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和反思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师: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觉怎样?生1:感觉很自豪!生2:我为祖国骄傲!师:中国,了不起!时隔两年,2010年,中国上海也会召开一个为世瞩目的大会,那热闹的场面毫不逊色于奥运会,谁知道是什么会吗?生:上海世博会。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上海世博会吧。
(教师介绍: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人们可以在各国独特的建筑中欣赏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
)师:当时咱们为了取得明年世博会的主办权可费了不少周折呢!这张统计图就是一个好的证明。
师:记得这种统计图的名称吗?生:咱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过这种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什么?生:这是2002年12月制作的。
生:一共有5个城市参加评选,他们是波兰的费罗茨瓦夫、俄罗斯的莫斯科、韩国的丽水、墨西哥的克雷塔罗和中国的上海,其中上海的得票最多,费罗茨瓦夫得票最少。
师:你观察得很全面,分析得也有道理。
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上海的得票最多,费罗茨瓦夫的得票最少的呢?生:看直条的高度就可以了。
师:直条的高矮能反映得票的多少,比高矮可比比数据有趣多了。
按得票数从高到低,5个城市该怎么排?生:上海第1,丽水第2、莫斯科第3、克雷塔罗第4、费罗茨瓦夫第5。
师:在比较各项的多少时,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吗?生:形象。
生:直观。
生:清楚、方便。
师:有没有哪个城市的得票数超过40呢?生:没有哪个直条的高度达到40,所以没有哪个城市的得票数超过40。
师:你认为中国可能得了多少票?生:35。
生:37。
生:39。
师:可能是30吗?生:不可能,因为左边最高的数是40,平均分成了4格,每格是10,上海的得票数比30多接近40。
师:看来左边的刻度可以帮助我们猜测得票数,为了减少大家的争议,给你们一个提示(课件展示:竖轴细分为8格)看明白每1小格表示几票了吗?生:每格表示5票。
《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与思考

为学生酿一方自主建构的沃土——《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与思考【课前思考】“条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某个月的天气情况,利用统计表、象形图进行统计后,在呈现条形图,通过将三者进行对比,感受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特点。
并让学生通过统计感受到当数据增大时,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例题2突出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同时,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因此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
并通过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以及不同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条形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到逻辑思维转变的活动,但对条形统计图并不陌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认识条形统计图,会制作条形统计图以及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水平呢?数据分析观念在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上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在教学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哪些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文本研读,虽然教材有目的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但由于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利用微视频,让学生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条形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知。
而在课内,则将重点集中在了如何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并在拓展部分充分利用了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使他们体会到不同的条形统计图需要统一标准才能进行比较的必要性,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引发他们将两幅图合并成一起的想法,为将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作铺垫。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堂实录《8.1复式条形统计图》北师大版

《8.1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组数据,分别是“我国2018年各个月份的出口额”和“某地区2018年各个月份的降雨量”。
(出示课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两组数据吗?”(停顿片刻)学生回答:“可以!”(出示答案)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你们能看出这两组数据之间的区别吗?”(停顿片刻)学生回答:“出口额的数据是按月份排列的,而降雨量的数据是按季度排列的。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表示和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1. 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它能表示几组数据?”(停顿片刻)学生回答:“两组数据。
”(出示答案)教师继续提问:“这两组数据分别是什么?”(停顿片刻)学生回答:“一组是各个月份的出口额,另一组是各个月份的降雨量。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用两种不同颜色(或图案)的直条分别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量,从而更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直观、形象地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回答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 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提问:“同学们,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停顿片刻)学生回答:“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量的多少,便于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能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并便于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我们平时穿衣搭配,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来区分不同的衣物,使我们的穿着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 课堂实录

《条形统计图》课堂实录执教:南海实验小学孙明洁记录:南海实验小学陈婵美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之前我们通过看了一个小视频,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而且完成了一份预学单,下面我们来再看一次这个视频,我们来回顾一下。
(播放视频)师:好了,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现在拿出你们的预学单,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和你们画的条形统计图,开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师: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跟大家分享你们的预习情况?师:我发现第5组很积极,还有吗?第二组也很棒。
好,请你(生1)上来。
生1:请大家听我说,(指着预学单)这是我画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的是一天,晴是九天所以画了九格。
从图中我知道了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
师:对于这第一题,大家有没有补充?她知道了条形统计图是长这个样的,有补充吗?生2:(上前)雷阵雨她涂了三格。
师:那应该涂几格?生(齐说):两格。
师:那为什么不是涂三格而是涂两格呢?生3:因为上面写着雷阵雨是两天。
师:一格就代表一天,两天就有两格(生齐说)。
同意吗?(问生1)还有吗?生4:你应该补充晴天和多云是一样的天数。
师:你想补充这一点,你们同意吧?生齐答:同意。
(给发言的小组加分)师:还有补充吗?生5:她一开始就应该要说哪一种天气比哪一种天气要多。
师:你来说一下给大家听。
生5:(上前指着预学单)比如说,这个晴比阴要多三天,阴比多云少三天。
师:就是说两种天气互相比较一下。
对吧?太棒了!还有吗?生6:可以说一下,每种天气有多少天。
师:一眼就看出来了?生6:对。
生7:还可以看出雷阵雨是最少的。
师:看出雷阵雨是最少的,看来从这幅表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很多很多有关的信息的对吧?(生齐答)接着我们来看第二题。
来说说你的第二题。
生1:我的想法是: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知道,哪个东西比哪个东西多多少或者少多少,而且象形图容易画歪,而条形统计图不会。
师:你是觉得它(条形统计图)是画不歪是吧?生1:是的。
2023年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展示课《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展示课(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设计理念:本课以学生的开展为本,着重于开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形成以及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开展学生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体会复式统计图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问题引领下,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数学思考、互动交流、体验感想的时间和空间,真真给学生烙下深深的数学印。
鼓舞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坚持,惯于讲理,特长倾听,乐于合作,勤于反思,总结和累积数学活动的根本经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99页—100页例1教育目标: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价值和作用,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依据统计图发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会分析统计图描述的数据,能依据数据做出预测和推断,并能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能依据数据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开展学生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经历观察比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学习评价、反思总结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依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开展学生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图例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历创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1.提供资料,引出问题师:今天,胡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有关统计的知识。
统计在我们的一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方:为了更好地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每次考完试,老师总会将大家的成绩记录下来,瞧,这是老师记录的我们班第—小组学生的成绩。
期中:李小云85 张红80 赵正90 王明70期末:赵正80 王明75 张红95 李小云852.整理数据,体会意义。
师:谁能将这些数据整理在下面的统计表中?第—小组学生期中、期末成绩统计表类别生:〔尝试在图纸上摆描述学生两次成绩直条。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五篇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五篇★《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资源教学目标:1、使同学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同学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约的问题,能发觉信息并进行简约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细心观测的良好学习习惯,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技能。
教学重难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具预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教学过程:课前沟通:小伙伴,你们喜爱魔术表演吗?今日,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
(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测统计表,猎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
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2、依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师:认真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比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
(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留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
(师巡察)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
(评其好差)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测起来方便吗?(不方便)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制造出一种让人观测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沟通一下。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五篇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五篇《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依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育同学的分析、推理力量,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下面是我给大家共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投球嬉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熟悉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依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洁的复式统计图,能依据统计结果做出简洁的推断和猜测,并与同伴进行沟通单元编写意图已学过的相关内容第一学段●数据统计的过程●统计表●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四班级上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简洁的统计活动五班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简洁的统计活动本单元是在同学经受了简洁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简洁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注意使同学经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依据《标准》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同学的统计观念。
要使同学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深化到统计思想产生和进展的全过程,因此,教材注意设计贴近同学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的问题情境。
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同学收集数据,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
在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中,教材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最终教材还提出了这些数据对儿童体育服装设计者有什么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培育同学的统计观念。
《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教学实录

《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六三制第七册第132-134页。
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比较规范地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绘制1格表示多个单位条形统计图,能阅读条形统计图并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阅读。
难点:1格表示多个单位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课前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转圈试验,并制作成记录单。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单、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杨利伟吗?他是干什么的?生:宇航员。
师:大家看,(播放课件)这就是杨利伟乘载“神州”五号上天的情景。
你们长大了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宇航员。
但是,要当宇航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进行多种人体极限的训练。
大家看这种“转圈”就是其中的一种。
大家还记得课前你转的圈数吗?这是各小组提供的转圈记录单。
师:从记录单上,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生1:**同学转了12圈。
生2:**同学转的圈数最少。
生3:**同学转的圈数最多。
……师:通过记录单,我们只了解到了每个同学转的圈数,如果要了解“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下一步应该怎样办?生1:可以用统计表进行统计。
生2: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
……二、解决问题1、制统计表。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要整理数据,制统计表。
(出示课件)大家看,这是老师提供的统计表。
请拿出1号作业纸,同位两人合作完成。
比一比,哪组会合作、统计得又对又快。
师: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完成的统计表?(学生展示)他们统计的数据对不对?从表中,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生:转20~29圈的人数最多。
2、制统计图。
师:有同学说利用统计图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课件)这是刘老师没完成的一幅条形统计图。
该怎样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同位两人交流一下意见,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交流)师:同学们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请拿出2号作业纸,同位合作完成统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体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概念,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过程。
3.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统计图,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体验条形统计图表的优势,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咱们都知道空气质量的状况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师:课前,老师对临沂市2015年9月份每一天的空气质量都做了调查。
你能看明白吗?
师:你觉得咱们临沂市9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
师: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做出的判断。
数学是严谨的,任何结论都得有理有据!我们怎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
生:数一数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和统计!
师:这个月每种天气究竟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把它们清楚的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9月份临沂的空气质量,体现进一步整理和统计数据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唤醒学生有关统计的知识经验基础。
二、亲身体验,主动探究。
1.分类对比,体会优点。
师:老师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咱们一起来看。
(1)观察一下,它们统计的天数和你的一样吗?
(2)这些方法各不相同,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达成共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用数表示的,另一类是用图形来表示的。
①咱们先来看用数表示的这一类。
师:观察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天?
师:用统计表来表示天数,你觉得怎么样?
师:看来,统计表用数来表示天数,非常的清晰。
(板书:数据清晰)
②下面,我们再来看用图形表示的这些作品!
师: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还得数一数才能知道有多少天。
生2:这种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
(若学生体会不到,教师通过手势比划高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通过看它们的高矮,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师:看来,用图形表示的方法能够直观的进行比较!(板书:直观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对比,手势比划等方法,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统计表和象形图的特点,为创造条形统计图打好基础。
2.结合优势,创造新的统计方式—条形统计图
(1)结合优势
师:用数来表示,非常清晰;用图形表示又可以直观的进行比较。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既有清晰的数据,又可以直观的进行比较呢?
师:有想法了吗?快和同桌商量商量。
预设:把图的上方表标上数据;把统计表的后面画上图形。
师:数据清晰吗?能直观的进行比较吗?
(2)标准统一,形成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有问题吗?
预设:原本该高一些的,现在却矮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大小不等、距离也不相等。
师指图说明:如果仅仅统计它们的天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多少,还要有统一的标准!
师:在这张白纸上想要画一些大小、距离都相等的图型,有难度!怎么办?
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它们像不像几个人在比身高?它们到底有多高呢?还需要一把尺子!)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像这样用直条的高矮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统计表和象形图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统计方式—条形统计图。
深刻体会“以形助数”的好处。
三、了解条形统计图,初步进行数据分析。
1.学会读图
师:观察一下,你能发现那些信息?
生1:良最多。
师:良最多,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上屏幕前演示方法。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2:重度污染最少!
师:有几天?几个格?说明一格代表几天?
师指横轴和纵轴的位置问;你还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现在你认为咱们临沂9月份的空气质量到底怎么样?
生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回答。
2.统计图与统计表对比
师:原来学习的统计表和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呢?
师:统计表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条形图不仅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更加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识图、看图的能力;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1.练习画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预测
师:临沂市前几个月的空气质量是什么情况呢?
课件呈现:临沂5月至9月最优天数统计表。
师:你能把它们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绘图,并进行数据分析。
师:5月至9月最优天气分别有多少天?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师:10月份的最优天数会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说出的天数虽然不同,但是都比9月份的要多,你们是怎么想的?一定会比9月份多吗?
师:由此可见,通过对图中数据的分析,我们还能对后期发展进行预测!
2.拓展练习,体会决策
课件呈现5名同学参加100米跑步成绩统计图。
师:如果你是老师,派谁去?理由?
师:看来通过分析统计图,还能帮我们进行决策。
五、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数形结合,创造出了条形统计图。
通过分析条形统计图,还能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决策。
师:其实,统计图还有很多种,像这些------不止如此,统计图的历史还非常悠久!
这节课我们对统计图的学习只是个开始,以后我们还会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初步体会了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体现了学习统计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