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6 立足全局意识分解要点概括题 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36)立足全局意识,分解要点概括题一、(2019·福建漳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碱蓬草胡修江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
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
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
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
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
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
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
我虽不是伴着碱蓬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
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
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
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
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
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
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
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咸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最新文档】话亲重阳阅读答案-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话亲重阳阅读答案篇一:九日的阅读答案篇一:九日的阅读答案篇二:九日的阅读答案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
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
(亦可答: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
)(4分)2.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4分)篇三:九日的阅读答案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参考答案:14.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重阳节阅读理解答案

重阳节阅读理解答案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在家里供奉祖宗、祭拜长辈,并且登高远望,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第一篇文章:1.重阳节是在哪一天庆祝的?答案: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的。
2.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答案: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
3.人们在重阳节时都会做哪些事情?答案:人们在重阳节时会供奉祖宗、祭拜长辈,并且登高远望。
4.为什么人们会在重阳节登高?答案: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登高可以祛病驱邪,也是一种祈求长寿健康的方式。
5.在重阳节时吃什么食物比较常见?答案:在重阳节时,人们常吃的食物包括菊花酒、重阳糕、菊花粥等。
第二篇文章:1.重阳节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答案:重阳节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
2.重阳节与什么有关?答案:重阳节与“阳气”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气代表着积极向上与正能量。
3.在重阳节,人们常用哪些方式来纪念祖先和长辈?答案:人们常用供桌、焚香、点烛、鞠躬等方式来纪念祖先和长辈。
4.为什么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是秋季的代表花卉,因此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
此外,菊花还有“慰忧”的寓意,可以用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5.在重阳节,人们为什么要送菊花?答案:在重阳节,人们常送菊花给老人,表示尊敬和祝福之意。
此外,菊花还有抗病、延年益寿的象征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希望这些知识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纪念这个重要的节日!。
最新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国庆作业)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国庆作业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
话说重阳 重阳随想阅读题答案

话说重阳重阳随想阅读题答案今年10月2日是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
为什么叫重阳呢?据考证,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并且说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獀马。
可见在秋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存在着飨天帝、祭恩祖等岁时活动,而且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还被统治者加以条令化和典章化。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
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
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ㅤ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都充分地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的大海,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像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的咀嚼。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chìjìB.zhìjìngC.chìjìngD.zhìjìn(2)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①潇②籍③挫B.①啸②籍③娃C.①潇②藉③烨D.①啸②藉③挫2.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3.名著阅读。
ㅤㅤ人物形象的比较赏析,是阅读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比较分析下面两个人物的共性和个性。
林冲与武松——《水浒》共性:______个性:______4.《水浒传》中有许多“打杀”的情节,如“大闹飞云浦”“拳打镇关西”“李逵劫法场”等。
请谈谈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ㅤㅤ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
______。
当我们的心灵成长到高大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
①一个人最大的困惑往往来自心灵。
②这样,我们就得去读书。
③心灵的问题也往往非常奇怪,是我们无法自己解决的。
④心灵的问题不解决,人生的意义就不能圆满。
⑤书是心灵的滋养,就象食物和水之于我们一样重要。
⑥换言之,读书是心灵的事情,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也在成长。
A. ④①③②⑤⑥⑦B. ⑥①④③②⑤⑦C. ⑥①④②⑤⑦③D. ①④②⑤⑥③⑦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请补全下面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
(王安石《登飞来峰》)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是______ ,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7.0分)2.阅读《渔水谣》,完成下列各题。
渔水谣陈奉生①在我老家附近有两条大河,西边的是白河,东边的是潮河。
站在村前的山岗上,可以看见烟波浩瀚的密云水库。
分带左右的潮河、白河,仿佛是两条柔软的银链,穿起这颗燕山明珠,在蓊郁苍茫的青山翠峰之间波光潋滟。
②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小时候,每到开春,南风一吹,就听到水库的冰层“嘎巴、嘎巴”地开裂,不等冰融化干净,老舅就率领四、五只打鱼的木船划到水库深处打鱼。
他们把上百米长几米高的围网围好。
然后用木棒子,敲打着横在船舱上的铁板,“当、当、当……”,鱼儿受惊了,有的“叭--叭--”地跃出水面,有的撞进围网;看光景差不多了,老舅一声令下,大家吆喝着:“起网喽……”几条小船把围网从两头拉起,渐渐地鱼显露在围网的底部,胖头、鲤鱼、花鲢、草鱼欢蹦乱跳简直成了“鱼粥”。
③渔民们边摘鱼边唱着不知哪年、不知是谁留下的渔谣:④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⑤水库对于周边土地少得可怜的村子而言,那万顷碧波仿佛是他们的“良田”,那四处游动的鱼仿佛是村里男女老少魂牵梦绕的“会跑的庄稼”。
⑥老舅不出船的时候,我和表弟缠着他去水边教我们撒网。
老舅从墙上摘下“漩网”,选一个水较深的河汊子,左手攥紧网绳,把网搭在右胳膊肘上,然后用力一甩,漩网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像绽开的梨花一样缓缓落入水中。
稍等片刻,老舅便开始收网,他把着沉甸甸的渔网一使劲甩到岸上,让我和表弟捡鱼,并叮嘱我和表弟,把二、三两重的小鲤鱼扔回水里,我感到有些纳闷,问老舅为什么,老舅吧嗒、吧嗒地抽着烟,说:“傻小子,你以为打鱼是吃饭,每天能来那么几回?打鱼呀,就像种庄稼,要先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好的收成,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赶尽杀绝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
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
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
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
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
没有塔
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
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
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
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
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
【附答案】:
1、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
重九、登高节、老人节
2、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
3、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
4、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