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技术和常用电泳仪_百替生物
质粒DNA的提取与电泳鉴定_百替生物

质粒DNA的提取与电泳鉴定质粒DNA的提取是从事基因工程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但提取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碱裂解法:此方法适用于小量质粒DNA的提取,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
方法如下:1、接1%含质粒的大肠杆菌细胞于2ml LB培养基。
2、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1.5ml菌体于Ep管,以4000rpm离心3min,弃上清液。
4、加0.lml溶液I(1%葡萄糖,50mM/L EDTA pH8.0,25mM/L Tris-HCl pH8.0)充分混合。
5、加入0.2ml溶液II(0.2 mM/L NaOH,1%SDS),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6、加入0.15m1预冷溶液III(5 mol/L KAc,pH4.8),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7、以10,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于另一新Ep管8、加入等体积的异戊醇,混匀后于?0℃静置10min。
9、再以10,000rpm离心20min,弃上清。
10、用70%乙醇0.5ml洗涤一次,抽干所有液体。
11、待沉淀干燥后,溶于0.05mlTE缓冲液中煮沸法1、将1.5ml培养液倒入eppendorf管中,4℃下12000g离心30秒。
2、弃上清,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几分钟,使液体流尽。
3、将菌体沉淀悬浮于120ml STET溶液中, 涡旋混匀。
4、加入10ml新配制的溶菌酶溶液(10mg/ml), 涡旋振荡3秒钟。
5、将eppendorf管放入沸水浴中,50秒后立即取出。
6、用微量离心机4℃下12000g离心10分钟。
7、用无菌牙签从eppendorf管中去除细菌碎片。
8、取20ml进行电泳检查。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和纯化在制作酶谱、测定序列、制备探针等实验中需要高纯度、高浓度的质粒DNA,为此需要大量提取质粒DNA。
大量提取的质粒DNA一般需进一步纯化,常用柱层析法和氯化绝梯度离心法。
电泳仪原理及使用方法

电泳仪原理及使用方法电泳仪是一种基于电动力学原理的实验设备,用于分离和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本文将介绍电泳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电泳仪的原理电泳仪的原理基于电动力学原理,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电力的作用,从而在电场中运动。
电泳仪中的电场由两个电极产生,即正极和负极。
样品通过电泳缓冲液中的离子迁移,从而移动到电极的不同位置。
电泳缓冲液是一种带电离子的溶液,可以改变离子的移动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样品的分离。
电泳仪的分离原理基于生物大分子的电荷和大小不同,从而在电场中产生不同的移动速度和方向。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带有负电荷,因此它们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移动速度和方向与电泳缓冲液的离子浓度、电场强度和pH值等因素有关。
二、电泳仪的使用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电泳仪、电极、电泳缓冲液、样品、标准品等。
2. 调节电泳仪: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电场强度、电泳时间、电极距离等参数。
3. 加载样品:将样品加入电泳仪中,通常需要加入染料以便观察分离结果。
4. 进行电泳:启动电泳仪,根据设置的参数进行电泳分离。
5. 分析结果:观察分离结果,根据标准品和样品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和定量。
三、电泳仪的应用电泳仪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主要用于分离和分析生物大分子。
以下是电泳仪的一些应用:1. 分离和鉴定蛋白质:电泳仪可以将蛋白质按照大小和电荷分离,从而鉴定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2. 分离和鉴定核酸:电泳仪可以将DNA和RNA按照大小和电荷分离,从而鉴定不同种类的核酸。
3. 检测基因突变:电泳仪可以检测基因突变,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4. 环境污染检测:电泳仪可以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帮助环境科学家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总之,电泳仪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实验设备,其原理和使用方法对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物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电泳技术则是生物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手段之一。
电泳技术是一种将带电粒子或分子聚集并定向移动的实验方法,因此在DNA序列分析、蛋白质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原理、种类、应用等方面分析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一、电泳技术的原理电泳技术是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或分子进行定向移动,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或纯化的实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物体的电荷性质在电场中的不同运动迁移距离来实现分离。
其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电荷化处理,这通常是通过静电作用或酸碱中和来完成的;第二步是在一个强电场中将电荷化后的样品组分进行迁移分离,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分离产物。
电泳技术不仅受到电场强度、电荷量、电泳介质等影响,还要考虑到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和分子电荷的影响,因为它们对分离的速率和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电泳技术的分类根据其原理和应用,电泳技术可以分为几类。
1.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利用凝胶的空隙效应,将DNA和蛋白质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电泳技术。
凝胶电泳分为乳胶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其中乳胶糖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小分子DNA,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大分子DNA和蛋白质。
凝胶电泳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分辨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在DNA和蛋白质分子量测定、DNA测序和蛋白质纯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是利用毛细管内部液体的流动速度和分子电荷的影响,将分子分离的一种电泳技术。
毛细管电泳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等优势,且不需要大量试剂和样品,因此在DNA序列分析、蛋白质质谱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等温电泳等温电泳是利用DNA双链和单链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不同,将DNA分离的一种电泳技术。
它是一种基于形状和大小进行DNA分离的技术,可用于快速筛查某个基因特定序列的突变与否。
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

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电泳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实验室普遍使用它来分离和分析基因和蛋白质。
本文将介绍电泳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最新发展。
一、电泳技术的原理电泳技术利用电场力驱动化学物质在凝胶或缓冲液中移动的原理。
具体来说,将样品装入凝胶或缓冲液中,接上外加电场,然后根据其分子的大小和电荷等特征,在凝胶或缓冲液中发生电泳运动。
运动的速度取决于物种的电荷和面积,因此可以通过电泳技术将样品分离成多个基于大小、电荷和特定的分子特征的带。
二、电泳技术的类型有好几种不同种类的电泳技术。
其中,凝胶电泳是最常见的一种,可以用来分离 DNA、RNA、蛋白质等。
凝胶电泳中,常用的凝胶材料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和琼脂糖凝胶(agarose)等。
PAGE电泳通常用于分离蛋白质,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和优异的分离能力,常用于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鉴定。
琼脂糖凝胶电泳常用于 DNA 和 RNA 分离,这是因为琼脂糖可以形成空气孔,从而隔开 DNA 和 RNA 的碱基对。
三、电泳技术的应用电泳技术是许多分析基因、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各种实验室技术的核心。
以下是一些电泳技术应用的例子。
1. 分离 DNA 片段电泳技术用于分离 DNA 片段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应用之一。
通过将 DNA 片段放在琼脂糖凝胶中,可以通过检查带的大小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DNA 片段。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特定的基因,了解基因在不同个体中的表达情况,识别变异对健康的影响等。
2. 分离蛋白质蛋白质凝胶电泳是分离、检测和鉴定蛋白质最广泛的方法。
在凝胶中进行蛋白质电泳后,带上每个带中都含有相同大小和特定蛋白质的不同量。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和克隆纯化鉴定等。
3. 快速核酸定性检测快速核酸定性检测是电泳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重要应用。
如今,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电泳技术,如毛细管电泳和片段长度分析,这些技术能够更快地分析样品中的 DNA 和 RNA 等分子。
电泳仪工作原理

电泳仪工作原理
电泳仪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仪器,它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粒子的分离。
其工作原理可以描述为:
1. 电场建立:电泳仪通过两个电极,在电泳槽中建立一个均匀的电场。
其中,一个电极被连接到正极,称为阳极;另一个电极连接到负极,称为阴极。
2. 样品加载:待分离的样品通常是溶液或悬浮液的形式,将样品加载到电泳槽中的特定位置,通常是利用毛细管或注射器将样品导入。
3. 分离过程:打开电源,通过连接到阴极的电极,形成一个电流。
此时,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开始迁移。
迁移速度取决于粒子的电荷、大小及电场的强度。
在电场作用下,带有相同电荷的粒子会向相反的方向迁移,不同电荷的粒子则会向相同的方向迁移。
4. 结果显示:在电泳过程中,结果可通过不同方式来显示。
例如,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分子,在紫外光线下观察分子的分离情况。
还可以使用探测器来记录并显示迁移带的位置和强度。
总结起来,电泳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迁移速度差异来实现粒子的分离。
电荷、大小和电场强度是影响电泳分离的关键因素。
电泳技术的名词解释

电泳技术的名词解释电泳技术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
它基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电荷特性,在电场的作用下使这些分子向电场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不同分子间的分离和检测。
电泳技术主要包括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和等电点聚焦等多种形式。
一、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电泳技术。
它利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分子在凝胶中的迁移速率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离。
凝胶电泳通常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琼脂糖凝胶作为分离介质,根据待分离物的特点选择手性、大小孔径和聚合度等特性不同的凝胶。
通过加入电场,待分离物将在凝胶中移动,分子量较大的物质迁移较慢,而分子量较小的物质迁移较快,从而实现了它们的分离。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DNA 片段的测序和蛋白质的分析等领域。
二、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是一种在毛细管内进行的电泳方法。
毛细管是一种细丝状的容器,直径约为10-100微米,通常由石英、硅胶或聚合物材料制成。
相比于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速度快和消耗少等优点。
在毛细管内施加电场后,待测物质在毛细管内以不同的速度迁移,从而实现了它们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蛋白质鉴定和肿瘤标记物检测等领域。
三、等电点聚焦等电点聚焦是一种利用蛋白质或肽段的等电点差异进行分离的电泳技术。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每个氨基酸都有特定的等电点,即在特定pH值下,蛋白质带有零电荷。
等电点聚焦通过改变酸碱度,使待分离物质在电场中停留在等电点附近。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会根据等电点的差异而分离,从而实现分析和检测。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离效能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等领域。
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析和分离,还可以用于核酸的测序和宿主病毒感染等领域的研究。
此外,电泳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领域,用于刑事侦查和个体鉴定。
总结起来,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的电荷特性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无论是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还是等电点聚焦,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施加电场使待分离物质迁移并实现其分离和检测。
电泳仪设备简介

电泳仪电泳仪于1937年研发,常用支持物体有滤纸、醋酸纤维薄膜等。
电泳技术是分子生物学讨论不可缺少的紧要分析手段。
电泳一般分为自由界面电泳和区带电泳两大类,自由界面电泳不需支持物,如等电聚焦电泳、等速电泳、密度梯度电泳及显微电泳等,这类电泳目前已很少使用。
目录注意事项使用方法仪器原理注意事项1.电泳仪通电进入工作状态后,禁止人体接触电极、电泳物及其它可能带电部分,也不能到电泳槽内取放东西,如需要应先断电,以免触电。
同时要求仪器必需有良好接地端,以防漏电。
2.仪器通电后,不要临时加添或拨除输出导线插头,以防短路现象发生,虽然仪器内部附设有保险丝,但短路现象仍有可能导致仪器损坏。
3.由于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阻值不同,电泳时所通过的电流量也不同,其泳动速度及泳至尽头所需时间也不同,故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泳不要同时在同一电泳仪上进行。
4.在总电流不超过仪器额定电流时(电流范围),可以多槽关联使用,但要注意不能超载,否则简单影响仪器寿命。
5.某些特别情况下需检查仪器电泳输入情况时,允许在稳压状态下空载开机,但在稳流状态下必需先接好负载再开机,否则电压表指针将大幅度跳动,简单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机器损坏。
6.使用过程中发觉异常现象,如较大噪音、放电或异常气味,须立刻切断电源,进行检修,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研发背景1937年,瑞典生化学家Tiselius集前人百余年探究电泳现象之大成,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讨论蛋白质的自由界面电泳方法,利用该法首次证明人血清是由白蛋白(A)、α、β、γ球蛋白构成,并因此于1948年获得阿果奖。
随后电泳技术的进展突飞猛进,1949年,RicketlsMarrack等人证明人血清蛋白质经电泳分别可依次分为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五个组分,1957年Reiner对人血清五个组分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
但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扩散和对流作用较强,影响分别效果,于是在50时代相继显现了固相支持介质电泳。
双向凝胶电泳(2-DE)_百替生物

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是第一向基于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用等电聚焦分离,第二向则按分子量的不同用SDS-PAGE分离,把复杂蛋白混合物中的蛋白质在二维平面上分开。
近年来经过多方面改进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组的最有使用价值的核心方法。
分离蛋白质组所有蛋白的两个关键参数是其分辨率和可重复性。
在目前情况下,双向凝胶电泳的一块胶板(16cm×20cm)可分出3~4千个,甚至1万个可检测的蛋白斑点,这与10万个基因可表达的蛋白数目相比还是太少了。
80年代开始采用固定化pH梯度胶,克服了载体两性电解质阴极漂移等许多缺点而得以建立非常稳定的可以随意精确设定的pH梯度。
由于可以建立很窄的pH范围(如0.05U/cm),对特别感兴趣的区域可在较窄的pH范围内做第二轮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
此种胶条已有商品生产,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双向凝胶电泳重复性的问题。
这是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第二向SDS-PAGE有垂直板电泳和水平超薄胶电泳两种做法,可分离10~100kD分子量的蛋白质。
其中灵敏度较高的银染色法可检测到4ng蛋白,最灵敏的还是用同位素标记,20ppm的标记蛋白就可通过其荧光或磷光的强度而测定。
用图像扫描仪、莱赛密度仪、电荷组合装置可把用上述方法得到的蛋白图谱数字化,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去除纵向和横向的曳尾以及背景底色,就可以给出所有蛋白斑点的准确位置和强度,得到布满蛋白斑点的图像,即所谓“参考胶图谱”。
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困难是对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出来的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最常用的方法是先把胶上的蛋白印迹到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膜上后再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已知还是未知蛋白。
现在的分级分析法是先做快速的氨基酸组成分析,也可先做4~5个循环的N末端微量测序,再做氨基酸组成分析;结合在电泳胶板上估计的等点电和分子量,查对数据库中已知蛋白的数据,即可作出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6-1 垂直式电泳槽装置示意图
4.2.2.3 附加装置 辅助设备指恒温循环冷却装置、伏时积分器、凝胶烘干器等。有的还有分析检测装置。
4.3. 电泳方法简介 4.3.电泳方法简介
电泳技术发展迅速,方法种类繁多,以下简单介绍几种电泳方法。 4.3.1 纸电泳 service@
动,同时进行分离的电泳方法。同等电聚焦电泳一样,等速电泳在毛细管中的电渗流为零,它采用两 种不同浓度的电解质组成,一种为前导电解质,充满整个毛细管柱;另一种为尾随电解质,置于一端 的电泳槽中。图 6-3 是阴离子等速电泳示意图。CITP 适用于小离子、小分子、肽类及蛋白质的分离。
图 6-3 阴离子等速电泳示意图 等速电泳特点: 一是所有谱带以同一速度移动。二是区带锐化。三是区带浓缩。 4.3.6 双向凝胶电泳(二维电泳)
4.2 常用电泳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
4.2 .1 电 泳 技 术 的 分 类
service@
电泳技术的分类通常可按照电泳实验条件的某一特征,目前常用分类如根据工作原理、支持载体 的位置或形状、有无固体支持物、支持物的特点、电源控制、自动化程度、功能、用法、使用目的分 类等来命名。 4.2.2 常用电泳仪设备 通常所说的电泳设备可分为主要设备(分离系统)和辅助设备(检测系统) 。主要设备指电泳仪 电源、电泳槽。 4.2.2.1 电泳电源 电泳电源是建立电泳电场的装置,它通常为稳定(输出电压、输出电流或输出功率)的直流电源, 而且要求能方便地控制电泳过程中所需电压、电流或功率。 4.2.2.2 电泳槽 电泳槽是样品分离的场所,是电泳仪的一个主要部件。槽内装有电极、缓冲液槽、电泳介质支架 等。电泳槽的种类很多,如单垂直电泳槽、双垂直电泳槽、卧式多用途电泳槽、圆盘电泳槽、管板两 用电泳槽、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槽、琼脂糖水平电泳槽、盒式电泳槽、垂直可升降电泳槽、垂直夹心电 泳槽、U 型管电泳槽、DNA 序列分析电泳槽、转移电泳槽等。下图是垂直式电泳槽装置(图 6-1) 。
3
讲授学时
建议 4~6 学时
4
内容提要
4.1 电泳原理
4.1.1 电泳基本原理 物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带电,即所带正负电荷量相等,故不显示带电性。但是在一定的物 理作用或化学反应条件下, 某些物质分子会成为带电的离子 (或粒子) , 不同的物质, 由于其带电性质、 颗粒形状和大小不同,因而在一定的电场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使它们分离。 若溶液里一电量为 Q 的带电粒子 ,在场强为 E 的电场中以速度υ 移动,则它所受到的电场力F 应为:
第六章 电泳技术和常用电泳 仪
首 页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
1.了解 1.1 常用的电泳仪简介 1.2 电泳仪的技术主要指标 1.3 电 泳 技 术 的 分 类 1.4 电泳仪临床应用实例 1.2 熟 悉 1.2.1 毛细管电泳仪基本工作原理 1.2.2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 1.2.3 电泳方法简介 1.2.4 常用电泳仪设备 1.3 掌 握 1.3.1 电泳基本原理 1.3.2 影响电泳的外界因素 1.3.3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1.3.4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1.3.5 与毛细管电泳相关的基本概念 1.3.6 电泳技术的质量控制
4.5.5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 毛细管电泳仪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有高压源、毛细管柱、检测器,以及两个供毛细管两端插入 而又可和电源相连的缓冲液槽。输出讯号和记录装置相连,记录装置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记录仪、积分 仪,也可以是有控制功能的计算机工作站。图 6-4 是毛细管电泳仪装置示意图。
图 6-4 毛细管电泳仪装置示意图 4.5.5.1 毛细管柱 毛细管是毛细管电泳仪的核心部件,毛细管电泳的分离过程主要在毛细管内完成。毛细管柱通常 都是圆管型的,理想的毛细管柱应是化学和电惰性的,紫外和可见光可以透过,易于弯曲,有一定的 柔性,耐用而且便宜。 4.5.5.2 检测器 4.5.5.3 毛细管电泳法的进样技术 4.5.6 常用各种电泳仪简介 稳压稳流电泳仪、 全自动乙纤膜电泳仪、 全自动荧光/可见光双系统电泳仪、 全自动琼脂糖电泳仪、 双向电泳及双向电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效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毛细管电泳 芯片、DNA 测序系统
F =QE
根据斯托克司定律,在液体中泳动的球状粒子所受到的阻力F’为 :
(6-1)
F’=6 � ηrυ
式中η为介质的粘度系数,r 为粒子半径。 当二力平衡,即F =F’时 ,粒子作匀速泳动,且有
(6-2)
υ=QE/6 � ηr
(6-3)
4.1.2 影响电泳的外界因素 电场强度、溶液的 pH 值、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渗作用、粒子的迁移率、吸附作用。
图 6-2 平卧式电泳槽装置示意图 4.3.2 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乙酸纤维素是提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乙酸酯。由该物质制成的薄膜称为乙酸纤维素 薄膜。电泳时经过膜的预处理、加样、电泳、染色、脱色与透明即可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此电泳特 点是分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样品用量少。因此特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4.3.3 凝胶电泳 由区带电泳中派生出一种用凝胶物质作支持物进行电泳的方式,被称为凝胶电泳。因此,该 凝胶适合于免疫复合物、核酸与核蛋白的分离、鉴定及纯化。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常用于 LDH、CK 等同 工酶的检测。 4.3.4 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电泳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问世的, 一种利用有 pH 值梯度的介质, 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 白质的电泳技术。 因为这种电泳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所以在等电点上只要有 0.01pH 单位的差异就 能被满意地分离。因此,特别适合于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 等电聚焦电泳法的特点 ①使用两性载体电解质,在电极之间形成稳定、连续、线性的 pH 梯度;②由于 “聚焦效应” ,即使很小的样品也能获得清晰、鲜明的区带界面;③电泳速度快;④分辨率高;⑤加入样 品的位置可任意选择;⑥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类物质的等电点;⑦适用于中、大分子量(如蛋白质、肽类、 同工酶等)生物组分的分离分析。 4.3.5 等速电泳 等速电泳(CITP)是一种“移动界面”电泳技术。是电泳中惟一的分离组分与电解质一起向前移 service@
service@
4.5.3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高灵敏度、高速度、高分辨率、样品少、易自动化、应用范围广。 4.5.4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有多种分离模式,如毛细管区带电泳、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等电 聚焦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等速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等。 4.5.4.1 毛细管区带电泳 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也称为毛细管自由溶液区带电泳,根据 组分的迁移时间进行定性,根据电泳峰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它适用于小离子、小分子、肽 类、蛋白质的分离,在一定限度内适合于 DNA 的分离。应用 CZE 分离人血清中氨甲喋呤(MTX)及其代 谢产物 7–羟基氨甲喋呤(7–OH–MTX) 。 4.5.4.2 毛细管凝胶电泳 毛细管凝胶电泳是将板上的凝胶移到毛细管中作支持物进行的电泳。适用于分离、测定肽类、蛋 白质、DNA 类物质的分离。CGE 正在向第二代 DNA 序列测定仪发展,并将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起重要作 用。 4.5.4.3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又称微团电动毛细管层析,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使毛细管电泳有可能在用于 离子型化合物分离的同时进行中性物质的分离,加强了毛细管电泳的选择项,弥补了中性分子分离方 向的不足。因此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药物领域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4.5.4.4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 带电的分子会在电解质中作定向的迁移, 毛细管的等电聚 焦是在毛细管内实现的等电聚焦过程,具有极高的分辨率,通常可以分离等电点差异小于 0.01pH 单 位的两种蛋白质,例如肽类、蛋白质的分离。 4.5.4.5 毛细管等速电泳 毛细管等速电泳是一种较早采用的模式,是电泳中唯一的分离组分与电解质一起向前移动的同时 进行分离的电泳方法。常用于分离小离子、小分子、肽类及蛋白质。 4.5.4.6 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色谱它包含了电泳和色谱两种机制,是在毛细管中填充或在毛细管壁上键合(或涂壁) 固定相,从而构成毛细管色谱柱,依靠电渗流推动流动相,携带样品迁移,根据样品分子的质荷比、 分子尺寸及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分离。它与色谱法的不同在于,流动相通道色谱柱的推动力是电场力, 而不是压力。它与区带毛细管电泳法的区别是具有电泳与色谱二种作用力,因此适用范围更广泛。 service@
4.6 电泳仪临床应用
4.6.1 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中的蛋白质构成了血清溶解物的绝大部分,其中有载体蛋白质、抗体、酶、酶抑制剂、凝血 因子。新鲜血清经乙酸纤维薄膜或琼脂糖电泳、染色后,通常可见5条带,即清蛋白、1、2、和 球蛋白。 4.6.2 尿蛋白电泳 临床进行尿蛋白电泳的主要目的是:①确定尿蛋白的来源;②了解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性 蛋白尿与非选择性蛋白尿) ,从而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4.6.3 血红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电泳 service@
2
重点难点
2.1 重 点 2.1.1 电泳基本原理 2.1.2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service@
2.1.3 2.1.4 2.2 难点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影响电泳的外界因素
2.2.1 电泳方法简介 2.2.2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2.2.3 电泳技术的质量控制
纸电泳(PE)是指用滤纸作为支持载体的电泳方法。是最早使用的区带电泳,由于操作简单方便, 因此在很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比如,分离、确定某些蛋白质,如糖蛋白、脂蛋白等,尤其是在分离 氨基酸的混合物时,PE 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分析技术。在这种平卧式滤纸电泳装置(见图 6-2)中,将滤 纸条水平地架设在两个装有缓冲溶液的容器之间,样品点于滤纸中央。当滤纸条被缓冲液润湿后,再 盖上绝缘密封罩,即可由电泳电源输入直流电压(100V~1000V)进行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