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西游记》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2.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理解小说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生平。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西游记》相关知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让学生简要复述《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2.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及关系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第三环节:人物分析1.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其性格特点。

(1)唐僧:性格慈悲、善良,但有些天真、懦弱。

他信仰坚定,不畏艰难,始终坚持取经的目标。

(2)孙悟空:英勇、聪明、机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他忠诚于唐僧,为取经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3)猪八戒:贪吃、懒惰,但勇敢、善良。

他在取经过程中,为团队解决了许多难题。

(4)沙僧:忠诚、稳重,责任心强。

他虽然性格内向,但为取经事业默默付出,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第四环节:深入探讨1.让学生探讨《西游记》中的寓意,如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等。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西游记》的精神。

1.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有何提高。

五、课后作业1.阅读《西游记》原著,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寓意,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部古典名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在课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更多指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西游记》的故事吗?”2.设计一个小游戏,如“填空接力”,教师说出《西游记》的某个情节,让学生接力补充完整。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深刻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孙悟空的特点。

3. 第三课时:解析猪八戒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探讨沙僧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5. 第五课时:研究唐僧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的兴趣。

2. 分析主要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这一核心人物,分析其独特的外貌、性格特点及寓意。

3. 解析猪八戒形象教师讲解猪八戒的名字含义,分析其性格特点,如憨厚、贪吃、好色等,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刻画目的。

4. 探讨沙僧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沙僧在故事中的角色定位,分析其忠诚、憨厚、踏实等特点,并探讨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研究唐僧形象教师详细解读唐僧的形象特点,如慈悲为怀、胆小怕事、立场不坚定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和感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内容6.第六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理解这些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7.第七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寓言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8.第八课时:讲解《西游记》中的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9.第九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神仙妖怪形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0.第十课时:总结教学内容,回顾《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西游记》导读课(教案)

《西游记》导读课(教案)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初步了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古文语言和宗教文化内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最后,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测试,发现他们对《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角色特点及寓意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我也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这部名著的内涵,还需要他们在课后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因此,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并适时组织一些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2.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阅读兴趣。
3.发展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分析人物性格、探讨故事寓意等,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解读的能力。
4.增强审美与表现素养: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西游记》中角色、情节的喜好与看法,提高审美和表现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西游记》简介及人物介绍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概述《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3. 介绍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第二课时:孙悟空大闹天宫1. 阅读选段《孙悟空大闹天宫》。

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神通广大、叛逆、忠诚。

3. 讨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的性格冲突。

第三课时: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1. 阅读选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

2.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慈悲为怀、善良、坚韧。

3. 讨论取经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

第四课时: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1. 阅读选段《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

2. 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贪吃懒惰、自私、善良。

3. 分析沙僧的性格特点:忠诚、憨厚、冷静。

第五课时: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1. 阅读选段《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

2. 分析红孩儿的性格特点:狡猾、邪恶、勇敢。

3. 讨论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引导学生理解善恶斗争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的作者、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名著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文本。

2.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

3. 教学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

4. 参考书籍及学术论文。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成书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设置,理解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选取《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等经典片段进行阅读分析。

3. 分析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的勇敢、聪明、顽皮,唐僧的慈悲为怀,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忠诚老实等。

4. 品味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孙悟空的口头禅“俺老孙”、“妖怪,吃俺老孙一棒”等。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 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总结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原著或学生版《西游记》书籍。

2. 准备相关的人物形象、情节分析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成书背景。

2. 阅读选段: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及语言特点。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及语言风格。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及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篇一: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题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二)学习目的: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①大闹天宫②智调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美猴王⑦真假美猴王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介绍。

《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内容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介绍。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分析。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三章: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梳理和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探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四章:文学鉴赏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

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的鉴赏分析。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训练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西游记》进行深入分析。

5.2 教学内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意义介绍。

对《西游记》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批判性分析。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六章:孙悟空形象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形象特征及其在《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

6.2 教学内容孙悟空的角色背景和形象特点分析。

孙悟空在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性格展示。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3篇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3篇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3篇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1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过程方法:(1)思路: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凝思《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明主题析写法—作练习(3)活动: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五、教学时数:6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远望《西游》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培养读书兴趣。

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作品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4、品味语言,感受经典文学文字之美。

5、掌握阅读名著的策略,学习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和主题。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品鉴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名著的策略,学习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二、回顾阅读方法1、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当你拿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你通常怎么读它?说说你的读书方法,或有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老师总结了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几点。

幻灯出示:(整本原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1)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2)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3)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4)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作批注或摘记。

(5)精读某些篇章,学习写法,品味语言。

三、整体感知(一)创作背景:教师讲述: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内容,理解作品内涵。

我们先来看一看《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投影出示写作背景:《西游记》取材于玄奘取经的故事。

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在饱读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

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

(二)简介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

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

《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

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

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三)《西游记》全书的内容概括1.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2.《西游记》的结构:共一百回。

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4.总体概括: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师结:奇、妙、好等。

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师结:(情节人物环境)第二课时:走进《西游》教学目标:1. 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2.西游故事会、《西游》美景旅行社3.方法指导:精读与跳读教学过程:一、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1.浏览书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 (学生说情节)投影出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

2.《西游记》提到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说人物)投影出示:活泼的猪八戒,憨厚的沙和尚,嫉恶如仇的孙悟空,刻板的唐僧。

二、西游故事会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

请看大屏幕!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

因为它很曲折、生动。

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

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

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

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

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

他们之间有仇。

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

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三、《西游》美景旅行社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

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

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

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

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

)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

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精读和跳读1、明确读法。

在对这部名著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后,我们就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何阅读呢?(学生回答)整部名著一字不落肯定读不完,只观大略又无法领悟实质,这就需要:精读、跳读相结合。

如何精读,当然要从我们印象深刻的情节入手,下面我们就以“三打白骨精”这个情节为例,一起来研究深入阅读的发方法。

2、梳理情节。

指导:快速阅读,梳理情节。

按情节发展,先说起因,再说经过、结果。

3、细读“三打”,感受情节曲折,感悟人物性格细读“三打”部分,画出描写孙悟空、白骨精、唐僧和猪八戒的句子,说说这三个人的形象?孙悟空:果断、勇敢、嫉恶如仇、聪明、坚定不移、忠心耿耿。

猪八戒:贪吃、好色。

唐僧:善良、不分善恶。

白骨精:狡猾贪婪。

4、感悟写法。

(1)同样是打,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一次就将白骨精打死呢?(为了更好的体现人物形象:白骨精的狡猾贪婪,孙悟空的嫉恶如仇、坚定不移、忠心耿耿)(2)在这一情节中,不仅写了悟空的三打,还写了白骨精的三变,以及唐僧的三责,都写了三次,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这三次中间有联系吗?出示“三打”:正因为这三变不一样了,这三打也就不一样了。

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

相似的故事情节,却又有着丰富的变化,使我们感觉整个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种写法在文学上叫做:反复叙事。

整本书都像这个故事,都可以看成是反复叙事。

在情节设计上,八十一个历险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遇到妖魔鬼怪——唐僧被抓——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降妖;不成向上界求助——唐僧获救,将一个个情节像冰糖葫芦式的串联在一起。

这种反复叙事的写法在小说还有,比如——“三借芭蕉扇”,《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