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论述——总括)1.类型学2.形态3.集体记忆4.场所5.纪念物■序言:记忆的场所:类比的论题 (5)《城市建筑学》从许多方面批判了现代建筑运动,但书中却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一种矛盾心理。
罗西对现代建筑的普遍思想和现代建筑特定理想的失败一样地半信半疑。
因此,他在对现代建筑所深切关注问题的赞同中,也折射出对现代建筑的忧虑。
毕竟正是现代建筑运动才把城市作为建筑的中心问题之一来加以强调的。
在现代主义以前,城市被以为是通过仿照自然法则这种进程在时刻中演变进展的。
▲类比的论题P6纪念物:是城市中持续存在的单个建筑实体,是城市中的首要元素,是特有且经久的城市建筑体,与时刻有关。
作为城市中的经久和首要元素,纪念物与城市进展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这种经久和进展的辨证关系是罗西构架中城市的时刻特征。
“城市中那些既可阻碍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元素。
”-罗西城市中的经久建筑物吧“过去”带入“此刻”,从而令人们“此刻”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
像帕多瓦的拉吉翁府邸,长期存在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其初始或先进的功能,也不是文脉,而恰正是它们自身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容纳因时刻转变而产生的不同功能。
场所:是由单体建筑物组成的,就像经久的物体一样,不仅是由空间、时刻、地形和形式来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其作为古代和此刻的事件联系出现的地址来决定的。
地址、事件和标记之间的这种三重关系组成了城市建筑体的特征。
场所能够以为是能够留下建筑或形式印记的地方。
建筑给予了场所独特的形式,二场所正是在那个特定的形式中历经许多转变而延续下来的。
独特的场所限定了客体的属性,而集合的市民则框定了在主体的形制。
-场所人们正是通过事件的集合记忆,场所的独特性和表此刻形式中的场所标记之间的彼此关系来了解历史的。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通过严格的逻辑论证.-百度▲记忆的场所 (12)《城市建筑学》一书试图通过类型那个仪器,向人们展示如此一种城市:虽有历史,但记忆能够构思和重建富于空想的未来时刻。
城市建筑学 和王澍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那里学到了什么An Intellectual Project by Wang Shu:His Learning from Aldo Rossi‟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概要: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罗西《城市建筑学》一书的精读基础之上的。
王澍在罗西当年对欧洲城市组成及形成过程的结构语言学式分析模式中看到了理解城市的新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王澍整合了诸如形式主义文艺批评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立场,对中国的传统聚落和城市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并由此提出了若干设计主题与策略。
从这个角度讲,王澍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项为其日后的建筑探索铺设了基础的思想性项目。
本文所概述的正是王澍当年解读罗西学说时的语境以及他从中获得的启示。
】【Abstracts: Abstracts: Wang Shu‟s doctoral dissertation——“Fictionalized City”——by and large, relies upon his close reading of Aldo Rossi‟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It is precisely the struc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embedded within Rossi‟ dissec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cities tha t caught Wang‟s attention, and with which, he saw the possibility of re-interpreting the spa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 and cities. Based upon his understanding of Rossi‟s book, along with ideas from formal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Wang formulated several design themes in the 1990s, which would appear and re-appear in his later projects. In this sense, Wang‟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rves as an intellectual project that sets the foundation for his ensued architectural undertakings. This essay will present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Wang‟s dissertation, and how he was inspired by Aldo Rossi‟s writings. 】【关键词:王澍,阿尔多•罗西,结构语言学,城市建筑学】【key words: Wang Shu, Aldo Rossi, Structural Linguistic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王澍于2000年所提交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下篇”经其压缩改写之后曾以“时间停滞的城市”为题发表在《建筑师》杂志同年的10月刊上(总第96期)。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城市高密度环境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城市化趋势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建筑密集度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建筑密度、创造社交空间和改善城市交通等方面,探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
首先,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建筑必须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利用垂直空间,建造高层建筑以增加建筑密度。
高层建筑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空间,使得城市更加立体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各种节约资源的技术也应得到应用,例如建筑物的高效隔热和保温设计,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等。
其次,城市高密度环境下需要提高建筑的密集度。
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容积率,可以实现更多的建筑和功能需求在有限的土地上。
建筑密集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和办公空间,也可以刺激商业和经济发展。
但在高密度环境下,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隔和开放空间的大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以保证居住质量和环境舒适度。
第三,创造社交空间是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学思考的重要方面。
在高密度城市中,人们往往感到缺乏社交空间。
建筑应该创造多样化的社交空间,如公共广场、公园和休闲设施,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和活动。
同时,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社交交流和互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相应的设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最后,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还需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高密度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交通问题,合理规划交通节点和交通流线,以减少交通压力。
此外,建筑设计应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便利性,如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同时,建筑设计还应鼓励可持续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总之,城市高密度环境对建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规划建筑学课程中英文对照

城市规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建筑设计基础 Basic Architectural Design画法几何 Descriptive Geometry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阴影透视 Shadow and Perspective建筑制图 Architectural Graphing建筑构造 Building Construction建筑设计原理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筑规划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城市规划原理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测量学 Surveying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English城市道路与交通 Urban Road and Transportation中外城市建设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rbanConstruction建筑力学 Building Mechanics中国建筑史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建筑结构 Building Structure构成设计 Composition Design外国建筑史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建筑设计 Architectural Design城市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城市设计概论 Introduction to Urban Design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概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Planning ofRegional Development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Planning Law and Urban PlanningAdministration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论 Introduction to Regulatory Plan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Planning of City Historic Sites城市市政工程规划 Municipal Engineering Planning土地利用规划学 Land use Planning工程地质 Engineering Geology城市经济学 Urban Economics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Urban Systems Engineering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社会综合实践调研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中国古典园林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乡村规划概论 Introduction to Rural Planning房地产概论 Introduction to Real Estate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西方现代园林 Western Modern Garden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原理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中国传统民居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 城市社会学 Urban Sociology场地设计 Site Planning现代建筑思潮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s 城市发展政策概论 Introduction to Urban DevelopmentPolicy建筑学画法几何 Descriptive Geometry阴影透视 Shadow and Perspective建筑设计基础 Basic Architectural Design建筑设计原理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建筑力学 Building Mechanics建筑材料 Building Material建筑构造I Building Construction I测量学 Surveying构成设计 Composition Design建筑设计 Architectural Design建筑结构 Building Structure中国建筑史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外国建筑史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工业建筑设计原理 Principles of industrial buildingdesign建筑物理 Building Physics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English建筑学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城市规划原理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结构体系与选型 Structural Lectotype建筑设备 Building equipment高层建筑设计原理 Principles of High-rise BuildingDesign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Large Public buildings Design建筑心理学 Architectural Psychology施工概论 Construction Overview中国传统民居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智能建筑概论 Introduction to IntelligentBuildings现代建筑思潮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s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原理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中国古典园林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园林植物学 landscape plant西方现代园林 Western Modern Garden生态建筑 Eco-Building城市设计概论 Introduction to Urban Design区域经济与规划 Regional Economic and Planning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Planning of City Historic Sites 房地产开发 Real Estate Development城市道路与交通 Urban Road and Transportation中外城建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rbanConstruction规划信息系统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建筑学:古代城市建设

北魏洛阳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雄厚的国力 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弘壮阔的城市. 隋大兴城的规模为当时的世界城市之最。它规划严谨,分区 明确,居民区采用封闭的里坊制度,并设封闭市场。 唐代的长安、洛阳两城继承了隋大兴、洛阳的城市格局,比隋 代更壮观。 除都城外,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沿线还兴起了一批繁华的商业 城市,扬州、杭州、汴州即是其佼佼者。
“非壮丽无以重威”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 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 周三代; 二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三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四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郑州商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郑州商城遗址
殷墟遗址
3、周代 周代崇尚礼制,西周城市的规模往往按城主的等级来确定。周王和 诸侯都建有城市,周王的王城等级最高,诸侯所建之城分别是王城的 1/3、1/5、1/9。
《考工记》:《考工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科学技术文献,是春秋末 期齐国关于工艺标准和制度的官书。书中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 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有关制度。其所绘制的王城图是规整、方正、 中轴对称的城市形貌和反映。 《考工记》对都城的描述见其著名的《匠人》篇:“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创了我国古代方格网城市的先河。
邺城 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在今河北临潼县西南的漳水之滨 建邺城。邺城改变了汉代都城布局分散凌乱的缺点,城市功能分区明 确,方格网道路整齐划一,并且充分考虑了城防问题,体现了曹操的 卓越才能 。
建筑学中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建筑学中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当今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城市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人们生活、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品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包括广场、公园、街道、滨水区等。
这些空间是城市的“客厅”,是人们日常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它们承载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多种活动,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呢?首先,它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也就是说,人们能够方便地到达这些空间,无论是步行、骑自行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一个难以到达的公共空间,即使设计得再精美,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站点,使得人们能够轻松地从各个方向到达公共空间。
同时,周边的道路系统也应该清晰、便捷,避免出现复杂的交通流线和拥堵的情况。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注重人性化。
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提供足够的休息设施,如长椅、遮阳伞等,让人们在疲劳时能够有地方休息;设置合理的照明系统,保证夜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考虑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群体的需求,设置儿童游乐设施、老年人健身器材等。
此外,还要关注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避免出现过于空旷或过于狭窄的空间,给人带来不适。
再者,功能的多样性也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多种不同的活动需求。
它可以是人们晨练的地方,也可以是午后休闲的场所;可以举办文化活动,也可以进行商业交易。
例如,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平日里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到了周末则会举办各种集市和表演活动,这样的设计使得公共空间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边的建筑、自然景观等相互关联。
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特点,使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学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首先,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最大的建筑面积。
其次,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独特而又完美的建筑形态。
最后,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如何在紧密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师必须重视空间的利用效率。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建筑师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足够的建筑面积,以满足人们对于住宅、商店、办公场所等各种建筑的需求。
因此,建筑师需要重视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利用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形式,尽可能地提高建筑面积,并且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功能区划,最大化地利用建筑空间。
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如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独特而又完美的建筑形态。
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注重形式美学,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和谐。
一方面,建筑师需要遵循建筑设计的原则,注重建筑的比例、对称、重心、节奏等元素,创造出有力的建筑形态;另一方面,建筑师还需要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区分自然和人工景观,注重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最后,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如何在紧密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往往会出现建筑过度拥挤、封闭、缺乏自然光线等问题。
因此,建筑师需要关注建筑的通风、采光、隔音等方面,尽可能地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同时,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舒适的气氛。
总之,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师需要在创造出足够建筑面积的同时,重视建筑形态美学和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以及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和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只有这样,城市中的建筑才能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设计专业学什么

城市设计专业学什么导言城市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城市设计师是负责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专业人士。
他们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城市化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设计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城市规划,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城市规划师需要具备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评估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城市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技巧,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他们需要熟悉建筑设计软件和工具,能够制定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建筑设计方案。
环境设计城市设计需要关注城市环境的美化和提升。
学习环境设计,需要了解城市景观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公园、广场、街道等的设计。
环境设计师还需要了解植物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知识,以选择合适的植物和材料,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专业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知识,以设计出对环境友好,能够长期维持和发展的城市。
城市设计师需要考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内容,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科学城市设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学习社会科学,可以帮助城市设计师了解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技术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城市设计专业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
学习CAD、SketchUp、GIS等设计软件,可以提高城市设计师的设计效率和质量。
城市设计师还需要学习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以便在规划和设计工作中更好地分析城市数据和空间关系。
结论城市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和技术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筑学(论述——总括)1.类型学2.形态3.集体记忆4.场所5.纪念物■序言:记忆的场所:类比的论题 (5)《城市建筑学》从许多方面批判了现代建筑运动,但书中却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一种矛盾心理。
罗西对现代建筑的普遍思想和现代建筑特定理想的失败同样地将信将疑。
因此,他在对现代建筑所深切关注问题的赞同中,也折射出对现代建筑的忧虑。
毕竟正是现代建筑运动才把城市作为建筑的中心问题之一来加以强调的。
在现代主义以前,城市被认为是通过模仿自然法则这种过程在时间中演变发展的。
▲类比的论题P6纪念物:是城市中持续存在的单个建筑实体,是城市中的首要元素,是特有且经久的城市建筑体,与时间有关。
作为城市中的经久和首要元素,纪念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这种经久和发展的辨证关系是罗西构架中城市的时间特征。
“城市中那些既可阻碍也能加速城市化过程的元素。
”-罗西城市中的经久建筑物吧“过去”带入“现在”,从而使人们“现在”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
像帕多瓦的拉吉翁府邸,长期存在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初始或先进的功能,也不是文脉,而恰恰是它们自身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容纳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功能。
场所:是由单体建筑物组成的,就像经久的物体一样,不仅是由空间、时间、地形和形式来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其作为古代和现在的事件联系出现的地点来决定的。
地点、事件和标记之间的这种三重关系构成了城市建筑体的特征。
场所可以认为是能够留下建筑或形式印记的地方。
建筑给予了场所独特的形式,二场所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形式中历经许多变化而延续下来的。
独特的场所限定了客体的属性,而集合的市民则框定了在主体的形制。
-场所人们正是通过事件的集合记忆,场所的独特性以及表现在形式中的场所标记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了解历史的。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百度▲记忆的场所 (12)《城市建筑学》一书试图通过类型这个仪器,向人们展示这样一种城市:虽有历史,但记忆可以构想和重建富于幻想的未来时间。
这种记忆是通过类型仪器即类比设计过程的创新潜能而发生作用的。
历史提供了自传的素材;就像在城市中一样,历史的结束就是记忆的开始。
■引言P15类比城市实质上是含有不同变化的城市整体。
■绪论城市建筑体和城市理论 (23)建筑物的理论来源于城市是为建筑的思想,来源于城市划分为单体建筑物和居住区的特性。
作为人类事件的一个固定舞台,建筑反映了时代的趣味和态度,展现了公共事件与个人悲剧,表明了新与旧的事实。
住宅和留有其印记的土地变化是日常生活的标记。
■第一章城市建筑体的结构-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城市建筑体的个性 (31)城市建筑包含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表明城市是一个巨型的人造物体,一种庞大而复杂且历时增长的工程和建筑作品;另一方面,它是指城市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的属性。
即城市建筑体,其特征和城市本身一样,是有它们自身的历史和形式来决定的。
纪念性建筑物的特性更多的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尽管后者具有实在的意义;还取决于建筑物在时空中发展为复杂实体。
新近完工的建筑物就不可能具同样的价值,因为它缺乏富于城市建筑物以特征的丰富历史。
所关注的存在就是城市的建筑即城市的形式。
描述城市建筑物的形式——城市形态学的一部分▲城市建筑体是艺术品 (34)城市建筑体的某些属性使其与艺术品十分相似,这不仅仅是隐喻意义上的。
城市建筑体的这种艺术属性与它们的质量和独特性密切相关,与人们对它们的分析和定义紧密相联。
总有一类经验只属于那些在特定房屋、街道和地区中生活的人们。
城市作为艺术品的问题,首先明确而科学地表现在它与集合建成体性质的概念相关。
集合城市建筑体与艺术品是怎样关联的呢?所有社会生活的重大表现和艺术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产生于无意识的生活之中。
公共性是其共同的特征。
想象力和集合记忆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
人和场所之间的关系和艺术品一起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城市的综合方法,其中艺术品是根据美学规律来影响和指导城市演变的根本和关键因素。
建筑的重大价值在于它是塑造现实和根据美学概念组织材料的人类产品。
这种意义上的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体现在城市及其纪念物中,体现在区域和住房中,体现在所有城市建筑空间中。
艺术质量表现为一种功能,它以具体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符号。
整体比部分更重要;只有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建筑物,即从街道体系、城市地形,直到人们漫步街道所见到的景象,才能构成这个整体。
我们应当通过局部来考察这个整体建筑。
应当从建筑类型学以及建筑物与城市的关系入手。
正如墙体,柱子等是组成建筑物的元素,建筑物是构成城市的元素。
▲类型学的问题 (37)类型根据需要和对美得追求而发展;特定的类型与某种形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
类型学所研究的是不能再进行缩减的元素的类型,即城市和建筑的元素类型。
类型不可能只等同于一种形式,尽管所有的建筑形式都可以缩减为类型。
类型是经久的,其自身表现出一种需要的特征;尽管它是预先决定的,但却与技术、功能、风格以及建筑物的集合特征和个性有着某种辨证的关系。
类型就是建筑的思想,它最接近建筑的本质。
类型学识经久的元素,它在形式构成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问题在于研究它产生作用的方式和实际价值。
类型为某种经久和复杂的事物,先于形式且构成形式的逻辑原则。
类型不是指被精确复制或模仿的形象,,也不是一种作为原型规则的元素,原型是一种被依样复制的物体,而类型则正好相反,人们可以根据它区构想出完全不同的作品。
原型中的一切是精确和给定的,而类型中的所有部分却多少是模糊的。
-昆西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一种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存在于有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之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
——罗西对类型的理解对于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一个关键就是去揭示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
他站在城市历史主义的立场,认为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
因此,建筑形式的自然法则可以通过城市中建筑类型的研究获得。
城市是历史的场所,是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性的以及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征”,他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这样,类型就是一种在城市“历史性的形成的、亘古不变且无法再减的基本建筑要素”——史罗西的类型学方法有着两个关键的特征。
一方面,他立足与抽象的和新而上学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绝对的、普遍而永恒的建筑形式原则;正方体、长方体或圆锥体等纯粹的几何体以及长长地拱廊和列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他认为,在传统建筑中抽取几何体是现代语言表达古典建筑的最适宜的因素。
另一方面,罗西有极为强调与一项设计任务相关的具体的历史环境,立足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理解,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对类型的认识,以寻找形式创造的依据。
——史▲批判幼稚功能主义 (43)一些重要城市建筑体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甚至某一特定功能已不复存在。
现代建筑中所盛行的功能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局限性:抽掉了产生形式的最复杂的起因,把类型缩减为简单的组织方案和交通流线图,斌且认为建筑没有自主的价值。
当我们认为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价值是,我们也就否定了幼稚功能主义的有效性。
▲分类的问题 (49)把城市的问题归咎于规模,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于与生长过程相反,即用分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假设和方法都是有问题的。
社会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城市建筑体的形式得到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且会产生一些在城市结构中起作用的议题。
在不同的历史和文明时期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证实某些城市主题的永恒性,这种永恒性确保了城市表现的相对统一性。
拉夫当认为,经久性是布局的发生器,而此发生器又是城市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通过对发生器的理解,人们可以重新发现城市空间的构成。
这种发生器包括了体现在城市结构,街道和纪念物中的经久性概念。
功能只是一种关系,从而否定了将功能视为组织纲要的观点。
▲城市建筑体的复杂性 (55)城市在自身的变化中延续下来,它所先后经历的简单或复杂的功能变化表现了其结构实体中的不同时刻。
功能在此仅仅表示许多事物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
城市建筑体是复杂的;构成它们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价值。
类型实质“在原型中起有自身的作用”,换句话说,这种实质是一个组成元素。
城市是一个整体。
为什么只有史学家才能描绘出完整的城市画面?我认为,这是因为史学家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城市建筑体的。
▲纪念物和经久理论…………………………59.往昔现在仍然被部分地体验着。
这也许就是经久物所具有的意义:它们是一种我们仍在经历的“过去”.经久性通过纪念物这种过去的实体标记展示出来,也通过城市基本布局的历时延续显现出来。
城市会保持自身的发展轴线,维持城市最初布局的状况,根据城市中古老建筑物的方位和意义发展.最有意义的经久性体现在街道和平面布局中。
布局在不同层次上延续下来;虽然布局变得有所不同而且通常会产生变形,但在本质上并没有被取代。
城市中的经久物使城市带有过去形式的特征,从而使我们在今天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的形式。
经久性不仅表示人们可以从纪念物上感受到过去的形式,而且也指它过去的具体形式承担过不同的功能,并且一直在其所在的地区发挥城市中心的作用。
经久的城市建筑物与纪念物十分相似。
城市建筑的经久性使建筑物等同于纪念物,而纪念物又是以其实体和象征意义在城市中延续下来的。
纪念物的经久性反映出其构成城市、城市的历史、艺术、存在和记忆的能量。
纪念物是城市结构中的固定元素,体现了真正的美学意图。
纪念物不仅在城市演变中延续下来,而且一直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元素。
城市科学中的最大谬误之一,就是把经久性的城市建筑仅仅视为与某一个别历史时期相关的作品。
■第二章主要元素和区域概念-通过城市中的不同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主要元素……………………………………85.具有支配属性的城市元素为主要元素,因为它们以一种永恒的方式参与了城市的历史演变。
城市在整体上易于分为三种功能:住宅,固定活动和流通。
主要元素的意义:城市是一个体系,所有生活在其中都表现出或为公共或属私密的两极倾向。
公共和私密领域在一种密切但却保持两极的关系中发展,而那些既非‘公共’又非私密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这种两极关系越明显,它们之间的互换关系就越严密,城市的集聚生活就更有城市味。
反之,集聚就会使城市特征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纪念物永远是主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