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醉翁亭记》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1醉翁亭记》word教案 (6).doc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 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 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重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 而乐”,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 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
五、出色的语言。
结第二段。
段。
受审美情趣,体
3、学生找出景 会作者流连山
物变化的句子。 中 美 景 的 无 穷
4、学生齐读第 乐趣和深深陶
二段。
醉的欢乐心情。
三、师生共 1、指名朗读第三段。 1、学生朗读本 这 是 全 篇 的 主
同 分 析 第 2、指名结合注释翻 段。
要部分,在教学
三段。
译第三段重点词语, 2、结合文下注 过 程 中 让 学 生
太守之乐是人所不 旨的体会和
知的呢?
理解。
4 、 总 结 全 归纳:1、景物描写 1、完成课后练习一 体会文本写
文。
的方式和作用。 (3)、四、五。
法上的特
2、“与民同乐”的 2、复习本节课内容。 点,加深对
政治理想。
3、背诵课文第四段。 课文主题的
3、文中多处用了
理解,了解
“也”字,作用有
“也”字的
第四段。 段。
2、四人为一小组讨 词,疏理文
2、指名结合注释翻 论,结合文下的注解 章第四段大
译第四段。
翻译第四段。
意。
3、教师纠正归纳总
结第四段。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3、教师指导 1、归纳本段内容。 思考关联:
进一步分析
学生归纳第 2、指导学生分析本 (1)本段写什么? 文本加深学
四段。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8《醉翁亭记》教案3 长春版

《醉翁亭记》第三课时一、导入检查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1.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日暮醉归,归纳文章的主旨。
2.为什么在写太守乐之前写禽鸟之乐和众宾之乐?明确:陪衬太守之乐,使太守之乐更加突出。
3.“醉能同其乐”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是醉与乐的统一,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起画龙点睛作用。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中的“乐其乐”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明确:是全文的文眼。
5.“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中,排遣了心中的抑郁,但太守的真正的乐是与民同乐。
6.文章描绘了一幅官民同乐图,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⑴表现滁州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和众宾极欢的情态,塑造太守醉的形象。
⑵侧面反映滁州政治清明,治政有方、太守与民同乐的社会现实。
7.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8.文章的乐表现在哪里呢?明确: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9.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可以体会到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守治政有方。
有太守之乐在里边,因为太守乐的实质就是与民同乐。
10.本文除了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还能表现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表现作者不因遭受打击而垂头丧气,反而旷达自适,表现出君子的坦荡胸怀,铮铮铁骨。
11.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人若清醒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欧阳修自称“醉翁”有何用意?明确:(1)以醉翁自称表达作者历经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
(2)表明作者醉心于山水,醉心于与民同乐。
12.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与欧阳修写此文的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两文均无抑郁之感,从两文的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明确:面对人生的坎坷和困境,应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豁达向上,乐观进取,开创自己精彩的人生境界。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案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导入新课: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辄( ) 霏(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觥( ) 偻( )3、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命名。
太守自谓也:谓,称。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3、朗读第1段并记熟第1段的字词解释。
4、集体解决第2自然段的重点字词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醉翁亭记》教案2北师大版

一、自主定向
1、尝试背诵1-2节。
2、介绍欧阳修
二、合作交流
(一)、自主学习、合作翻译
1、第3段: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
二、合作交流
1.作者作品简介。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第2段:
“若夫(fú)”:像那。 “而”:表承接。
“霏”:云气,云雾。 “开”:散开,消散。
“归”:返回,归聚。 “穴”:洞穴。
“暝”:昏暗。 “晦明”:阴暗明亮。
“者”:的,这里指情形。 “芳”:花卉。
“发”:盛开。 “幽香”:清幽的香气。
“佳”:美好,好。 “秀”:茂盛。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前者”:前面的人。
“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
“绝”:断。
《醉翁亭记》和高效课堂完美结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醉翁亭记》和高效课堂完美结合
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学余映潮老师线条教学《醉翁亭记》和高效课堂完美结合
在学生学业压力剧增、全力以赴生地会考之日,我总在思考,如何让课堂学生不仅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目标而且能做到高效?那幺老师尤其应该在教学目标上做好规划和预设。
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必须明确每节课学生学什幺?怎幺学的问题。
学什幺,那就是目标必须紧扣重难点,怎幺学就是关乎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狂欢中达到寓教于乐。
比如教学《醉翁亭记》时,参照了余映潮老师的线条教学法,课始,我也如此给教学定向:因为有前一节课的充足预习,学生在预习课上各共同体突破了字词句的翻译,解决了文言文章句的翻译。
那幺这节课的任务是集中精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达到背诵全文。
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因为我们学校正在把课改往纵深方向推进,我也就考虑,如何在教学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在教学内容上体现语文特色。
以下就是我尝试着的课堂操作:
一.学生课前抽测。
为检测预习效果,我让单双号都抽测了《醉翁亭记》课文下的注释:
解释词语:(单双号各7个)环滁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云归而岩穴暝伛偻提携林霏开杂然前陈苍颜白发觥筹交错宴酣之乐树林阴翳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 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 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教师: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 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教例实施] 教师: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 —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教师: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 —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教师: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例实施]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 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 一组空镜头—— 一个长镜头—— 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 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例实施]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 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 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 钟。
[教例实施]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 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 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教例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 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 “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 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