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消毒操作规程.doc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共场所(足浴)的卫生管理工作,保证顾客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制定本制度与规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共场所(足浴)的卫生管理工作。
第三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制定卫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同时,还应当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制定细化的操作规程。
第二章卫生管理制度第四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场所内的环境清洁管理制度:包括清洁工具的使用规范、清洁频次、清洁剂的选择和使用;场所设施、设备的清洁管理等。
二、卫生消毒管理制度:包括消毒用品的种类、消毒方法、消毒频次、消毒用品的储存与使用等。
三、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员工定期健康检查、员工患病期间的禁止上岗、员工个人卫生和保健常识的教育等。
四、原辅材料管理制度:包括原辅材料的质量要求、检验和验收标准等。
五、顾客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提醒顾客关注个人卫生和保健,要求顾客遵守卫生规定等。
第五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定期对卫生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章操作规程第六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卫生消毒操作规程:1.消毒用具的选择:应选用经国家认证的、符合标准的消毒用具。
2.消毒用具的存储:应当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受潮和阳光直射。
3.消毒用具的清洁:使用前应先清洗消毒用具,确保无明显污染。
4.消毒方法:应当采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如化学消毒、高温消毒等。
5.消毒频次:按照制度规定的频次进行消毒,保持卫生。
二、员工个人卫生操作规程:1.员工穿戴:员工必须穿戴整洁、干净的工作服,并保持整齐的仪容仪表。
2.手部卫生:员工工作前应进行手部的洗涤和消毒。
3.员工禁烟:员工在履行职责期间,严禁吸烟。
4.饮食卫生:员工饭前饭后应洗手,并且禁止在工作区域进食。
公共场所消杀方案

公共场所消杀方案一、消杀目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容易成为细菌、病毒传播的温床。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全面、科学的消杀工作。
二、消杀范围(一)室内场所1、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场所。
2、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教育场所。
3、医院、诊所、养老院等医疗和养老场所。
4、酒店、宾馆、民宿等住宿场所。
5、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
6、体育馆、健身房、游泳馆等体育场所。
7、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8、写字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场所。
(二)室外场所1、公园、广场、游乐场等休闲场所。
2、公交车站、地铁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
三、消杀频次(一)高风险场所1、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每天至少消杀 2 次。
2、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每天至少消杀 1 次。
(二)中风险场所1、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场所,每周至少消杀 2 次。
2、酒店、宾馆等住宿场所,每周至少消杀 1 次。
(三)低风险场所1、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每两周至少消杀 1 次。
2、公园、广场等室外休闲场所,每月至少消杀 1 次。
四、消杀时间(一)室内场所1、商业场所一般在营业前或营业结束后进行消杀。
2、教育场所一般在放学后或周末进行消杀。
3、医疗和养老场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消杀时间,但要避免影响患者和老人的正常休息和治疗。
(二)室外场所1、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一般在清晨或傍晚人流量较少的时候进行消杀。
2、交通枢纽一般在夜间进行消杀。
五、消杀方法(一)物理消杀法1、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2、紫外线消毒:在无人的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3、高温消毒:对于耐热的物品,如餐具、毛巾等,可以采用高温煮沸或蒸汽消毒的方法,消毒时间不少于 15 分钟。
(二)化学消杀法1、消毒剂喷洒: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等对室内地面、墙壁、门窗、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 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3篇)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一、要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每天打扫,随脏随扫,每周五大扫除。
二、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春、夏、秋季常开窗,上午课室7:30—8:00开窗,中午活动室12:00—14:00开窗,卧室11:00—14:00开窗。
三、一人、一巾、一杯、一床,毛巾用后及时清洗,每日消毒,餐具餐餐清洗,保持无锈、无污迹,餐餐有专人消毒并记录。
四、教具、桌椅要保持清洁,每周彻底擦洗、每月消毒一次。
五、厕所要清洁通风,用后冲洗无异味,每天打扫,每周彻底清洗一次。
六、学生饭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每周剪指甲一次,周一检查。
七、学生床单要求每两周回家洗一次,被褥每学期拆洗一次,定期晒被子、褥子。
八、保证学生及时饮水,不限时限量,上午下午温开水,随时补充矿泉水。
九、保持室外环境卫生,不留死角,垃圾日清。
十、每周对室外、草坪、水沟、垃圾箱、教学用具消毒一次。
十一、妥善存放保管消毒剂、洗涤剂,避免学生误服。
十二、消毒由专人负责、记录、检查,做到责任到人。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2)1. 引言公共场所是人们集体活动、交流的场所,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障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消毒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提高卫生水平,预防疾病传播。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规范、科学、有效进行,促进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的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学校、医院、餐饮场所等。
4. 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疫情发展和公共场所特点,制定消毒方案和周期,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
(2)规范性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管理,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性。
(3)全员参与原则:要求公共场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消毒管理中来,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5. 责任与义务(1)公共场所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本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检查评估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公共场所(足浴)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足浴)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一、足浴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四、公共用品用具购买、验收、储存制度五、公共场所自身卫生检查与检测制度六、洗衣房卫生管理制度七、布草间卫生管理制度八、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九、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报告制度十、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应急预案与健康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十一、公共场所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十二、卫生设施维护保养制度十三、证照管理制度十四、公共饮具(茶杯、口杯)洗消程序十五、棉织品的清洗消毒程序十六、公用拖鞋清洗消毒程序一、浴场所卫生管理制度1、持有有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亮证经营,按时复核。
2、每日进行卫生清扫,保持内部环境整洁,室内无积尘,地面无痰迹和垃圾.3、建立卫生管理网络,建全卫生管理制度,有卫生负责人。
4、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考核,持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上岗。
5、设置各类公用物品清洗消毒间,配置清洗消毒保洁设施,做到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消毒间内不存放个人物品和与消毒无关物品。
6、保持公共用具清洁,茶具、毛巾、拖鞋、浴衣裤、修脚工具等做到一客一换一清洗一消毒,消毒方法正确,操作规范;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标识明显,外送清洗消毒物品建立管理台帐.7、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公用物品。
8、营业期间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无烟味异味,机械通风换气设施正常使用,营业结束后打开门窗充分进行自然通风.9、空调滤网和电风扇叶片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10、厕所及时清扫保持清洁,做到无污物积留、无异味.11、禁止患各种传染性渗出性皮肤病顾客进入足浴,有禁浴标志。
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1、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2、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试用工)上岗前必须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体检单位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上岗工作.3、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应及时调离,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1.1 建立健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做好日常卫生管理工作。
公共场所应当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做好定期清洁、消毒、通风、测温等工作,对于发现疫情等突发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2 推行健康管理制度,落实每日体温测量等措施。
公共场所要与政府有所联动,并积极配合做好疫情卫生防控工作,推行健康管理制度,落实每日体温测量等措施,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1.3 加强环境卫生监管,及时清理垃圾。
公共场所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定期清理垃圾,保证环境干净整洁,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污染,保证周围环境干净,舒适。
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操作规程2.1 日常卫生操作规程2.1.1 定期清洁,保持干净卫生公共场所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门窗、家具、电器等,同时,清洁工作要注意一定要使用可靠的清洁用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并配以相应的保护措施。
2.1.2 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污染公共场所应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消毒,实行分类消毒,动线消毒,细节消毒,对使用频率高的物品、场所等应按照疫情的发展情况适当地增加消毒次数,以防止病原体的污染。
2.1.3 加强通风,保证环境空气流通公共场所要及时开窗通风,保证环境空气流通,有益于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要注意通风时选用合适的方式和时间,注意天气情况和环境的影响。
2.2 健康管理操作规程2.2.1 落实体温测量制度,入口测温公共场所应当落实体温测量制度,对于入场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体温测量,对于出现异常体温的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2.2.2 做好员工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公共场所要做好员工健康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体温、身体异常等,发现异常问题应当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
2.2.3 提供消毒用品和手消毒液等公共场所应当提供消毒用品和手消毒液等,便于游客和员工进行卫生保洁,落实多项卫生防疫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造成危害。
2.公共场所杯具清洗消毒卫生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杯具清洗消毒卫生操作规程
一、.洗消程序
1、清晰:清倒杯中残渣及茶水,然后在洗涤池中用洗洁液清洗,并注意洗
刷杯口。
2、过水:在过水池中用清水漂洗杯具。
3、消毒
高温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
煮沸、蒸汽消毒应保持100°C,消毒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远红外线消毒(如远红外线消毒柜)应控制温度100°C,消毒时间不少于15分钟。
药物消毒:在药物消毒池内,将杯具完全浸泡如药液中,药液浓度及浸泡时间必须按药物使用说明严格操作,用含氯消毒药时,浸泡液有效氯含量应达250mg/l浓度,浸泡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当浸泡有效氯含量低于200mg/l,应更换药液或加药使有效氯达到250mg/l。
二、保管
1、采用高温消毒:消毒后的杯具应干爽清洁,可直接放入保洁柜内。
2、采用药物消毒:消毒后的杯具应倒置(不得超过15分钟)后才放入保洁柜内。
3、消毒柜同时兼作保洁柜:消毒后可直接留置柜中,但该柜的容量应不少于杯具日常最高用量的2倍。
凡新置入杯具后应立即消毒。
4、保洁柜内的必须每天清洗、消毒:如果采用毛巾作垫子的,所垫的毛巾必须每天更换、清洗和消毒。
三、注意事项:
1、所使用的清洗液和消毒药必须是已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的合格产品,并在批准的有效期内。
使用单位应保存上述批件的复印件备查。
2、各类杯具的总数量应不少于设计最大可容量的3倍。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

科学性消毒原则还要求在消毒过 程中,应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 、作用时间和方式等参数,确保
消毒效果达到最佳。
规范性消毒原则
规范性消毒原则是指在消毒过程 中,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 标准,确保消毒行为合法、合规
。
规范性消毒原则要求在消毒前应 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和操作规程
,明确消毒责任和注意事项。
手和皮肤的消毒主要采用洗手、擦手、酒精棉片或免洗手消毒液等方法,以减少细菌和病毒在手上的 传播。
详细描述
洗手是最基本的皮肤清洁方法,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清洗双手。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 况下,可使用酒精棉片或免洗手消毒液擦拭双手。需要注意的是,酒精过敏者不宜使用酒精类手部消 毒产品。
医院消毒与防疫
消毒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因此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
目的和意义
规范公共场所消毒工 作,保障公众健康。
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提升社会形象。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
02
CATALOGUE
公共场所消毒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消毒原则
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 品进行的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
总结词
物体表面消毒主要采用擦拭、喷洒、浸泡等方法,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 剂进行清洁和消毒。
详细描述
对于一般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的方法进 行消毒。对于地面等大面积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浸泡。在消毒过 程中,应注意避免消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以及对物品的腐蚀。
04
CATALOGUE
公共场所不同区域的消毒重点和注意事项
客房公共场所杯具清洗消毒卫生操作规程

客房公共场所杯具清洗消毒卫生操作规程概述客房公共场所杯具的清洗消毒卫生是保证客房卫生标准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旨在规范客房公共场所杯具的清洗消毒操作,确保客房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1. 杯具清洗前准备在进行杯具清洗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确保清洗区域干净整洁,无明显污物;•进行手部卫生,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鞋套、口罩和手套;•准备洗涤液、洗刷工具和清洗设备。
2. 杯具清洗步骤2.1 倒掉杯具中的残余饮料或水在清洗杯具之前,需要将杯具中的残余饮料或水倒掉。
倒掉时,要注意不要将流向朝下,避免污染其他表面。
2.2 温水冲洗杯具将清洗好的杯具放入清洁温水中,用清水将杯具内外进行充分冲洗。
确保杯具表面无残渣。
2.3 使用洗涤液清洗杯具将适量洗涤液倒入杯具中,使用专用刷具,对杯内外表面进行彻底清洁。
特别是对杯底、杯沿、杯内部位要细致的清洗,以保证卫生标准。
2.4 再次用清水冲洗用充足的清水冲洗杯具,确保洗涤液残留物完全清除。
冲洗时,要将杯具彻底浸泡在水中,保证清洗干净。
2.5 阴干或吹风杯具将洗净的杯具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或使用干燥设备进行吹风。
确保杯具完全干燥。
3. 杯具消毒步骤杯具的消毒是为了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确保客房公共场所的安全与卫生。
下面是杯具消毒的步骤:3.1 准备消毒溶液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配制合适的消毒溶液。
一般常用的消毒剂有漂白粉、酒精等。
3.2 将杯具浸泡在消毒溶液中将杯具完全浸泡在消毒溶液中,确保每个部位都接触到消毒剂。
浸泡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调整。
3.3 取出杯具,用清水冲洗将消毒过的杯具从消毒溶液中取出,用充足的清水进行冲洗。
确保消毒溶液残留物完全清除。
3.4 阴干或吹风杯具将消毒后的杯具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或使用干燥设备进行吹风。
确保杯具完全干燥。
4. 清洗工具的消毒与保养为了保证清洗的效果,清洗工具也需要进行消毒和保养。
以下是清洗工具的消毒和保养步骤:4.1 消毒清洗工具将清洗工具浸泡在消毒溶液中,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消毒操作规程一、公共场所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二、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三、杯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四、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草、棉制品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五、美容、美发、修脚等工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六、面盆、浴盆、坐便器、擦背凳足浴桶等公共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七、拖鞋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八、游泳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九、沐浴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公共场所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一、公共场所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及一次性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重复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使用前应洗净、消毒、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
二、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有给排水设施,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三、公用饮具每日必须清洗消毒,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消毒后保洁。
清洁的茶具必须表面光洁、无水渍、无异味。
四、公共用品、用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方能供顾客使用,并做好清洗消毒记录。
公共用品用具如外洗的,应与承洗单位签订送洗合同,并做好每批次送洗记录。
五、毛巾布草、浴盆、面盆、马桶、脚盆、拖鞋等公共用品用具每客用后必须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的程序进行洗消,并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
六、干净布草与脏布草必须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布草柜要密闭,并保持清洁,布草分类存放,并有标识。
七、清洁公共用品、用具的抹布、工具必须严格分开,并有区分标识。
八、公共场所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用品用具,数量应满足消毒周转的要求。
(二)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一)手工清洗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含洗涤剂的溶液洗净用品用具表面。
3.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机械清洗按洗涤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消毒(一)物理消毒。
包括蒸汽、煮沸、红外线等消毒方法。
1.蒸汽、煮沸消毒:煮沸15~30分钟,主要用于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棉制品的消毒。
2.红外线消毒箱:温度﹥120℃,作用30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制品。
3、紫外线消毒:将洗净后的用品用具放入紫外线消毒柜中,按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化学消毒。
包括使用卤素类、季胺盐类、醛类和乙醇等消毒药剂,消毒后,应当用净水冲去用品用具表面的消毒剂。
1.氯制剂消毒:使用有效氯含量500 毫克/升的溶液,作用30~60分钟,主要用于面盆、毛巾、拖鞋等非金属类、不脱色的用品用具浸泡消毒和物体表面喷洒、涂擦消毒。
2.戊二醛消毒:使用浓度2%戊二醛溶液,作用60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用品用具的浸泡消毒。
3.新洁尔灭消毒:使用浓度0.1%的新洁尔灭可用于美容操作人员手部消毒和工具、器械浸泡消毒。
4.乙醇消毒:使用浓度75%的乙醇可用于美容操作人员手部和高频玻璃电极、导入(出)棒等美容器械涂擦消毒。
三、保洁(一)消毒后的用品用具要在洁净处自然晾干或烘干,不应使用毛巾擦干,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二)清洗消毒后的用品用具应当及时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三)杯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原则:茶具、饮具在客房的每天撤换,在公共区域的每客一换,撤换出来的茶具饮具要实行“一冲、二擦、三洗、四消毒、五保管”,茶具、饮具的消毒做到“三专”:专室、专用设备、专人管理。
一、清洗:清洗杯具时,要遵循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的方法进行操作。
在洗涤池中用洗洁剂清洗,并注意洗刷杯口。
二、消毒:①高温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
煮沸、蒸汽100℃作用20~30分钟以上。
红外线消毒(如红外线电子消毒柜)125℃作用15分钟以上,口朝红外线灯管放置。
冷却到40℃取出放入保洁柜备用。
②药物消毒:消毒间内至少应设有3个饮具专用清洗消毒池,池子应加盖,并有相应的消毒剂配比容器量杯。
在药物消毒池内,将杯具完全浸没入消毒液中,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分钟。
途中不得开启放入新的杯具。
三、冲洗:采用药物消毒的杯具必须在过水池中用清水漂洗,去除残留的消毒液。
四、保洁:消毒后的杯具应倒置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并有明显标志。
保洁柜内如果采用毛巾作垫子的,所垫的毛巾必须定期更换、清洗和消毒。
(四)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草、棉制品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一)手工清洗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含洗涤剂的溶液洗净用品用具表面。
3.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机械清洗按洗涤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消毒1、蒸汽、煮沸消毒:①耐热耐湿的可用流通蒸汽100℃作用20分钟~30分钟,或煮沸消毒作用15分钟~30分钟。
100℃作用20~30分钟以上。
②用大型消毒洗涤机清洗消毒。
2、化学消毒:不耐热耐湿的可用化学消毒法,配备加盖、外壁标有刻度的消毒桶和量杯,使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分钟。
③有条件的还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三、冲洗:化学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应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液。
四、保洁:消毒后的共公告用品用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及时放入专用密闭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五)美容、美发、修脚等工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消毒:1、物理消毒:①紫外线消毒:将洗净后的用品用具放入紫外线消毒柜中,按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②红外线消毒箱:温度﹥120℃,作用30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制品的消毒。
2、化学消毒:①酒精消毒:用浓度75%的酒精对高频玻璃电极、导入(出)棒等美容器械涂擦消毒。
②戊二醛消毒:使用浓度2%戊二醛溶液,作用60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用品用具的浸泡消毒。
三、冲洗:采用药物消毒的公共用具应用清水冲去表面的消毒剂。
四、保洁:消毒后的公共用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及时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六)面盆、浴盆、坐便器、擦背凳足浴桶等公共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清洗时,要遵循由上而下、由外到里的方法进行操作。
二、消毒:浴盆可采用含0.05%~0.1%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分钟。
洗脸盆、擦背凳可采用含量为0.05%~0.1%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的消毒液揩擦,擦背凳宜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
擦背工具可采用含0.05%~0.1%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 分钟或揩擦。
足浴桶可使用有效氯含量250毫克/升~500毫克/升的溶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七)拖鞋清洗消毒操作规程1.设施:设置两个洗消池或洗消桶,备有橡胶手套、消毒药物、水源、量杯等。
2.清洗:先用清水或洗洁液清洗拖鞋。
3.冲洗:在清水池或清水桶中用清水冲洗拖鞋。
4.消毒:①用量杯量取消毒液放入加盖、外壁标有刻度的消毒桶中,将拖鞋完全浸泡在消毒池或消毒桶中,消毒液浓度及浸泡时间应当按使用说明严格操作。
用含氯消毒液时,浸泡液有效氯含量应达250-500毫克/升,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②耐热拖鞋可经流通蒸汽100℃作用20分钟~30分钟,或经煮沸消毒作用15分钟~30分钟。
5.保洁:从消毒液中取出拖鞋,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液,凉置10至15分钟,待拖鞋干后放置保洁柜或保管箱。
(八)游泳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游泳池水消毒:1、(包括儿童涉水池连续供给的新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0.3~0.5毫克/升计算确定,浸脚消毒池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5~10毫克/升计算确定,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1~2小时进行。
游泳场所开放时,要定期测定游泳池水余氯,并做好记录。
有条件的,室内游泳场所开放时,每2小时测一次余氯;室外游泳场所开放时,每小时测一次余氯。
2、为防止人工游泳池生长藻类,池水中应加入除藻剂。
若使用硫酸铜,其最大加药量不应超过1.0毫克/升。
二、游泳场所消毒:(一)每班开场前和散场后均应对游泳池外沿、池边走道及卫生设施进行清扫、擦洗或冲洗一次。
发现有污染时,可用浓度为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洗。
急救室应定期清洁消毒。
(二)淋浴室应经常刷洗,地面可使用浓度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定期消毒。
(三)更衣柜应于每日开放结束后做好清洁消毒,可用浓度为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洗。
(四)公共卫生间(厕所)和垃圾箱(桶)应每天及时清洗,定期使用浓度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消毒。
(九)沐浴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浴池消毒:每天营业结束后或必要时及时清洗消毒。
对浴池消毒使用含0.1%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50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喷洒浴池四周和底部,作用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或者用自动消毒设施(氯、二氧化氯、臭氧)产生高浓度的消毒药水浸泡30分钟。
二、浴池水消毒:每日必须经循环净化消毒装置处理。
人工加药消毒的,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0.3~0.5毫克/升计算确定,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1~2小时进行。
桑拿、脉冲等各类池浴浴池开放时,要定期测定池水余氯,并做好记录。
生活饮用水部分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档案目录1、单位基本情况表;2、二次供水卫生许可证副本;3、卫生管理组织;4、卫生安全管理制度;5、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及培训证明;6、卫生监督部门文书;7、水池(箱)清洗消毒记录;8、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水质检验报告单和卫生学评价报告;9、余氯检测、消毒药物投加记录;10、所用的管材、滤材、涂材、净水剂、净水消毒设备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批件。
11、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五、二次供水水质检测结果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配备余氯比色计,定期对池水进行余氯测定,当池水余氯含量低于0.05mg/l时,应及时投加消毒药物,并做好记录。
六、购入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时,应索取产品的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并进行验收。
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待用,防止水质污染。
七、定期对设施周围环境卫生是否整洁、水池(箱)周围10米内是否有污染源、水池(箱)检修入口是否加盖上锁、出气管及溢水管防护罩、设施设备是否运转正常等进行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
八、生活饮用水单位应针对供水可能发生污染的环节,制订和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检查,严防污染事件的发生。
建立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遇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建设行政部门,并配合做好处理工作。
(三)生活饮用水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制度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体检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