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合集下载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作者:罗进珍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笔者收集了2006年至2016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主要调查了这期间国内十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几年概念隐喻研究在国内呈增长态势。

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相关、外语教学和话语和语篇分析方面。

可以说,概念隐喻研究处于应用热中。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思维能力;概念隐喻的应用研究;隐喻分析框架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概念系统的建构往往借助于隐喻。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通常会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

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是两个认知域概念的映射,即源域中的概念向靶域的映射。

源域( source domain)通常是指具体的、较熟悉的实体领域,靶域( target domain)通常是指无形的、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领域。

(George, 2003)赵艳芳是最早介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学者之一,并对此书对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予以肯定。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属语言表达问题。

赵艳芳评议此书作者一反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隐喻” 在这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

(赵艳芳, 1995)在理论探索当中,为了方便人们看清和理解隐喻,朱世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和追寻隐喻众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理据。

他认为20世纪以来的隐喻观是对西方两大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即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格观和柏拉图学派的语言内部机制观。

(严世清, 1995)束定芳回顾西方隐喻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出西方隐喻三个时期:修辞学-语义学-多学科。

与国外隐喻热相比国内隐喻研究显得缺乏热情。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作者:李照倩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

近年来,概念隐喻在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的相关实证研究逐渐变多。

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试从实用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优缺点。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1. 引言自从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引入认知范畴,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知的隐喻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90年代以来,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尝试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的阐述,只有极少数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20世纪初,开始有学者进行概念隐喻相关的研究。

研究对象分别为初高中学生,大学生,研究角度可以是词汇教学,阅读角度等等。

2.理论简述Lakoff和Johnson (1999)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这一理论也称为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概念隐喻的主要观点有:(1)隐喻是人们用具体的经验去构造抽象的概念,是通过映射(mapping)完成的。

(2)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

(3)隐喻的突显和隐藏:在突显目标域的某个方面的时候必然会隐藏另一个方面,比如ARGUMENT IS A WAR,在突显有有输有赢,有敌对双方等方面的时候,会隐藏死亡,流血等方面。

(4)抽象概念具有体验性,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体验。

3.基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关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接下来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分析一下。

目前有关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否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2.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较传统教学方式是否更有效?3.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学习水平存在什么关系?3.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多为高中或是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英语专业或者是非英语专业。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NO, 4
Au . 01 g2 l
是 由两 种思 想 的互 相作 用得 到 的 。并 且指 出传统
类 。1 2世纪 南 宋 陈骥 第 一 次 在 汉 语 修 辞 学 上 提
隐喻理 论 的缺 陷在 于忽 视 隐喻是 思想 间 的交 流 和 语境 对 其 的作用 。 自2 纪 6 0世 0年 代 以来不 少学 者 在理查 兹 的 互 动论 的基 础上 继 续 研 究 , 出 隐喻 中两 个 词 项 提 或概 念 的相 似点 不一 定 都 是 预 先 存 在 的 , 是 通 而 过 互动 创建 的 , 中 的代 表 人 物 就 有 布 莱 克 。布 其 莱 克发 表 的一 系 列 著 作 有 : dladM tpo: Moe n eahr
现 在 隐喻作 为一 种认 知现 象 , 对人类 的思维方 式 、 语 言使 用 、 艺术创 造 等等 , 响 巨大 而深 远 。本文 影 对 隐喻 研究 的历 史 做 一 个 梳 理 , 总 结其 在 不 同 并
历 史 阶段在 中西 方 的影 响 。

段, 两者之 间 的 关 系是 一 种 对 比关 系 。隐 喻 的 主
辞 手法 的局 限 , 隐喻 研 究 从 词 汇 层 次提 高 到 句 把 子 层次 , 以语 义 学 的 眼光 重 新 审 视 这 一语 义 现 并 象 。 “ 动论 ” 互 的思想 在 于 : 喻是 两 种 不 同事 物 隐 的思想 在一 个词 或 短 语 中 活 动 , 这个 词语 的意 义
要作用是修辞功能 , 隐喻与明喻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
在亚 里士 多 德 提 出 “ 比论 ” 的公 元 1世 对 后
纪 , 辞学 家 昆 提 良把 隐 喻 的 研 究 总 结 为 “ 代 修 替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维普资讯
山 东 外 语 教 学 20 0 2年 第 3期 ( 第 8 总 8期 )
我 国 目前 隐喻 研 究 的进 展 简 评
孙 启 耀 伊 英 莉
(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外 语 系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0 ) 哈 黑 5 0 1
摘要 : 国 内外语 界 , 来越 多的学者 把 注意 力转 向对 隐喻 的研 究。研 究 的 内容 包括 对 隐 喻 定 义 的界 定 、 类 , 在 越 分 对 隐喻 功能 的研 究 , 对语 法隐喻 的研 究 , 国外 古典 隐喻 理论 的介绍 以及 对 隐喻 意义 的辨认 、 断 的研 究等 。本 对 推 文 主要 对 我 国一 些 学者 对隐喻 的研 究取得 的 成果进 行 了评 介 , 隐喻研 究 的 不足提 出 了看法 , 隐喻 研 究 的发 对 对 展 趋 势提 出 了展 望 。
2 有关 隐 喻理 论的 研究 .
做出系统的描述。
林 肖喻(94 认 为隐喻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 19 )
近三 、 四年来 , 一些专家学者胡壮麟(96 , 19 ) 朱永生 、 严 以已知喻未知, 以熟悉喻不熟悉, 以简单喻复杂, 以具体喻抽 世清(00 , 20 )束定芳(96 , 19) 吴莉(99 , 肖喻 (94 , 19)林 1 )范文 象 , 9 以通俗喻科学 , 从而形成一种抽象思维手段 , 发挥其思维
芳(97 , 19 )刘振前(99 等人从理论 的角度 对隐喻进行 了探 功能。林文是从抽象思维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的 , 19 ) 只涉及
讨 。其中比较热 门的话题涉及到的是国外古典隐喻理论 、 . 隐 了隐喻的功能的一个方面。
喻的定义研究 、 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摘要:概念隐喻是构建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类型、特征和发挥的政治作用。

研究发现:报告中隐喻使用频繁且类型丰富,机器隐喻使用频率最高;大量隐喻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的特色执政理念,构建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构建中国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政府工作报告1引言长久以来,隐喻被意为用一词代替另一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因此,隐喻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提出概念隐喻。

他们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不只是表层的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从事认知活动的工具[1]。

他们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作为向世界宣传本国执政理念和外交政策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国家领导人的对外演讲是目标导向的交际活动,反映本国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态度[2]。

毫无疑问,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治国理念、国家话语权威的集中体现。

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探究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模式,试图揭示中国政府所传达的执政理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话语。

2隐喻与政治语篇1996年,Lakoff在他的著作中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3]。

在政治文本中,政治家会采用日常话语来解释晦涩难懂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术语,向民众传递他们的政治意图。

Thompson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政治缺少隐喻,就像鱼离开水一样,隐喻对政治的重要性就像水对鱼的重要性[4]。

虽然目前存在对汉语政治语篇的研究,但整体数量不多。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因此,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意义,具有一定价值。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颠 覆 了隐 喻 是 一种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修 辞手 段 的传 统 隐 喻观 , 引起 了 国 内学 界 的 高度 关 注 ,学 者们 争相 从 各 个 层 面对 概 念 隐喻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研 究 。 因而 ,本 文 通 过检 索 过 去 十 七 年 间 发表 在 国 内外 语 类 核 心期 刊 上 研 究 概念 隐喻 的文 献 , 从研 究方 法 与 研 究 内容 入 手 探 讨 国 内概 念 隐喻 的研 究状 况 ,并 对 其 未 来研 究趋 势 做 出预 测 。这 类 回顾 性 工 作 不但 可 以拓 宽 国 内概 念 隐喻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1
l 4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
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
三、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的不同而不同。

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总的看,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与文化和社会实际情况和人类经验相关,因此要也要对这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相关,不同领域中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共同存在,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需要结合语料库和文化、社会和人类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
朱建新(2009)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

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与外语教学的联系逐步密切。

词汇方面,刘启成(2011)认为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英语词汇习得,为词汇习得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陈海燕、汪立荣(2013)认为在EFL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对词汇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自主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