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瑰宝。
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欢度新年的日子。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悬挂灯笼、放鞭炮等。
此外,还有舞狮、舞龙、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
另外,家庭聚会也是春节的重要传统,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团圆时光,同时还会进行丰盛的饭食款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到坟墓前献上鲜花和祭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开展扫墓活动,比如山间的野餐、放风筝等。
这些活动旨在让人们在纪念先人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妙的自然景色。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谢上天保佑的日子。
中秋节的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赏月,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阳台上、屋顶上或者是户外聚集在一起欣赏皓月。
此外,还有猜灯谜、吃月饼等民俗活动,中秋节的月饼是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通常有多种口味和馅料。
如今,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舞狮、赏花灯、嫦娥奔月等。
除了传统节日民俗,中国还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菜系繁多,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烹饪方法。
比如四川菜以其麻辣味道而闻名,广东菜以其鲜味和清淡而受到喜爱。
此外,饺子、面条、火锅、烧烤等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崇尚饮食文化,重视饮食道德,认为食物与养生、健康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的各种传统节日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饮食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既是人们满足味觉享受的途径,也是表达情谊和传递文化的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最重要的时刻。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的团年饭,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
团年饭通常包括各种由米面制成的主食,如饺子、年糕和汤圆。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年糕则寓意“年年高”,而汤圆则代表圆满和团结。
这些传统食物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除了春节,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源于古代的屈原纪念日,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而设立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赛龙舟、系艾草,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由糯米用竹叶包裹而成的一种传统食物。
它的形状独特,口感糯软,内馅多种多样,如红豆、花生和肉类等。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虽然包法和口味稍有不同,但都能体现民间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诗意和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也是人们祭拜月亮和赏月的日子。
此时,家人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它是一种以豆沙、莲蓉、五仁等为馅料的圆形糕点。
月饼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制作精美,上面通常还有各种图案和印章,代表着对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吃月饼的习俗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代表性活动,也是人们表达感情和团圆的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饮食,人们传承和弘扬了文化的精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饮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人们都能够在饮食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家的温暖。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继续绽放光彩,让我们一起品味这美妙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在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特定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肴,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其中包括了许多寓意吉祥的菜肴。
比如,鱼是春节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鱼”和“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另外,人们还会准备糖醋排骨,糖醋的味道代表着生活甜蜜,排骨则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此外,还有腊肉、年糕、饺子等传统美食,都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物。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些供品和祭品,其中包括清明粿。
清明粿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甜点,外观呈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此外,还有青团、桃酥等传统食物,都是清明节期间的特色美食。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竹叶包裹而成的食物,内馅多样,有肉粽、豆沙粽等。
吃粽子的习俗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爱国者,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就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来纪念他。
此外,端午节还有龙舟竞渡的活动,人们会在赛龙舟之前吃粽子,以增加体力和祈求平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团圆和感恩的日子。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制作的圆形糕点,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口味。
吃月饼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抗元故事,人们将秘密的反抗计划藏在月饼里,通过传递月饼来组织抵抗。
此外,中秋节还有赏月的活动,人们会在赏月时品尝月饼,以增添节日的氛围。
除了以上提到的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
这些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饮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并探究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意义的影响。
一、春节与年夜饭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年夜饭则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夜饭通常在除夕之夜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度新年。
这顿丰盛的晚餐往往会包含许多传统的美食。
首先是鱼,因为鱼的发音与“余”同音,象征着年年有余。
鱼在年夜饭上通常被煮或者蒸着做,代表着丰盛和好运。
其次是年糕,年糕的发音与“高”同音,寓意着一年比一年更好。
年糕可以做成汤或者炒,口感Q弹,深受大家的喜爱。
此外,还有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包饺子,体现了团结和共享的精神。
二、中秋节与月饼中秋节被视为中国的第二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与饮食紧密相连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和朋友共度佳节。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美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月饼的外皮通常由面粉制成,内馅则有多种口味,如莲蓉、红豆等。
这些馅料往往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此外,中秋节的传统饮品是桂花酒,桂花具有芳香和花香的味道,这种酒经常用来招待客人或者作为祭品。
三、端午节与粽子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赛龙舟,也会食用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物,通常在竹叶中包裹而成。
粽子的形状像一个三角锥,内馅有许多不同的口味,如咸肉、豆沙等。
吃粽子的传统始于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在江里撒下粽子,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
四、元宵节与汤圆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外面常常有甜馅,如芝麻、豆沙等。
元宵的圆球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完整,代表着家人的团聚和和睦。
节日饮食习俗:感受节日气氛的饮食文化

节日饮食习俗:感受节日气氛的饮食文化导语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春节、中秋节还是元宵节,都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是每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制作和品尝,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节日的气氛。
本文将探讨不同节日的饮食习俗,带您一起了解并感受节日气氛的饮食文化。
节日的意义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喜悦时刻,它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寓意和主题,例如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和丰收,中秋节代表着团聚和感恩。
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人们会通过饮食来表达对节日的尊重和庆祝。
春节的饮食文化1. 年夜饭:团圆与祈福春节的年夜饭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家人会共同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年夜饭上的菜肴各具寓意,比如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年糕代表着年年高升。
与家人团聚享用年夜饭,人们相信能够得到福运和平安。
2. 饺子:财富与好运在春节期间,饺子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食品。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人们相信吃饺子可以带来财富和好运,因此吃饺子已成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除了寓意,饺子的制作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过程,家人们可以一起包饺子,增进感情。
3. 年糕:过年高升年糕在春节期间也是一道常见的食品,它有着寓意“年年高”,希望每年都有更好的发展和高升。
年糕的制作比较繁琐,但是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通过自制年糕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1. 月饼:团圆与祈福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家人团聚和感恩。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食品之一,它的圆形寓意着团圆和祈福。
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丰富,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馅料,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味道和寓意。
2. 柚子:平安与健康中秋节期间,人们喜欢吃柚子来庆祝节日。
柚子在中秋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平安和健康。
柚子是中秋节期间的一种水果,酸甜可口。
人们一起分享柚子,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 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第一节 民间节日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 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 最早见
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两阳相重, 古 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酒文化
酒文化
酒文化
一、酒的产生和发展
据古籍《世本》记载最早酿酒的是仪狄。 另有传说认为周代的杜康发现了酿酒的方法, 杜康就成为 酒的代名词。杜康比仪狄晚了一千多年, 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 的历史。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六、乞巧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 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 避节”。 农历的七月初七, 有时恰逢天气晴朗, 民间有晾晒衣
物和书籍的习惯。
六、乞巧节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又叫“七月半”、“鬼节
” 等。 每到此时,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
酒文化
罍、盉、觯、觥
酒文化
盏 盅 注子
酒文化
三、酒的别称
金浆、玉液、流霞、红友、绿醪(lao)、金波、 黄流、欢伯、般若汤、曲生、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玉醴、琬液、琼苏等
“欢伯” 引用最多, 沿用时间最长。这个别号最初 出自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 除忧来 乐。” 金代元好问:“ 三人成邂逅, 又复得欢伯。“端”是开始、“初” 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 ”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 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
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主要节日饮食文化习俗

主要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饮食文化习俗。
以下将介绍中国主要节日的饮食文化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家庭团圆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常见的菜肴有鱼(年年有余的象征)、鸡(吉祥如意的象征)、虾(笑口常开的象征)等。
此外,吃饺子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饺子的形状类似于元宝,象征着财富的增长。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的浪漫节日。
人们会举行元宵节晚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糕点,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
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特定的食物,如寿司、白面糕等。
这些食物通常是用素食材制成的,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庆祝端午节,咀嚼雄黄酒,吃粽子和蛋黄酥。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包裹在箬叶或者粽叶中的糯米食品,里面通常包含肉和其他馅料,吃时非常有嚼劲。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也是中国家庭团圆的时刻。
人们会吃月饼、嫦娥奔月等传统食物,并举行赏月活动。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里面常常包含豆沙、莲蓉、五仁等馅料,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人们会吃饺子、汤圆、糖葫芦等食物。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尤为盛行,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富的增长。
除了以上的节日,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在中国也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例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人们吃巧果,十五的中秋节人们吃月饼等。
这些节日都以特定的食物为代表,人们通过食物来庆祝和纪念这些传统节日。
总之,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食物和寓意。
这些节日和食物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团圆、吉祥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14 —2015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国味道—中华饮食文化漫谈改卷教师:
学号:136230003 姓名:原豫星得分:
中国节日饮食文化
【内容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皆与礼制息息相关,在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见一斑,特色的节日饮食文化代表着特色中华文明与各异的民族风情。
【关键词】传统节日礼制饮食文化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酒文化
中华文明史悠悠五千年,源远而流长,在中华古文明中孕育而生的华夏民族一代代传承和发样着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以礼治国,礼本法用,可见礼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礼仪之邦,礼体现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亦包括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可以说中国的文化衍生于礼,那么自然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也就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春节饮食文化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也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年的高潮,代表着农历年的更新,而各个民族都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等,当然也会有着一定的祭祀活动,如春节前夕的祭灶神活动等,祭祀活动与礼是息息相关的祭祀讲求一定的礼节,而祭祀所用的贡品尤其是食物等也有着一定的礼节要求。
春节还是一个团圆的节日,除旧迎新,一家人围坐团圆自然也少不了春节的特色饮食如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元宵为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时食用,这里也划归春节的范围内)等。
中国民间有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该习俗在我国已千年历史,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1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
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时必备才有海域鲜美的鱼,象征年年有余。
至于元宵,元宵节也成“上元节”,也被寄予了团圆相思之意,由此元宵节也是我国国代才子佳人寻求意中人的一个良机。
而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桌前开餐前总是讲究敬酒助词,恭贺新年,礼节寓于其中。
二、端午节饮食文化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所周知的端午节起源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投江而死,百姓为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儿咬食而向将中投饭团,后因怕饭团被蛟龙所食而用而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而后也就逐渐形成了端午节食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除此以外民间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夏至说、恶日禁忌说等说法。
端午节的象征性饮食当然是粽子和雄黄酒,除此以外还有打糕和煎堆等。
“粽子古称“角黍”,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端午饮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在白娘子与许仙的凄美爱情传说中也可见一斑。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这除了与雄黄的药理作用有关,也是人们寄予的一种美好期望,而相关的礼节习俗也同样寄予着这样的期望。
三、中秋节饮食文化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时。
古人爱月,亦将自己的各种情感寄月以抒发,“明月千里寄相思”,圆圆的月儿象征着团结,也寄托着游子的相思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意象,美好的寄托反映着中秋的文学情怀。
中秋节是的传统习俗有祭祀、拜月、赏月、观潮、猜谜、食月饼、饮桂花酒等。
同样,祭祀、拜月是礼的至高体现,而其它活动礼也贯穿其中,重要的还是家人团圆的喜悦。
中秋节也有团圆饭一说,一家人在餐桌前其乐融融,餐后共同赏月、分食月饼,亲情融融,喜悦重重,与家人的团聚是幸福旳事,这也是中国传统儒家礼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四、冬至饮食文化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地理上的冬至指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北半球被照射到的阳光最少,也是北半球白日最短的一天,理所当然也是北半球极其寒冷的一天。
在冬至这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无论是热热的水饺还是汤圆都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志是节气与节日的结合,作为传统节日自然与祭祀活动无法分离西周起便有冬至的祭祀活动,而后代的史书记载如《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等都表明了礼在冬至节日中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寄予团圆之意,而冬至也逐渐发展为一家人团聚一起吃饺子、汤圆等御寒的传统风俗。
五、传统节日酒文化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亦然,在中国的发展史中,酒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酒渗透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酒的兴衰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国家的兴衰发展。
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宴饮中,酒更是必不可少,起到了调节气氛,烘托喜悦,寄予人们的情感与期望的作用,而敬酒文化也有其讲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酒习俗,却也反映了不同地方人们的民俗特色和性格特征。
同时敬酒祝词也是中国礼制文化长幼尊卑的体现之一。
六、补充与小结: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3除以上列举的传统几个传统节日外,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而在这些饮食文化中礼制寄寓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礼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诸多思想,在这种礼制思想影响下的饮食文化也代表着中国人谦虚、内敛、以礼至上的特点,彰显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内涵。
3《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现实价值》林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