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游记导读》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游记导读》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游记导读》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等相关背景知识。

(2)理解《西游记》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

(3)熟悉《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导读的方式,提高学生们对于《西游记》的兴趣,并激发其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动力。

(2)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个人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等相关背景知识。

(2)分析《西游记》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

(3)讲解《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在短时间内系统地介绍《西游记》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和分析《西游记》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3)如何深入理解和分析《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先向学生们介绍《西游记》这部古代文学名著,引导学生们简单谈一谈自己对于《西游记》的了解和感受。

然后教师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时间等相关背景知识,并大致介绍其主要内容。

学习新课分析《西游记》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教师通过讲解《西游记》中所包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引导学生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比如,唐僧的慈悲心、孙悟空的自由思想、猪八戒的贪婪和懒惰等,都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心目中的“至尊宝”、“孙悟空”等角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讨论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观看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西游记》电视剧等,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和改编方式,对比原著的特点和价值。

创作小说要求学生以《西游记》中的一个角色为主角,自行创作一个小说,写出自己的故事情节和创意,并在班内分享和交流。

部编本七年级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

部编本七年级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2.熟悉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相关作品进行阅读。

2.能够掌握相关作品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师徒四人坚忍、执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准确复述经典故事情节,深入分析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及执著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一分为二,全面正确看待师徒四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准确评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四、教具: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相关《西游记》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回忆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的情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导言: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西游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走进那神魔的世界,与吴承恩隔空对话,和取经人同历磨难。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那老师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PPT,帮同学们回顾一下西游剧情。

3.板书课题:《西游记》名著导读4.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2)熟悉师徒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坚忍、执著的精神。

二、了解作品。

(一)知识竞赛:利用学习小组进行选题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相应的问题的回答,在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1.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2. 全书共(一百)回,第1~7回,写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3.第8~100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

4. 《西游记》中塑造了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形象。

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5. 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被玉帝派去看管蟠桃园,在取经路上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斗战胜佛”)。

6. 猪八戒原是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独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保唐僧取经,被封为(净坛使者)。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精选12篇)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精选12篇)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1)、思路: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3)、活动: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五、教学过程:导入语:(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

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一)、远望《西游》1、整体感知:过渡语:(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1一百回。

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师结:奇、妙、好等。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精读与跳读的技巧和策略。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读和跳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实际阅读中运用精读与跳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对一段文本进行精读和跳读,观察效果。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精读与跳读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可能需要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针对性地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我也会在课后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他们在区分精读和跳读的场合上还不够熟练,有时候过于关注细节,导致阅读速度缓慢,有时候又忽略了重要信息,影响了理解效果。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读与跳读的基本概念。精读是指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跳读则是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筛选重要信息,忽略次要内容。这两种阅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知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精读案例。分析孙悟空、唐僧等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寓意。同时,我们也会学习如何跳读其他章节,快速把握故事脉络。
2.跳读章节: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筛选重要信息,快速把握故事脉络,如跳读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三界妖魔故事传”等。
3.结合精读与跳读,对《西游记》进行整体把握,了解吴承恩的创作背景,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西游记》简介及人物介绍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概述《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3. 介绍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第二课时:孙悟空大闹天宫1. 阅读选段《孙悟空大闹天宫》。

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神通广大、叛逆、忠诚。

3. 讨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的性格冲突。

第三课时: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1. 阅读选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

2.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慈悲为怀、善良、坚韧。

3. 讨论取经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

第四课时: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1. 阅读选段《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

2. 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贪吃懒惰、自私、善良。

3. 分析沙僧的性格特点:忠诚、憨厚、冷静。

第五课时: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1. 阅读选段《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

2. 分析红孩儿的性格特点:狡猾、邪恶、勇敢。

3. 讨论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引导学生理解善恶斗争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的作者、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名著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文本。

2.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

3. 教学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

4. 参考书籍及学术论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目标本文档旨在为七年级学生提供一份《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部作品。

教学内容1. 《西游记》概述- 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 概述《西游记》的情节和主题,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2. 主要人物介绍- 唐僧:主要角色,代表的和尚,师徒四人的领导。

- 孙悟空:精通七十二变的猴子,保护唐僧的安全。

- 猪八戒:贪吃懒惰的猪妖,后来受到唐僧的教育改过自新。

- 沙僧:和尚形象的沙漠精怪,负责驾车、护持唐僧。

3. 主要情节梗概- 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遇到了各种魔鬼妖怪,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取经。

- 梗概介绍唐僧师徒西行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遇到妖怪的斗争、解救被妖怪囚禁的人等。

4. 文化背景介绍- 解释唐僧取经的背景和意义,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介绍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教学目标通过这份导读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西游记》的概述、主要人物和情节梗概。

- 掌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 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1. 阅读导读教案,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讨论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学生可以结合导读教案中提供的资料,制作相关的图表或演示文稿来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西游记》的问题。

-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和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 布置《西游记》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做练题等。

参考资料- 《西游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相关内容- 《西游记》原著- 《西游记导读》相关资料。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读《西游》话悟空分享会——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背景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2.学科:部编本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3.课前准备:(1)学生阅读原著《西游记》,了解《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基本知识;(2)老师阅读原著《西游记》,看电视,了解河北大学韩田鹿主讲百家讲坛《西游记》,了解“整本书阅读”等资料;(3)老师精选学生的思考分析印成学案资料(4)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学习辩证地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2. 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在当今的意义;3. 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能深入思考并适当地写一些分析评论文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 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在当今的意义。

四、教情分析《西游记》是部编本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推荐书目。

这部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名的神魔小说,教材中就选取《孙悟空大闹天宫》片段,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这本名著的原著。

名著分享会,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

另外,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尽量让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思辨能力提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读有所获。

五、教学方法本部小说语言精辟,读起来给人以优美、幽默之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品、辩、演等结合,引导学生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分析人物,感受《西游记》原著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播放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发放学案资料;和学生初步沟通,融洽气氛。

放主题歌,导入(1分钟)同学们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曾经的草根石猴,经过一番番春秋冬夏. 经历一场场酸甜苦辣,踏平坎坷,华丽转身,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西游记》的故事众所皆知。

我们都读了原著,这节课就一起来开分享会。

老师带大家来玩个游戏——“击鼓传花赛《西游》”,看看你有多了解《西游记》。

【设计意图:从主题歌导入到《西游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分享名著的兴趣。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者介绍:吴承恩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小说概述:《西游记》的基本情节、章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人物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作者背景、小说概述和人物分析等内容。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教学内容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明代社会、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西游记》的文化价值: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吴承恩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深入理解《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小说概述与章节结构3.1 教学目标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章节结构。

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孙悟空的诞生、五庄观、火焰山等。

章节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包含十二个章节。

主题思想:修行与成佛、忠诚与背叛、善恶报应等。

艺术特点:神话传说、幽默讽刺、人物描写等。

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基本情节、章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主要人物分析(一)4.1 教学目标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了解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

4.2 教学内容孙悟空的出生和成长:石猴的诞生、学艺、大闹天宫等。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聪明勇敢、机智狡猾、忠诚善良等。

孙悟空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代表反抗精神、展现人性光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榆中县朝阳学校项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2.熟悉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相关作品进行阅读。

2.精读和跳读方法的点拨。

3.能够掌握相关作品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师徒四人坚忍、执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准确复述经典故事情节,深入分析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及执著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一分为二,全面正确看待师徒四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准确评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四、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相关内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熟悉的歌声又一次响起,没错,就是《西游记》。

鲁迅小说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那么,我们在阅读这本很有趣的书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题目解说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

题目来源于小说主要事件:唐僧师徒四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行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2、了解作者
吴承恩(1499—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在晚年所创作的这部《西游记》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3、创作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僧人玄奘为求佛经真义,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5万余公里,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困苦,取得大小乘佛教经律论657部,堪称历史伟人。

梁启超称他为“佛学第一人”,鲁迅赞扬他为“民族的脊梁”。

后来,其弟子辩机根据其口述西行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稍后,另两位弟子慧立、颜棕又写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述了山河险阻、气候严酷、野兽威胁、强人袭击,以及种种奇特的异国风貌和自然现象。

由于取经事件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
加上佛门弟子的着意渲染,所以唐代时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朝和明朝之际,又有了一部《西游记评话》,故事内容已远离了历史上的取经事件,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男一号,沙僧、猪八戒也纷纷加入了取经队伍。

正是在这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历代文人和艺人创作的丰厚基础上,吴承恩以其生花妙笔,再创作而成《西游记》。

4、主要内容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七回):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

第二部分(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三部分(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故事的主体,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并历经了重重磨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5、主要人物
(1)《西游记》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唐僧师徒四人。

请同学们说说,教师明确。

(2)结合作家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现实来体会作品主题
作者不满当时黑暗的生活现实,但受到时代的局限,只能借助神话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以神话的形式来抨击昏暗的社会现实。

奇幻的故事,无不来源于现实生活。

小说中人间的是与非、人和物,都投射着作者所生活时代的人物的影子。

(3)把握作者塑造人物的特点
全书在塑造人物方面,将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和物性(自然性)有机统一起来;以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人物形象的神奇美;以诙谐幽默的艺术描写,渲染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以喜剧色彩。

二、读书方法指导:
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的舍弃、有意的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例如,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就很值得精读。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

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罗刹女(铁扇公主)借芭蕉扇。

精读就是细读。

想一想,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这与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关。

如果不仔细阅读作者的回叙,就无法理解“借扇”的艰难。

精读就是精思。

想一想,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可以这样概括: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其一贯的“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精读就是鉴赏。

想一想,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孙悟空的话是不是机智善变?罗刹女的话是不是泼辣犀利?作者用“撮盐入火,火上浇油”来形容罗刹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用“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来
形容孙悟空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形”的情形,是不是都非常真切传神?
精读:细节探究
孙悟空怎样一调芭蕉扇的,为什么二调以至三调?
四、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励我们进步。

你现在对《西游记》人物有新的认识与体会吗?写一写,要求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西游记
一、作品简介
二、内容简介
三、人物简介
唐僧:善良
孙悟空:勇敢
猪八戒:胆怯
沙僧:憨厚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