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电影史该如何讲述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谢晋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谢晋人物事迹介绍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其中谢晋获得了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谢晋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
1923年谢晋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上世纪30年代跟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就学,并在此期间将对戏曲的痴迷转向电影,随后他为求学电影,不断辗转。
1954年,谢晋首次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这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为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改革开放后,谢晋导演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1979年,谢晋执导的战争儿童电影《啊!摇篮》上映,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此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大批优秀影片,更是为他赢得众多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谢晋可谓当之无愧。
“谢导拍戏总是身体力行,看仰角镜头,他就和摄影师一起趴在地上;看俯拍镜头,他就亲自登高爬梯。
”在谢晋弟子、执导儿童片《泉水叮咚》享誉海内外的石晓华眼中,谢晋的电影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将最关乎群众痛痒的内容和题材通过电影的审美语言艺术化地表现,“他对艺术的要求很高,一个电影从开拍起,对剧本、对角色的讨论始终都在跟进,他觉得如果一个剧本没有五个地方打动你,没有闪光的东西,就站不住脚。
和光同尘:谢晋作为中国电影的历史“中间物”

和光同尘:谢晋作为中国电影的历史“中间物”
袁道武
【期刊名称】《未来传播》
【年(卷),期】2022(29)4
【摘要】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谢晋具有执旗手式的存在意义。
学界此前对谢晋的研究主要偏重新中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史的视阈,但这种思路往往
忽略了谢晋作为创作主体自身的复杂性。
学界对谢晋的研究也应当关注历史文化语境的迭变对谢晋艺术风格的生成与形塑,以及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出身旧学的谢晋
如何在进步和局限的双重属性中黏合主流与大众之间的罅隙,他对中国电影的承续
意义使其具有了中国电影历史“中间物”的意义。
【总页数】7页(P111-117)
【作者】袁道武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1
【相关文献】
1."中间物":历史与价值之间--鲁迅"中间物"思想研究的考察
2.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写在《写在〈坟〉后面》后面
3.未完成的“历史的中间物”──对鲁迅思想历史特征的新思考
4.历史中间物:以石评梅为中心的考察
5.作为历史的中间物——重读《离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典重温:谢晋反思三部曲之《天云山传奇》

经典重温:谢晋反思三部曲之《天云⼭传奇》⼋零年代的谢晋电影中,有⼀个著名的三部曲系列:《牧马⼈》 《芙蓉镇》《天云⼭传奇》,部部经典之作,都看过很多遍。
记得那时,每上映⼀部谢晋电影,都轰动⼀时,很快成为街头巷尾,⼤家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在这三部影⽚中,《天云⼭传奇》是最让我感动的⼀部,每次看都哭得稀⾥哗啦...尤其影⽚⼀开始风雪飘摇的⼭坡上,⼥主⼈公推着⼩⽊车护送男主⼈公罗群... 风雪夜归⼈的场景!配上感⼈肺腑的⽚头曲,朱逢博,靳⼩才如泣如诉的演唱,感⼈肺腑:⼭路弯弯,风雪漫漫莫道路途多艰难知⼰相逢⼼相连......该⽚讲述的是那个年代很有典型意义的⼀个故事:胸怀⼤志、年轻能⼲的考察队政委罗群被打成右派分⼦,罗群的未婚妻宋薇与罗群⼀⼑两断。
宋薇的同学冯晴岚,在罗群垂危的关键时刻伸出温暖之⼿热烈拥抱罗群。
两⼈⼆⼗年相濡以沫,共度患难,并坚持不懈研究探索天云⼭的开发之路。
当罗群冤案平反后,冯晴岚操劳过度含笑去世。
...影⽚由⽯维坚,王馥荔,施建岚,仲星⽕,洪学敏,⽜犇等主演。
对著名演员王馥荔在⽚中的表演印象特别深。
年轻时代的青春活泼,浪漫多情...中年时期的忧郁沉闷,郁郁寡欢...演绎得特别到位。
还有两位男⼥主⼈公罗群和冯晴岚,在含冤受困的岁⽉,⼀个靠是赶车维⽣的⽼右派,⼀个是有病在⾝的⼩学教员。
可是他们⾝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不到,百折不饶的⼈格魅⼒,真是让⼈肃然起敬,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谢晋真可谓导演⾏业中的⼤师级⼈物。
其作品曾先后六次获得⾦鸡百花奖,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个奇迹,其著名的作品有:⼥篮五号,红⾊娘⼦军,牧马⼈,⾼⼭下的花环等30多部电影。
真是⼀笔宝贵的电影易艺术的财富。
谢晋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方式分析——以影片《芙蓉镇》为例

2.3大团圆结局模式 道德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要素,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劝善惩恶的道德规训作 用。受传统伦理道德因素的影响,中国历来的文艺作 品,如小说和戏剧,在人物安排上往往分为鲜明的善 恶对立的双方,在结局安排上则表现为好人在经历磨 难后终于获得善报而坏人最终受到惩罚的大团圆结 局。在这种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下 ,中 国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也形成了善恶有报的大团圆 结局模式。在“家族本位”以及“家国同构”的传统 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家”的意义, 家庭和睦、家庭团圆向来是中国人内心的期盼和追求,
在谢晋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中,善恶的二元对 立已成为一种固有的模式,作为补偿,好人最终会拥 有一个圆满的家庭;作为惩罚,坏人则无法得到家庭 的温暖。谢晋以家庭的圆满与否作为对人物奖励或惩 戒的标准,具有震慑人心的意义,从而完成了观众心 目中对道德的想象。谢晋在他新时期的电影《芙蓉镇》 中,就对这种道德的补偿与惩罚进行了明晰的展现。 胡玉音和秦书田作为善的一方,在经历了种种不公与 磨难之后,最终回归平静幸福的生活,一家人得以团 圆。在这里,道德以给胡玉音和秦书田一个温暖家庭 的形式对遭受苦难的他们进行了补偿。而李国香和王 秋赦作为恶的一方,因为“横行霸道”,均没有一个 完满的家庭,王秋赦最终还以疯癫结局 。在这里,道 德以让两人家庭缺失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惩罚 。总的来 说,影片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达到了劝善惩恶的目的 , 使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慰藉。
冯晴岚对孤苦的罗群的关怀和照顾、李秀芝对穷困的 许灵均的不离不弃、胡玉音和“五类分子”秦书田的 相濡以沫等细节中。
用经典点亮的艺术人生——谈中国电影人谢晋

用经典点亮的艺术人生——谈中国电影人谢晋
张明华; 王华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2008年10月18日凌晨,中国著名导演谢晋逝世,享年85岁。
对于任何一个喜欢电影、关注电影的人来说,谢晋的离去,不仅仅是生与死的割舍,更是永久的缅怀和仰望。
谢晋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电影时代的梦想和真实。
已成历史的是50年的光辉里程,而历史带不去的是谢晋及其电影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启示和忠诚。
谢晋,浙江上虞人,师从曹禺、洪深、黄佐临等戏剧大师。
他于1947年至1948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
【总页数】1页(P49)
【作者】张明华; 王华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点亮孩子们经典阅读之灯——谈少儿图书馆对中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指导 [J], 张艳玲
2.皈依经典的追梦人——中国电影人谢晋晚期作品失宠原因探析 [J], 张明华
3.用经典点亮的艺术人生——谈中国电影人谢晋 [J], 张明华;王华
4.濡染经典诗文点亮语文教学——摭谈经典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 郁玲
5.品名家经典,谈艺术人生——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整体教学设计 [J], 马欢;邱贵霞;徐一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艺术事业献身的杰出人物纪念谢晋

为艺术事业献身的杰出人物纪念谢晋谢晋先生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编剧,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不仅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致力于对青年电影人的培养和推广中国电影文化。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电影人得到了宝贵的指导和机会,为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晋先生生于1938年,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之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导演。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个题材,从红色经典题材的《智取威虎山》到文艺复兴题材的《封神榜》,每一部作品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电影艺术的热爱。
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谢晋先生不仅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和社会影响力。
他善于将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创造出了众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他的电影风格独特,剧情感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谢晋先生在电影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作品上,更体现在对年轻电影人的影响和培养上。
他一直致力于为年轻导演提供机会和平台,培养新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他发现并培养了众多电影新贵,给予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这些年轻导演在他的指导下茁壮成长,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除了在电影创作上的成就,谢晋先生还一直关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他多次参加国际影展、主持讲座,并为其他国家的电影节策划中国电影展映。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形象,为中国电影事业树立了崭新的标杆。
作为为艺术事业献身的杰出人物,谢晋先生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篇章。
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界,也深刻地感染着更多的年轻电影人。
谢晋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将在中国电影史上永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的是,他为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谢晋先生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坚持艺术追求,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继续贡献力量。
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导演谢晋——我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三部电影

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导演
——我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 、 《芙蓉镇》三部电影
◆何世鸿
这个根本特征,整个注意力集中于如何 更好地、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生活场 景,如何更加深刻地展示命运和他们的 独特性格。 《 天云山 传奇》 中冯晴 岚这个 艺 术形象,将永久在我们的银幕上闪耀 着她的光彩。在我们的银幕上,曾经 创造过无数个伟大的妇女形象,和她 们相比,冯晴岚只是个很普通、很平 凡的人,她既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 没有什么惊人的事业,她只是默默无 闻地生活和工作着。但是她那内在的 力量,她那真诚、善良、坚韧、无私 的性格却更深刻地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当然,也有人被冯晴岚身上散发着的 光芒惊呆了。他们疑问:这可能吗? 把自己的命运和一个被打入社会底层 的右派分子、反革命结合在一起,究 竟是为了什么。尤其是在那左倾思潮 充塞于天宇之间、动辄要把人打入地 狱之门的气氛重压下的年代,会有这 样的傻子吗?影片中最经典、最感人 的段落,莫过于被发配到农村劳动的 冯晴岚,在漫天风雪中孤身拉着患重 病的罗群的大车,行驶在山路上。这 个场景被无数次地播映,无数次地感 动。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过很多 伟 大的 女性,赴汤 蹈火,不 怕坐 牢, 不怕杀头,和他们所爱的人共赴革命。
W 文化 视点
EN H UA S HI DIAN
谢
视野。
晋, 浙江上虞人, (1923- 2008) , 1941 年入 江安国立戏剧 专科 学校 学习。1948 年毕 业于 南
合的故事。但这段故事,在我们生活中 绝非奇迹,而是许多人曾经经历和遭遇 过;我们的人民就曾经在这样湍急的涡 流中挣扎、浮沉。看这段故事,我们好 像回到那风风雨雨的日子一样真切。它 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传奇。正因为这样, 小说作者虽然在结构布局上运用回忆、 插叙,使其曲折多姿,充满悬念,富于 戏剧性,但却绝无故作惊奇之笔。作者 紧紧抓住他要写的是一段生活中的传奇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 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姜文的电影不仅个体的命运,还深入剖析了人性和社会现象。他的作品常常通 过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矛盾冲突,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他 也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现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揭示了社会现象背 后的深层次原因。
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是相辅相成的。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布局和独特的 视角与符号化影像为他的故事注入了生命力,使得他的电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 涵和艺术价值。他的黑色幽默和讽刺风格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使得他的电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女性叙述人
传统电影中,叙述人的角色常常由男性担任,女性角色则常常被塑造为被动的、 依赖的或者是次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女性对自身权益的争 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电影叙事中担任叙述人的角色。
女性叙述人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改变了我们对电影 叙事的理解。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不同于男性的世界 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电影《她》(2013)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性叙 述人,通过她的视角,带我们进入了赛博格的世界,一个充满科技、孤独和爱 的世界。
三、结论
总的来说,女性叙述人和女性意识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她们不仅 丰富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通过她们的参与和表 达,电影也得以更深入地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 电影在叙事中和提升女性的角色与声音,以实现更全面、多元且平衡的表达。
参考内容三
姜文以其独特的叙事形式与风格为中国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引发 了观众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启发了其他电影创作者对电影艺术的 探索和创新。可以预见的是,姜文电影将继续影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并成为 电影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晋:电影史该如何讲述谢晋,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异常激烈的否定之后,肯定谢晋电影的声音渐渐成为主流。
然而,在什么层面上对谢晋电影加以肯定,作为电影史如何讲述谢晋电影的问题,似乎仍然有讨论的必要。
一、“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用于史上是否恰当这一判定是汪晖发表于《电影艺术》1990年第2期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但却作为对谢晋电影的评价出现在电影史中①,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
既然人们承认谢晋“文革”后的电影具有人道主义追求的明确特征,那么所提及的“政治”、“道德”和谢晋的人道主义表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谢晋电影中是将“道德”与“政治”(或“主流政治话语”)相互置换,抑或是道德成为与某种政治相抗衡的力量?如果是从汪晖原文的意义来使用“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显然属于前者,并且重点是放在“秘密”的揭示上——即最终合于“政治”。
如此一来,人道主义的表达依据便成了问题。
如果说谢晋电影中的“道德”是与那种非人性的政治相抗衡的力量,那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对谢晋电影的历史评价问题,难以逾越的正是“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生成的文化语境。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语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当时知识界的主流思想所左右,并成了中国电影和文化发展到今日的因由之一部分。
艺术是在对历史和社会现实基础上的表达,抑或是虚化历史现实背景、偏重超然现实之外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最终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样,对电影的文化评价以何种标准尺度来进行,结论自然也会花样繁多,难免会出现与文本南辕北辙的问题。
余英时写于1988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一文中,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十年间的知识界主流作了这样的描述:“西方文化主流中的民主、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观念再度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心价值。
全面谴责中国文化传统和全面拥抱西方现代文化似乎是当前的思想主调,这是不难理解的。
”②这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民主、自由等观念,是否与中国文化处于完全排斥的状态,是否在完全清除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才能得以进行。
而对谢晋的批评恰好建立在预设的否定前提上,亦如余英时对当时大陆知识界的判断,即重新回到五四否定传统文化的原点,谢晋电影则被当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大者,不幸被卷入一个时间段的文化否定漩涡之中。
在对谢晋电影提出强烈批评的文章中,呈现着一组明确的二元对立项:传统伦理——现代意识,情感扩张主义、煽情、陈旧美学、宗教传播——主体独立意识、现代反思性人格和科学理性主义③;认同传统(伦理、政治)——批评传统(伦理、政治)④。
在这组二元对立项中,中国文化传统属于前者,谢晋和他的电影亦属此列。
而后者对前者的批评,采取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绝对态度,甚至是以一种贴标签的方式风卷残云般地进行着。
问题在于,谢晋电影,尤其是在经历了中国社会巨大政治动荡之后导演的“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是否真的缺乏主体独立意识、现代反思人格和科学理性主义?这些概念该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是以一种自外的理论描述、借他者范本强求合一式的发问,还是从电影文本以及谢晋本人对既往一段历史的反思中去考量?如果是从后者展开思考,谢晋的三部影片恰好是主体独立意识、反思人格和科学理性精神的表达。
所不同的是,谢晋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反思通过残酷的政治动荡时期落难者和普通人的生活加以表达,批评者们使用的却是国外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话语,话语在书面形式上具有不同一般的新颖和气势,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因而也更具有震撼性。
经过时间的沉淀,“二元对立”的倾向更多可以见出是在表明论者的某种知识分子立场和态度,但对谢晋的个人思想和一种成熟的中国电影形态却给予了巨大的扭曲。
朱大可的文章把谢晋电影里的家庭比喻为“中世纪的小康之家”,并围绕家庭建构起一个幸福/惩罚的模式,李奕明的文章又将这一模式上升为性别/政治的层面,根据福柯的性别/政治理论,认为谢晋是采用结构配置的方法:“谢晋在对影片的历史表象进行角色分配的时候,是把女人分配给性,而把男人分配给政治”⑤。
在这个性别/政治的结构框架中,女人又被称为地母,使男性的政治得以生命力旺盛,而男性政治和他旺盛的生命力为何必须否定?原因概始于:“只要社会政治权威话语中提出一种意识形态的想象性关系,谢晋的影片就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故事。
”这样,“男性—政治—社会政治权威话语”的结构和所指关系就成为了对谢晋电影的一种解读。
汪晖的《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一文,将朱大可文章中的传统伦理和现代意识的对立加以理论化,并点明其背后的政治关系,完成了对谢晋电影“道德—政治”的结构描述,其中传统道德和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建构是“命令—服从”的模式。
如果可以将此文和李奕明一文对照解读,谢晋显然处于“服从”的位置,自然,谢晋“传播”的道德是一种“服从”的道德。
上述文章理论概括的高度以及理论资源的现代意识是明显的,其文化纠正的意图亦同样明确,但是,至少有两点在今天看来是明显成问题的,其一是对传统道德的窄化和根本否定,其二是将谢晋“文革”三部曲的社会话题完全淹没于政治话题,而对电影所表现出的“双声复调”现象未给与充分的关注。
上述观点之所以有重新讨论的必要,是因为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在几经辗转之后,竟然被作为无需再证的定论进入史书,而且被今日的学子不经意间流利地再表达出来。
如发表于《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从〈芙蓉镇〉看谢晋电影的“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该文出自一位年轻硕士生之手),一方面对谢晋褒奖有加,一方面引用的主要资料却重复了朱大可和汪晖等人当初批评谢晋的主要论点:“美国学者尼克·布朗将谢晋的影片称为…政治情节剧‟,…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发现了谢晋电影如何将政治主题置换为道德主题、将历史悲剧置换为叙事正剧的秘密。
‟”上述引文出自《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一书,这样的写法似乎在肯定“政治—伦理情节剧”的模式,但是不问原委的作法却使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被轻易遮蔽掉了,进而转换成了令“三方”满意且游刃有余的叙述技巧、策略问题。
二、谢晋的人道主义根基在哪里?谢晋在他的“文革三部曲”以及后来的《清凉寺的钟声》、《启明星》等影片中,都延续着对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人性善良的刻画,这是他影片感人至深的重要根源。
在当时的批评者眼里,谢晋的人道主义不符合于启蒙标准,甚至进行了直接的否认。
汪晖文章提到了他所认同的“启蒙主义”的人道主义标准:“而在五四时代、在西方启蒙学者那里,人性、人道主义正是向一切奴化道德、奴化伦理及其制度化的形式挑战的号角。
”⑥汪晖等批评者的文章是对谢晋的人道主义予以否认的,并将其归结于“奴化道德”之列。
李奕明的文章对谢晋的人道主义否定更为激烈:“而那种置中国政治的核心本质于不顾,片面地认为谢晋的影片就是…人的启蒙、人的觉醒、人道主义、人性复归‟的主题大联唱的浅薄之见,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⑦这些批评性文章对谢晋电影人道主义的解构,使谢晋对历史的反思,以及他所发掘的普通人的人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意义,尤其是在与各种非人性的高压下的抗争价值完全被淹没掉了。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历史中追问人性、发现人性,使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了难以替代的位置。
谢晋在《天云山传奇》导演阐述中曾提到苏联电影《雁南飞》,这部影片恰好也是一部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毁灭和人性的重新复苏的主题,两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都是人类在面临巨大灾难的时候,无论是战争还是残酷的政治斗争,人类的善良天性始终顽强地存在并成为人生的信仰,正是由于这一信仰的存在,人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去抵御人类的堕落与邪恶。
这或许是谢晋电影观念中所受到的前苏联电影影响的一种表现,但却是在中国的独特历史发展中,依靠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所进行的电影书写,置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无疑会显现出特有的文化精神价值。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电影史是否应该作出更深一层的评估?作为记忆的经验,在世界级电影大师那里是电影构成的基础,如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中的个人记忆构成其特有的雕刻时光方式。
而谢晋电影同样留有个人记忆的痕迹,同时,他的个人记忆又和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形成很大的交集,这应该是谢晋电影拥有巨大观众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该说,谢晋的“文革三部曲”即受益于原著,同时也从切身经历的记忆中与其呼应,因而建构起自己的艺术世界。
在拍摄《天云山传奇》时,谢晋即把自己的个人的亲身体验投入到电影角色中,“在这些角色里,体现着我的各种感情:有爱,有憎,也有同情。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的确见过类似冯晴岚这样的女性,她们的高尚品质及美好情操,对我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它使我非要把这个形象塑造好不可,她是我们国家人民精神的火光,我希望这种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尽量多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
这样的人多了,我们整个国家的风气会逐渐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会逐渐改变,我们的国家就会更有希望。
”⑧在这些创作感言中,也浸润着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把高尚的精神传递给观众。
这种高尚的精神可能是社会所匮乏的,但又确实蕴含在一个社会普通人的内心,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应该说是不可或缺的。
谢晋本人所亲身经历的那段历史的残酷性,不亚于一场战争在人们心灵留下的创伤记忆,他的反思集中到了残酷的环境中所闪现出的人性光彩,并且获得了观众广泛热情的回应,是否也昭示着世道人心所向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点尤其值得研究者思考。
谢晋在他的“文革三部曲”的后两部作品里,有意识地强调了“好人”标准,对人性善良作出了最为民间化的诠释。
在《牧马人》里,这些普通人是辽阔草原上的汉人牧民,谢晋把这些普通人判断的价值标准通过李秀芝说了出来:郭大叔说你是好人。
在这里,把人分类为好人和坏人真是再古老、质朴不过的标准了,它足以消解“阶级论”和其他一切划分人类等级的尺度,即使在市场经济时代,依然可以成为普通人的最基本人性标准,用以抗衡金钱、物质等带来的等级压迫,成为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
《芙蓉镇》里的古燕山、桂桂无疑是好人,满庚嫂同样也是好人,虽然由于她的怯懦导致胡玉音家破人亡还被打成“新富农分子”。
而坏人并不因为属于哪个阶级,如许灵均的父亲,也不因为属于哪个党派,如牧场的基层领导,而是指充满野心欲望、不择手段坑害别人的李国香之辈。
这也显出了古老标准的智慧,并且成为超越“阶级论”的一系列形象表达。
有意思的是,在谢晋后来的几部电影中,如《最后的贵族》(1988)、《清凉寺钟声》(1990)、《启明星》(1991)、《老人与狗》(1993)、《女儿谷》(1995),政治和社会背景有意被虚化掉了,但人性的主题却依旧执著地表现出来。
谢晋似乎在以自己的作品证明,人性善良的主题才是自己真正关注的核心,而且可以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里给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