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而信其道(1)

合集下载

(完整)亲其师 信其道

(完整)亲其师 信其道

亲其师, 信其道,乐其学——浅谈语文教学之我悟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

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创建课堂民主,加强自身的修养,学生才有可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呢?首要的前提是创设课堂民主课堂民主应该是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愉悦、亲密及独立思考、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它体现为: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的烂漫和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

教师只有具备这种民主的教学作风,才可能让学生大胆起来,打开思路,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真正使课堂成为人才自由成长的沃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实施民主教学,教室就不再是我们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而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对话的舞台。

以此来营造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尽量走到学生中间,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心声.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老师,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心神愉悦地聆听老师传授的知识。

让他们自己驾驭知识的方舟,畅快的遨游知识的海洋。

鉴于以上所述,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民主的基础,只有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才能感受到教的轻松,学的快乐.因此,教师上课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要坚持循循善诱、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爱心,从而教育和鼓舞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不仅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标签:师生关系;良师益友;和谐;威信“亲其师,信其道”一句源自《学记》,意思就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其所言,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确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自然会亲近你,信服你,对于教师所教,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效果。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1.建立友好关系,创建和谐氛围“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降低姿态,放下架子,努力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肯定你,接受你。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当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1.1倾注爱心,关爱学生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心,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蕴涵着无穷的力量。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面对的是不是一件件工具,一张张图纸,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逐渐成长的学生。

教师应当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的朋友,有时我们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淡淡的问候,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都可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潜在的能力。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2懂得尊重,相信学生尊重架起了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也要尊重他们的感情,更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亲和力,对学生要宽容,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来写语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上你,然后喜欢上语文。

阐述何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亲其师信其道亲和力宽容兴趣努力让学生喜欢上你,然后爱上语文。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为人师以来所得出的算不上经验的经验。

师爱生,生爱师,学生往往是因爱这个教师而爱上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成语“爱屋及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如果学生一旦对某语文教师失去了感情,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更不可能将学生引入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情境。

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励学生,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做一个亲和力十足的老师教师对待学生要怀有一颗爱心,这是大前提。

试问如果一个教师动辄斥责学生,进行着一种枯燥的“义务”教学,这种方式学生会喜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若教师冷若冰霜、板着脸孔走进教室,学生也会因之面无表情、退避三舍,课堂是毫无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如若教师心情愉悦,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学生因之受到感染而面露喜色,如坐春风,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师生同心合作的局面。

学生是不会喜欢古板的教师的,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因为课堂气氛呆滞、沉闷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树立一个亲切、和蔼的形象,可以是慈母般的关怀呵护,也可以是严父般的刚正不阿。

教师应该对学生态度亲切,经常以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或是一种满意的眼神,学生也能领会到这是教师对他的爱。

自然,学生便会因此而喜欢这个教师。

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自然会产生“亲其师”的微妙情感,出现“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例如:当学生不留神开小差去了,我们可以去唤醒他们:“窗边的同学看过来,看过来,这边的黑板很精彩!”,而不必大声的责骂;在学生不小心睡着了,看着他呼呼大睡的样子,我们可以摸摸他的头,叫醒他,轻轻的对他说:“别感冒了!”或“是不是生病了?”而不必让他站到后面去;学生作业做错了,我们可以温和的教导他应该专心听讲,耐心的为他进行讲解,而不必让其抄写若干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学记》一一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一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 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

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源自《学记》一书,原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个人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首先,作为老师,最让学生欣赏、佩服、敬重的,主要还是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素质。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在言谈、举止上,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年轻老师尤其应该注意,在自己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过程中,尤其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

另外,要吸引学生,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

这对老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充实自己。

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会从内心敬佩的老师。

譬如现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涉及到世界文化历史、植物学、生物学、医疗保健、教育改革、还有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如果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后盾,上课必然会捉襟见肘、举步唯艰。

当然,英语老师流利的口语、漂亮的板书、幽默风趣的谈吐、激情四溢讲课、多才多艺的展示,都会成为学生亲其师”的理由。

其次,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不是随便几次谈心”和了聊天”就能实现的。

亲其师则信其道

亲其师则信其道

“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教师要想较好学生,那么必然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新课改理念是这样要求教师的,由单纯的知识点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强调师生平等地位,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

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

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

—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

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

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

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研修日志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然而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理性认识“亲其师而信其道”

理性认识“亲其师而信其道”

理性认识“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笔谈筝江苏盐城小学刘永平“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辩证的,不是形而上学的。

它是正确的,但又不绝对。

正确,是正面;非绝对,是侧面。

“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反面,因为“亲其师而弗信其道”不能成立。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对的,因为它源自古训、圣言。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最为经典、世界上最为久远的教育学著作。

在阐述大学教育的广博内容与全时学习方式时,其中有言:“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真正出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就能安身学习而亲近师长,以师为友而信奉他的教诲。

进而,即使离开了师长,也不会背弃学识与信念。

”“乐其友”,乐意与师交友,当然是亲近老师的逻辑必然。

学生待老师,在“亦师”基础上又多了份“亦友”,岂不对其教导更加深信不疑?这样,后世的人们古为今用,逐渐衍生出耳熟能详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里的“信”,是真切扎实的,“道”化为一个人立身的根本遵循,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只不过,如此缩略,令我们只能看到“学生亲近老师”一层含义,而隐藏了更进一层的“把老师当朋友”。

特别是,原有前半句话的含义基本湮灭。

先哲主张学习不分课间课后、校内家中,应当身在哪学到哪,“‘书’不离手,曲不离口”。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对的,因为它揭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因此富有情感也需要积极的情感。

完美的教学是智、情、意、行的统一,而情是动力基础。

“教育不仅是一个理智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意志过程”,是人心相通、心灵相应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就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质效的影响巨大。

情感是人类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体现,“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情感具有共通性特征,借助其柔化教育手段,能消解教育中的抵触情绪,动情而晓理。

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就是情感的孕育与释放过程,师生实现心灵的沟通和共亲。

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源自《学记》一书,原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个人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首先,作为老师,最让学生欣赏、佩服、敬重的,主要还是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素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在言谈、举止上,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年轻老师尤其应该注意,在自己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过程中,尤其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另外,要吸引学生,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

这对老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充实自己。

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会从内心敬佩的老师。

譬如现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涉及到世界文化历史、植物学、生物学、医疗保健、教育改革、还有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如果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后盾,上课必然会捉襟见肘、举步唯艰。

当然,英语老师流利的口语、漂亮的板书、幽默风趣的谈吐、激情四溢讲课、多才多艺的展示,都会成为学生“亲其师”的理由。

其次,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不是随便几次“谈心”和了“聊天”就能实现的.很多老师的确经常会找学生谈话,但是,这种谈话是等级分明的,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说教。

重要师德考试题

重要师德考试题

辨析题1、“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催化和激励作用的写照。

(对)答:此观点正确。

(2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践上具有教育、调节、社会促进等方面的功能。

(2分)古人所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指教师只有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学生,学生才会愿意跟着教师学;同时教师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等精神也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影响和感染,起到催化和激励的作用。

(6分)2、师德规范不仅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来掌握,更应在道德实践中鼓励教师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对)答:此观点正确(2分)。

师德规范主要规定了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与同事、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等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2分)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既可以通过外化的(如专门的学习等)途径达到,更应该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实施这些规范要求,使得这种要求真正转化为主体自身的品质。

(4分)美、德、英等国尤其是美国的师德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分)。

3、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应该有条职业“底线”。

(错)答:此观点错误。

(2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所犯的错误对社会、公众、儿童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较普通人严重;因此,教师必须承载起比普通人更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应该给规定一条职业“底线”。

(2分)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至高无上的义务和责任,向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层次迈进;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则层次,杜绝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6分)4、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错)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分)教师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2分)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走出的误区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歧视。

对优生的偏爱不但会造成其他学生感到受冷落进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利于优生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孔子《学记》言——“亲其师,信其道”: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有渊博知识,擅言谈技巧,秉高尚人格,富工作热情的教师,会有更多追随者“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

热爱学生不但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热爱学生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

在现实情况中,爱好的学生容易,爱差的学生难,差生之所以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很多行为不能被教师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出每个人本已存有的潜能。

其次,学生信其师,师必须有道可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能说过:“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的多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轻蔑之外,你永远不会得到什么,这表明教师只有必备了真才实学,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学生才能主动地教师靠近,虚心向教师请教和学习,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

记得在一次习题课上,有一道题是关于克隆的,我随即向孩子们介绍了一些相关克隆的知识,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眼神中有着钦佩和信服。

课后有学生悄悄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啊,以后我们一定好好向您学习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