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分子动理论高中知识点总结

分子动理论高中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 分子动理论的历史分子动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维尔纳与波尔进行了对气体压力与单位温度下气体分子数量的测量,并提出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而后麦克斯韦与玻尔又对分子运动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人提出了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微观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几点:(1)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具有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对较远的分子之间作用力,并且作用力只有在分子距离很近时才会显现。
3.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是以物质微观世界中的分子或原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规律进行研究,从而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在各个方向上以不同速度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2) 分子的碰撞:分子之间因为热运动的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碰撞。
(3) 分子的宏观性质:分子的热运动和碰撞对物质的宏观性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热胀冷缩、气体的扩散等。
二、相关实验1. 压力与分子动理论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假设,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分子动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验之一就是波义耳实验。
波义耳实验是通过检验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状态方程,来验证分子动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动理论为状态方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2. 玻尔兹曼常数的测定为了验证分子动理论中玻尔兹曼常数的存在,科学家进行了一些相关实验。
通过测量气体的体积、温度和压强等参数,可以间接计算出玻尔兹曼常数。
这些实验结果与分子动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也为分子动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
3. 扩散实验通过扩散实验,可以观察到分子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扩散速度并不相同,这一点与分子动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必背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1. 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直径大约在10^-10m数量级。
2.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斥力则使得物质难以被无限压缩。
4. 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实例:花香四溢、糖水变甜等。
二、内能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种类等因素有关。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微观粒子 (分子)运动的能量总和,与物体整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机械能是宏观物体运动或具有势能时所具有的能量。
三、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 热传递:实质:能量的转移。
发生条件:存在温度差。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实例:用热水袋取暖、晒太阳等。
2. 做功:实质:能量的转化。
发生条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
实例:钻木取火、搓手取暖等。
3. 做功与热传递的联系: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四、比热容1.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或降低)1℃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符号:c。
单位:J/(kg·℃)。
2. 物理意义: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物理量。
比热容越大,物质吸、放热能力越强。
3. 特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等无关。
4. 应用:调节气温 (如人工湖)、取暖 (水作传热介质)、作冷却剂等。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1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章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章运动的宏观反映。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改变比引力的改变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讨论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讨论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识。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断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改变而改变。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全部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分。
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转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分。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热力学第肯定律(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汲取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U(3)符号法那么: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汲取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削,U取负值。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分子动理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物质的微观运动和热现象。
本文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子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以及与热现象的关系。
一、分子的结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来描述,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二、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影响着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常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极化而产生的吸引力,静电力是由于分子带电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斥力,而氢键则是在氢原子与氮、氧或氟原子之间形成的特殊吸引力。
三、分子的运动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具有三种运动形式:平动、转动和振动。
平动是分子整体移动的运动形式,转动是分子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形式,而振动则是分子内部原子相对位置的振动。
这些运动形式的能量和速度决定了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四、与热现象的关系分子动理论解释了热现象的本质,即物质的热运动。
根据分子动理论,热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温度则是反映分子平均动能的物理量。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物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如从固体转变为液体或气体。
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运动和热现象的理论。
它涉及分子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形式以及与热现象的关系。
通过理解分子动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高考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高考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高考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对于理科来讲,物理这个科目算是比较难的一个科目,不少学生物理这门课花费了很多时间,分子动理论这个知识点需要下很多功夫去掌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分子动理论必背知识点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在物理上我们把所有够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统称分子;2、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取一滴油滴,让其在水面上尽可能的散开,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则油滴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就是油分子的直径。
d=vo/s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来表示:NA=6.02×1023;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质(摩尔体积、摩尔质量)和微观物质(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的桥梁;(1)v0=vm/ NA(2)m0=M/ NA;(3)n=N× NA3、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kg;三、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四、证明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的实验:1、扩散现象: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1)其实质:是分子的.运动;(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二物质密度(浓度)相差越大,扩散越快;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细小微粒所作的无规则运动;(1)布朗运动的实质: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反应;(2)布朗运动的特点: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3)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运动;(4)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微粒各方向所受分子的碰撞不均,使微粒各方向受力不等,从而使微粒无规则的运动;五、温度的微观物理意义: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六、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七、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
八、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平衡位置:当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时,分子所处的位置;此时分子间的距离为r0;2、当分子间的距离r=r0 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3、当r﹤r0时,引力小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4、当r﹥r0分子间的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始终同是存在;6、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但引力减小的快;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增大得快;九、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叫内能;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分子动能)体积(分子势能)物质的量有关;3、理想状态下的气体的内能与其体积无关(分子势能始终未零)十、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2、热传递;(1)传导; (2)对流;(3)辐射;十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变化量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数学表达式:△U=Q+W;1、吸热,Q为正;放热Q为负;2、外界对物体做正功W为正,外界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对外界做正功)W为负; 十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中,其总量不变;十三、热力学第二定律:1、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2、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3、本质:热理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十四、热力学温度:以-273.15℃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2.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6)3. 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 (9)章末复习提高 (2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2.1 mo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1)扩散:不同的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3)发生环境: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4)意义:证明了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规律: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1)概念:把悬浮微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布朗运动。
(2)产生的原因:大量液体(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
(3)布朗运动的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
(4)影响因素: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5)意义: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3.热运动(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宏观表现: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3)特点①永不停息;②运动无规则;③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有空隙(1)气体分子的空隙: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隙。
(2)液体分子间的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说明液体分子间有空隙。
(3)固体分子间的空隙: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间也存在着空隙。
2.分子间作用力(1)当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要产生反抗拉伸的作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当用力压缩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会产生反抗压缩的作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指的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四、分子动理论1.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全章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全章知识点梳理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统称为分子),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其大小的数量级是10-10m;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1)分子的质量= 摩尔质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2)固体、液体分子的体积= 摩尔体积/ 阿伏加德罗常数2.分子热运动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①由于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使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③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据之一。
(2)布朗运动:①由于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导致悬浮其中的小颗粒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②颗粒越小,温度越高,悬浮颗粒的运动越明显。
③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
(3)热运动:①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②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当r<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r = r 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0,这个位置称为平衡位置;当r > r 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4.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2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原理 理想化处理:①把滴在水面上的油酸层当作单分子油膜层②油分子一个个紧挨着整齐排列,且把分子看成球形计算原理:将一体积为v 的油滴滴在水平面上,当他伸展成单分子油膜,如果把这一摊油膜当成一个很矮的柱体,那体积是v 面积是s 再把柱体的高设为d ,利用体积公式就得到v=sd ,因为这个d 也是油膜分子的直径,所以咱要求的分子直径计算公式就能用SVd 来表示。
实验思路为了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我们把1滴油酸滴在水面上,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
尽管油酸分子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形状,分子间也存在着间隙,但在估测其大小时,可以把它简化为球形处理,并认为它们紧密排布。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知识点总结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动理论的基础概念分子动理论是介绍物质内部结构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基于质点力学及统计学方法,所描述的是一个集体,也就是宏观系统中的各个分子的行为。
1.1 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各个物体均由若干个分子组成;•分子间直径相对于它们之间距离很小,在宏观系统中它们可以看作是点,但在分子层面下则需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子的热运动可用微观粒子的速度、位置、能量来描绘。
1.2 热力学基本量热力学基本量包括:•温度:表示物体微观粒子平均热运动的快慢程度,单位是开尔文(K)。
•压强:是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分子数量产生的冲击力。
单位是帕斯卡(Pa)或标准大气压等。
•体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单位是立方米(m³)。
1.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物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范德瓦尔斯力:分子间由于瞬时极化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是伦敦力的一个特例。
•离子相互作用力:带电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氢键:仅限于分子中存在O—H、N—H、F—H等极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静电相互作用力:两个分子间由于电荷分布而产生的相互引力或斥力。
二、热学基础热学基础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行星理论等。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了能量守恒,是指在一个系统内,系统对外做功和吸热量的总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变化量。
$$\\Delta U=W+Q$$其中U是系统内能,W是系统对外所做的功,Q是系统吸收的热量。
2.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热量的流动规律,是指当两个物体以热接触时,热量总是从热量高的物体传递到热量低的物体,直到两个物体的热量相等,而不可能从热量低的物体自行流向热量高的物体。
2.3 行星理论行星理论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论,其中根据开普勒三定律,描述了行星轨道周围占一定体积的区域,被称为行星运动的稳定区域,区域内行星运动是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那么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那么运动的宏观反映。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间隔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间隔增大而减小。
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互相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那么: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5、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犯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并从这个单一热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犯能量守恒定律,但违犯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到达。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到达的整个空间的体积。
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
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非常微弱。
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互相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到达数百米每秒。
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