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保护

合集下载

地下水保护与监测措施

地下水保护与监测措施

地下水保护与监测措施概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的保护和监测是确保地下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保护与监测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地下水保护措施1. 合理开发利用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制定科学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同时设置保护性开发区域和限制性开发区域,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和使用。

2. 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和法规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和法规是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监管,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规范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行为,禁止滥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对地下水源地的保护。

3. 推动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保护地下水的有效措施。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地下水资源调度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4. 加强环境保护地下水的保护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可有效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保护地下水的水质。

地下水监测措施1. 网络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系统是地下水监测的基础。

通过合理布置和配置监测井,在不同地区的地下水位、水质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2. 定期地下水抽样检测定期地下水抽样检测是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

根据监测网络的布局,在不同地点定期抽取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和监测。

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或超采。

3. 建立地下水数据库建立地下水数据库对地下水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将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档,建立起数据库来,为地下水的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也方便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4.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除了定期地下水抽样检测外,应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的水质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论地下水保护与监测是确保地下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作。

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科学调控地下水开采合理调控地下水开采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

首先,应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勘测结果和水量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确立可持续利用的规模。

其次,建立健全的地下水开采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和管理地下水开采行为。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井管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漏损、渗漏等问题,减少因地下水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水短缺风险。

二、推行节水措施节约用水是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技手段和生产工艺改进,实施节水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

例如,在农业灌溉方面,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降雨水和农田排水,减少农业用水量。

在城市用水方面,推行低流量卫浴设备、智能计量和水价差别化等措施,引导市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加强地下水保护地下水保护是有效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加强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是核心任务之一。

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控制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对地下水的排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地下水水源地的保护,规范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四、加强监测和信息共享有效的监测和信息共享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要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监测网络,采集和分析地下水位、地下水质等数据,及时预警和应对地下水资源变化。

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地下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建设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下水开采和污染等挑战。

同时,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治化建设。

地下水保护措施

地下水保护措施

地下水保护措施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威胁。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对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加强监测与调查地下水保护的第一步是加强监测与调查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及早发现地下水的异常情况。

同时,还需要开展地下水调查工作,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流动状况以及受到的污染源等情况,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加强环境管理和法规制定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管理和法规制定工作。

通过完善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地下水保护法规,规范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行为。

同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地下水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三、加强工业与农业排放的监管工业和农业活动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工业与农业排放的监管。

对于工业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确保企业在排放口处于合理的位置,避免直接排放到地下水中。

对于农业活动,需要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污染。

四、加强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也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对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和回用。

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资源节约和能源利用的问题,确保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地下水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探索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地下水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总结起来,地下水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对于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地下水资源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减少污染源、合理利用、监测手段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减少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是地下水资源受到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减少地下水的污染,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污染物的控制。

首先,工业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定,安装和使用污染物处理设备,防止废水直接排放至地下水。

其次,农业乃至个体农民应该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度使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另外,要加大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力度,确保污水经过有效处理后再进入地下水系。

二、合理利用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并保持水循环平衡。

一方面,要加强节水意识,引导公众科学用水。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使用水资源,比如收集雨水进行冲洗和浇灌;在工作场所,可以采用节水设备和思维,在用水过程中尽量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地下水开发和利用的规划,确保合理利用和保护并举,避免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三、监测手段监测地下水的质量和水位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可以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同时,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风险和问题。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和科学的监测方法,加强数据共享和分析,提高监测效果。

四、法律法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需要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约束。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落地实施。

同时,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力的法律约束。

总结起来,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减少污染源、合理利用、监测手段和法律法规的综合应用才能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地下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水作为一种天然的水源,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因此,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阐述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

一、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1. 提供可靠的水源地下水通常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水源,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相比于表面水源,地下水资源能够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动的影响,并且具有较高的水质稳定性。

2. 支持农业灌溉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

在干旱地区或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地下水通过灌溉系统有效地支持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地下水资源不仅满足了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需求,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 保证工业生产稳定地下水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冷却、清洗和制造等环节。

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和高质量为工业部门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维持生态平衡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不仅会对地下水体系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地表水环境的退化和水生生物的生存受限。

保护地下水资源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1.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利用。

要实施科学的水资源管理计划,优化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结构。

通过增加节水设施的使用和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2. 加强地下水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对地下水位、地下水质量和水量的监测。

及时发现地下水的异常现象和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治理。

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防止遏制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

3. 推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加强对地下水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恢复湿地、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生态功能。

保护地下水资源

保护地下水资源

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地表水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不当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压力,地下水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源头控制、科学管理和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探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一、源头控制1.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业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民应积极采用有机肥料和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政府应加大农业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污染。

2. 加强工业和废水处理工业废水的排放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标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废水排放的监测和执法,确保工业废水的合规治理。

3. 加强农村和城市垃圾处理农村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威胁。

加强农村和城市垃圾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的建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理念,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开展相关政策和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形成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良好习惯。

二、科学管理1.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掌握地下水变化和污染情况,是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频率和监测准确性,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管理政策根据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管理政策,强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政府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和用水限额,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三、公众参与1.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辨识能力,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管理这一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一、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是通过地下含水层储存的水资源。

它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并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地下水被广泛用于个人生活的饮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用水等方面。

地下水的稳定供应可以确保人类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满足日常需求,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并确保它能够可持续利用。

1. 污染控制:减少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活动,例如垃圾填埋场、农业农药使用和工业废水排放。

同时,推广使用环保技术和措施,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2. 节约用水: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因此,我们需要提倡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包括修复漏水设施、合理规划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并推广使用高效的水利设备和技术。

3. 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关键。

这包括制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加强地下水开发与利用的监测和调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定价政策等。

三、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实现可持续利用。

1. 跨部门合作:地下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学术界、工业界和民间社会组织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2. 水资源评估和规划: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非常重要。

这包括确定地下水的储量、水质和可持续利用量,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3. 水资源监测和数据共享:建立全面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收集地下水相关数据,并确保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重视保护并合理利用,以确保持续发展。

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方式的选择。

在地下水的开采过程中,要确保开采量不超过地下水资源的再生补给量,避免过度开采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含量减少。

要科学选择地下水的开采点和开采方式,避免污染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供水、灌溉、工业用水等。

在供水过程中,要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靠性,避免地下水污染风险。

在灌溉过程中,要实行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工业用水过程中,要实行水回用、净化等措施,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压力。

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两个方面。

水源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的自然环境,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并保持地下水的良好质量。

主要措施有建立水源保护区,限制污染源的设置和运营,加强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置等。

水源保护区是指根据地下水保护的需要,划定出有限制的区域,对该区域内的活动进行限制,防止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危害。

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确保其运营不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水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地下水资源的划分和配额、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等。

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明确各方的权责,规范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

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再生补给能力和环境载荷,实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行科学的用水管理制度,控制用水量,减少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超采,其实质是破坏了地下水及其赋 存介质天然状态下固有的生成—赋存—运动 之间的平衡关系。地下水原有补排平衡关系 的失调,必然要在新的条件(即开采条件)下寻 求新的平衡,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中,对原 地面沉降 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地面塌陷 地下水
一、地下水污染物的概念
在研究中,有的人往往把组分浓度高者定为污染 物,而根本不去追究其来源;也有的人把所有不 利于水的利用的组分统统视为污染组分。这些看
法都是片面的。
正确的污染物含义应该是: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
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
物,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 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
量开采而造成的海
水向陆地流动的地 下径流。
海水入侵示意图
原理:在天然条件下,沿海地区的地下淡水和咸水
建立了水动力平衡。伸入陆地的楔形咸水和淡水体形
成天然的交界面。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淡水,则会由于 降落漏斗的扩大使天然地下水位降低,破坏了咸淡水 体之间的平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淡水和咸水界面 就会向陆地方向推移,造成淡水体的污染。
2.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1984年成果比较)
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22亿m3,可开采 量减少56亿m3; 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242亿m3 ,可开采量增加643亿m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228亿m3,可开采 量减少309亿m3。山区:多年平均资源量增加348亿m3, 可开采量增加896亿m3。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
近20年来,全国用水量急剧增长,地下水开采量
平均以每年25亿m3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国600多座
城市中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但水 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我国的万元工业产值耗 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每公斤粮食的耗水 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水源地超 采状况
全国240个大型、特大型地下 水源地中,有53个处于超采状 态,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42亿 m3; 超采水源地个数最多和年平 均超采量最多的是山东省,仅 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就 有13个超采,年均超采量近l亿 m3 ; 辽宁、江西、河北三省的大 型、特大型水源地年超采量都 在0.5亿m3以上。
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
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它省(区、市)均小于
20%。
3.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供水比例: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呈先增长再到基
本稳定的趋势,1980年为14.0%,2000年为19.8%,2003 年为19.1%,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8.4%左右。 用水结构: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 重呈递减趋势,已从80年代的88%下降到2008年的62%;
区域降水量发生生了变化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 淡水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km2) 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 1.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72
单位面积可开采量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
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已由15万m3
/km2.a减少到6万m3/km2.a。其中南方平原区为 17.8万m3 /km2.a ,山区为6.4万m3 /km2.a;北 方平原区为6.6万m3/km2.a ,山区不足2.5万 m3/km2.a。
3.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原因
土地盐碱化
(6)荒漠化
在内陆干旱区,人工生态林和下游荒漠河岸林及
灌丛是绿洲生态环境安全的屏障,这些植被的生长对 土壤水分状况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反映敏感。 有研究资料表明,内陆干旱区沙枣生长的最佳地 下水位埋深为3m,梭梭为3~5m,柽柳为5m,白刺、
沙拐枣为4m,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最佳地下水位埋深
这些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具有下列一些共性:
(1)都具有毒性,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在环境 中具有长效性,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 多具有不可逆性。 (2)有机氯占主体,58个优先控制的有机物中有机氯 化物占25个,它们往往难以生物降解。
(3)在水体中含量较低,一般是μg/L数量级甚至 ng/L数量级。
直接后果:地下淡水的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高、
水质变差,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
(5)土壤次生盐碱化
在一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引水条件较 好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于大量引用地表 水,进行大定额溉灌,造成浅层地下水水位长 期处于高水位状态,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地 下水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累而使土壤盐碱化, 这种现象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
行政区域超采状况
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地下水超采
问题。河北省超采面积最大,达66973km2,占该省 平原区面积的91.6%;超采区面积超过10000km2的还 有甘肃、河南、山西、山东等四省;超采区面积在 1000~10000km2的有新疆、江苏、上海、安徽、北 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和浙江等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采区面积在100~ 1000km2之间的有宁夏、海南、江西、云南、广东和 吉林省;广西和湖北省的超采面积不到l00km2。
我国也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 名单”,包括14类68种有毒化学污染物,其中有机毒物 占58种。这58种有机有毒污染物包括(括号内符号表示 对人体健康影响范围:O表示对器官有影响;T表示毒理 影响;C表示在危险水平的10-5就有致毒危险):
(1) 挥发性氯代烃:二氯甲烷(C)、三氯甲烷(C)、1, 2一二氯乙烷(C) 、 四氯化碳(C)、1,1,1一三氯乙烷(T)、1,1,2一三氯乙烷(C)、1,1,2, 2一四氯乙烷(C)、三氯乙烯(C)、四氯乙烯(C )、三溴甲烷(Cc)。 (2)苯系物:苯(C)、甲苯(T)、乙苯(丁)、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3)氯代苯类:氯苯(T/C)、邻二氯苯(乃)、对二氯苯(T)、六氯苯(C)。 (4)多氯联苯:多氯联苯(C)。 (5)酚类:苯酚(C/T)、间甲酚(O)、2,4—二氯酚(C/T)、 2,4,6三氯酚(C / O)、五氯酚(C/O)、对硝基酚。 (6)硝基苯类:硝基苯(T/O)、对硝基苯、2,4一二硝基苯(C)、三硝基苯。 (7)苯胺类:苯胺、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6一二氯硝基苯胺。 (8)多环芳烃类:萘、萤蒽(T)、苯并(b)萤蒽、苯并(k) 萤蒽、苯并(a)芘 (C)、茚并(1,2,3,c,d)芘(C)、苯并(ghi)芘(C)。 (9)酞酸酯类:酞酸二甲酯、酞酸二丁酯、酞酸二辛酯。 (10)农药:六六六(C)、敌敌畏(T)、乐果(T)、对硫磷(T)、甲基对硫磷 (T)、 除草醚(T)、敌百虫(T)。 (11)丙烯腈:苯烯腈(C)。 (12)亚硝胺类:N—亚硝基二乙胺、N一亚硝基二正丙胺。
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
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2.0%,到1999年工业用地下水的比 重为18%,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20%。
城市地下水开采:全国有400多个城
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
中,地下水占30%。北方城市以开采
地下水为主,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 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
亿m3,80年代增加到748亿m3,2000年达到1068
亿m3,2008年达到1071亿m3。其中北方地区地
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开采量的76%。
2.地下水开采程度地区差异较大
地下水开采程度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 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开采 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
(二)有机污染物 2、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这一类污染物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如有机氯化 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并(a)芘和有机重金属化合 物。它们的性质均比较稳定,不易为微生物所分解,故 称之为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大多数具有较强 的毒性,甚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对人体 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后,土壤水分便会下降,植被根系因吸收不到地下水 而逐渐衰败,甚至死亡,进而导致土地沙化。
甘肃民勤沙化状况
4.地下水环境污染严重
污染原因:由于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排放量的增加, 以及受农业大量使 用农药、化肥的影
响,使我国地下水
污环境受到染。
污染区域: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 围、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 灌区等。 污染趋势: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 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2.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
地下水超采是指一定地域内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 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并造成了地 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的现象。 严重超采区判断的依据:
实际开采系数大于1.2;
年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于1.5m;
引起地面沉降,且沉降速率大于10mm/a; 发生了海(咸)水入侵或荒漠化现象。
(二)生物污染物
细菌:地下水中曾发现并引起水媒病传染的致病菌有:霍乱 弧菌(霍乱病)、伤寒沙门氏菌(伤寒病)、志贺氏菌、沙 门氏菌、肠道产毒大肠杆菌、胎儿弧菌、小结肠炎耶氏菌等, 后五种病菌都会引起不同特征的肠胃病。
有上海、天津、西安、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
降量已达3.1m。
西安市钟楼累积下 沉了75.1cm,大雁塔什 字下沉225.2cm,大雁 塔向北倾斜88.4cm。
雁塔区地裂缝
后果:地面沉降使建筑 物基础下沉,公路、桥 梁开裂,地下管道断裂 等。
大雁塔倾斜
(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也是一种地面变形现象,多发生在隐 伏岩溶地下水开采区,因此,又称岩溶塌陷。由于 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疏干或部分疏干了溶洞,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