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17-18版语文版必修2文档第二单元单元写作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探索科学奥秘 写作导学案(二)如何写好说明文讲义 鲁人版必修2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探索科学奥秘 写作导学案(二)如何写好说明文讲义 鲁人版必修2

即学即练
纸上
文题展示
请以“我的一家”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有条理,运用说明语言,800字左右。
佳作展示
我的一家
我的一家是当今中国社会中无数普普通通的家庭中的
的充满幸福与温馨的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
爸爸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做过中学教师、教导
一所中学做领导工作。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每天都是很繁忙
我的一家居住在城南的一幢居民楼不被人注意的一 的心目中,却是那样的温馨——它给我亲情,给我欢乐 有爸爸的关怀,妈妈的爱护,弟弟的纯真。
我的一家,是平凡的一家,是无数普普通通家庭中
如何写好说明文
栏目 索引
佳作悟法 技法指要 即学即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授之以渔得,心有灵犀通 纸上得来浅,绝知要躬行
佳作悟法
文章

水奔流不息,变化万千。它哺育着生命,它滋润着大
类的好朋友。
水的简介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每一个水分子中含有
一个氧原子,它的分子式是H2O。纯净的水在正常状态下 透明的液体。它遍布于世界各地。当然,也在我们的身上
技法总结
说明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方面 1.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 标志。写说明文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 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 2.针对具体情况,选好写作角度 写说明文也是要求有的放矢的。写什么、怎样写,要从读 虑,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平、职业特点 3.务求解说清楚,做到条理分明 4.语言准确简明,文字通俗浅显
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性: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侧重对客观 如实的介绍、简要的解说,力求使人有所知。 2.知识性:一般说来,记叙文、议论文都或多或少地含有 给人以教益,但是在传授知识方面,都比不上说明文那 和强烈。 3.实用性:从卷帙浩繁的百科条目到一种产品的使用说明 角,探伸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起着巨大的作 交换思想、交流经验的工具,沟通文理学科的桥梁。

语文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17-18版语文版必修2文档第二单元第6课

语文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17-18版语文版必修2文档第二单元第6课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湓.浦口()(2)贾.人()(3)迁谪.() (4)浔.阳江()(5)嘈.嘈() (6)六幺.()(7)幽咽.() (8)东船西舫.()(9)虾蟆..() (10)钿.头银篦.()(11)嘲哳..() (12)阑.干()答案(1)pén(2)ɡǔ(3)zhé(4)Xún(5)cáo (6)yāo(7)yè(8)fǎnɡ(9)há mɑ(10)diàn bì (11)zhāo zhā(12)lá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罢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今漂沦..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是夕始觉有迁谪..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沉吟..放拨插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梦啼妆泪红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贬官,降职 (2)唐代对弹琵琶的艺人或曲师的通称 (3)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语文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17-18版语文版必修2文档第四单元第11课

语文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17-18版语文版必修2文档第四单元第11课

这看似只是一场小小的聚会,大家在战场上打累了,暂时抛开血雨腥风,一起坐下来品品美酒、尝尝美味、赏赏歌舞,彼此间交流一下这些年抗秦路上的作战心得。

觥筹交错声、笑语声,声声入耳,刀光剑影被披上了一层和谐的面纱,千年第一宴在友好和平的气氛里进行着。

各种的较量,心智的比拼,最终因刘邦的成功脱逃,很快地进入了尾声。

鸿门宴帷幕的落下,意味着一个历史的拐点正在缓缓走来。

曾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

”这句简短的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互助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果没有团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无不说明团结的神力。

团结是淝水之战用八万抵挡一百万大军的神话,团结的兵力是谢安最后的底牌,同时也是苻坚最后的终结者,因为团结一致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源泉。

他主动请缨,为民请命,用十七颗无赖士卒的头颅,使一方百姓得到安宁;又以其大智大勇,使军事统帅郭晞口服心服。

他爱民如子,代民偿租,以其大人大量,让焦令谌惭愧汗颜。

他见财不贪,清正廉洁,远见卓识,察人准确,谦逊和善,是非分明。

在朱泚称帝时,他义薄云天,视死如归,用鲜血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他,就是高风亮节的段太尉。

史官注重史德,不拘于儒家教义的约束,对史实总是细加考证,秉笔直书,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这是不容易的。

泛黄的书卷里,有他们为真实而留下的热泪;真实的事件中,有他们为真实而洒下的鲜血。

用生命捍卫史册的尊严,是史官的天性,是史官血管里奔流的精神基因。

崔杼可以杀一个,两个,三个,他能把所有人都杀掉吗?他用死亡来堵住史官的嘴,史官却用自己的坚持让他屈服,他们在历史还没有写就的时刻就已经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美姬.()(2)鲰.生()(3)飨.士卒() (4)按剑而跽.()(5)樊哙.() (6)卮.酒()(7)瞋.目() (8)目眦.尽裂()(9)玉玦.() (10)参乘.()(11)切而啗.之() (12)不胜杯杓.()(13)刀俎.() (14)彘.肩()(15)戮.力而攻秦() (16)欲王.关中()答案(1)jī(2)zōu(3)xiǎnɡ(4)jì(5)kuài (6)zhī(7)chēn(8)zì(9)jué(10)shènɡ(11)dàn (12)sháo(13)zǔ(14)zhì(15)lù(16)wànɡ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旦日..飨士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沛公居山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皆为.龙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孰与..君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公为.我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明天,第二天(2)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3)动词,是(4)动词,去(5)介词,替;动词,献出(6)怎么;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7)表示比较,就两项的高下进行询问(8)替(9)才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令将军与臣有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距”通“拒”,据守;“内”通“纳”,使进入,允许进入(2)“要”通“邀”,邀请(3)“倍”通“背”,违背(4)“蚤”通“早”,早些(5)“卻”通“隙”,嫌隙,隔阂(6)“坐”通“座”,座位 (7)“豪”通“毫”,毫毛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粤教版-语文-高一-步步高学案导学17至18版粤教必修2文档第2单元单元检测二

粤教版-语文-高一-步步高学案导学17至18版粤教必修2文档第2单元单元检测二

单元检测(二)(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2学写人物通讯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2学写人物通讯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2 学写人物通讯(一)(1分钟)1.了解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的分类、选择人物的标准。

2.明确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学习人物通讯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1分钟)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三篇人物通讯,相信大家对通讯这种文体,特别是对与人物通讯有关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怎样写好人物通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写人物通讯。

(38分钟)1.什么叫人物通讯?明确: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

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只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

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的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描写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人物通讯有哪几种类型?明确: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①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

其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

其特点是报道的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3.选择新闻人物有哪些标准?明确:选择新闻人物时,有以下标准:①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②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③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④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可以反映某个道理、事实。

4.人物通讯写作有哪些要求?明确:(1)要有现实针对性。

写作对象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体现时代精神,二是对人们有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也就是说,选择的写作对象如果与当下先进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或相差甚远,则不能让广大受众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收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的社会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粤教版-语文-高一-步步高学案导学17至18版粤教必修2文档第2单元第6课

粤教版-语文-高一-步步高学案导学17至18版粤教必修2文档第2单元第6课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迷惘.( ) ②喑.哑( )③束缚.( ) ④絮.语( )⑤肿胀.( ) ⑥钏镯..( )⑦啜.饮( )答案 ①wǎnɡ ②yīn ③fù ④xù ⑤zhànɡ ⑥chuàn zhuó⑦chuò(2)多音字①露⎩⎪⎨⎪⎧ 露.珠( )露.面( )②冠⎩⎪⎨⎪⎧桂冠.( )冠.军( )③薄⎩⎪⎨⎪⎧薄.雾( )薄.地( )薄.荷( ) ④强⎩⎪⎨⎪⎧倔强.( )牵强.( )答案 ①lù/lòu ②ɡuān/ɡuàn ③báo/bó/bò ④jiànɡ/qiǎ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峭( )俏( )鞘( ) (2)⎩⎪⎨⎪⎧ 烁( )砾( )铄( )(3)⎩⎪⎨⎪⎧ 喋( )牒( )碟( ) (4)⎩⎪⎨⎪⎧ 喧( )暄( )渲( )(5)⎩⎪⎨⎪⎧啜( )辍( )缀( )答案(1)峭壁/俊俏/刀鞘(2)闪烁/瓦砾/众口铄金(3)喋喋不休/通牒/碗碟(4)喧腾/寒暄/渲染(5)啜饮/辍学/点缀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迷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喑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喋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束手无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目标 1.学习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写作中能够落实“写真话、抒真情”的原则。

2.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

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所以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文本借鉴总评本文写真事,写自己的生活,写“他”亲身经历的被老师歧视的两件事,新鲜动人。

抓住一件小事,然后关注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是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途径。

技法总结1.如何写出真情实感(1)要用眼观察生活,要用心感受生活。

要善于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不放过生活中每个有意义的变化。

只有如此,才会有真情实感。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当我们身临其境地去体味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时,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感悟构建基础。

我们要把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人、事,放到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观察,这样就能以小见大,窥斑见豹。

(2)要写真生活。

真实是一切作品的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真实的生活不仅指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而且指作者客观经历的生活,依照他人的真实生活适当加工而成的“艺术真实”。

在这里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虚构不等于虚假,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虚构是生活的再加工,它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

但虚构不是胡编乱造,寓言和神话没有一种是真的,但它们都是生活情理的艺术再现。

所以,我们说“感情真挚”不是说不允许虚构,但要注意的是,作文应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加工提炼,酝酿出动人的效果。

(3)要学会捕捉细节,对典型细节浓墨重彩,通过细节表达真情实感。

发掘感动点时,注意捕捉细节;要通过细节,形象地再现感动点。

细节指人物的某些细小的却是典型的举止行动。

细节虽然细小,但有了细节,文章就有血有肉;没有细节,记叙类的文章就没有真切动人的形象。

要努力捕捉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形象地表现主题的细节。

(4)要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

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时要心中有人,有个可以与之进行倾诉、交流的对象。

这个对象是潜在的,它既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

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文体和内容的不同表达需要,来预设、选择、变换自己文章的“读者”。

2.在写作时,要注意:(1)提倡说自己想说的话,但不可误认为可以不问是非、不加选择、不负责任。

(2)说自己想说的话并不代表可以信口开河,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病文呈现小人物袁野晚上,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竹篮走过来。

(1)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弓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当时,同学正在讲一段笑话,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询问。

她一连问了几遍,都被同学们的说笑声淹没,只好站在一边。

(2)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出五块钱,她迅速地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才慢慢地退回去,走向下一桌。

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3)大概50多岁吧,头发灰白,黑红的脸上总是布满细密的汗珠,有时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

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

超市里人来人往,刚擦过的地面马上又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只好回过头,重新擦一遍。

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

她垂着头,看不到脸上的表情。

只看见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

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子,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正语气凛凛地训斥着她:“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扯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下次一定小心,要不慢慢扣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逛街回来,遇上红绿灯。

我们被交警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

这时,马路中间正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个绿茶瓶子。

瓶子里还有半瓶绿茶,在马路上骨碌碌地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

忽然,我身后的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跑到马路中间,伸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

她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和喇叭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她一边赔着笑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袋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

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了,那个瓶子,不过是一两毛钱,可对这个贫穷的母亲来说,可能是一小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4)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小人物,她们身份低微,都是社会的小人物,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挺直腰杆,只为绽放属于自我的微弱色彩。

(5)病因分析(1)细节描写不突出。

“走”,显得太平常,不能体现老妇人在人群中穿梭的困难。

(2)细节描写过于笼统。

老妇人问的过程,更多的是体现她内心强烈的期待,但“一连问了几遍”,如何问?问了没人理会是什么表现?缺少细致地刻画,使后文“急慌慌”显得突兀,不能反映老妇人情感的变化。

(3)与上文缺乏过渡,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

(4)三个片段之间缺少一条线索,作为一篇记叙文,自然会考虑片段安排的顺序,即记叙的顺序;这篇文章行文比较散乱。

(5)感情的升华不够,不能发散出人性之大美的感觉。

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在于情感抒发的自然和热烈。

结尾太平淡。

佳作再续小人物袁野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大概50多岁吧,头发灰白,黑红的脸上总是布满细密的汗珠,有时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

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

超市里人来人往,刚擦过的地面马上又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只好回过头,重新擦一遍。

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

她垂着头,看不到脸上的表情。

只看见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

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子,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正语气凛凛地训斥着她:“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扯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下次一定小心,要不慢慢扣不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从超市出来,正遇上红绿灯。

我们被交警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

这时,马路中间正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个绿茶瓶子。

瓶子里还有半瓶绿茶,在马路上骨碌碌地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

忽然,我身后的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跑到马路中间,伸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

她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和喇叭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她一边赔着笑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袋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

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了,那个瓶子,不过是一两毛钱,可对这个贫穷的母亲来说,可能是一小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晚上,和同学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竹篮挤过来。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弓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当时,同学正在讲一段笑话,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询问。

她于是将身子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她一连问了几遍,都被同学们的说笑声淹没,只好尴尬地站在一边,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出五块钱,她迅速地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才慢慢地退回去,走向下一桌。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清洁工,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低微,都是社会的小人物,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膛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命题呈现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审题导引“我想握住你的手”,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是文章命题立意的指向;是作者思想的认识、感情的表现、价值的取向。

文章叙事抒情的主体是“我”,叙事抒情的客体是“你”,题目的重心和关键在于“想”和“握”,而“手”则是一个喻体、一个象征体,它比喻或者象征叙事抒情的客体,叙事抒情主人公的思想认识、感情好恶等。

因此,我们要注意审题,把握好立意的指向、选材的范围、感情的倾向。

构思时,我们必须思考清楚题目所隐含的几个信息,即“我”和“你”分别指谁?为什么“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中间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情感的纠葛,动人的情愫?“你”是一个、两个抑或多个?既然想握手,就一定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理要讲,或者是有思想感情要交流。

因此,你可以选定一个角度来飞扬你的情思,展示你的文采。

“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你”,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也可以是不熟悉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意想中的;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

我们都知道,写人离不开事,写事离不开人,写事、写人都离不开情理,人、事、情是相随相伴的。

因此,可以将题材锁定在亲情、友情、爱情、人情上,从正面立意,写古今中外的风云人物、平民百姓,表达自己的景仰、敬意、歌颂、赞美;也可以从反面着笔,写历史现实中的败类小丑,表达自己的憎恶仇恨或鞭挞愤怒。

如此看来,文章选材的范围、立意的角度、主题的挖掘空间都是非常宽广的。

要写好这道作文题,选材立意的关键在于选取恰当的角度,把握想握手的原因,而出彩的关键则在于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突出主题的技巧。

佳作展台我想握住你的手执子之手,今生珍重。

——题记我不承认自己是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之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悲秋伤春的婉约词人,更不会相信自己看着《情深深雨濛濛》便会泪眼婆娑。

但我绝不是一个情感苍白的人。

然而,好长时间已没有过流泪的感觉。

或许是我自己将眼泪埋藏得很深,也或许是现实太残忍,压抑着眼泪不让流出吧。

久违了,流泪的感觉!前些日,朋友来信说,他已通过了有关方面的考试,准备去新加坡,并且将在十二月回家一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