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由于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外侵略扩张。资本输出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它们一面把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把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重要投资场所。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强,美、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占有殖民地较多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挑战,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优势的削弱和丧失,要求更多的榨取殖民地。上述情况,导致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列宁语)。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爆发的。

2、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首先,日本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表现在政治上,封建军阀、贵族和地主官僚、垄断财阀三位一体,控制了近代日本国家的政治生活,劳动人民无民主权利可言;表现在经济上,垄断资本家有的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而来,有的本身是大地主,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其次,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受国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由此,代表军阀、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天皇政权更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野蛮性。日本统治集团急需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以转移国内矛盾,争夺国外市场。它们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迅速走上了“征韩侵华”的道路,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日本在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为乘机夺取在华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因准备未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4、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对外实行媚外的外交政策,一味妥协投降;对内不能修明政治,做任何有意义的改革,相反搜刮掠夺,大肆铺张。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李鸿章实行“避战求和”的方针,寄希望于其他列强的“调停”,不作战争准备。

5、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图片(2)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

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

相信大家对钓鱼岛事件都有所关注,随着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我国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而今天的钓鱼岛事件就是甲午中日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带着疑问去探讨一下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个问题,······我呢暂时不给你们说答案,在我的讲解中都会提到这些事件,只要你们认真听之后,自然就会知道。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看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大陆政策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萌生对外侵略的野心,并企图在对外扩张中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中国味中心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后日本由被侵略者成为侵略者,这说明资本制度的侵略性、扩张性。也说明了明治维新使日本独立、富强起来。这里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我国也仿效过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一次重要变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也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这几个方面展开的,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欧美列强纵容、默许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助长气焰)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列强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均采取了纵容默许的态度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 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三、朝鲜1894东学堂起义。——机会 公元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了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寻求援助,于是给了日本可趁之机,日本也借机派兵朝鲜,但是起义平息后日本却不撤兵,还不断挑衅清军。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四、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当时清朝内政腐败,经济落后,国防军事外墙内干。清政府居然把战争爆发与否寄托于西方列强可见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而且那时慈禧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对日本和了结。奉行避战求和政策。在此的情况下,就给日本可乘之机 于是爆发了甲午之战。所以说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尽欺辱任人宰割,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

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 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 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在复习中,考生依据课本对基础知识点和考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扫描,已建构起高考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下面小编为你推荐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1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2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_和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_推动了欧洲_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出“楚辞”体,又称“骚体”。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称为“赋”。西汉的司马相如是当时的辞赋家,代表作有《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的张衡代表作《二京赋》,是汉赋中的佳作。唐朝的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初唐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陈子昂写出了《登幽州台歌》等优秀作品。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洋溢着豪迈悲壮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富于诗情画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后人称为

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原因、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公开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 新课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 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从中寻找出路。其“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危机出现加快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步伐。 (3)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4)此外,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和清政府的腐朽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2.甲午战争的爆发 (1)挑起战端——丰岛海面偷袭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舰偷袭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舰艇,战争爆发。 (2)陆战——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损失惨重。日本还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全城2万余人遇难。 (3)海战——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怎样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 的过程怎样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吧! 十九世纪末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渐次完成,他们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与朝鲜成为他们在东亚争夺的焦点。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列强之间矛盾重重。英国、美国为了钳制俄国势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侵略朝、中的野心特别强烈。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它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与清政府同等的对朝派兵权。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其表现有: 1、在政策方针方面,制定了以中国为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五年准备的“征讨清国策”; 2、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与训练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新式陆军、海军; 3、在经济方面,优先发展军火工业;

4、在思想方面,大力地宣扬“武士道”精神; 5、在情报方面,派遣间谍、特务,搜集中国的情报; 6、在外交方面,大力开展外交,取得英、美支持。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而清政府妥协外交,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摆脱困境,决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设下圈套,怂恿清政府出兵入朝,并保证“必无他意”。担当清军入朝的第二天,日本即派大量军队入朝,占领军事要地,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战,悍然挑起侵华战争。 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辽东、威海等四个主要战役,最后以清朝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

甲午战争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原因 中日甲午[1]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的原因 ①从日本方面来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②从其他列强情况来看,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些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③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一直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足见清政府已十分腐朽。 中日甲午战争历史评价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85年的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清朝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国际战争,其爆发在中国 的庙会喧闹和燃放鞭炮的时候,如此突然的战争让人猝不及防, 但它却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大有关系。那么,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和原因是什么呢? 一、背景 19世纪末,欧美列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帝国主义开始逐渐兴起。然而,中国自闭塞之后,没有意识到帝 国主义的威胁,并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落后。同时,清朝朝廷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 腐败现象,无力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原因 1.沙俄南下侵略 自18世纪以来,沙俄便意图从东北方向对中国发起侵略,俄 罗斯人已占领了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和库页岛。此时,中国政

府屡次与俄国谈判,但俄国并没有撤出其在东北的领土。最终,俄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加剧,并强迫中国撤销对黑龙江之北、东北三省及外东北的主权。 2.日本的崛起 19世纪末,日本实现了明治维新,开始追赶西方先进国家。此时,日本意识到中国的滞后,认为中国可以成为自己的经济市场和政治战略盟友。因此,日本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干预中国的原则和利益,强化自己在朝鲜和台湾地区的影响力。 3.西方列强的勾结 西方列强在中国也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为了抢占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资源,他们通过一系列协定来约束和瓦解中国势力。特别是西方列强在八国联军中联合进攻中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三、结论

总之,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了沙俄南下侵略、日本的崛起和西方列强的勾结,以及中国自身实行闭关锁国、内部腐败等问题造成的影响。这场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国内外的 深刻反思和思考,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变革的 开始。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战争发生的时期是清朝末年,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外敌的一次战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 一、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 甲午战争的背景,首先是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危机。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意改革自强,而是出于保守思想,继续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然而,西方列强并非出于友好手段来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是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不断向中国施压、限制,并进行不断的领土侵略。 据史料记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法、德、俄等国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推出门户开放、对中国南北海域进行控制。同时,各国侵入中国内地,积极进行割据行动,侵略中国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

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存在。随着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贪污腐败、内部奢侈和腐化现象在清朝政府内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加剧了国家的矛盾和紧张。此外,受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商业制度影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逐渐减少,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国内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时候,外来压力和内部压力同时在不断发酵,而清政府迟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和挽救形势,这也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 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据统计,19世纪末,日本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时尚、文化、科技等方面也具有先进性。而作为中国崛起最大的阻碍之一,日本正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抢占中国内地的市场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

甲午中日战争:内忧外患和经济崩溃

甲午中日战争:内忧外患和经济崩溃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大战,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悲惨的节点,这场战争之所以爆发,原因众多。从国内看,内忧外患以及经济崩溃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一、内忧外患 一种历史观点认为,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面临的是内忧外强,国内百废待兴,外国逼迫压迫。首先,清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制度的失败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加之外国的压迫,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对此,清朝内部虽曾多次试图改革,包括洋法派和光绪维新,但欲速则不达,改革失败,突显了清政府治理上的缺陷。 其次,外国不断侵略中国,不断扩张势力范围,中国从明朝到清朝的三百年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天津条约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显示了中外关系的不平等。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日渐猖獗,跃升成为亚洲新兴的封建主义大国,并迫不及待地希望通过先发制人来夺取更多的利益。当时的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由于两国间的领土争端和贸易问题的日趋激化,双方都渴望得到方案以解决问题。 二、经济崩溃 除了内忧外患的因素外,甲午中日战争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崩溃。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低谷,这种低谷不仅来自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不善治理,也来自于茶叶、

丝绸、烟草和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商品的供给不足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局面。 在这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内部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上外国力量的压迫和危机的加剧,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打击,更是对经济和文化上的长期破坏,战争的破坏几乎把中国的所有产业都摧毁了,这种低谷经济状态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摆脱。 总之,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就面临着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和经济崩溃等多重困难,驱使着中国人民拼尽全力抵御外敌的入侵,维护自身的民族尊严和长远的利益。甲午战争的胜负虽然已经定下来了,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困境和危机,却为那个灰暗年代的中国留下了难以消解的历史痕迹。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试题 一.非选择题 1.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_1894_; 2. 3.甲午战争历时多久9个月; 4. 5.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6. 7.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8.甲午战争中日签订条约是在日本广岛签订的(地点); 9.条约是清政府哪位大臣和日本签订的李鸿章; 10. 11.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 12.条约中阻碍中国名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场; 13. 14.甲午战争割了那些土地给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5.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为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

战役;二.选择题 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 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答案:解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俄法相勾结与日本进行争夺对辽东半岛的侵略权益,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既相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是D 项。

初中历史_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效果分析 本课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情感教育到位;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明确,使学生学有重点,思有目标;强化知识要点,注重知识比较学习,使重难点有效突破;课堂练习具有准确性、典范性,有效监测学生学习效果,参与讲亮相课,获得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试题 一.非选择题 1.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_1894_; 2. 3.甲午战争历时多久9个月; 4. 5.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6. 7.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8.甲午战争中日签订条约是在日本广岛签订的(地点); 9.条约是清政府哪位大臣和日本签订的李鸿章; 10. 11.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 12.条约中阻碍中国名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场; 13. 14.甲午战争割了那些土地给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5.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为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战役;二.选择题 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

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宝典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宝典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宝典 第一单元侵略与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道光帝)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1、英国商品无法在中国市场倾销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鸦片的危害:①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②吏治更加腐败 ③士兵吸食鸦片,军队丧失战斗力④损害身心健康 3、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 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禁烟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二、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②直接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2、中国战败的原因: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原因与启示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②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③军事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③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3、《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 ②赔款 2100万银元(单位不是“两”而是“银元”) ③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领土主权

④协定关税 ---破坏关税主权 说明:《南京条约》并没有把“南京”作为通商口岸开放。 4、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 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明:英国侵占香港的三步:①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③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与现代改革开放的区别: ①前者是被动开放,后者是主动开放 ②结果不同:近代开放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开放是为了学习外国 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强国之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海国图志》的主要思想(核心主张)(著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魏源思想地位:进步性: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局限性:仅看到军事落后,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也没有提出变 革腐朽社会的方法。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咸丰帝) 1、根本原因: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概况: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 3、战争的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 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探究: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分别阐述修与不修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