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老子
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名言

《孟子》名言选读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是说我国伟大的哲学先驱,其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富有无穷奥妙。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无”为天地之始就是世界的开始状态,“有”为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汲《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着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着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ˇ诸子ˇ,ˇ百家ˇ则指这些学派。
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着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
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

春秋战国序号代表人物本名字号生卒年别称
1孔子孔丘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尼父、孔圣人
2孟子孟轲子舆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
3荀子荀况卿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
4老子李耳聃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老子、老聃
5庄子庄周周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
6墨子墨翟翟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墨子
7韩非子韩非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非子
8孙子孙武长卿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孙子、孙武子
9孙膑孙膑生卒年不详
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
出生地所处时代派别主要作品成就
鲁国陬邑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六经》、《论语》开创儒学、创办私学
鲁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孟子》发扬和创兴儒学
赵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荀子》辞赋之祖
楚国春秋时期道家学派《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宋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庄子》道家学派继承人
宋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韩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孤愤》、《说难》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齐国春秋时期兵家《孙子兵法》著《孙子兵法》、成为兵家之祖齐国战国时期兵家《孙膑兵法》著《孙膑兵法》
主张尊称
为政以德、因材施教万世师表、至圣
民贵君轻、性善论亚圣
性恶论后圣
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圣祖
天人合一、清净无为与老子并称“老庄”
兼爱、非攻科圣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成为兵家之祖兵圣。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孔子老子荀子孟子孙子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老子荀子孟子孙子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简单通俗的说:
孔子:仁爱尚礼
老子:清净无为
荀子: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孙子:战胜威服
墨子:兼爱非攻
-----易中天这么总结先秦诸子: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
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
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
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
1 / 1。
诸子百家高品质版

荀子
古代著名的唯 物主义思想家,著 有《荀子》一书, 认为自然界变化有 规律,提出“人定 胜天”思想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记录 在《墨子》一书中。主张“兼爱”、 “非攻”
韩非
法家学派的主 要代表,著有《韩 非子》一书。
认为历史向前 发展,改革制度, 实行中央集权,以 法治国
孙子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著有《孙 子兵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 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 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 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 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子
孙膑
老子
老子 ,姓李,名耳, 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各种事 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 以互相转化。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 里。
庄子
战国时期,庄 周继承和发展了老 子的道家思想,著 有《庄子》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 把他和老子合称为 老庄。
孙膑 “事备而后动”
《道德经》
《庄子》 《诗经》《尚书》 《春秋》《论语》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判断:
下列观点属于哪家学派的学说?
随着年岁的叠加,我们会渐渐发现: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谦虚,因为昂头的只是稗子,低头的才是稻子;越是富有的人,越是高贵,因为真正的富裕是灵魂上的高贵以 及精神世界的富足;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因为优秀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随着沧桑的累积,我们也会慢慢懂得: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 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实在太少;所有优秀的人,其实就是活得很努力的人,所谓的胜利,其实最后就是自身价值观的胜利。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 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生活,只有将尘世况味种种尝遍,才能熬出头。这世间,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天,总想要努力醒得比太阳还早,因为总 觉得世间万物,太阳是最能赐人力量和能量的。每当面对喷薄的日出,心中的太阳随之冉冉腾起,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生活的热情就会光芒四射。我真的难以想象,那些 从来不早起的人,一生到底能够看到几回日升?那些从来没有良好习惯的人,活到最后到底该是多么的遗憾与愧疚?曾国藩说: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 生的事。尼采也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光阴易逝,岂容我待?越是努力的人,越是没有时间抱怨,越是没有工夫颓丧。每当走在黎明的曙光里, 看到那些兢兢业业清洁城市的“美容师”,我就会由衷地欣赏并在心底赞叹他们,因为他们活得很努力很认真。每当看见那些奔跑在朝霞绚烂里的晨练者,我就会从心里 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给自己力量的同时,也赠予他人能量。我总觉得:你可以不优秀,但你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你可以不成功,但你必须努力。这个世界上,从 来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只有谁比谁更努力。我也始终认为:一个活得很努力的人,自带光芒万丈;一个人认真的样子,比任何时候都要美好;一个能够自律自控的人,他 的人生也就成功了大半。世间每一种的好,从来都只为懂得努力的人盛装而来。有时候,我真的感觉,人生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做努力,努力了就会无悔,努力了就会无 愧;生活的另一种说法应该叫做煎熬,熬过了漫漫黑夜,天就亮了,熬过了萧萧冬日,春天就来了。人生不易,越努力越幸运;余生不长,越珍惜越精彩。人生,是一本 太仓促的书,越认真越深刻;生命,是一条无名的河,越往前越深邃。愿你不要为已逝的年华叹息,不要为前路的茫茫而裹足不前愿你相信所有的坚持总能奏响黎明的号 角,所有的努力总能孕育硕果的盛驾光临。愿你坚信越是成功的人越是不允许自己颓废散漫,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会 很容易被眼前的障碍所蒙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如果能从当前的环境脱离出来,从一个新角度去解决问题,也许就会柳暗花明。一个土豪,每次出门都担 心家中被盗,想买只狼狗栓门前护院,但又不想雇人喂狗浪费银两。苦思良久后终得一法:每次出门前把WiFi修改成无密码,然后放心出门每次回来都能看到十几个人捧 着手机蹲在自家门口,从此无忧。护院,未必一定要养狗换个角度想问题,结果大不同。一位大爷到菜市场买菜,挑了3个西红柿到到秤盘,摊主秤了下:“一斤半3块 7。”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摊主:“一斤二两,3块。”正当身边人想提醒大爷注意秤时,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 的西红柿,潇洒地换种算法,独辟蹊径,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方法。生活中,我们特别容易陷入非A即B的思维死角,但其实,遭遇两难困境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 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有路。一个鱼塘新开张,钓费100块。钓了一整天没钓到鱼,老板说凡是没钓到的就送一只鸡。很多人都去了,回来的时候每人拎着一只鸡,大家 都很高兴!觉得老板很够意思。后来,钓鱼场看门大爷告诉大家,老板本来就是个养鸡专业户,这鱼塘本来就没鱼。巧妙的去库存,还让顾客心甘情愿买单。新时代,做 营销,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孩子不愿意做爸爸留的课外作业,于是爸爸灵机一动说:儿子,我来做作业,你来检查如何?孩子高兴的答应了,并且把爸爸的“作业”认真 的检查了一遍,还列出算式给爸爸讲解了一遍不过他可能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所有作业都做错了。巧妙转换角色,后退一步,有时候是另一种前进。一个博士群里有 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 了近一个小时 后来,一个不小心进错群的人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人们常常容易被日常思维所禁锢,而忘却了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路有两个年轻人,大学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知
“知者不惑”。“知”指理性的智慧, 是人格的第二个因素。孔子认为,“仁” 和“知”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人如果不 学习,就会“愚”,就会不“知人”(人 与个人之间的的伦理关系)。怎么学习呢? 那就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第三、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 是指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孔子主张刚直不阿,见义而勇。
“依于仁”是指“五德”的内在根据是 “仁”; “游于艺”是强调艺术审美活动对“成人” 的陶冶作用。 另外,孔子认为“成人”具有多样性,所 以主张并实施“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名轲,鲁国邹邑(山东邹县)人。孟子 之所以成为思想家,与其母亲教子有方 密切相关。“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为之佐证。孟子的主要思想在《孟子》 中。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 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人(今 山东曲阜),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 是中国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学识渊博,是大学 问家,他一生都企图从事实际政治活动(周游 列国),由于未被任用转而致力于教育和古代 典籍的整理,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之中。
第四
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谈,本土文化背 竟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研究不好,学 习外域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何用 之有?中国古代笑话“屠龙术”就一针 见血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来说, 绝大多数人毕竟会在本土从事人力资源 管理的研究或实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含义,我们在《组 织行为学》中已经详细地进行了讨论。在这里 我们不再重复,直接讨论中国文化的一般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大家都能说出一些, 但比较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却是一件很难的 事情。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既使我们身在其 中也难以客观地加以概括。用西方学者的分析 方法(如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的六维度分析 法、霍夫斯塔德的四维度分析方法)虽然可以 让我们在分析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感到轻松一些,
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中,盲目崇洋媚外,诋毁本土文化的现 象处处存在。许多人即使在谈到本土的 文化时,也常常是以他人之长攻己之短, 大有“中国文化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 感觉,甚至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归 因于中国的文化。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弄不好就会出现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洋 花”由于“水土不服”而凋零、枯萎。
但也很难说有多么准确,“事物是 一个矛盾体”的哲学观点,用来说明 “文化”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我们只 能讨论中国文化关于人性理论,理想人 格,成人之道和学习理论几个方面的问 题,而不是从《文化学》角度讨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三家 为代表。其中儒家文化影响最大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 表人物,俗称“孔孟之道”。
①“性具善端”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之所为“人”,是因为人具 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而他们又分别是“仁、义、礼、智”之 “端”。“四心”若火之始燃,泉水之始流, 只要将其扩而充之,便可成为“仁、义、礼、 智”四德。 孟子认为,人的四个善端是天生的,但可 能由于环境的因素而“人不为善”,所以“人 性”是可以塑造的。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德:“仁爱为本”。孔子的人格理 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爱人”不只是“爱亲”,包括爱所有的 人。这是一种“泛爱”。孔子的马厩起火了, 他回来后问到:“伤人了吗?”,不问马。另 外,孔子强调“忠”,即“以诚待人”。第三, 孔子强调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做老好人。
第四、仁美
“仁者安仁”。“美”指审美意识 和艺术情趣。孔子认为人的“美”是和 “仁”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把“美” 作为独立的因素。“仁者安仁”强调的 是一种价值取向,主张仁者应以“求仁 而得仁”,但“安”并不是“安贫乐 道”,为了“仁”可以“杀身以成仁”。
③人的成长之道 孔子的成人之道:“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实际是指出 了“成人”的几个环节。 “志于道”是指确立目标;“道” 为一种境界; “据于德”是指具体的行为准则。 子贡的解释是“温、良、恭、俭、让”, 孔子自己认为是“恭、宽、信、敏、 惠”。
①“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孔子没有直接关于人性假设的谈论, 只是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美 国汉学家黄仁宇认为孔子倾向于“性恶 论”;但更多的人认为孔子主张“性善 论”,因为他强调“以德治国”。孔子 对人的后天成长环境及道德实践(即 “习”)非常重视,“孟母三迁”的传 说为其提供了佐证。
②“仁爱为本”的理想人格
第八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前言:
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在是一 个热门话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美 国的一些学者,由于跨国公司越来越普 遍,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就遇到 了这样的问题。包括美国本土的许多企 业组织,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大批优秀人 力资源。对他们的管理也有文化的因素。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管理的各 个方面都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人力 资源管理同样如此,因此研究跨国文化 的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许多版本的 教材也都专门有章节阐述跨国文化的人 力资源管理问题,我们本章专门讨论中 国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第一
从学科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其中的绝大部分 观点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结果。 虽然我在讲授中力图结合中国的实际情 况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但毕竟缺 乏系统地研究。
第二
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 关于选拔人、任用人、培养人的内容十 分丰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应是世界 上最早有“人的管理”的国家之一,从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到韩非 子,都对“人的培养、使用、甄别”有 大量研究,而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并 没有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的足够重 视。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