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合集下载

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认知语境研究

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认知语境研究



认知语境概念及 其功 能
马林 诺 夫斯 基在 12 9 3年提 出语 境 这 一概 念 时 把 它分 为文 化语 境 和情 景 语境 。但 是 , 由于 语 境 因
总体认知语境是 由他 的认知能力 和其所处 的物理 环境所决定 的…。熊学亮在论及认 知语境时 曾指
图式等的激活并进行推理, 语用者对语言的信息超 还没有一个统一 的权威界 定和分类标准 。由于 当 载部分进行推导 时, 不一定完全依赖具体 的语境 , 代认 知 心理 学 的发展 对语 言 学 产 生 的影 响 , 在语 用 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把有关 的具体语境 内在化、 认 学研究中, 越来越重视认知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地 知化 了 。因此 , J 当具体 场合不明确时 , 用者可 语 位 。语用 学实 际上 是一 门语境 学 , 来研 究 语 言 的 用 自觉 或不 自觉 地 运用 知识 进 行 推导 , 而这 种 知 识推 显性内容( 语言信息 ) 和隐性 内容 ( 言含义 ) 语 是如 导所 依赖 的主要 是认 知语境 。 何 通过 语境 发 生关 系 的 。当前 , 者们 对 语 境 的研 学 在认 知 学 者 看 来 , 知 是 人 类 理 智 的思 维 过 认 究视角 已经从静态分析转 向了动态维度 的认 知语 程 ,同时它也 是 能动地 认 识世界 的一 个过 程 。认知 用研 究 , 显 出认 知语 境 因素 在 言语 交 际 中所 具有 凸 和感情 、 动机、 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 , 被看作是心 的重要 意义 。认 知语 用 学 的研 究 表 明 , 知 因素对 认 理活动 的一部分。赵艳芳指出, 人的认知也可分为 于辅助语言交际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 , 而并不总是 两部分 : 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 , 形成表象和意象、 概 具体场合 因素的作用 。S e e 和 Wio pr r b l n的关联理 s 念、 范畴的过程 和对 事物关系进行分析 、 判断和推 论把交际双方共享 的认知环境 当作交 际成功 的保 理 的过 程 【 。 由于 人 的知 识 结 构 是 对 外 部世 界 的 3 J 证 。他们 认为 , 知语 境是 人 们 所 明 白的 一 系列 能 认 结构化 , 即概括或抽象化 的结果 , 因此 , 大脑可 以把 感知并推断 的事实或假设构 成的集合。一个 人 的 具体场合及个 中常用或常 出现 的语 言使 用特征结

浅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浅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浅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作者:刘恋来源:《商情》2009年第16期[摘要]随着人类对认知领域的探索不断加深,我们发现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同我们日常思维密不可分的。

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中我们必须通过已知的具体概念来隐喻抽象的事物。

时间是抽象的,对时间的认知不同于其他可感可知的事物,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认知和描述时间。

在汉语言中,我们常常把时间隐喻为空间、金钱以及实体,时间的概念便形象起来。

[关键词]时间隐喻认知思维隐喻性一、引论读过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人应该知道,其中提到了隐喻的概念。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和探索。

说到隐喻,人们一般都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来看待,只属于诗歌,仅限于表达感情。

然而,当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慢慢深入渗透到认知领域的时候,隐喻便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同日常思维以及事物认知密不可分。

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在使用隐喻,尤其是在时间的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上。

本文的重点也是在时间的隐喻上,在本文中,笔者把视角对准汉语言时间隐喻,从母语出发来探讨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对时间的隐喻。

由于时间的非实体性和抽象性,对于时间的认知、思维以及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性的,因此不使用隐喻就很难表征时间。

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台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基本的范畴,我们经常从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去认识其他抽象事物。

较时间而言,空间是一个较具体的概念,而时间则较为抽象。

时间是抽象的,我们只有借助隐喻才能将一个已知的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的待认知的概念。

将时间隐喻为空间、金钱以及种种实体,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利用了思维本身的隐喻性,而将抽象化为具体,用具体来认知抽象。

二、汉语里的时间隐喻1.用空间隐喻时间——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视觉系统能感知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能力。

而时间则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很难把握。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汉语是一门富含隐喻的语言,隐喻是指用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中“打破沙锅”是实义词语,而“问到底”则是一个隐喻。

在汉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下面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构成机制隐喻由两个成分构成,即隐喻源和隐喻目标。

隐喻源通常是一个比喻领域或主题,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使得人们能够将其与隐喻目标(通常是现实中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中,“打破沙锅”就是隐喻源,它比喻了一种强烈的、不留余地的解决方式;而“问到底”则是隐喻目标,它表达了这种解决方式的结果。

二、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选择性注意读者在阅读中会对注意的信息进行选择,隐喻源往往是需要主动选择的信息。

例如,当读者阅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如果没有将“打破沙锅”作为比喻源来注意,就无法理解隐喻。

2. 配置性加工读者需要将隐喻源和隐喻目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新意的表达。

这个过程又被称为“隐喻转喻机制”。

例如,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隐喻中,读者需要将“打破沙锅”与“问到底”连接起来,进而把“问到底”解释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隐喻的影响因素隐喻理解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读者的认知水平、阅读背景、语言能力等。

尤其是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读者,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一个专业领域的语言时,由于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特定的隐喻,其理解效果可能会优于普通读者。

四、对隐喻理解的启示隐喻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映射,任何一个阅读者对于同一句话的隐喻理解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理解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语言表达者需要在使用隐喻时,要考虑受众的差异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对隐喻源的选择性关注,以更好地完成隐喻的认知加工。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作者:邹海霞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隐喻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联,,隐喻能反映语言和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时间隐喻表现出大致的相似性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

关键词:时间;概念隐喻;认知;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8-021.引言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

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是有差异的,本文试图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时间在概念系统和语言层面上的类同和差异。

2.英汉语言中的时间概念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指出,我们之所以在语言表述中使用隐喻手法,是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有系统地联结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隐喻表达来研究隐喻概念表征的性质和特点。

如在对时间的隐喻表述上,我们之所以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珍宝"、"时间是有限资源"、"时间是贵重物品"等隐喻表达,是因为它们都基于"时间是有价物"这一隐喻概念。

3.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的策略上的相似性,许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汉语和英语里有很多时间隐喻就是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

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 , "时间是实体",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概念。

3.1 时间是金钱。

将时间比做金钱或一种有限资源或有价商品,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以后,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学 术 论 坛24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 传统的隐喻研究西方自古有研究隐喻的传统,分别是从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这三个层面进行。

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根据一种类比和相似的原则,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

后来和亚里士多德持同一观点的学者丰富了对隐喻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替换论”。

他们都以相似为重点,认为隐喻是对词语的修饰。

比如老年之于生命,相当于黄昏之于白日,因此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将黄昏称为老年或将老年称为黄昏。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隐喻,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对隐喻持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哲学探讨的是真理问题,而隐喻是花言巧语,与哲学大相径庭。

最早由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是隐喻研究向语言学方向转变的一个开端,提出话语成分在具体的陈述中互相激活和渗透,即“要旨”和“载体”互相影响对方,形成一种张力,继而形成隐喻现象。

“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1]。

”此后的本旺尼斯特、乌尔曼等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中,并且意识到了两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存在于人的认知中。

2 隐喻的认知观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以一种认知的方式重新研究。

人们意识到,当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造就了人类的隐喻语言。

其中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研究隐喻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

第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传统的隐喻观忽略这一点正是因为隐喻已经深入到人类的认知里,人类对此习以为常,是无意识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比如传统隐喻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谚语,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金钱的隐喻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认知中。

认知语言学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关系——以英汉时间隐喻研究为例

认知语言学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关系——以英汉时间隐喻研究为例
论 建构 的关 系 。
式有 助 于 加 深 人 类 对 其 自身 的 了 解 。其 奠 基 人 L kf在 “ a of 认知 承诺 ” 书 中明确 表 达 了认 知 语 言 一 学 的使命 : 给语 言 一 个 与其 他 揭 示 认 知 和 大 脑 的 认知学 科 ( 神经科 学 、 知 心 理 学 、 展 心 理学 、 认 发 心 理语 言学 等) 致 的阐释 L 。 一 1 ] 传统语 言研 究 的 内省 法 主 要是 凭 借 研 究 人 员 的语 言“ 觉 ” 学 术 经 验 和 普 通 常 识 对 某 些 特 殊 直 、
在 语 言学 发 展 的不 同历 史 阶段 , 言学 家 基 语
于对语 言不 同 的认 识 和 理 解 , 成 了 不 同 的语 言 形 观 。语 言观决 定着 语 言 研究 的对 象 、 法 和 目的。 方 认 知语 言 学 与认 知科 学 结 合起 来 描 述 语 言 , 关 它 注的是 人类语 言 生成 和 理 解 的 过程 。这 一研 究 范
方 法 要 针 对 研 究假 设 , 审慎 对待 实验 数 据 。 要
关键词 : 知语 言学; 认 内省研 究 ; 实验 研 究 ; 间 隐喻 时
基 金 项 目 : 苏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 念 隐喻 跨 文 化 变体 实证 研 究” 题 , 号 : 8 J 7 0 0 5 江 概 课 编 O SD 40 3 。 作者简介 : 刘丰 ( 9 O ) 女 , 建 省 福 州市 , 国矿 业 大 学 外 国语 言 文 化 学 院 , 语 系主任 ,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16 一 , 福 中 英 副 硕 中图分类号 : H0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0 0 0 - 0 9 — O 10 - 3 8 2 1 ) 1 0 l 6 收 稿 日期 : 0 9 1 一 1 20~ O O

俄汉民族时间隐喻认知结构模式研究

俄汉民族时间隐喻认知结构模式研究

2009年第3期(总第115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O U R N A I。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C O l。

I。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N o.3,2009Seri al N o.115俄汉民族时间隐喻认知结构模式研究王淑杰(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摘要]俄汉民族的时间隐喻都是通过“金钱、空间、实体”来建构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第一,汉语多采用时间在动的方式,而俄语多使用自我在动的方式;第二,汉语时间隐喻有“上”“下”纵向维度,而俄语只有“下”;第三,汉民族认为“近”为过去,“远”为将来,俄民族则反之;第四,汉语中时间物化的例子比俄语中多,说明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重具体,轻抽象,俄罗斯民族则相反。

[关键词]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映射[中图分类号]H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3—0043—021.隐喻理论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种思维现象,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

世界是立体的,语言是一维的,用一维的语言去描述、概括这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需要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依赖已知的概念和语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对两个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和映射。

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在互动中整合出一种新的感悟和认知,以加深人们对陌生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情和经验来说明另一种事情和经验。

隐喻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有些隐喻已流传久远,被广泛、经常使用,以至使用者把本体和喻体合而为一,已经意识不到是隐喻了。

例如耳目、首脑、山头、手足、心肝宝贝、喉舌等词语,最初是作为隐喻使用的。

因此,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

本文主要研究与时间有关的隐喻。

2.时间隐喻的认知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语义范畴的概念隐喻映射到时间范畴中帮助理解和界定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杨 梅(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摘要: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

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

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隐喻; 时间隐喻; 源域; 目的域; 映射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10)0120016204收稿日期:2009209221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资助项目“异常搭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2008AZZ142)作者简介:杨梅(1978— ),女,山东肥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的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的修辞现象。

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研究才出现了一个新视角:隐喻不仅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1]。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 A.Richards )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2](P.1)。

Lakoff &Johnson 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 hors We Live by )(1980)中根据可靠的统计,断言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

由此可见,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隐喻研究的诸多结论是基于英语研究的结果。

而认知隐喻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3]。

本文运用基本的隐喻理论,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考察汉民族认识时间这个概念的途径和方式,试图以汉语的例证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本质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一、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

在人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和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隐喻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 )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即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 )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例如,在WORDS ARE WEA PONS 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用WEA P 2ONS 去类比WORDS 。

由此还可派生出以下大量的隐喻表达:[4]She used some sharp words.That was pretty cutting language.・61・第32卷 第1期Vol.32No.1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 πs College 2010年2月Feb.2010It was a barrage of insults.He was bombarded by insults.He hurled insults at her.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特点:第一,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的域之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的域到源域的投射;第二,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因为源域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的域之上;第三,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La2 koff(1993)提出的“恒定性假说”(t he Invari2 ance Hypot hesis),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的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

二、汉语里的时间隐喻时间隐喻指的是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

人类没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其他一些具体的熟悉的概念来完成,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

从不同的来源理解时间,可形成不同的时间隐喻。

1、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的视觉系统能感知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能力。

而时间则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把握。

人类总是先学会描述比较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然后才学会描述比较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所以人们先学会描述空间,后学会描述时间。

在人类发展史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也远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家们早己形成共识:在几乎所有已知的人类语言中,时间概念都是程度不同地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中时间的先后与空间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类:(1)“上/下”方位概念的运用: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即过去是上,将来是下。

这可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太阳运行的经验有关,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到中午达到最高点,这一时间段太阳是上升的,因此有“上午”这一词;午后太阳开始渐渐落下,直到低于地平线,这一时间段太阳是向下运行的,因此有“下午”这一词。

而“上午”较“下午”为早,“下午”较“上午”为迟,因此有“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这一隐喻。

如:上午/下午;上星期/下星期;上个月/下个月;上一个季度、下一个季度;上半年/下半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半夜/下半夜;/上半场、下半场;上一代/下一代。

(2)“前/后”方位概念的运用:过去是前,将来是后。

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还是对中国文化颇有影响的道家思想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孔子认为最好的治世是三皇五帝时期,老子说社会“失道而后德”,从无为到有为,步步倒退。

中国人言必称尧舜,认为好的东西总是过去的。

因此,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

受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影响,汉民族在用空间范畴中的前、后方位说明时间范畴时,形成了“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隐喻。

这一隐喻概念在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赴后继、前车之鉴、前所未闻、后起之秀、后继有人、瞻前顾后、惩前毖后、思前想后、前因后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前辈/后辈、前人/后人、以前/今后;前天/后天;大前天/大后天;前半天/后半天;前半场/后半场;前半夜/后半夜;文化大革命以前/改革开放以后。

(3)“远/近”概念的运用:“近”表示的是离现在不远的过去的时间,“远”表示的是将来。

如:最近/近来/近代/远古/长远/想的太远。

(4)“长/短(距离)”概念的运用:如:长期/短期/短暂/这段时间。

汉语用来构造时间概念的主要是直线,即时间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

沿横向坐标运动就有了远近、前后的说法,沿纵向坐标运动就有了上下的说法。

而且,汉语时间概念中“远古、最近、上星期、下星期、长期、短期”等说法保留的只是空间概念的一维结构特性,而不是二维或三维结构特性,因此汉语中没有用宽窄、高低、方圆等概念来映射时间;而且在表示一维属性的时间词里,汉语也没有与空间词相对应的表示左右的时间词,这正证明了隐喻的第二个特性:隐喻映射的只是部分结构,而不是全部结构。

2、时间是金钱除了时间是空间隐喻外,在很多文化里还将时间比作金钱或一种有限的资源或一种有价的商・71・杨梅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第1期品,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时间隐喻。

人们总是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同时用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化标准,这样时间也成了一种有价的物品。

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以后,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这一点西方较东方的表现更突出,英语里就有“invest time ”(投资时间)的说法。

汉语中的例子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一刻千金;时间就是金钱。

除了将时间直接比作金钱,更是用对待金钱的方式来对待时间,金钱是可以花费,可以浪费,可以节省,可以计划、可以拥有的,于是我们通过“金钱”这个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将“金钱”的结构模式投射到“时间”上,这样形成的隐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系统的,是一个结构化的隐喻群。

例如:时间很宝贵、花时间、花功夫、浪费时间、节省时间、珍惜时间、挤时间、计划好时间、赢得时间、争分夺秒、用(花)光时间等等。

汉语用“金钱”来构造“时间”这个概念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在汉语文化中,小农经济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轻视商品交易,商品经济不发达。

这种鄙视商业行为的价值观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

人们认为许多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特别是宝贵的时间。

因此,汉语中形成了诸多“时间是金钱”的隐喻,这些隐喻一直沿用到今天。

“时间是金钱”的隐喻是一种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这一隐喻表达的运作过程牵涉到两个范畴:来源范畴(source do main )和目标范畴(target domain ),透过映射关系(mapping ),以来源范畴中的元素———“金钱”映射目标范畴中的元素———“时间”,隐喻的机制便形成了。

3、时间是实体人们经常通过对实体和物质的具体的经验来理解那些较抽象的经验。

实体隐喻又称本体隐喻,作为隐喻的一大类,“是人们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2](P.30)。

汉语中时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实体,这就使得我们能够用它来指称,如: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用它来量化,如:十年的时间将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中年人了;用它来辨认某一方面特征,如:他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就这样在小镇度过了;用它来确定原因,如:时间让她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用它来确定目标、促动行动,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

这样的隐喻在语言中非常之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

时间是实体这个本体隐喻,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时间是容器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里最典型的一种,其物理基础是: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