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
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方案

全球关注
多重耐药菌问题已引起全 球卫生机构和政府的关注, 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02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 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 或污染的环境表面,如手、 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形式 传播,常见于近距离接触, 如护理、探视等。
共同媒介物传播
联合治疗策略
针对严重感染
对于严重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考虑采用联合治疗策略,以提高 抗菌效果。
针对特定病菌
针对某些特定的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可以采用联合治疗策略。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在联合治疗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05 多重耐药菌的挑战和未来 展望
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加强抗 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监管。
促进新药研发
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开发 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药物。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 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 同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传播途径
危害
多重耐药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包括皮 肤感染、肺炎、血流感染等,治疗困 难,病死率高。
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见 于医院、养老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在 社区中传播。
耐药性的定义和影响
01
02
03
耐药性定义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 使其失去抗菌作用。
耐药性的影响
耐药性的出现导致抗生素 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无效, 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和 患者的死亡率。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8页
头孢菌素类
❖ 三代头孢菌素抗G-菌作用更强,对沙雷杆菌、绿脓杆菌也 有效,常见于重症感染、院内感染和颅内感染。
菌亦有高效,对各种β-内酰胺酶甚为稳定。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9页
头孢菌素类
❖ 四代头孢菌素抗菌活力较第三代更强。头孢匹罗 (cefpirome)对包含绿脓杆菌、沙雷杆菌、阴沟杆菌在 内G-菌作用优于头孢他啶。
第一代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第二代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 第三代对厌氧菌及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革阳性菌不及第 一二代。但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无毒性。第四代为 广谱,高效抗菌剂。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10页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imipenem)抗菌谱极广,对G+、G-需氧菌 及厌氧菌都有极强活力,对酶高度稳定,在杀伤G-杆菌时 不引发内毒素过多生成。
❖ 美罗培南(meropenem)对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作用较亚 胺培南稍弱,对各种G-杆菌则强2~32倍,对分支杆菌及 军团菌亦有效。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碳青霉烯类
第20页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21页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12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结核杆菌有效。
❖ 阿米卡星(amikacin)主要用于对其它氨基苷类耐药菌感 染。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ICU多重耐药菌病例分享

70
64 64.1 64.2 64.6 68 68.3 69.2 69.4
60
57.1 58.3 51.7 52.8
50
40 30.7 31.2 30
20
10
0
头孢哌酮/舒巴坦 米诺环素 阿米卡星
氨苄西林/舒巴坦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庆大霉素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噻肟 环丙沙星
第十四页,共五十九页。
初始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
早发VAP
不伴有MDR感染因素: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 球菌
抗生素敏感的肠G-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
粘质沙雷菌
可选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 西林-舒巴坦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
沙星
现病史:
患者于2022.6.29因车祸致全身多处伤,伤后患者出现短暂昏迷。 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急诊行CT等检查提示肝破裂。6.29急诊行肝破裂 修补术+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复苏后拔管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 开。
术后腹部引流管口大量胆汁渗出,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往我院。
第三页,共五十九页。
既往史:
8年前有外伤性左下肢足部骨折史 。 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 管疾病、精神疾病史。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九页。
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
• 国外:鲍曼不动杆菌成为5种最常见的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之一〔表皮葡萄球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
• 2022年CHINET监测显示血流感染病原菌不动杆菌占3.9%,其中鲍曼 不动杆菌占3.4%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
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
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
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
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

置尿管 、 放置引流管等操作 时 , 当避免 污染 , 应 减少感染 的危险
因素。
126 加 强 医 院 环 境 卫 生 管 理 ..
对 收 治 多 重 耐 药 菌 感 染 的
患者病房 , 当使用专用 的物 品进 行清洁 和消毒 。对患者 经常 应
2 结果
通过采取一系列 的临床 感染 控制措施 , 4例多重耐 药菌感
染 的患者均治愈 , 医护人员及其它人员感染 。 无
的检测 , 以便及 时发现 、 早期诊断 。通 过对抗 菌药物敏感 性 、 耐
药模式的监测 , 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 的控制 。 指 12 3 严格实施 隔 离措 施 .. ① 临 床科 室 根据 检验 报 告结
时 , 先进行无菌 操作 , 行 可 疑污染 操作 , 后行 污染操 作。 应 再 最
药菌在院 内传播 已成为大家共 同关注 的重要 问题。
在进行侵 入性 操作 , 特别是 中心静脉置管 、 气管插 管或切开 、 留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临床 资料 .
20 0 8年 1 2月至 2 0 09年 2月期 间我科 发生 4例 多重 耐药
多重耐药菌感染 的潜在 因素 。这就要 求 临床 医生除在 应用抗 生素时严格遵循 国家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外 还应有 高 尚的道德情操 和高度 的责任 心 , 防止乱 用 、 滥用 抗生素 。当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 及 时上报 医 院感染 控制部 门 , 同制 应 共
用接触传播预 防措施 , 用后 的器械设 备清洁 消毒 。患者 出院后
进行终末 消毒 。 12 7 加强对 医护人 员的教育和培训 . . 定期对 全院 医护人 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 菌感 染 、 防、 制措施 等方 面 的知识培 预 控 训 。强化 医护人员对 多重耐药 菌医院感染控 制工作 的重 视 , 掌 握并实施预防 和控制 多重耐药菌传播 的策 略和措施 , 保障患者
多重耐药菌的实施方案

多重耐药菌的实施方案
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对目前常规使用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敏感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多重耐药菌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此外,医院内部应设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隔离患者、加强手卫生、消毒环境等措施,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其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防控多重耐药菌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建立并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规范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此外,加强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和消毒也是防控多重耐药菌的重要手段。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清洁消毒制度,对医疗设施、病房、手术室等进行定期的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细菌在环境中的滋生和传播。
另外,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和报告也是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同时,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制定科学合理的多重耐药菌实施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加强监测和报告,共同努力,有效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与处置流程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与处置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与处置流程如下:一、早期识别与诊断1. 收集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旅行史等,以便发现可能的风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6 -内酰胺酶(ESBLS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等。
处理指引及隔离措施:1. 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及时上报院感办。
2. 单间病室隔离病人(若无条件应当进行床边隔离),床旁、病历和一览表放接触隔离标识。
3.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帽子、口罩、薄膜围裙等。
4. 治疗护理:(1)诊疗用具专用(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1000mg/L 有效氯消毒。
(2)治疗、护理用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双层黄色垃圾袋—送医疗垃圾站处理(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3)复用医疗器械-用后不作预清洗,装入双层防渗漏黄色垃圾袋贴警示标识—送供应室。
5. 衣物、被服:(1)用后装入双层防漏医用垃圾袋 -贴警示标识-送洗衣房2、病人用具(枕头、棉被、床垫),抽真空床单位臭氧消毒30-60 分钟。
6. 物表、地面: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抹洗,有明显污染物先用2000mg/L作用30分钟后擦拭7. 卫生用具(便盆、尿壶):单独使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8. 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多重耐药菌及接触性隔离的概念,控制探视人数,探视时必须更换探视服探视鞋、带好帽子口罩,监督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需认真正确的执行手卫生。
9. 病人若转科或外出做检查,应提前告知接收科室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
10. 解除隔离:病人连续三次(间隔时间24小时以上)微生物学检查均为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
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
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
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
当怀疑产ESBLS时,即使体外试验对某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类抗生素敏感,临床上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不选用。
4、应该注意到,产ESBLs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而来。
对最初分离敏感的细菌,经(3~4) d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后,有可能发展为耐药,因此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复进行药敏试验。
(二)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使用的推荐意见1、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对可能的产ESBLs细菌的社区感染、院内感染如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均可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
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不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我院目前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目前尚无确切临床资料说明碳青霉烯类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碳青霉烯类单独应用,但大多临床医生倾向于运用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产ESBLs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较为敏感。
此类药物可首选用于产ESBLs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ESBLs细菌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对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应该注意,当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或同时伴有外膜蛋白丢失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3、头霉素类:体外研究显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产ESBLs细菌的次选药物,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联合使用。
头霉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米诺和头孢西丁。
需要注意到是,头霉素类易诱导细菌产生诱导酶(AmpC酶) ,从而出现耐药。
如果细菌同时有膜蛋白缺失也可引起细菌对头霉素类耐药。
4、其他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如尿路感染) ,但产ESBLs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限制了喹诺酮类药物在产ESBLs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产EBSLs细菌有较好疗效,磷霉素(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复杂性或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有效率可达93. 8%,呋喃坦丁也可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
药师提示:不同型别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体外实验也可能显示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但临床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疗效很差。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ESBLs的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但仍能为ESBLs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不管体外试验结果如何,所有的产ESBLs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三)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推荐方案产ESBLs细菌感染的研究中,对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研究最多,其产ESBLs率也最高。
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严重性,确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
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
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
对严重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
(四)产ESBLs细菌感染的预防ESBLs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
产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也引起医院感染的增多及传播,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因此,产ESBLs细菌的预防非常重要。
1、加强检测:产ESBLs细菌的流行和感染的防治,首先要加强对产ESBLs细菌的检测。
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明确产ESBLs细菌感染,便于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住院患者中常规监测产ESBLs细菌定植,可能有助于产ESBLs肠杆菌科的预防和管理。
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可以造成新生儿病房的耐药率增高。
实验者每月收集病房内空气培养、早产儿保育箱内培养、药车及洗涤槽的培养,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培养均可以发现耐药菌的存在。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证据表明,不适当的抗菌治疗是产ESBLs细菌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不必要的延长抗菌药物治疗、不恰当的给药剂量、不合理的给药剂型、错误的给药时间以及不适当的预防性治疗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经验性用药可导致更多产ESBLs细菌出现,从而引起产ESBLs细菌的流行。
由于编码ESBLs的质粒往往同时还携带其它的耐药基因,因此氨基糖苷类等其它抗菌药物也需控制使用。
抗菌药物控制策略必须强制执行以减少细菌的耐药。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尽量少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一项N ICU中产ESBLs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表明,从头孢噻肟联合万古霉素转变为妥布霉素联合万古霉素可降低产ESBLs细菌感染。
3. 加强隔离和消毒:对产EBSLs细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
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皮肤可以有耐药菌寄居,这些菌可在院内传播,也可传播到社区。
为控制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医护人员应多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加强洗手,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对甲氧西林耐药外,对其它所有与甲氧西林相同结构的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MRSA还可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产生修饰酶,降低膜通透性产生大量PABA等不同机制,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喏酮类、磺胺类、利福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唯对万古霉素敏感。
MRSA常见感染的治疗:在MRSA高度流行的医院或科室,对疑似重度MRSA感染患者,首先经验性选择抗MRSA药物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到相应敏感的药物。
不同器官的MRSA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有较大差异。
在我院最常见的肺部MRSA感染上,万古霉素一直被认为是MRSA 肺炎的标准治疗,但其临床治疗失败率在40%以上。
回顾性研究显示,万古霉素治疗失败与剂量不足有关,建议血清谷浓度要在( 15~20) mg/L 以上。
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未经对照研究证实。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呼吸道MRSA感染的疗效相当,但利奈唑胺(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治疗MRSA引起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我们应加强对呼吸道MRSA感染与定植的鉴别,减少抗MRSA药物过度使用。
(一)MRSA常见感染的治疗由于医院获得性MRSA的分离率高,几乎都是多重耐药,尤其在ICU和烧伤科等。
MRSA感染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推荐1:在MRSA高度流行的医院或科室,对疑似重度MRSA感染患者,首先经验性选择抗MRSA药物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到相应敏感的药物。
不同器官的MRSA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有较大差异。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脓疱病和疖的主要病原菌,大多来自社区感染。
社区获得性皮肤感染分离的MRSA对夫西地酸、莫匹罗星敏感,但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治疗MRSA所致脓疱病有效。
近年国内已有少数莫匹罗星耐药现象,需要注意监测。
有证据显示小的疖肿不必要应用抗菌药物,直径小于5 cm 的病变进行引流即可。
推荐2:社区获得性MRSA所致的脓疱病,建议局部应用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进行治疗。
周围无蜂窝组织炎的小脓肿在切开引流后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2)皮肤溃疡并感染推荐3:皮肤MRSA定植较感染更为常见,单纯的皮肤溃疡只需局部应用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治疗。
并发蜂窝组织炎、邻近部位骨髓炎或菌血症的患者,或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部位有MRSA定植的患者,应考虑针对MRSA进行全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