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

合集下载

构建江苏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构建江苏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江 苏 妊 请 ● 撇 年 ■ 刮 啊
的 优势表现 ,是 区域所 特有 的 .在 资 源 利 用 、产 品 开发 、生 产 、市 场开拓 及服 务 中 ,与其 他地 区相 比 具有较 大 的竞 争 优 势 ,且 具 有不 易被 其 他地 区所模 仿 或 学 习的综 合 能力 与 素质 。其 特点 是 :具 有独 特性 ,是 其他 地 区 所没 有或程 度 不
著。 区域 核 心竞 争 力 是 区域 经 济竞 争 力
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站在高科技 产业发展 际国 内市场竞争 日益激烈 ,竞争对手越 来 的前列 ;二是特色经济, 如发展生态农 业 、 越多 ,市场 出现多元化 ,而产品的寿命却 特色旅游等。通过与其他 地区相比较的鲜 越来越短 ,消费者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此 明差别 ,而产生巨大的吸 引力和竞争力 ; 背景下 .江苏以工业 为主特剐 以传统工业 三是 兴办经济特区 ,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 为主的产业结构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 创办的出 口舡 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 入世后 .国外跨国公 司将大量涌入我 国市 要是借本地区有利于对外贸 易和交往的地 场 ,必将形 成跨 国公 司称雄世界 、名牌产 理位 置 ,来扩大 自 己的经济发展能力 ;四 品垄断市场的格局 。我省企业如果不从现 是重点 发展某 一产业 ,实行高度 专业化 、 在开始积极构筑企业 核J 竞争 力,在 国门 规模化生 产,因其能高效率地 生产某类产 进一步打 开的时候 .现 有的市场有可能被 品 .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 .也 强者 占领 。
维普资讯
●水 家耀
枸曩江苏区茂经济核心竟●力
在全球 经济一体化推动下 ,世 界各 国 为取得2世纪的竞争优势 .纷纷将战略 目 1 及 的 ,在 竞 争 中能 获 得 较 大 的 差 别 利 具有强大 的竞争 力。 益 ;难 以 替 代 性 , 不 为 其 它 区 域 所 替 标 转 向加强 综 合国 力为 目标 的 国际 竞争 代 ;优越 的价值 性 .具 有充 分 的经济 和 力 。经过改革开放2多年的发展 ,江苏 已 0 市 场 价值 ,能够 极 大地 满足 经济 和 市场 经初步形成 了颇具特色 的区域经济发展格 不 断 发展 的要求 ;具 有 发展 的 长远性 和 局 。面对新形势 ,必须 加快结蝴 整 ,发 持 续性 ,符 合经 济 发展 的基 本趋 势 ,能 挥 区域 优势 ,构筑区域 经济核 心竞争 力 , 为 区域经 济带来持续发展 的能 力。 从 而更好地 推动叠省经济持续 、快速 、健 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 :比 康发展 ,实现富民强省战略 。 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 , 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 中所独具的

江苏制造业发展状况

江苏制造业发展状况

1、江苏制造业的概况江苏是闻名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产业总体规模大,有活力,基础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江苏有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劲需求。

随着江苏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江苏制造业呈现出如下特点:1)经济总量稳步扩大产销规模突破10万亿元,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销售产值分别达10.9万亿元与10.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产销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503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1%以上,总量占比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3.8%;利税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突破100家。

全年全省4146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816.1亿元,增长24.1%。

全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4%、13.8%与17.7%。

全年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3773.3亿元,增长20.4%。

装备制造业产销规模首超4万亿元,增长26.2%,占全省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2%,占比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重工业、高加工度化趋势明显江苏制造业细分行业中重加工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大1999-2010年间,江苏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9年的54.60%提高到2010年的73.37%。

从重加工制造业行业产值比重变化来看,带动江苏制造业向高加工度化方向升级的主要产业是六大装备制造业。

从产值比重看,江苏装备制造业占该区域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比重从1999年33.06%上升到2010年的44.83%。

以六大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加工度化行业在重工业中逐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

3)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江苏全省新兴产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迅速扩大,比重稳步提高,投资依然强劲,有力地拉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全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产值、销售分别达27476.6亿元与2609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5.3%与24.4%,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与1.6个百分点;产值增长30.9%,高于全省工业5.4个百分点;销售增长26.4%,高于全省工业2.3个百分点。

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路与对策

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路与对策


年保持 1%以上 的增 长 。消 费 已经 进入 新 一轮 快速 6 增 长 的通道 。 - 19月 。 苏 、 江 山东 的社会 消费 品零售 总 额均增 长 1. ,广 东 、浙 江 、上 海分 别 为 1 . 60 % 58 %、 1.%与 1.%。 46 31 第三, 投资环 境领先 。在现 代市场 经济条件 下 , 外
第四, 自主创 新势 头领 先 。 自主 创新对 江苏 经济
的拉 动 力加 大 。根据 国家 统计 局 近 日公 布 的全 国大 中 型工业 企 业 自主 创 新资 料 。江 苏 在研 发 经 费投 入
应, 显示 了东部 沿 海地 区的 经济 增长 实 力 , 已接 近 但 增 长潜 力 的上 限 。全 国省 级 “ 十一五 ” 划经 济 增 长 规
作的基本思路 , 是采取“ 一稳一扩” 的需求管理政策和“ 一调一长” 的产业管理政 策, 保持投 资适度规模与平稳
增 长 , 资 由政 府主 导型 向市场 主 导 型转 变 , 先 发展 服 务 业 , 先 发展 先进 制 造 业 , 强 刺激 消 费的政 策设 投 优 优 加
计, 积极 培育 新 的经济增 长 点。
维普资讯
MODERN EC ON0MI C RES EAR CH
江苏经济“ 又好又快" 发展思路与对 策
宋林飞
内容提 要 :0 6年 江 苏宏观 经济 运行 中显现 五 大 比较优 势 : 20 经济增 速领 先 , 费需 求领 先 , 资环 境领 先 , 消 投 自主创 新势 头领先 , 资增 长进 入合 理 区 问。但 江 苏宏观 经 济运行 中也存 在 一些 问题 。 投 主要 表 现 为 出口增速 回 落幅度较 大 , 房价反 弹压 力与房地 产 市场风 险增 大等 。0 7年 江 苏经济 工作 的主题 是“ 20 又好 又快” 发展 。 济工 经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
结 , 别 从 国家 、 业 和企 业 三 个 层 面 提 出 了 国 际竞 争 分 产
对竞争力的研究 由来 已久 ,国 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 果相 当丰 富。 国富论》 《 中就 已经包含了竞争 的含义 , 认 为各个 国家都应 当生产 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
换 自己没 有 绝 对 优 势 的产 品 ( 当 ・ 密 ,7 6 。 后 来 亚 斯 17 ) 的 学者 提 出并 丰 富 了 国力 的数 学 方 程 式 ,为 后 来 的 综
主成分 时累计 贡献率超过 了 9 %,故可 以得到 2 0 个综
合 因子。
表 1 特 征 值 与 方差 贡献 率 ( ) %
二、 指标 选择与数据来源
省域经 济综合竞争力是指各省经济在国民经 济运 行过程 中与其他省份相 比所展现出来 的综合实力 的强 弱, 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的比较 , 还包含 了经济结构 和其 他影 响经济竞争力的因素 比较 。笔者通过前人构建 的 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苏省的省情构建 了一个三级指 标体系 , 目标层即为江苏省 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 准则层 包括经济 实力 、 经济结构 、 济外 向度 、 经 三次产业竞 争 力、 资源 与环境 竞争力 、 财政 与金融竞争力 、 科技 与教
【 中图 分 类 号 】0 1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0 6 2 2 (0 0 0 — 02 0 F6. 文 5 A 文 10 — 0 5 2 1 )3 0 7 — 4
【 作者简介】 张东杰 , 南京航 空航 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 究生 , 主要研 究方向为国民经济与产业
结 为该产品的成本高低的竞 争。倪鹏 飞等(0 3 在研 20 ) 究城市经济综合竞 争力 时,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 指一个城市在竞争 和发展过程 中与其他城市相 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 、 争夺 、 占领和控制市场 , 以创造价值 , 为其 居 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条;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劣势:原料、匮乏;江苏省优势: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服务业水平较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劣势:能源资源匮乏、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足;浙江省优势:一,相对均衡的城乡区域经济;优势二,强劲的企业家创业精神优势;优势三,雄厚的民间资本积累;劣势:一是相对较高的商务成本、二是有待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偏于稳健的民营企业投资心态;安徽省优势:拥有充足的,丰富,的传承和影响,黄山为主的丰富;劣势:经济总量小、“三农”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总体实力不强、人才需求与人才流失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福建省优势: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劣势:生产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人均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以及专利数量少;江西省优势:矿产资源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宽裕;经济成本梯度差的优势;劣势:江西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三农问题严重;宏观调控对经济弱省的制约;环境改善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山东省优势:资源与环境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经济建设领域有比较优势;劣势:产业构成不合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超强度;六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河南省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之中,也是中部之中;其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三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第四,有人力资源优势;第五,还有文化优势;劣势:人口众多;开放度不,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经济的底子还比较薄;湖北省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人才技术优势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大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聚散中心;劣势: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经济外向度低、品牌经济实力较弱;湖南省优势:相对区位交通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突出;在工业领域有竞争优势;有极强的“码头优势”;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劣势:区位方面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国家开发价值的大型战略资源;科学教育与周边省份存在差距;铁路运力有限;广东省优势: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丘陵及河口三角洲;有丰富的水热条件;珠江下游水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农产品丰富;交通发达;劣势: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新兴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拥有沿海又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资源相对污染较轻;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干净环境优美,空气质量更是全国最前列;劣势:经济基础差、城市基础差、人口素质不均衡、交通基础差;海南省优势:;深海捕捞;;东南亚外贸;是比较早的特区;繁多;劣势:与大陆的交通还不便利,阻碍经济发展;没有大型工业;较高;重庆市优势:有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是内陆城市中唯一有保税港区的城市;有两江新区,长江黄金水道等;劣势:地处中国内陆,经济欠发达;交通也不发达;人口众多、面积广大,比较贫困;城市二元化突出,各方面矛盾尖锐;四川省优势: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区位优势相对西部地区有"增长极"的区位优势、资源及市场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劳动力和人才优势;劣势:地理区位欠佳、经济实力不强、制度安排与政策上的差距、市场化程度较低;贵州省优势: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西南陆路交通的大通道;劣势:一是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快;二是投资仍然相对不足;云南省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对外交往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蕴藏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蕴藏丰富的矿产;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劣势:发展上自我设限;工业化进程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西藏自治区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劣势: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外向度低、人才匮乏、投资效率不高;陕西省优势:区位优势;能源资源丰富;科教实力较强;文物旅游资源等得天独厚;工业基础较好;文化资源多样;劣势:经济效益差、发展水平低、亏损严重、增长速度慢、产业结构水平低;甘肃省优势:丰富;较为丰富;潜力巨大;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广阔;价格低廉;劣势:恶劣;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过程中低效率;薄弱;青海省优势:独特的“冷凉性”气候,有丰富的土地草场资源、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的能源宝库、旅游资源也丰富;劣势:但高寒的自然环境与脆弱的生态条件,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较差的区位条件,对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巨大;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有农业、能源、旅游、内陆开放四个方面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劣势:观念陈旧,视野狭窄;环境险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口增长过速,劳动力素质低下;传统产业占主导,结构调整举步维艰;生态破坏严重,投资环境弱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新疆是瓜果之乡,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也是全国很重要的畜牧基地,新疆的丰富;劣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失业十分严重;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严峻;城市化水平较低;香港特别行政区优势:地理优势优越,第三产业很发达,属国际化的城市,自由贸易,资讯流通,竞争公平开放; “一国两制”政策;劣势:产业结构转型与相应的资源支撑不足、“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尚未找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的“支点”;澳门特别行政区优势:地理优势;人文文化优势;政治形象;制度优势;劣势:地域狭小,资源短缺,人口不多,内部市场有限,这就决定了澳门经济的对外依赖性;经济结构单一;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人才结构问题突出;国际规则利用程度偏低;台湾省优势:有优势;优势;电子行业优势;拥有传统较久;和服务业优势;以及相关的优势;劣势:代工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两岸关系问题;政局不稳定常使岛内经济环境受到波动;。

第一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第一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研 究 的 问题 就 可 以 试 图 用 最 少 个 数 的 不 可 测 的所
整体的竞争 力 , 即该产 业 以相 对其他 区域 产业 以更
收 稿 日期 : 0 7 9 7 2 0 —0 —0 力
基 金 项 目 : 苏 省 教育 厅 高 校 哲学 社 会 科 学研 究 项 目“ 源型 欠 发 达 地 区县 域 经 济 发展 战略 研 究 ”o SD 9o 1 江 资 (6J 7 o4 ) 作 者简 介 : 鑫 明 (9 5 )男 , 苏 泰 兴 人 , 苏 科 技 大 学副 教 授 , 冯 16一 , 江 江 主要 从 事 经 济 学研 究 。
维普资讯
第 8卷第 2期 江苏科技大学学 报( 会科 学版) 社 Vo・ No2 l8 ・ 20 0 8年 6月 Jun l f i g u Unv ri fS i c n cn lg ( oi c n eE io ) o ra o a s ies y o c ne a d Teh 。o y S ca S i c dt n jn t e l e i Jn 0 8 u ・2 0
维普资讯
6 O
江 苏 科技 大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2O O 8年
评价模型 。因子分 析法 的基 本思 想是 根 据相 关性 大小把变量 分组 , 得 同组 间 的变量 相 关性 较 高 , 使 不 同组之 间变量 的相 关性 较低 。每组 变 量代 表一 个基本结构 , 这个基 本 结构 称 为公共 因子 , 于所 对
文 章 编 号 :1 7 — 0 5 ( 0 8) 2 0 5 — 0 63 4320 0— 09 4
第一 产业竞争 力 比较研究

苏 南 、 中、 苏 苏北 地 区的实 证分 析

发挥比较优势 构筑竞争优势——加入WTO背景下江苏制造业的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构筑竞争优势——加入WTO背景下江苏制造业的发展
的扩 张 ; 消费结 构 的 升级 , 村 市场 的开拓 , 农 未来 预 期 的改善 以及 个人 信用 的发展 将 推动 潜 在 的消 费需 求 扩
张。 潜在 的投 资需求 和 消 费需求 的释放 将 是我 国制造 业持 续 发展 的基本 保证 。 外 , 另 由于 中国二 元 经济 结 构 和 中西部 经 济 的落后 , 得 中 国制造 业 的发 展 可 以长 期保 持着 劳 动力 无 限供 给 的局 面 , 而使 得 中 国在 经过 使 从 二 十二 年 的经 济高 速增 长之 后 ,劳 动力 的成 本并 没 有相 应 大 幅度 上 升 。劳动 力成 本 的相 对 低廉 在 相 当长 的
经济快速 、 持续增长 ; 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 ; 投资环境基础设施 良好 , 经过多年来政府的不断投人 , 能源 、 交通 运输 、 信等 部 门得 到 了长 足发 展 , 通 已经 能够 为制 造 业 提供 充分 的保 障 。中 国 国内 巨大 的潜 在市
场 需 求 , 拉 动 制造 业发 展 的主 要动 力 。城 市化 进 程 的加快 , 公 有 制经 济 的更 大发 展 提供 了潜 在 投 资需 求 是 非
规 律 的发 展 战略 , 构筑 更 加有 力 的竞 争 优势 , 得 至关 重要 。 显
全 球制 造 业 生产 已呈现 转移 效 应 。在 全球 化 、 息化 的 背景 下 , 信 世界 制 造业 的生 产方 式发 生 了根 本性 的
变革 , 原有 的将 生 产各 个 阶段 集 中在 一 个公 司 内 的纵 向一 体化 格 局正 在 被打 破 。信 息 技术 的发展 , 为制 造业 的全球 采 购 和组 织 “ 虚似 化 ” 提供 了技术 支 持 。为 了最大 程度 地 降低 成 本 , 国公 司越 来越 趋 向于使 用快 捷 、 跨 方便 的互联 网系 统在 全球 范 围 内采 购零 部件 。另外 , 制造 业 利润 递 减 、 务业 利 润 不断 递增 的趋 势 , 服 促使 越 来 越 多 的制 造 业 公 司 将 企业 的 战略 中心从 产 品制 造 转 移 至 客户 服 务 的环 节 ,将 传统 的制 造 环 节 转 移或 外 包 。外 商直 接 投 资 的行业 分 布 可 以间接 地 反 映这 种生 产 的转 移状 况 , 据联 合 国贸发 会议 提 供 的数 据 ,9 7 根 19

基于比较优势 构筑竞争优势—WTO背景下江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探讨

基于比较优势    构筑竞争优势—WTO背景下江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探讨

全 决 定 于 企 业 转 向政 府 行 政 效 率 和 能 力 的 竞 争 。在
WT O规 则有 关 中 国 的 2 3个 协 议 中有 2 1项 涉及 到 政
是 在 空 间 状 态 上 , 场 竞 争 由局 部 的 、 完 整 市 不
的 竞 争 向 全 方 位 和 国 际 国 内 市 场 一 体 化 的 竞 争 拓
更 多 的 外 资 企 业 进 入 国 内市 场 , 并 享 受 与 内 资 企 业
的 同等 待 遇 。 这 必 然 加 大 国 际 国 内 两 个 市 场 的 竞 争
程度 。
同 的 比较 优 势 , 能 通 过 贸 易 获 得 比较 利 益 。 并 比较 优
二 是 在 方 式 和 层 次 上 ,市 场 竞 争 由单 体 企 业 和
市 场 的 开 放 , 以 及 对 所 有 WT 成 员 的 开 放 , 将 有 O
二 ,比较 优势 的 定 量 测 度 与 分 布 特 征
大 卫 ・ 嘉 图 在 发 展 亚 当 ・ 密 绝 对 优 势 理 论 李 斯 的基 础 上 指 出每 个 国 家 都 会 有 基 于 生 产 相 对 成 本 不
维普资讯
M0DE RN C0N0MI ES ARC E C R E H
基 于 比较优 势
— —
构筑竞争优 势
宁 裴郁 春 彭 小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T 背 景 下 江 苏 提 升综 合 竞 争力 的 探讨 O
汤 以伦 刘兴远 钱
内容 提 要 :在 我 国加 入 WT 背 景 下 , 苏 只 有 选 择 “ 足 比较 优 势 、 造 竞 争 优 势 、 升 综 合 竞 争 力 ” O 江 立 创 提 的 积 极 应 对 战 略 。 能 在 新 一 轮 竞 争 中 掌 握 主 动 、 先 发 展 。 高技 术 转换 能 力 是 提 升 竞 争 力 的 主 旨 , 高 企 业 方 率 提 提 竞 争 力 是 提 升 整 体 竞 争 力 的 核 心 ,并 通 过 结 构 调 整 和 环 境 优 化 ,最 大 限度 地 将 江 苏 现 实优 势 转 化 为 竞 争 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试析江苏经济的竞争力及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打破国家、省际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要掌握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既取决于比较优势的挖掘与培育,也取决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地区竞争力理论依据和基本内涵自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主题,对此经济学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均有阐述。

亚当斯密曾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也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其后又出现解释“要素禀赋理论”等的H—O理论,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首次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地区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可综合概括为:一个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人文自然条件下,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可以调度的资源,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比其他竞争对手生产出更多财富的竞争能力。

二、江苏经济竞争力的基本评估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它随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原有的优势有可能成为劣势,原有的劣势也有可能转化成优势。

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认清并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在比较优势方面,江苏除有着与全国一样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供给充足和市场规模庞大以及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体系外,更有自身鲜明的个性。

(一)江苏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优势江苏经济多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1978-2001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比全国平均增速快3个百分点。

2002年全省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700美元。

各项衡量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均列全国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居第2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第4位、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2位、出口总额居第2位、外商直接投资居第2位。

200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法人单位万个,比1996年增长%,其中企业法人单位万个,增长%。

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迈向高级化和合理化。

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信息技术等一些高增长行业成长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1978年的∶∶转变为2001年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在三次产业各类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构成由1996年的∶∶转变为∶∶;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在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单位数和吸纳劳动力也不断增加;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小型化、分散化状况有所改观,2001年末全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比重达%;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在50—1000万元的企业占%。

(二)江苏与鲁、浙、粤三省比较优势对比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以各地区各产业活动规模的增加值为基础数据,加工生成各区域产业的相对份额指标值,即区位商值(注1),据以反映各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识别地区比较优势的目的。

区位商值减1则表示某地区某行业的出口份额/该地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份额,定义为贸易比率,正值反映出口比率,负值表示进口比率。

贸易比率可更为直观地反映各行业参与区际贸易的竞争能力,比率较高,表示优势地区凭借着较强的竞争力对外提供本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下面以此来计算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四省的贸易比率并试作相关比较。

1.静态比较2001年,江苏与山东、浙江、广东,特别是与后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和。

四省比较优势中都是服务业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工业领域,而农业方面四省均处劣势地位。

若从行业优势区位看,各省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又略见差异:山东、浙江、广东分别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而江苏产业的比较优势却不很突出,产业中农业和工业分别次于山东、浙江而居次席,在服务业甚至处于较明显的比较劣势,仅居山东之前。

2.动态比较从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向看,2001年与1995年相比,四省农业和工业的比较优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均明显增强。

江苏服务业在“九五”时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迅速,1996-2001年增加值年均增速为%,高出同期经济增速个百分点,实现了从1995年比较劣势()到2001年比较优势()的大幅跨越。

与1995年相比,2001年江苏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个和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升个百分点;农业和工业的贸易比率分别下降个和个百分点,服务业的贸易比率提升个百分点。

与先进省份相比,江苏服务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幅度分别低于广东、浙江个和个百分点,广东服务业比较优势由1995年逊于山东、浙江而跃居四省之首,发展速度较快。

(三)国际竞争力比较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所涉及的九大类产业和产品,运用TC指数法(注2)计算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江苏初级产品TC指数小于零、且趋于下降,而工业制成品TC指数大于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制造业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从贸易结构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0类(食品及活动物)、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8类(杂项制品)商品,TC指数均大于零,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其中,在食品产业(如肉制品、谷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杂项制品产业(如家具、照明设备、服装、鞋类)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如服装及衣着附件的TC指数达,基本是净出口,且出口额达亿美元,位居商品出口额的首位,占货物出口总额%;但杂项制品产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正趋于减弱。

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基本上属于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TC指数小于或接近于零,化工产业(如化学品、医药品、肥料)呈下降趋势,机械及运输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则一直较低,初具可实现比较优势。

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商品基本上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除1类外其他三类的指数均小于零且呈不具比较优势,其中原材料的比较优势指数最低,且呈下降之势。

可见,江苏现行的出口结构和比较优势格局仍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大多数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不发达,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明显的比较劣势地位。

三、提升江苏经济竞争力要素分析比较优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竞争优势,还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环境加以转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求得竞争胜券。

竞争优势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真正竞争力。

(一)影响因素分析参照IMD关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江苏竞争力提升的基本要素如下。

一是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江苏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大大降低,但比重仍然偏高。

2001年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仍为最大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和%。

“九五”时期江苏将电子、机械、石化、汽车四个行业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至今尚未形成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其2001年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比广东电子、电气机械两大行业的贡献率还低个百分点。

企业组织结构仍呈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前十位、前五十位、前一百位企业产值占总计的比重分别比广东低3个、个和个百分点;产值比重位列前位的十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比广东低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低于浙江、广东个和个百分点,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处明显劣势。

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整个社会经济赖以开展和进行的一系列设施及服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江苏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国前沿。

1996—2001年,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年增长%,高出同期GDP增速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提高到2001年的%,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

2001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1386公里,居全国第四,密度居第一;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2033万门,移动电话用户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万户,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成倍增长;电话普及率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1999年,全国基础设施指数(综合能源、通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排序中,江苏居全国第2,广东、浙江、山东分别排第1、8、4位。

三是金融资产:一国金融体系规模和效率的高低成为推动或抑制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1996—2001年,全省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低于同期GDP增速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1995年的%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2001年末,江苏在沪、深股市上市股票的市价总值相当于当年GDP的%,考虑到上市公司股份仅有三分之一可以流通,流通市值不足GDP的10%,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水平明显偏低;同时,亿元的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相对于417亿元的累计筹集社会资金,显示股市潜在的资金供给十分充足,证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完善、多层次服务的金融体系。

四是经济体制:一国经济过程的效率及资源转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效率。

江苏是全国较早涉足市场经济改革的省份,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中受益较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仍是差距的焦点。

广东、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达%和47%,高出江苏个和个百分点。

江苏“私”、“个”经济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不如浙江和广东,2001年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低于浙江10个百分点以上。

基普资料显示,江苏国有及控股企业仍呈“面广量大”地分布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在88个行业大类中,国有及控股企业涉及87个行业大类,其中第三产业占到%;2001年末在各类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比重最高,占%,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比重同样偏高,如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餐饮业%,等等。

五是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为各国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江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6—2001年,江苏进出口总额年增长%,高出GDP实际年增速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的GDP增长弹性平均达,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2001年江苏外贸依存度达%,比1995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