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的叙事方式
禅宗公案“开悟”范型的叙事文化特色

摘
要 : 宗公案具有一种 “ 禅 开悟” 范型的叙事文化特 色。其叙事 的基本方式 即以简洁的
手 法 凸显人 物 的鲜 明个性 ,而禅 宗人 物 的个性 显现是 为 了衬托 禅 的核 心 宗 旨— — 开 悟 ,“ 明心 见
性”式的开悟 ,表征 着生命本 身的再造。禅宗公案文化所展 示的 “ 平常心是道 ”的格调,也正 是 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结晶。这一基本旋律 的格调及其变换 ,提示了所有真正的禅悟 ,都须出于内
在 的 自然 而然 。
关键词 :禅宗;公案;叙事;开悟
中图分 类号 :B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8 X (0 2 2— 0 0— 6 9 6 1 3 0 2 1 )0 0 6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禅宗的灯录尤其是公案 ,是禅宗各派宗风与人 物思想传承的最好载体 。质言之 ,禅宗得 以广泛传 播 ,很 大程 度上 是靠 了历代 禅僧及 文人居 士对公 案 的反复演绎与切身体验 ,从而形 成 了一种文化风 尚;从 中我们可得 出的结论是 :禅宗公 案中人个
赖功欧 :禅宗公案 “ 开悟 ”范型的叙事文化特 色
第 3 卷 4
的江河湖泊中 ,当然就幻化成了无数的月亮 ,而实 际上 这 无数 的 月亮无 不 为天上 那个 月亮所 含摄 。道 理很简单 ,一 ( 本质 )含一切 ( 现象) ,一切也在 之中。这个抽象与具体关系的比喻性解说 ,导致
一
者。但这一判断需要读者最后读透公案并完整地理 解后 才 能得 出 ,而没 有这一 判 断则很难 进入 其深 层 意 义之 中。用 著 名 叙 事 学 家 费 伦 的话 说 “ 事 判 叙
断” 是极 其重 要 的 :“ 事判 断 这 一概 念对 于 修 辞 叙 性 地理解 叙事 形式 、叙事 伦理 和叙事 审美这 三方 面
明心见性开悟最快的方法

明心见性开悟最快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开悟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要轻易放弃。
坚持每天的修行和冥想,让自己的内心能够更加清净,这是开悟的第一步。
其次,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会被外界的声音和
影响所左右,很难听到内心的声音。
因此,要学会静心,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愿望。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通往开悟的道路。
另外,要学会接纳和放下。
人生中会有很多不如意和遗憾,但是要学会接纳这
些现实,放下对过去的执念和遗憾。
只有当我们学会接纳和放下,才能让内心更加平静,从而更容易领悟生命的真谛。
此外,要学会感恩和慈悲。
感恩是一种美德,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懂得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经历。
同时,慈悲也是开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学会用慈悲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
最后,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从自然中学到很
多道理和智慧。
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一颗敬畏和感恩的心,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总的来说,明心见性开悟最快的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修
炼和领悟。
但是,通过耐心和恒心的修行,倾听内心的声音,接纳和放下,感恩和慈悲,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可以更快地走上开悟之路,领悟生命的真谛。
希望每一个追求开悟的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明心见性。
六祖悟道事例

六祖悟道事例六祖悟道事例是禅宗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了六祖惠能如何领悟禅宗真谛。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详细事例。
一天晚上,慧能正在修行,他听到一个人读《金刚经》的经文说:“所有法无常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时,慧能顿悟了。
他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如同梦境和泡影,都是无常的,刹那即逝。
随后,慧能去见他的师傅,弘忍大师,向他请教禅宗的真谛。
弘忍告诉他:“行者一身是佛,本来无一物,何须向外寻求。
”这一句话使慧能更加明白了禅宗真谛,他意识到,每个人的本质都是佛性,只需要寻找自己内心的本真,就可以找到禅宗的真谛。
然而,慧能仍然需要面对来自其他禅宗习行者的嫉妒和攻击。
有一个名叫韦驮的习行者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禅宗的继承人。
他拿起一面旗子,在旗子上写下一句话:“今日在此,要与慧能争法。
”韦驮将旗子挂在树上,表示他要与慧能辩论禅宗的真谛。
慧能接受了挑战,他写下以下的诗句:法性本来空,何处见幻身,愚人多自恼,智者常自身。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禅宗的真谛就是“空性”,即一切都是虚幻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些愚昧的人会被他们自己的幻想所困扰,而那些有智慧的人则会认识到自己的本质。
韦驮听到这首诗后,立刻就认识到了禅宗的真谛,并成为慧能的追随者。
从此以后,六祖慧能传播了禅宗的教义,成为了禅宗的重要领袖和创始人之一。
六祖的这个悟道事例有很多精神内涵,其中包括禅宗的真谛,坚韧不拔的信仰,勇气和智慧以及与困境的纳入。
这些精神内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六祖慧能也在禅宗的历史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推广。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让人开悟的小故事

让人开悟的小故事把那一抹清晨的曙光洒进暗淡的屋里来,太阳的第一抹灿烂的光芒照了进来,那熟悉的早餐香气,将小男孩一点点地从梦里拖了回来。
他是个三岁的小男孩,只有三个月前才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却还没有发现它的精彩。
他刚刚学会了“爸爸”,亲爱的父母也给他取了一个“小俊”的外号。
小俊的父母都是中国的早起朝九晚五的努力工人,他们放下疼爱的小俊准备上班,并向他们的儿子讲了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上一晚,小俊爸爸和妈妈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爸爸拿起一把篮子,里面装满了各种正价的水果。
他把篮子放在地上,教小俊去把香蕉和苹果放进篮子里,而把热带水果放在小俊身边。
小俊被爸爸的话语所感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大多数贫穷的人来说,他们所能给予自己的就是最便宜的东西,但都是最健康的,它们也是最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东西,而价格不是重点,而是健康。
小俊听了爸爸的话,他也明白了,在世上有些事情,有时候最廉价的东西也会是最有价值的,但这些都不取决于多少钱。
这一晚,小俊也学会了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做出抉择,学会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也明白了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从这一晚睡觉前的故事,小俊开始明白了一个大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和心中的那份本真相处,而不是去追逐浮躁的,有时候最简单的答案才是最对的,贫穷不是罪,只要你勤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小俊感慨的望着太阳升起的朝霞,他知道,自己也离拥有更美好的明天,越来越近了。
父辈们也给了小俊一段深刻的话语作为礼物:“朋友,记住,不管有多少困难挡住你的前进路,只要你勇敢坚持自己的原则,你总会走出一条明亮的道路,那里有阳光,有希望,有未来。
”小俊感动的点了点头,他知道爸爸妈妈是对的,只要他坚持不懈,勤奋上进就有希望拥有更好的未来。
他紧紧抓住了爸爸的手,一路走,他把父母的努力一点点地记在了自己的心中,他知道,他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学会向前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小俊听完爸爸的话,心中熠熠生辉,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
他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富有
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内心却一直感到迷茫和空虚。
一天,王子离开了他的宫殿,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老年人的病痛、死亡和
苦难,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一触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寻找解脱的道路。
王子放下尘世的束缚,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几年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于是,他决定寻找其他智者的指点。
在他的旅途中,王子遭遇了许多高僧大德。
每个人都教给他一些智慧,但没有
一个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寻。
最终,王子来到佛陀座下,一个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师。
在佛陀的教诲中,王子找到了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佛陀告诉王子,人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执着不放。
只有通过舍弃这种执着,他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王子聆听并领悟了佛陀的教导。
他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贪婪和执着只
会带来苦难。
随着他的领悟不断加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他以慈悲和智慧传授了无数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
苦难。
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重和传统的宗教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
心平静和幸福。
高僧大德的开悟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道路。
通过实践慈悲和智慧,我们可以突破自我,实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明心见性开悟最快的方法

明心见性开悟最快的方法首先,要明心见性,我们需要学会专注。
专注是修行的基础,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打坐、冥想等方式来培养专注的能力。
当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时刻,我们就能够更容易地发现自己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执著,从而逐渐明白自己的本性。
其次,修行者需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灵。
观照是指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观照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只有当我们能够客观地观照自己的内心时,才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执著和執著,从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观照自己的心灵需要耐心和毅力,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常常是错综复杂的,需要长时间的观照和反省才能够逐渐明了。
此外,修行者需要学会放下执著。
执著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只有当我们能够放下执著时,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放下执著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要学会接受一切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只有当我们不再被执著所困扰时,我们的心灵才能够得到解放,从而达到开悟的境界。
最后,修行者需要学会修行慈悲心。
慈悲心是开悟的必经之路,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慈悲心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修行慈悲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培养。
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慈悲心时,我们的心灵才能够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开悟的境界。
总之,明心见性开悟最快的方法是通过专注、观照、放下执著和修行慈悲心来实现。
这些方法需要我们长期的修行和实践,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体验到这些境界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达到开悟的境界。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修行,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改变心智模式之开悟四个步骤

改变⼼智模式之开悟四个步骤改变⼼智模式的过程,就是开悟的过程,要想改变⼼智模式,就要不断的修炼⾃⼰。
佛学上讲的觉悟,我们普通⼈称为开悟。
开悟是把⽣命看透但不看破。
建议⼤家按照下述四个步骤修炼⾃⼰:第⼀步:将发现美好⽣活养成⼀种习惯今天下⾬了,道路拥挤,司机都着急,有的⼈急得直骂,但越骂⼼情越糟,智慧的⼈会选择听听⾳乐,放松⾃⼰。
换个⾓度想,下⾬空⽓湿润有益健康;今天刮台风了,烦透了殊不知,正因为有台风,才知道美好天⽓的可贵。
要接受⾃⼰、接受别⼈、接受现实。
如果你发现⾝上有个⼩病状,你要想到别⼈⽣着⼤⽑病;----如果你实在想不开,就参加⼀次别⼈的葬礼,⽣命的终点会给你很多启⽰,所有⼀切都是过眼云烟,唯有过程才重要,⼈⽣苦短,为什么不如⾃⼰活的快乐些?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命,相信未来⼀定会更美好。
有⼈的压⼒⼀⼤就去算卦,⽽聪明⼈不算卦,因为他知道命运掌握在⾃⼰⼿⾥。
算卦的⽬的是要算⼀个好的未来,万⼀算了⼀个差的未来怎么办?第⼆步:宽容过去,学会放下,只有舍才能得。
要学会忘记、谅解、宽容。
别⼈的⽆意伤害,你却念念不忘,殊不知你的不原谅等于给了别⼈持续伤害你的机会。
说:有两个和尚下⼭化斋,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条河,河边有⼀个靓丽⼥⼦,⼥⼦不敢过河。
⼩和尚有⼼想去帮她,⼜怕别⼈说闲话,⽼和尚毫不犹豫把⼥⼦背过河去。
快到庙的时候,⼩和尚嘀咕说;你不是经常叮嘱出家⼈不近⼥⾊吗?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和尚说,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你怎么还背着她呢?第三步:学会利⽤现有资源把事情做成⽽不是消极等待。
如果有柠檬,就做柠檬⽔。
这⾥⾯有两层涵义:第⼀,柠檬就是挤⽔的;第⼆,你别嚷嚷怎么没有苹果、⾹蕉啊?怎么愤怒也没有,世界不会因你的愤怒⽽改变,事情反⽽会变得更糟.要利⽤现有的资源把事情做成⽽不是消极等待,就像穷和尚游南海,现在的条件⽐红军长征不知好了多少倍,如果我们还是抱怨环境,抱怨别⼈,⽆疑会把⾃⼰弄得遍体鳞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悟的叙事方式
禅宗的灯录尤其是公案,是禅宗各派宗风与人物思想传承的最好载体。
质言之,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历代禅僧及文人居士对公案的反复演绎与切身体验,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风尚;从中我们可得出的结论是:禅宗公案中人个案,木身即为某一“开悟〃范型的叙事文化之表征,它相对地定格在禅宗历史文化传承的经纬线中。
正如我们今天常用的固定成语甚至口头语,有不少就来自禅宗的公案叙事中。
当然,能被历史以叙事文化的典范手法传承下来,只能表明其有高度的智慧内涵。
如历史上不少禅者,就一辈子都在参一个“无〃字,禅宗著名的“无门关〃,不知难倒了多少禅客;“无门关〃,自然成为了禅师“开悟〃的一种范型。
而“壁观〃之类的"安心〃、“凝心〃则为另一种禅修范型,木文所涉多为前一种“开悟〃范型。
所谓禅宗的“公案〃,简而言之,是指历史上禅宗"大德〃的某些言行范例;这些言行范例是禅者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求开悟的。
公案,木为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特借此指经常用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来判断是非迷悟。
《五灯会元》中的公案大多短小而简洁,然而简洁而富有智慧正是禅宗公案的基本特色。
这种特色,恰好针对着印度佛教极其繁琐的教条而求得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当下〃开悟;故马祖倡导“平常心是道〃的日常生活中了悟式的简洁,既符合中国人喜求简洁自然的人性之本然,又有禅佛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日木著名学者柳田圣山曾概括说:“由马祖创始的新禅宗的特色,就在于把现实的心灵的全部视为佛性的显现〃 [1] (P149)"马祖以后的禅认为,人
们全部的H 常生活都有真理与价值,其中必然涵有对人世的深刻反省。
这种观点的深处,实际上已经存有人文意识°〃[2](P155)实质上,正是这种“日常生活具有真理与价值〃的意识及其〃对人世的深刻反省〃的“人文意识〃的参与,才在中国禅宗历史上,大大强化并涵厚了参究“公案〃以求开悟的深层内涵,使其几乎成为所有学禅者的必经之路。
一、方式------ 叙事简洁而个性鲜明
禅宗公案叙事虽简洁,但再简洁也能让人见出其中人物的鲜明个性,这是其最为基木的叙事风格。
许多公案就是在简短而带有故事情节的对话中显现人物个性的。
《五灯会元》卷二记载着一段颇有趣味的公案。
故事发生在永嘉玄觉与六祖慧能之间。
人所熟知的《证道歌》即出自永嘉玄觉:“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亮,但它映落在地球的江河湖泊中,当然就幻化成了无数的月亮,而实际上这无数的月亮无不为天上那个月亮所含摄。
道理很简单,一(本质)含一切(现象),一切也在一之中。
这个抽象与具体关系的比喻性解说,导致了后来宋明理学中“理一分殊〃命题的诞生。
可见其影响之大。
而永嘉玄觉的真意在:每个具体的人的人性,与佛性是相通的,而这普遍共通之性即为真如佛性。
因而《证道歌》后而必然要说:〃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
玄觉禅师是温州永嘉人,少年即出家,曾精修天台止观。
玄觉禅师来到曹溪,参见六祖慧能。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玄觉禅师一到宝林寺,见着六祖慧能便有意绕着他走了三圈;所谓“绕祖三匝,卓然而立〃,也就是举着手中锡杖直立于六祖面前。
六祖见此状即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意思是为何如此骄慢?玄觉禅师立即答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意思是在生死无常的历史瞬间我顾得了那么多礼仪吗?六祖接过这个话题顺势说道:“何不体(验)取无生,了(悟)无速乎?〃玄觉禅师脱口而岀:“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体认自性,自性本来就无生无死;一了百了,生死己根本没有迟速可言)〃六祖连忙称道:“如是,如是!〃至此这简短一段对话,六祖己卬可玄觉。
然此时一旁大众无不愕然。
玄觉禅师则恭敬礼拜,准备告辞。
六祖则说:“返太速乎?〃是啊,为什么回去得如此匆忙呢?玄觉禅师悠然而答:“本自非动,岂有速邪?〃我木来就没有动,哪里谈得上太匆忙?六祖对曰:“谁知非动? 〃玄觉禅师接着说:“仁者自生分别。
〃意思是你说这话己证明你产生了“分别〃的观念。
六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这是又一次称赞玄觉禅师很能体会"无生〃的意义。
谁知骄傲的玄觉禅师还要继续反驳:“无生岂有意
邪!〃是的,既然无生难道还会有意吗。
六祖回敬曰:“无意谁当分别? 〃如果无意,谁能分别它呢?这回轮到玄觉禅师作个总结了:“分别亦非
意! 〃分别木身也是无意。
于是六祖叹道:"善
哉!善哉!少留一宿。
“
这个公案被后人称为〃一宿觉〃。
这一宿让玄觉禅师载誉而归,回到故乡永嘉后学者徒众云集其门下。
现在,我们要从叙事学视角来分析这一公案。
整体上,简洁而深富故事效应的公案所表征的内涵十分丰富;然而这丰富的内涵却隐含着叙事笔法的玄妙。
玄觉禅师在拜访六祖之前,是个己然悟道者。
但这一判断需要读者最后读透公案并完整地理解后才能得出,而没有这一判断则很难进入其深层意义之中。
用著名叙事学家费伦的话说“叙事判断〃是极其重要的:“叙事判断这一概念对于修辞性地理解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叙事审美这三方面均至关重要,因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通过叙事判断这一较链而进入其他两个方面的。
〃 [2] (P11) 实际上,正是这个判断成为整个故事的一个前提条件与背景。
人物、时间、地点及具体的情节在这个背景下凸现岀来。
因而公案实质性要传达的内涵自然是:永嘉玄觉禅师要去六祖慧能处,一来是想测测慧能禅悟之深浅,二来则是要证实自己所悟是否正道。
公案起始妙就妙在永嘉玄觉禅师一见慧能就摆出一副挑战权威的姿态,这不仅是故事最能显现人物个性的地方,也正是其隐含读者最终要得到的“叙事判断〃的一个结果。
但这里给出的是一个悬念:为什么要摆出挑战姿态?“振动禅杖,绕祖三匝,卓然而立〃是否要告诉六祖:我不是来拜佛的,而是来验佛的验证你我到底谁己得道成佛?而六祖以为得道高僧不该是这般气焰嚣张的样子,因而有所责难。
但玄觉验佛证悟之心迫切,所以说“超越生死轮回,此事至关重大;生命短暂,不容等待。
〃显然两人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一场佛理辩难了。
六祖立即接住机锋,顺势一击,说:“为什么不去体察无生无死、超越生死的法旨,为什么不去了悟无动无静、超越迟速的禅意呢?〃显然,这里有禅宗最为深刻的叙事宗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在禅宗的生死观中被穿透,所谓无死无生,正是一种超越生死、超越时间的法旨。
用叙事学的术语,禅
宗公案的"叙事时空体"与"时间型〃 [2] (P207-208) 是极为特殊的,它既可展开在永世轮回的时场中,又可浓缩凝聚为短暂的瞬间,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超越时间型〃。
所以慧能要说:你何不去理解无动无静、超越迟速的时间呢?当然,其言外之意还在戏剧性地诉说:你这副急匆匆的猴相,还远未了空得道呢!接着,对玄觉了悟程度的判断第一次出现:玄觉接机果然迅捷,应声答道:“体悟木身无生无灭,了悟本身无迟无速!〃其言外之意在于:我己了空得道,进入无生无灭、无动无静之境。
六祖心知此人确己了空得道,当即加以认可。
此刻,二人心心相印,都知对方已了空得道。
“叙事判断〃在这里是一个初步的透露,但并未岀现任何第三者的评判,有的只是二人的对话过程之展开,然故事性戏剧性却愈来愈浓厚。
故而此时,玄觉要来个参礼动作作结,验佛则至此告一段落——验佛既毕,玄觉当然要离开了。
六祖则转语道:“这也回去得太快了吧?〃此话仍戏剧性地暗藏玄机:既已进入不生不死、无动无静之境,为何要动,且动之何速!?玄觉当机不让,反刺一枪:"我根本就没到你这儿来过,何谈去之太速?〃这个禅宗的特殊的“时间型〃促使玄觉必岀此语:我一直处于不生不死、无动无静之境,而你说我来过又去,证明你是误入世俗的分别智了!接下来更深一层故事内涵出现了:玄觉此意六祖岂能不知,既知又岂能捂住?因而机锋反冲玄觉而来:“谁知你未来未去?〃其深意为:你既说出自己未来未去,说明你处于有意识有分别境界,说明你不是处于梵我合一、与道同一的境界。
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既己为一矣,且得有言乎?〃至此,以对话展开的情节己让二人的性格完完全全地呈显无遗。
玄觉当然知道利害,也就当即戏剧性地拨回机锋说:〃是你自生分别。
〃实质上是要说:既然你问出此语,说明你也不是处于梵我合一、与道合一之境,你
不是处于分别境是什么?好了,公案叙事至此,六祖明口此人深不可测,己臻化境,当即认可说:“你己深知无生无灭的禅意。
〃当然,这里也可以将此语当作机锋理解,于是还未完结,玄觉仍可继续接机,故说:“既己无生无灭,怎能仍存意思?〃这分明在说:你心中既存意思,说明并未真正了空得道。
叙事的深入还在继续,六祖再次拨转机锋说:“谁在分别有意无意?〃是啊!既然无意,我说的每句话你都应该觉得无意思可言,而你却时时在分辩别人话语的有意、无意,你落在分别境中无疑!此刻,玄觉深感该作一总结了:“分别也是无意。
〃言下之意是:分别是一境,不分别是一境,佛性道体不是二元分立,而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绝对无限之实体,因此既分别亦不分别,不分别亦分别,我在分别与不分别间自如流转,整个公案故事的展开实己表明玄觉禅师的禅思真正达到了圆融流转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