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烟有关的人和事儿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毛泽东戒烟的故事

名人故事——毛泽东戒烟的故事

名人故事——毛泽东戒烟的故事
毛泽东烟龄长,烟瘾大。

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问中国时,曾告诉毛泽东说:“苏联的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了烟的话,他可能不会逝世得那么早。

”也许是他的劝告起了作用,毛泽东戒了烟。

但是,十个月以后,他又抽了起来。

1958年6月7日,外交部长陈毅率黄镇和另外几位回国的大使一同来到中南海游泳池。

毛泽东招呼大使们入座,递上一支烟给陈毅,陈毅摆了摆手:“我戒了。

”毛泽东笑着把烟放在嘴上,说:“还是你有决心,我戒不了。


可是,在毛泽东的一生中,还是有一次控制住了烟瘾。

那是在1945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始终未抽一支烟。

这一点,曾使许多人佩服。

蒋介石告诉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

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抽一听(50支装)。

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到了晚年,毛泽东疾病缠身,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劝告,下决心戒烟。

不知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煎熬,毛泽东终于告别了“烟民世界”,此时已是他去世的前一年。

第 1 页共1 页。

点燃香烟的一刹那,你也点燃了死亡的导火索

点燃香烟的一刹那,你也点燃了死亡的导火索
一.尼古丁 二.一氧化碳 三.烟焦油 四.苯并芘 五.放射性物质 六.刺激性化合物 七.有害金属 八.其他有害物质
尼古丁
又称烟碱,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挥发 性液体,具有刺激的烟臭味。
1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1只小白 鼠。
25克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
40~~60毫克纯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人。
发胖
谢 谢
二.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冠心病病人,戒烟一年之后,冠心病死亡率很快下 降,10年后降至于不吸烟者同一水平。英国对35-64岁的医师进行调查, 1953年至1968年的15年间,由于许多医师戒烟,他们患冠心病的死亡率 下降了6%,而同期未戒烟的普通人群却增加了9%。吸烟是再次发生心肌 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对避免再次心肌梗塞十分有利。
放射性物质
有害金属
刺激性化合物
一个每天吸20支烟的人, |年吸入的放射性元素的 辐射量,相当于吸烟者1 年拍了300张X线胸片。
烟草中含砷、汞、镉、 镍等有害金属。
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刺 激性化合物,其中有氰化 氢、甲醛、丙烯醛等。 微克,它们破坏支气管 粘膜,并减弱肺泡巨噬细 胞的功能,使肺和支气 管易发生感染。
处理戒断症状
“我一直有吸烟的欲望”:饮水喝茶,咀嚼干海藻或无糖口香糖 “我感觉易激动,不能平静”:散步或适度锻炼 “我不能够集中精力”:减少工作负担1周 “我感觉身体疲乏,而且总想睡觉”:充分睡眠,适度锻炼、洗热水澡 “我不能睡觉”: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度锻炼,用温水洗澡 “我开始便秘了”:大量饮水 “我总想吃东西”: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避免吃高热量零食,以防
你眼中的 自己
别人眼中 的你
医生眼中的你
火灾,我国每年造成约10多亿元财产损失[1]

关于吸烟案例的小故事

关于吸烟案例的小故事

关于吸烟案例的小故事《那些关于吸烟的小故事儿》说到吸烟这事啊,我可真是有一箩筐的故事和想法。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

其中有个朋友是个老烟枪,随时随地都能掏出烟来。

我们正在路边等车呢,他就迫不及待地点上了一支,吞云吐雾的,那架势,感觉他能把周围的空气都给吸进去。

旁边的路人纷纷投来嫌弃的眼神,他倒是浑然不觉,还美滋滋地享受着呢。

我忍不住调侃他:“嘿,你这烟抽得这么凶,小心以后肺都黑得像煤炭啦!”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没事,人生嘛,就该及时行乐。

”哈哈,瞧他那副样子,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

聚会上,我的一个亲戚也是烟不离手。

吃饭吃到一半,他就开始抽烟了,整个屋子都被烟雾弥漫着。

我那小侄子被熏得直咳嗽,可是亲戚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我实在忍不住就说:“哎呀,这烟味太大啦,咱能不能照顾照顾小朋友呀。

”亲戚这才不好意思地把烟掐了。

说真的,吸烟这事啊,不仅对自己身体不好,对身边人的健康也有很大影响呢。

你想想,别人可不想被迫吸你的二手烟呀。

而且,有时候在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商场、医院这些地方,明明都有禁烟标志,可就是有人非要视而不见,大摇大摆地抽烟,这多不文明啊。

我觉得吧,吸烟可以,但是也得有点分寸。

别在不合适的地方影响别人,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要是实在想抽,那就找个专门的吸烟区嘛。

另外呢,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也尽量能少抽就少抽。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呀,要是因为吸烟把身体搞垮了,那可得不偿失。

总之呢,吸烟这件事虽然常见,但咱也得正确对待。

别让它成为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大麻烦。

希望那些爱抽烟的朋友们,能好好想想,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幸福,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烟瘾,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清新和健康。

这样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相处,多好呀!。

香烟与伟人: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的吸烟趣事

香烟与伟人: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的吸烟趣事

香烟与伟人: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的吸烟趣事吸烟与不吸烟的人都知道,烟盒上经常印着这样一句话: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但我党多位领导人却经常以抽烟的形象示人:毛主席经常夹着烟与人讲话、邓小平总喜欢一个人边抽着烟边思考问题、刘少奇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抽烟都抽得很公私分明……曾经有人统计过,各国领导人中最酷爱吸烟的,中国就一家独占两个,足可见这两人的烟瘾之大——烟瘾四君子:丘吉尔、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香烟陪伴这群伟人,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跨过战火和硝烟,也见证了中国从曾经的人尽可欺到后来独立崛起的自强之路。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趣事,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毛泽东毛主席在生活上有许多小习惯,比如身在闹市,读书也能读得很有滋味;吃饭必要配几个红辣子,才能吃饭吃的得。

在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为寻求中国的出路,百姓的未来而殚精竭虑,常常一伏案工作便会忘了时间,长期下来,难免会身心俱疲,而时间不等人,为了保证工作效率,香烟便成了很好的工具。

香烟虽是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但很容易形成成瘾症状,还会危害身体健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良嗜好。

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下,毛主席的烟瘾十分严重,从刚开始的简单提神,逐渐发展到烟不离手,到最后烟龄竟长达63年。

那时人们尚且还不知香烟的危害,对这个问题也就不甚在意,毛主席也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20年代时,毛主席曾到湖南实地考察,深入群众生活,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领导,你要不尝尝我们这当地的土烟草,可香了。

”“呦,谢谢大伯,这我可好好尝尝。

”毛主席接过烟,一边吸一边跟这些大爷大伯大妈大姨们交流,手里烟没了,群众就给续上,毛主席也来者不拒,给了就抽,还一度笑嘲:“我这是在群众家里边抽百家烟呢。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我方物资紧张,香烟也是一度短缺,毛主席并未放弃这一习惯,而是有什么抽什么,没有好烟就抽呛人的旱烟,没有旱烟,那便自己裁几张白纸,卷点干烟丝抽,真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点条件出来。

吸烟的感人故事

吸烟的感人故事

吸烟的感人故事1. 你抽烟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关于我的烟史断断续续,时常戒了又抽,抽了又戒。

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麻醉在尼古丁里。

诚然在现代社会,男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抽烟是很多男人用来解压的一种方式,因为抽烟的时候大脑有点麻醉状态,对于大多数吸烟者而言,烟占据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男人最长情的伴侣。

1抽烟的男人抽的不是烟,抽的是故事抽烟的男人是有故事的男人,抽烟不是拿来显摆自己很吊的样子,抽烟只是抽烟,与一个人的品行好与坏毫无关系,女人的故事放在嘴上,男人的故事放在心里,飞舞在烟里,没有人会知道一个男人究竟心里有多少故事,表面的放浪不羁正是内心的无奈太多,就像有的人说,经历的多了也就无所谓。

静静的坐在湖边的草地抑或是山顶的一隅,看着蓝色的天空,白云的美妙,总是不禁会拿出一支烟,点上它,可能是透过烟雾看着天空,看着远方会更有意境吧,也可能是抽完烟,会把这美丽的风景看的更清楚吧。

在一部鲁迅的画像里,那是一个左手擎着烟卷,右手在灯下漫笔。

鲁迅的孤独,苦闷,彷徨,在那个时代能理解他的,也许只有那小半颗发黄的烟卷了吧。

对于男人来说选择了抽烟,不是选择无病*** 的愁苦,而是选择了弥合伤口的金疮药。

如果你遇到一些挫折还是哭泣个不停,那只能说你还是个刚摘奶的毛孩子,因为吸烟的男人是不会轻易流泪,他们选择的是一种气概,沉默着的绝美,找寻着痛苦后的坚强与从容。

2男人抽烟,抽的是一种寄托男人抽烟,往往只是因为缺少一种寄托,精神的寄托。

高兴的时候抽烟,因为没有人能分享我的快乐,于是,拿起了烟。

悲伤的时候抽烟,因为没有人能承担我的痛苦,于是,烟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男人心中的创伤,心中的欢乐,永远也不会像女人一样的到处对人述说。

只有缕缕丝烟,带着男人最深处灵魂,慢慢的走向天堂,走向它最该在的地方。

男人心烦时抽得最狠,因为这时的男人受到工作上或家庭等问题困扰,他需要冷静,这时找个没人的地方点上一支又一支的烟,这时的男人都会冷静,回想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虽然想得很多也很乱,但是他会在这一支又一支烟的“帮助”下很快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名人戒烟的故事

名人戒烟的故事

名人戒烟的故事古今众多名人都有吸烟的癖好,把烟戒掉的也不在少数,而他们的戒烟故事在成为后人的美谈之时,也带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

马克思的烟瘾极大,可以说是烟不离手。

他在流亡巴黎和伦敦时,靠典当度日,但雪茄仍是他的生活必需品。

为早日完成《资本论》,马克思夜以继日地工作,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医生告诫他:要完成工作,必须将烟戒掉。

马克思为了事业,硬是下决心把烟戒掉了。

列宁17岁在大学读书时学会了吸烟。

他母亲玛丽娅是医生的女儿,有一次,她对列宁说:“孩子,虽然你抽的烟并不贵,但任何多余的开支都会影响我们的家庭生活,而且抽烟对身体健康也没有好处,你如果不抽烟就好了。

”列宁听后,马上戒掉了香烟,从此不再抽烟。

陈毅元帅原来吸烟很厉害,他在1954年患了支气管炎,医生要求他不要再吸烟,于是他答应坚决戒掉。

有一天他去见毛主席,主席向他递烟,他却说:“我戒烟了!”毛主席听了夸赞道:“好哇,有志气!”此后,陈毅再也不吸烟了。

他对同志们说:“主席表扬了我,我当然要戒到底,要不,我就成了没有志气的人了。

”贫苦农民出身的齐白石,年轻学艺时也曾染上过吸烟的嗜好。

后来朋友规劝他戒烟,为了健康和事业,他毅然与烟一刀两断,几十年坚持学习,坚持作画,“不教一日闲过”,年过九旬仍精神矍铄,成为我国一代杰出的画家。

素以治军严格著称的冯玉祥将军,曾命令他的部下不准吸烟,当众宣布今后谁要吸烟,就叫他把烟头吃掉。

不料,禁令刚公布不久就抓到一个偷偷吸烟的士兵。

冯玉祥把那士兵训斥一顿之后,逼他把烟头吃掉。

没想到那士兵不服地说:“冯将军,那天招待客人的时候,我见您还吸烟了呢!”冯玉祥猛地想起那天和友军长官会面时是吸过烟,于是他忙向士兵认错,并从他手里把烟抢过来塞进自己嘴里咽了下去,大家都拍手叫好。

从此,在冯玉祥领导的部队里再没人吸烟了。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少年时就学会了吸烟,他的戒烟是缘于法园元帅勒克莱尔的逝世。

戴高乐觉得,勒克莱尔元帅去世了,一旦国家遭遇不幸,再没有勒克莱尔做后援了,说不定哪一天他还要“重新入伍”,这就要有好的体质,为了法国,必须把烟戒掉。

【名人故事】简氏兄弟:香烟大王

【名人故事】简氏兄弟:香烟大王

【名人故事】简氏兄弟:香烟大王简氏兄弟,又称为卡门亚简氏兄弟,是20世纪最知名的香烟生产商之一。

他们的故事堪称传奇,为烟草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标杆,成为了传奇中的传奇。

家族兴起简氏兄弟的家族兴起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小镇。

他们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家人靠务农为生。

这并没有扼制兄弟俩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20世纪初期,烟草行业在美国逐渐兴起,简氏兄弟深知其中的商机。

他们开始从事烟草种植和加工,并在家乡的小镇上开设了一家小型的烟草厂。

通过精心培育和处理,简氏兄弟的烟草渐渐获得了口碑和市场。

创业与风云1910年,简氏兄弟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烟草公司,命名为简氏烟草公司。

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品质出色的烟草在业内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烟草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虽然刚刚起步,但简氏兄弟并不满足于小有成就。

他们不断改进工艺、拓展市场,致力于打造出更加出色的产品。

他们迅速地将业务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并且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简氏兄弟的烟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了盛誉,成为了当时烟草行业的著名品牌之一。

简氏兄弟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们发现,烟草尼古丁含量的控制对于香烟的口感和吸引力有着重要影响。

于是,他们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研发新的烟叶品种,试图寻找更加理想的烟草配方。

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推出了一系列口感浓郁、香味独特的香烟产品。

这一举措使得简氏兄弟在烟草行业再次引起轰动,成为了烟草业中的领军人物。

许多人将简氏兄弟的成功归因于他们对品质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在烟草行业的竞争中,简氏兄弟不断壮大自己的企业并且收购了许多其他品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商之一。

草根精神尽管简氏兄弟的企业遍地开花,但他们的创业精神始终与众不同。

他们从不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是一直保持着草根精神,坚持不懈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

简氏兄弟强调,每一支香烟都应该承载着他们对品质和创新的坚持。

他们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工艺的改进,无不注重细节。

关于香烟的轶事

关于香烟的轶事

关于香烟的轶事一、悔恨与坚持我曾经是一个烟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开始尝试吸烟。

起初,只是因为好奇,觉得那些卷烟看起来很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烟渐渐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抽烟并不是一件好事。

烟草的毒害让我身体倍感不适,而且吸烟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负担。

我开始想要戒烟,但是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烟瘾让我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深渊。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老人。

他告诉我,戒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我决定彻底告别烟草。

戒烟之路并不平坦,我曾多次陷入痛苦的战斗中。

每当烟瘾来袭,我都会坚持住,告诉自己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

经过坚持和努力,我终于成功戒烟了。

二、香烟的诱惑尽管我已经戒烟多年,但是每当我闻到香烟的味道,心中总会涌起一丝诱惑。

这种诱惑让我不禁回忆起曾经的日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咖啡厅里坐着喝咖啡,突然闻到一阵烟草的味道。

我顺着味道看去,只见一个年轻人正在烟灰缸旁抽烟。

他轻轻地吐出一口烟,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口,仿佛享受着这个过程。

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的自己,那个每天都需要烟草来填补内心空虚的人。

我想起了那种抽烟时的放松感,以及烟雾缭绕时的快感。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香烟的诱惑,但是我没有退缩。

三、与烟草的告别如今,我已经告别了烟草,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我再也不需要那些极其有害的烟草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戒烟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我也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

每当我看到别人抽烟时,我会想起自己曾经的苦恼和挣扎。

我希望能够通过分享我的经历,让更多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并帮助他们摆脱烟草的束缚。

尽管香烟曾经给我带来过快感和满足感,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那只是一时的虚假享受。

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健康的生活和积极的心态。

香烟的轶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烟草的危害,也让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烟草,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因为只有拥有健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与烟有关的人和事儿
烟是社交和商务不可缺少的一种介质,单位里或者家庭里来了客人敬烟、上茶是常规性的待客之道,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礼仪。

关于烟的由来和抽烟的历史说起来话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是没有抽烟的习惯的,早在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就发现了印第安人类抽烟的例证了,看来人类抽烟大约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我国古代人是不抽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自鸦片战以来我国人才开始抽烟的,这是个误区,其实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我们的先人开始抽烟,距今也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抽烟盛行,到了清朝烟民的数量直线上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关于烟的名字和品种
最初的烟是未经炮制的生烟叶研磨后直接抽吸,人们俗称“旱烟”,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发达,便有了烟卷儿,抽起来更方便,更绅士一些,中国第一个成品烟卷记得是“泰山”香烟,后来出现了“哈德门”“大前门”“向阳”“白莲”“金鹿”等等,到目前最出名的当然是“大中华”“恒大”“小熊猫”“黄鹤楼”等等名烟之繁多不胜枚举。

提到“大前门”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呢。

那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送礼已成为人们办事交往的必然手段,这个时候正赶上我县某一个国企单位招工,
一个比我年长二十岁的同事,儿子因为没有考上大学,也想乘此机会让儿子到国企上班,可是因为儿子长相“武大郎”,怕面试不过关。

便去县里人事部门找他的一个老同学,他认为这点事情还能不给办呀,结果他空手而去又空“手”而回,郁闷了好长时间,经众人点拨,带上一条“大前门”再次去求老同学,结果这次是满“载”而归,当他带着喜悦见到我们的时候发出了一声感叹:“哎!老熟人不跟大前门!”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一定讽刺,但不难看出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份,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被网友上传至各大论坛,网友们关注的不是周久耕本人,而是他手上拿着的一盒烟和手上带的表。

网友进行一番人肉搜索后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正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壹仟伍佰元。

至于名烟是谁送的我们不去追究,但不久后周久耕被彻查,不仅丢了官还丢了人。

关于人们为什么抽烟目前还是一个谜,但名人与烟确有不解之缘。

马可吐温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文学家,“我抽烟抽的很厉害,”马克吐温在一八九一年年的时候写到,“可以说,几乎一直都在抽烟。

”这么说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他买了成桶的雪茄,成箱的烟斗。

他说他的写作灵感来自于他的天赋,经历,他的愤怒,还有烟丝。

众所周知,毛泽东嗜烟如命,他与斯大林、邓小平、丘吉尔,得到了“天下四大瘾君子”的雅号,与此同时,他们四人却又都是有名
的寿星。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殚精竭虑,思索中国革命问题,常常烟不离手,他的烟瘾大得惊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由于烟草供应紧张,毛泽东就逮着什么吸什么。

有时香烟彻底断货,毛泽东就吸烟味很呛的旱烟,或干脆用纸卷成喇叭筒,里面放上烟丝,虽然很难吸,但毛泽东从不计较,依然烟不离手。

但有一次,毛泽东控制住了烟瘾。

那是一九四五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毛泽东始终未抽一支烟。

当时,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

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抽五十支香烟。

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毅力不可小视啊!”
邓小平与烟的故事有很多。

他会见外宾时,常常以吸烟作为“话引子”,其特有的幽默,顿时营造出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谈判气氛。

尼克松一九七二年访华后,中美之间的人员来往便多了起来。

美方派出一些重要官员来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只要有空,就会见他们,阐述对世界大势的看法和发展中美关系的想法。

抽烟往往依然作为谈话的开篇。

一九七四年夏天,美国议员杰克逊来华访问。

邓小平一见面,就拿起一盒熊猫牌香烟,问这位议员及随行人员吸不吸烟,客人们摇了摇头,于是,他就风趣地说:“怎么,客人们都不吸烟?我看,你们的财政部长恐怕会不高兴!”杰克逊回他这样一句:卫生部主张禁烟,而财政部则鼓励卖烟,结果,总是财政部得胜。

邓小平说:这两个部
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争一百年恐怕也解决不了!
马克思因为长年伏案写作、研究,吸烟又快又猛,而且有一半是放在嘴里嚼的。

他在流亡巴黎和伦敦时,生活贫困得靠典当度日,但雪茄仍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凡看到马克思的人总是见他嘴里叼着烟斗或雪茄烟。

为了早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夜以继日地工作,吸烟量自然增加。

他曾对他的学生、女婿、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保尔?法拉格感叹道:“《资本论》的稿酬甚至还不够偿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
他在晚年由于经济极端困难,不得不吸劣等牌子的烟。

当他发现市场上有一种烟每盒便宜一个半先令,就改吸这种便宜的烟,并向周围的朋友幽默地宣传说,吸得越多,节约越多。

关于名人抽烟的故事还有很多,譬如鲁迅先生也是嗜烟如命,尤其是在思考和写作的时候,也是烟不离口,因为抽烟他的牙齿和手指一直都是黄色。

这里有两个多年前的真实故事。

我的邻居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烟鬼,从十几岁开始抽烟,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只能抽那种价格低廉的劣质香烟,有时候干脆去集市上买几斤旱烟叶自己加工一下(Prose selections ),他迎亲的那天晚上,新娶的妻子对他说,“以后别抽烟了,满身烟味!”这位烟鬼说:“偏吸烟、好吸烟、吸烟没花你娘家的钱。

”没料想这一精彩的对话被窗外“听房”的人听到了,也从此落了个笑柄在别人手
里!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我的邻居,也是个“瘾君子”也是在迎亲的当天晚上,新娘子看到黄脸瓜瘦的新郎,再加上满身的烟味儿,就对新郎说:“以后别吸烟了,你看你吸烟吸得黄病垃圾的!”这几句搞笑的对话也被“听房”的人听到了,于是乎“癀病”便成了该新郎的绰号了也便取代了他的真姓名了,这个雅号一直叫到寿终正寝!
以上两个故事里都提到了“听房”,所谓“听房”就是新婚夜暗中偷听新婚夫妇的谈话和动静。

闹新房和“听房”都是我国的婚俗文化传统,各地大同小异。

“闹新房”没有什么,闹闹而已,过分者有出人命的。

听房就很有趣儿了,在闹完新房后,有好事的后生(也不全是后生,家乡有结婚三天无大小之说)躲在窗下偷听,对听到的动静和支言片语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抽烟是不是有害健康,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但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一些科技人员对烟的成分和利弊已经有了定论,“吸烟有害健康”这一警示人们的标语常常出现机场,车站,会议室等等公共场所,也的确有一些人为了身心健康而断然戒烟,但仍有一些艺术家,作家对烟情有独钟。

我不是什么艺术家,也不是什么思想家,更不是什么外交家,但我对于烟的依赖不亚于以上提到的几位名人,每天一包烟听起来不算什么,但有心人仔细一算就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笔极大的财富从指间溜走,从指间流走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我们的健康。

因为我抽烟,妻子曾经对我说:“老徐,你只要把烟戒掉,我坐北朝南给你磕三个响头!”看到妻子真心诚意的逼我戒烟,我也曾发下毒誓把烟戒掉,可每当伏案工作和看书的时候,就不自然的从兜里拿出一颗烟,然后叼在嘴里,点着抽了起来。

抽烟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的人抽名牌香烟,譬如“软中华”,“九五之尊”,高级一点的“黄鹤楼”,还有“大熊猫”,可有的人只抽中档的香烟,如果在一个比较庄严的场合有人拿出了软中华之类的高级香烟,在场的人肯定要另眼相看,你心里肯定要寻思:“此人要么是个有钱人,要么是个大官儿,肯定是个有身份的人。


如果有人拿出一般的香烟,也就没这么引人注目了。

在我们国家一个正科级干部的收入大概是三千元左右,如果他每天抽一包“软中华”之类的高档香烟,人们一定要对他香烟的来历画上一个醒目的问号了!这些还是交给王岐山副总理解决吧!
我们先不管抽烟是否有好处,但是也许没有烟,就没有“秋收起义”的星火燎原和大决战的胜利了,也许没有烟,就没有中美关系的邦交正常化,也许没有烟就没有《资本论》的问世,也许没有烟就没那个用笔和敌人作战的勇士了,就没有阿Q的愚昧了,也许没有烟,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了,也许没有烟就没有那不扣人心悬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