒 过服寒凉 气虚发展 年高火衰
阴寒内生 阳气
形寒肢冷,口淡不渴, 面色 白,舌苔白滑。
亏虚
尿清便溏,神疲气短,
温煦推动↓
舌淡体胖,脉虚沉迟。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四)阴虚证
1.含义: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 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热病之后 杂病耗阴 情志房劳 过服温燥
虚火内生
络脉 浮络
孙络
连属 十二经筋 部分 十二皮部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1.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
双桥镇卫生院
韩雨妍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防治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
十二正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 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 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三)阳偏衰
1.含义: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 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
疠气
1.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 外感病邪。
第五节 病因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第五节 病因
病理产物
1.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 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2.种类: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 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血 为主。
2.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 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
既病防变二方面。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2.内容: (1)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
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血液 亏虚
血不荣上——面唇睑舌浅淡(淡) ——头晕、眼花(晕)
血不养经——肢麻、肤涩、甲淡(肝血) 血海失充——经少、色淡、脉细(细) 血亏气少——神疲、脉弱(弱) 血不养心——心悸、多梦(心血)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五)血瘀
1.含义:瘀血内阻,血行不畅。 瘀血的定义: ① 离经之血,存积体内 (《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 ② 不畅之血,失却功能 (《金匮要略》:“内结为瘀血”。)
1.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
情郁气机阻滞 病理产物滞塞 脏虚寒凝气滞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气窜游走—走窜(轻重,部位不定)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四)血虚
1.含义: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劳神太过 瘀血不去 精不化血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第六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精气夺则虚
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
方面着手。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
调摄精神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避免不良刺激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节度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一)气虚
1.含义: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 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
久病重病 劳累过度 年老脏弱 元气自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元气亏虚 机能减退
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 神疲懒言(疲)
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 头晕目眩
血行乏力——脉虚无力(虚) 卫表失固——自汗 劳则耗气——动则加甚
三、气、血、津液失常
(六)痰证
1. 含义:
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
候,是为痰证。
外感六淫 饮食不当 内伤七情 过逸少动
肺脾肾脏 气化失常 凝聚成痰
痰浊阻肺—咳嗽,胸闷,咯痰 痰浊中阻—脘痞,纳呆,泛恶 痰停局部—瘰疬,瘿瘤,乳癖,核块 痰蒙清窍—头晕,目眩 痰蒙心神—痰鸣神昏,癫,狂,痫 痰浊内阻—体肥、苔腻、脉滑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2)体表标志法 3)手指比量法 4)简便取穴法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 骨之间长度,折量为 一定的分寸,用于腧 穴定位的方法。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2)体表标志法
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
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 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 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五)燥邪
1.含义: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五)燥邪
干涩伤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 燥易伤肺——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 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 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 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一)阳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 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 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2.原理: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 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第五节 病因
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
阴液亏虚 机体失养
潮热盗汗,颧红烦热 舌红或绛,脉数或疾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便结尿黄,脉细少苔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五)亡阳证
1.含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
阳虚寒盛 伤阴过度 毒瘀痰阻
阳气虚脱
卫表不固——冷汗淋漓,汗稀质清 阴寒内盛——四肢厥冷,面白舌淡 固摄推动↓—息微神萎,脉微欲绝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三)暑邪
阳邪炎热——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 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 暑多夹湿——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四)湿邪
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 外邪称为湿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四)湿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二)寒邪
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 的外邪,称为寒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二)寒邪
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 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 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三)暑邪
1.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六)火邪
1.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 邪,称为热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六)火邪
火性炎上——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 耗气伤津——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 生风动血——出血、动风(项强、抽搐) 扰乱心神——神乱(烦躁、神昏、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