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肤溃疡
皮粘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73例临床观察

皮粘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73例临床观察毕业论文【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中药外治皮粘散慢性皮肤溃疡(CSU)又称难治性溃疡,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在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由于该病慢性迁延、难以治愈且消耗甚大,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
皮粘散是我科已故全国著名中医外科学家文琢之教授的秘方,临床运用四十余年,治疗CSU、慢性窦道、漏管等常能收到奇效。
为了系统观察该药治疗CSU 的临床疗效,笔者于2005-08~2007-02收集CSU门诊和住院患者共73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该病拟定了诊断标准:①可有外伤或感染、长期卧床、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电离辐射等病史;②溃疡圆形或不规则,大小不等,边缘呈斜坡状或变厚高起,疮口下陷,脓液稀少或腥秽恶臭,肉芽灰白或暗红色,周围皮肤黯黑,板滞木硬,很难愈合,愈合后极易复发;③病程在1个月以上。
1.3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②癌性溃疡;③急性溃疡;④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2.1 药物组成皮粘散由炉甘石、朱砂、琥珀、黄连、冰片等9味药组成,将其制成极细粉末。
2.2 换药方法用生理盐水棉球将创面清洗干净,用干棉球拭干,将皮粘散“飞”到溃疡面上,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隔日更换敷料1次,4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2 观察指标3.2.1 一般指标病程;全身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引起CSU的原发疾病及诱因。
3.3 疗效判定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溃疡面完全愈合为痊愈;溃疡面缩小达70%以上为显效;溃疡面缩小达30%以上,70%以下为好转;治疗1个疗程,溃疡面缩小不足30%,或根本无缩小,或有扩大趋势为无效。
3.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PC软件进行。
慢性皮肤溃疡

,
一
用法
:
将 上述 药 矶 为 绷末
.
,
待 疮询 清 净
日二 次
后 撇入疮 面
主治
1 _
淋 巴 结炎
三方
:
慢性 皮肤 城 扬
。
主治
、
:
一方 急 性琳 巴 结 竣
5 克 大黄 1
、
:
处方
用法
,
:
头 友 ( 皿尔 ) 拍 无
松 香动 充
一 , , 、
.
处方 克
、
*
陈皮 1 2 克
。
、
笠注
1`
-
`
,
:
将 头友 沁 沁 毛 洗 冷 晾 飞
在 用 盐 水洗 净的 溃 疡面 上
、
一 日一 次
治疗
:
麦劳2 0 克
、 .
日芍 比
、
期 间 创 面禁 水浸 瓦
主治
:
`
克
、
、
2 充 首乌 1
、
2 克 山药 1
当归 1 0 充
党参
.
六方 慢 比皮 肤浪 疡
.
拍克
0 克 香附 1
:
5 克 女 炎子 1 一 日一 剂
, `
用法
水孤
,
分 二次 日 服
处方
、
,
瓜人 瓷
川祷 认
甘草 用法
:
2 1
克
、
自忽
5 的活升
特内
再 把松香 放 在 一 艺 瓜 筑 松 百
,
准 滔 和 药 长 ;三一 尼 玩 每
,
彩 少 药 棉诚
皮肤慢性溃疡ppt课件

病程较长,通常超过一个月;创 面难以愈合,易反复发作;可伴 有疼痛、瘙痒等症状。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多种因素可导致皮肤慢性溃疡,如创 伤、感染、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等。
病理机制
皮肤慢性溃疡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外基 质破坏等多个方面。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皮肤慢性溃疡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 ,可伴有渗出、结痂等表现。根据溃疡的部位、形态和大小 ,可分为不同类型。
高压氧治疗
通过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改善溃疡部位 的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促进溃疡面的愈 合。
冷敷和热敷
根据溃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冷敷或热 敷,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清创术
清除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和细菌,为 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植皮术
当溃疡面积较大时,可以通过植皮术 覆盖创面,加速愈合。
皮肤慢性溃疡PPT课 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皮肤慢性溃疡概述 • 皮肤慢性溃疡的评估与诊断 • 皮肤慢性溃疡的治疗 • 皮肤慢性溃疡的预防与护理 • 皮肤慢性溃疡的案例分析
01
皮肤慢性溃疡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皮肤慢性溃疡是一种局部皮肤组 织缺损,难以自行愈合的创面。
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溃疡处的变化,如颜色、分泌物、 疼痛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康复指导
01
心理调适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
皮肤溃疡长时间治不好会有怎样的后果-

皮肤溃疡长时间治不好会有怎样的后果?
*导读:皮肤溃疡属于一种比较常发的皮肤类疾病,当皮肤溃疡在肌肤上形成之后将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甚……
皮肤溃疡属于一种比较常发的皮肤类疾病,当皮肤溃疡在肌肤上形成之后将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有的人会认为,皮肤溃疡仅仅是一种皮肤病,即便在身体上患发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为此就会弃疾病于不顾,任身上的疾病不断发展,直至非常严重的地步。
皮肤溃疡是由于真皮或皮肤深层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缺损,是一种皮肤慢性感染性溃疡,由于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差,血液循环障碍及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现反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从词义上讲顽固性皮肤溃疡有欠妥帖,它的病变就程度不同直接涉及到了肌肉、神经、筋膜、血管等组织,如病情恶化会破坏深部肌肉与韧带甚至骨组织,成为多组织受损的深部顽固性溃疡,引起炎性损害,而又络患性地引起相互粘连性损害,或沿肌腱、筋膜、韧带等潜行损害到远方,使其液化坏死或变粗、变硬、变短,弹性下降,易造成机体外观畸形甚至致命。
皮肤病专家指出,如果患发在身体皮肤上的皮肤溃疡没有在疾病患发后进行科学治疗的话,会不断的发展,直至非常严重的
地步,到那个时候这一疾病不仅会危及着人们肌肤的健康,而且还会引起身体上有其他疾病的同时形成,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建议人们,在病发后一定要及早治病。
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进展

性, 降 低 细 胞 外 营 养 基 质 的 耗 损 ] 。孟 长 峰 等 ] 对
比 VDS技 术 与 常 规 清 洁 换 药 在 治 疗 慢 性 皮 肤 溃 疡 的差 异 , 提 示 VS D 技 术 配 合 创 面植 皮 疗 效 要 明 显 优 于 常 规 清 洁 换 药 配 合 植 皮 术 。 VS D 技术 通 过 隔离 、 保 护创 面且维 持负 压 吸 引 而加 快 促 进 溃 疡愈 合 , 要 求 特 殊 材 料 且 在 临 床 T 作 中需 要 严 格 无 菌 更 换 敷 料
及 引流管 , 其 费用 较 高 , 且 治疗 同 时需 对 患 者制 动 ,
1 . 1 激光 疗 法
较 为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He — Ne激 光 疗
法 j , 原 理 为 He — Ne 激 光 照 射 直 接 作 用 于 溃 疡 深
部 , 该激 光可 引起 溃 疡 周 围分 子极 化 、 震荡 , 得 到一 定 的热 效应 , 从 而 改 善 周 围 的血 液 循 环 , 改 善 组 织 局 部 营养 状态 , 促 进基底 肉芽组织 增生 , 同 时 促 进 表 皮 从 周边 往 中心 生长 , 加 速 皮 肤 组 织 修 复 过 程 。 国 内 学 者黄 家财 等对 6 6例 皮 肤 慢 性 溃 疡 使 用 He — Ne激 光 对照 普通 换 药 , 治疗组有效率 达 9 2 . 5 , 明 显 高
反 复发作 、 愈 后 又极 易 复 发 、 少 数 尚有 癌 变 可 能 等 特
著的 , 尤 其 在皮肤 、 黏膜 溃 疡 方 面疗 效 好 , 副 作 用 小 且 操作 简单 。
慢性皮肤溃疡

临床观察前言慢性皮肤溃疡(CSU)又称慢性皮肤难愈合创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大小不等的溃疡,以长期不愈合为其临床特征,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修复,最终导致皮肤组织功能紊乱和解剖缺陷,病程一般超过4周而无明显愈合倾向的一种皮肤疾病。
在世界许多国家,慢性皮肤溃疡己经成为严重降低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1],其严重性及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慢性皮肤溃疡属中医疾病“臁疮”范畴,是皮肤科学、外科学常见、多发的病种之一,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难以愈合、愈后易复发,甚至可能癌变[2]的特点,并以皮肤溃疡形成后短时间内出现“疮渍而脓清,异臭色黯”的典型特征。
历代医家将慢性皮肤溃疡发病原因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内伤、阴阳失调三个方面;二是外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及外来伤害两个方面。
在病机方面历朝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中医学按照病情发展规律将慢性皮肤溃疡归纳为三期:1、溃疡前期:外感六淫邪毒侵袭肌表,致使局部皮肤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创面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出血、紫暗等。
若邪毒与气血相搏结,局部气血瘀滞与经络阻塞愈发加重,溃疡将愈加深重。
所以,病性属实,病势较急。
2、溃疡中期:邪正交争激烈,余邪尚留经络肌表,血腐肉败而成脓,耗伤气血。
此期邪壅于内,正气虚损,证属虚实夹杂,病势趋缓。
3、溃疡后期:气血亏耗日久,经络空虚,肌肤失于荣养,腐肉难祛、新肌难生,故以正虚为主。
总之,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腐、瘀、虚”。
由腐致瘀,由瘀致腐,虚、瘀为本,腐为标[3-4],三者互为因果,交互作用。
治疗方面,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针对溃疡面不同阶段,皮肤科施以相应换药治疗。
根据溃疡三期,则临床治疗分别确定为祛腐期、祛瘀期、生肌愈合期[5],并施以生肌玉红膏、苍竭膏、生肌象皮膏、活肤膏、复黄膏、红油膏、珍珠膏、九一丹、八二丹、三七丹、五五丹、九转丹等,收效较好,但是见效缓慢、疗程较长,而传统丹药多为汞制剂,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且易引起过敏[6]。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36例

液 中浸泡 ,每 日 2次 ,重者 3 次,每 次 3 0分钟 。药浴 后疮面暴露 ,无需包扎 。冬季要注意局部保暖 。3 天为 0 1 个疗程 ,共治疗 2 个疗程 。
基础 上出现反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因其 迁延不愈及愈 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成 为医学 临床 中颇 为棘 手的难题 。本
虚有 机结合起米,临证重用 当归、川 芎 、桃仁 、红花 、 I 水蛭 等活血祛腐之 品 ,黄芪、太子参 、茯苓 、白术 、红 枣、灵芝等 健脾益 气补虚之品 内治 ,符合祛腐祛瘀 、补
虚 牛 肌 之 法 ,疗 效 显 著 。 】
21 效果评定标 准 临床治 愈:溃疡面 愈合 ,随访 3个 . 月溃疡无复发 。有效:溃疡面积为 1 c . m 以下者 ,经治 5
循 环 2 结 果
病属 中医 “ 疮疡 ” 臁疮 ” 席疮 ”范畴。中医治疗皮 、“ 、“ 肤溃疡方法十分丰富 ,形成 了独特 的理论 体系,且疗 效
显著。 1 资 料 与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本组 3 . 6例患者均为 门诊患者。其中男 性 1 6例, 女性 2 例 , 0 平均 年龄 4 9岁; 病程 短则 1 月, 个 长则 l 年有 余;发病多数 因浆液性乳腺 管炎和腹部手 0 术后 引起 。病例性别 、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1 。
d :1 9 9 .s. 7—7 9 001.1 oi 036 ̄i n1 227 . 1. 06 s 6 2 0
文章编 号 :17 —79 (00 1—0 80 6 22 7 2 1)一00 1—2
皮肤溃疡是各种原 冈引起 的皮肤 慢性感染性病变 , 是 由 于组 织 缺 血 、坏 死 引起 的皮 肤 或 黏膜 缺 损 , 由于 局
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的常用护理方法

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破损和溃疡。
这种病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适,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来促进愈合和减轻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慢性溃疡护理方法。
伤口清洁患者应该每天用温水清洗伤口,并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如果伤口有渗液或分泌物,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
在清洗伤口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或热水,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燥,避免潮湿环境导致细菌滋生。
敷料使用使用敷料可以保护伤口,使其免受外界污染和摩擦,同时也可以吸收伤口渗液和分泌物。
患者应选择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敷料,并定期更换。
如果伤口面积较大或深度较深,建议使用专业的医用敷料。
在使用敷料时要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
疼痛控制慢性溃疡常常伴随着疼痛和瘙痒等不适症状,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
患者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但要注意不要滥用药物。
对于瘙痒症状,可以使用含有氢化可的松等成分的药膏进行局部涂抹,以减轻瘙痒感。
同时,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自然疗法,如冷敷、热敷等,以缓解疼痛和瘙痒。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
患者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C、E、A和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鱼类等。
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酒精等,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排毒和新陈代谢。
心理疏导慢性溃疡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家人和朋友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过程。
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此外,患者还可以参加一些康复活动,如练瑜伽、打太极拳等,以缓解心理压力和促进身心健康。
避免刺激因素慢性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免疫系统异常等。
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观察前言慢性皮肤溃疡(CSU)又称慢性皮肤难愈合创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大小不等的溃疡,以长期不愈合为其临床特征,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修复,最终导致皮肤组织功能紊乱和解剖缺陷,病程一般超过4周而无明显愈合倾向的一种皮肤疾病。
在世界许多国家,慢性皮肤溃疡己经成为严重降低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1],其严重性及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慢性皮肤溃疡属中医疾病“臁疮”范畴,是皮肤科学、外科学常见、多发的病种之一,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难以愈合、愈后易复发,甚至可能癌变[2]的特点,并以皮肤溃疡形成后短时间内出现“疮渍而脓清,异臭色黯”的典型特征。
历代医家将慢性皮肤溃疡发病原因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内伤、阴阳失调三个方面;二是外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及外来伤害两个方面。
在病机方面历朝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中医学按照病情发展规律将慢性皮肤溃疡归纳为三期:1、溃疡前期:外感六淫邪毒侵袭肌表,致使局部皮肤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创面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出血、紫暗等。
若邪毒与气血相搏结,局部气血瘀滞与经络阻塞愈发加重,溃疡将愈加深重。
所以,病性属实,病势较急。
2、溃疡中期:邪正交争激烈,余邪尚留经络肌表,血腐肉败而成脓,耗伤气血。
此期邪壅于内,正气虚损,证属虚实夹杂,病势趋缓。
3、溃疡后期:气血亏耗日久,经络空虚,肌肤失于荣养,腐肉难祛、新肌难生,故以正虚为主。
总之,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腐、瘀、虚”。
由腐致瘀,由瘀致腐,虚、瘀为本,腐为标[3-4],三者互为因果,交互作用。
治疗方面,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针对溃疡面不同阶段,皮肤科施以相应换药治疗。
根据溃疡三期,则临床治疗分别确定为祛腐期、祛瘀期、生肌愈合期[5],并施以生肌玉红膏、苍竭膏、生肌象皮膏、活肤膏、复黄膏、红油膏、珍珠膏、九一丹、八二丹、三七丹、五五丹、九转丹等,收效较好,但是见效缓慢、疗程较长,而传统丹药多为汞制剂,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且易引起过敏[6]。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皮肤溃疡是由外伤(主要包括武器伤、烧伤、冷伤、冲击伤、化学伤、放射损伤等),局部因素(主要包括异物与坏死组织存留、局部血循环障碍、创面神经损伤等),全身因素(主要包括体质因素、并发症、大血管硬化等)和其它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局部皮肤组织缺损、免疫力下降、代谢障碍、缺血缺氧、各种修复因子缺乏(或升高)、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肉芽组织增生不良,伴有不同程度感染而形成的坏死组织堆积,且缺乏自愈倾向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慢性皮肤溃疡愈合是一个动态变化且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可划分为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组织塑型期。
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主要采取创面清洁换药、植皮、手术、介入、控制感染、消除水肿,机械及酶学清创术,各种类型敷料(如亲水胶、藻酸盐、活性炭、水凝胶和银等)加压包扎治疗,以及促进上皮细胞扩散和增殖等方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应用抗生素创面换药抑制细菌生长、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有限;手术、介入、植皮治疗损伤大,而且高昂的医疗成本、普及应用较为局限;外源性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新型敷料、创面负压吸引等治疗手段应用于溃疡创面,虽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但生长因子对血管疾病等方面限制使用,临床治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应用安全性也需要深入考证。
回医学是祖国传统医药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回回药方》是回医学代表性著作。
慢性皮肤溃疡属于回医学“金疮”范畴。
《回回药方》载:“扎里奴思膏药方,此药方生肌,能治金疮、刀箭所伤”[7]是治疗金疮的代表方,主要由回医特色药物檐木阿黑云、兀沙吉、安咱鲁的、赛迪油、甘草等组成,全方具有清疮毒、净血道、消肿痛、化瘀腐、敛疮面、长肌肉之功效。
其药理作用主要是祛腐生肌、抗炎镇痛等。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回药扎里奴思膏具有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功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药扎里奴思膏对慢性皮肤溃疡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为临床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慢性皮肤溃疡是皮肤科、外科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顽固难治性疾病,其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质量。
但目前国内外对其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都十分局限,为了攻克慢性皮肤溃疡这一顽疾,我们基于传承和弘扬回医药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开拓和发展回医药事业,立足宁夏回汉人民对回医药的迫切需求,努力开发回医药文化瑰宝,以《回回药方》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代表方剂扎里奴思膏为立题突破口,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应用研究,以科学论证《回回药方》的临床经验和优势技术,为进一步研发回药,并为丰富回医药理论,构建回医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临床实验前,制定慢性皮肤溃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等,将回药扎里奴思膏应用于临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扎里奴思膏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常规清创换药组(简称对照组)30例,治疗组外用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对照组外用凡士林油纱条治疗,根据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溃疡创面改善情况并积分,按照疗效判定标准判定临床疗效,统计回药扎里奴思膏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科学分析其临床疗效。
临床研究1研究对象1.1病例来源自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皮肤科、外科收治的慢性皮肤溃疡病例6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本次研究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一般资料分析1.2.1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1.2.1.1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年龄、性别总的分布情况表160例患者年龄性别分布(n,岁)性别n 18~30 31~50 51~60 61~70 71~80 总计(%%)男38 3 10 6 9 10 63.3% 女22 5 3 9 4 1 36.7% 总计60 8 13 15 13 11 100% 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80岁,最小者为18岁,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有24例,占慢性皮肤溃疡患者总数的40%。
发病率最高为51~60岁的患者,而51岁以上的患者,男性为25例,占总发病率之41.7%;而女性患者为14例,占总发病率之23.3%。
1.2.1.2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表2两组患者性别分布(n,%)组别n 男女χ2P治疗组30 20(66.7%)10(33.3%)对照组30 18(60.0%)12(40.0%)合计60 38(63.3%)22(36.7%)0.287 0.592由表2可见:经χ2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3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表3两组患者年龄分布(n,岁)组别n年龄分布18~30 31~50 51~60 61~70 71~80 χ2P治疗组30 4 6 8 6 6对照组30 4 7 7 7 5合计60 8 13 15 13 11 0.311 0.989 由表3可见:经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4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情况表4两组患者平均年龄(n,岁)组别n 平均年龄t P治疗组30 54.40士17.409对照组30 53.63士17.296合计60 0.171 0.865 治疗组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54.40士17.41岁;对照组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53.63士17.23岁。
经t检验,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两组患者病程与分布表5两组患者病程与分布(n,月)组别n 平均病程1~3 3~66~99~1212~3636~120Z P治疗组30 8.23士15.41 22 0 2 2 2 2对照组30 8.47士19.61 22 2 0 3 1 2合计60 44 2 2 5 3 4 -0.076 0.939 由表5可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在病程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3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面积与分布(溃疡以创面两径乘积cm2表示,窦瘘以深度cm表示)1.2.3.1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面积与分布表6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面积(n,cm2)组别n <10 10~20 21~30 >30 χ2P治疗组对照组3030791273589合计60 16 19 8 17 2.125 0.547 60例患者治疗前共有85处创面,其中最大者为82cm2,最小者为4cm2,窦瘘最深者6cm。
经χ2检验,两组患者溃疡面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3.2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平均面积情况表7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平均面积(n,cm2)组别n 平均面积(cm2)t P治疗组30 20.883士15.7741对照组30 22.067士15.7785合计60 -0.291 0.772 由表7可见,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最大溃疡面积78cm2,最小溃疡面积4cm2,平均溃疡面积20.883士15.7741cm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最大溃疡面积82cm2,最小溃疡面积6cm2,平均溃疡面积22.067士15.7785cm2,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平均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4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与伴随相关疾病表8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与伴随相关疾病(n)组别n 外伤烧伤手术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与血栓性静脉炎长期卧床其它(感染、骨髓炎等)Z P治疗组30 1136955对照组30 01551045合计60 1 2 8 11 19 9 10 -0.129 0.898 由表8可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与伴随疾病及手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5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情况表9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n)组别n 头面颈部上肢胸腹部腰背部骶尾臀部会阴部下肢Z P 治疗组30 2 5 4 5 3 1 10对照组30 1 6 5 3 6 0 9合计60 3 11 9 8 9 1 19 -0.098 0.922 由表9可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6两组患者证候分型及病理分型情况表10两组患者证候分型及病理分型(n)组别n证候分型病理分型正虚血瘀Ⅰ型Ⅱ型χ2P 治疗组30 30 17 13对照组30 30 18 12合计60 60 35 25 0.069 0.793由表10可见,两组患者证候分型均为正虚血瘀型;经χ2分析,两组患者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