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第一篇:《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15.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6.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7.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18、简述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
答:⑴Ames 试验,又称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⑵微核试验MNT,是观察受试动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 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19.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20.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2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 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毒理学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人卫)

11
6. 生理与健康状况
健康、未产未孕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①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可 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②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12
(二) 染毒方式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 工业化学物:经皮肤和呼吸道 ❖ 农用化学物:经口、经皮肤和呼吸道 ❖ 药品:经口和注射 ❖ 食品:经口 ❖ 环境污染物:经口、皮肤和呼吸道
37
3.急性毒性分级法 (acute toxic class method)
选用剂量(25、200、2 000 mg/kg)之一,单性别3只动物进 行试验,确定动物的生死后再进行下一步试验。 有3种可能的结局:
a. 不需进一步试验即可分级, b.下一阶段以相同剂量再做另一性别试验, c.下一阶段以较高或较低的剂量水平进行。 根据在某一染毒剂量下,死亡发生的数量来判定大致的 LD50值范围,直接进行危害评估和毒性分级。
有关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方法
曲线拟合:概率 单位法,即Bliss 法
插值法:寇氏法
中,不正确的是
A.采用寇氏法和 Bliss 法一般 设5~8组 B.寇氏法和 Bliss 法一般以
一般设5~8个剂量 组;霍恩法固定设4 个剂量组。
i=(LD100 –LD0 )/(n-1)公式计算 组距 C.使用霍恩氏法固定设4个剂 量组
种属和品系
性别、年龄、体重
微生物学等级 饲养环境
动物数目 实验前处理
26
实验动物
种属和品系 首选大鼠 还需选择一种非 啮齿动物:狗
性别、年龄、体重
雌雄各半 刚成年、健康、未曾 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家兔2~2.5kg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人卫版毒理学重点总结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外源化学物是否对生物体造成有害影响,不仅取决于该物质本身的理化特性和毒性大小,还与接触途径和方式有直接关系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3R原则: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 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3R”法:优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物(toxicant/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急性:一次或24 h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1个月;亚慢性: 3个月左右;慢性:大于6个月毒性(toxicity): 是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的能力。
毒性是物质的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危险度(risk):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频率归因危险度:是指人群接触某因素而发生有害效应的可能频率相对危险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的比值危害性(hazard):是指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安全性(safety):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可为社会接受(即危险度可忽略),即笼统地指在通常条件下接触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不会引起有害作用毒作用及其分类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反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公卫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临床毒理学学习笔记

临床毒理学学习笔记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1.毒理学的定义——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已经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援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主要有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管理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3.机制毒理学:①根据对有机磷杀虫剂一般作用机制和有机磷杀虫剂在不同生物体内转化的差异,可以川雀预测有机磷杀虫剂对啮齿类动物的相对毒性作用②广泛使用的人造甜味剂糖精可以导致大鼠膀胱癌,而在人中不会。
只是在尿液中糖精达到很高浓度并形成结晶沉淀的情况下才会诱导膀胱癌③沙利度胺事件导致出生缺陷④对于有机氟乙醇和酸的毒性研究。
可了解糖和脂类的基础代谢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1775年英国著名职业医学与毒理学家,矫形外科医生Pott描述了烟囱清扫工接触煤烟与其患阴囊癌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多环芳烃致癌作用的首例报道。
2.1937年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促使了1938年Copeland议案的通过,随后的第二个重要议案是成立美国FDA3.用二巯基丙醇BAL治疗砷化物中毒,用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治疗氰化物中毒,用解磷定2-PAM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4.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沙利度胺事件1961年”和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的出版1962年,极大的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毒理学的展望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经存在和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人卫社生药第六版各论重点总结

麻黄麻黄科干燥草质茎显微鉴别草麻黄棱脊18-20维管束8-10髓薄壁细胞壁非木化形成层环类圆形偶有环髓纤维中麻18-28 12-15微木化类三角形较多木贼麻黄13-14 8-10 木化类圆形无有机胺类生物碱甲基、去甲基(伪)麻黄碱大黄蓼科干燥根及根茎掌掌半窄三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紫红唐掌深羽浅药掌浅宽三花大黄白棕黄色草簇导淀蒽类衍生物蒽酚蒽醌蒽酮及苷芦荟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黄连毛茛科根茎味皮层中柱鞘石雅皮层髓部云无鳞叶表皮细胞纤石导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川乌毛茛科卡氏乌头干燥主根四川陕西①抗炎总生物碱②镇痛总生物碱双酯型二萜生物碱③强心扩血管降血压水溶性生物碱(消旋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④提高免疫力降糖多糖⑤毒性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厚朴木兰科燥树皮根皮四川湖北川朴浙温朴分枝状石油纤木挥发油木脂素(厚朴酚和厚朴酚)生物碱五味子木兰科干燥成熟果实木脂素(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挥发油肉桂樟科干燥树皮5-6年圆筒阴干油桂筒 10余年两端削斜晒干企边桂老树干离地30cm环状剥皮九成干,堆叠加压干燥板桂边条除去栓皮桂心块片桂碎马蹄石油纤木挥发油桂皮醛黄芪豆科蒙古膜荚干燥根细长纤维木导淀木栓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薄细波弯曲皂苷(黄芪皂苷大豆皂苷)黄酮多糖氨基酸甘草豆科燥根及根茎细长晶纤维木导淀三萜类(甘草甜素甜解毒)黄酮(甘草苷甘草苷元)番泻叶豆科狭叶尖叶干燥叶二蒽酮苷番泻叶苷ABC,D游离蒽醌及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抑菌)黄柏芸香黄皮树干燥树皮分枝状石细胞晶纤维小檗碱沉香瑞香科白木香含脂木材进口国产沉香进口下沉较深进口点燃烟较浓进口无草酸钙柱晶挥发油(白木香酸白木香醛)树脂丁香桃金娘丁香树干花蕾挥发油(丁香酚丁香烯)人参五加科干燥根及根茎亮红顶三花巴掌二甲子灯台六批叶①木数列栓内层窄②韧皮部树脂道散在黄色分泌物③形环明显④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数个偶有非木化纤维⑤薄细胞草簇淀粉粒人参皂苷(水人参二醇三醇)多糖炔醇挥发油三七五加科干燥根根茎芦头侧根须根剪口筋条绒根人参皂苷三七皂苷活血氨酸(三七素止血)多糖挥油当归伞形科华当归干燥根都油室韧皮薄壁细胞油管碎片木导淀挥发油(藁本内酯)酚酸类(阿魏酸)多糖柴胡伞形科北狭叶柴胡干燥根纤维油管碎片木导柴胡皂苷挥发油多糖川芎伞形科干燥根茎导管单列V形草酸钙簇晶纤维木导淀挥发油生物碱(川芎嗪)酚酸(川芎酚阿魏酸)小茴香伞形科干燥成熟果实网纹镶嵌细胞油碎丹参唇形科燥根根茎春秋两季采栽品23年秋季采除去地上部分须根摊开暴晒堆积发热内部紫黑晒干纤石木导脂溶性二萜类丹参酮水溶性酚酸类丹酚酸黄芩唇形科贝加尔干燥根承德①木数层散石②皮窄散在纤石③韧宽广形环明显木部导管单个数个木射线较宽④老根同心木栓组织环⑤薄细淀粉粒黄酮类(黄芩苷)玄参浙玄参干燥根变黑环烯醚萜类(哈巴苷哈巴俄苷)金银花忍冬科忍冬干花蕾带初开花花蕾含待放色黄白晾干烘干禁用手翻动禁暴晒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炎红花菊科干燥管状花二氢黄酮类红花苷(花瓣中的过氧化酶使黄色的红花苷氧化成红色的红花醌苷)木脂素多糖挥发油脂肪油有机酸苍术菊科茅北苍术干燥根茎草酸钙针晶方晶油室碎片菊糖纤石木导挥发油半夏天南星三叶半夏干燥块茎半夏蛋白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刺激性物质(尿黑酸)砂仁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干燥成熟果实内种皮硅质块莪术姜科植物广西莪术、蓬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天麻兰科干燥块茎共生动物生药①氨多蛋②甾体蟾胆汁酸甾体激蜕皮激海洋甾③生物碱类毒素环外氮胍类吡咯衍生物吲④萜类鹿茸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幼角头茬二茬花二杠(大挺门庄三岔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毛色红棕油润光亮马(单门莲花三岔)茸体饱满体轻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①雌雄激素作用②降血压③镇静神经修复④修复肝损⑤抗炎免疫调节⑥心血管麝香鹿科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干燥分泌物毛扁圆形囊状体开口皮革质棕褐毛绕孔排列另侧皮膜中内仁野生质软油疏颗粒状当门子圆颗紫黑色油光断面深棕粉末散香棕褐色银毛饲养颗粒短条团块紫黑油性微光银毛气浓特异味辣微苦带咸牛黄牛干燥的胆结石胆卵类球红黄棕乌金衣体轻酥脆分层剥落断面金黄气清味苦后甘清凉嚼碎不粘挂甲管管状碎片红黄棕有裂纹小突起断面层纹胆红素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蟾酥蟾蜍科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耳后皮肤腺干燥分泌物蟾甾二烯(蟾毒灵)强心甾蟾毒吲哚碱朱砂硫化合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朱宝颗粒粉末色红明亮触不染手镜面板片状斜方长条形色红鲜艳光亮镜微透质松脆豆瓣较大方圆多角灰褐体重质坚不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笔记(人卫第六版)第一章绪论◎机制毒理学作用:①、评定危险度;②、排除实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③、帮助设计和生产安全的化学品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其他疾病(★第一个禁用药品:反应停);④、准确了解人和实验动物间的差异,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早起神经毒理研究,发现磷酸三甲苯酯(TOCP)、甲醇、Pb都是神经毒物。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性: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是化学物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以影响毒效应。
◎毒物: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毒效应普: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
◎毒作用分类:1、速发型和迟发型;2、全身或者局部‘3、可逆或不可逆;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
◎毒理学动物实验分类:急性毒性实验(1次或24h内多次染毒)、短期重复(≤1m重复染毒)、亚慢性(1~3m重复染毒)、慢性(3m以上重复染毒)。
◎合理利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前提:1、所研究反应由接触化学物引起;2、强度与剂量有关;3、有定量测定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手段。
◎剂量-反应关系重要意义:1、确认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者药物的毒性反应;2、确定研究群体的平均反应和易感性范围;3、其斜率给出有效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收影响对象比例的变化。
◎烷烃类的H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取代↑,毒性↑,CC l4>CHC13>CH2C12>CH3Cl。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是:对位>临位>间位,对称>不对称。
◎靶器官:外源性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
◎生物标志:暴露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标志,可评价暴露水平或建立生物阈值)、效应标志(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疾病)、易感性标志(可筛查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毒理学研究方法优缺点P30◎急性毒作用带:Z ac=LD50/Lim ac, Z ac小危险性大◎慢性毒作用带:Z ch=Lim ac/Lim ch, Z ch大说明由轻微慢性中毒→明显急性中毒间剂量范围宽,易被忽略,∴发生慢性中毒危险性大。
第三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毒物动力学:研究化学毒物的数量在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中依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各项动力参数,以定量描述机体对于化学毒物进行处置的特征;意义:对于明确靶器官、揭示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水平与毒效应强度和性质直接的关系、探讨中毒机制有重要意义。
◎首过消除效应:化学毒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就被消除的现象,胃肠道细胞内代谢,肝门静脉系统生物转化,直接排入胆汁。
◎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mg/L)和在肺泡气中的浓度(mg/L)的比值,越大在血液中溶解度↑,越容易吸收,平衡时间↑。
◎经皮肤吸收:阴囊处最容易通过。
◎蓄积:化学毒物吸收速度>排泄速度,以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蓄积部位称为蓄积池。
◎代谢解毒:化学毒物经生物转化后称为无毒或者低毒代谢物的过程。
◎代谢活化(生物活化):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反而增强,甚至产生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的现象。
◎酶的诱导:化学毒物引起代谢酶含量↑并伴有活力增强的现象。
凡是具有诱导效应的化学物均称为诱导剂,可分为单功能(不能催化P450)和双功能诱导剂。
诱导在肝脏最明显。
◎非竞争性抑制:①、与酶活性中心可逆或不可逆的结合;②、破坏酶;③、减少酶合成;④、变构作用;⑤、缺乏辅因子。
◎表观分布容积:Vd=X0/C0,Vd↑→化学毒物在体内分布↑,当Vd为0.05L/KG、0.2 L/KG、0.6 L/KG 时,表示化学物分布在血浆、细胞外液、全身分布。
◎消除速率常数K e:单位时间内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比例,其↑,消除越快。
◎曲线下面积ADC:↑→消除慢。
◎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消除途径所能排除的化学毒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越大越快。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机体处置外源化学物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影响毒物分布主要因素: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形状、电离度;◎促进毒物分布到靶器官因素:①、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②、专一化的膜转运;③、细胞器内的蓄积。
◎妨碍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②、专一化屏障(血脑、胎盘);③、贮存部位的分布(蓄积但不毒);④、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⑤、从细胞内排出。
◎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
◎终毒物:1、亲电子剂;2、自由基;3、亲核物;4、氧化还原反应物。
◎解毒:清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形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1、无功能基团毒物:一相二相反应;2、亲核物解毒:亲核功能基团的结合反应;3、亲电子剂解毒:巯基亲核物谷胱甘肽发生结合反应;4、自由基解毒:主要依赖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
◎解毒过程失效:1、毒物接触剂量超过机体解毒能力;2、偶见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毒酶失活;3、结合反应的逆转;4、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副产物。
第五章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结构(取代基、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理化性质(脂水、血气、挥发、大小、电荷)、杂质。
◎化学结构:决定化学物毒性的物质基础①、取代基:1)、极性↑,毒性↑;2)、对位>邻位>间位,对称>不对称;②、异构和立体构型:手性特征的影响:1)、对映体结构影响生物转化的位置;2)、某些化学物转化存在立体结构的选择性;3)、有些化学物可经生物转化是对映体从一种构型变为另一种,使其手性消失;③、同系物:1)、C↑,毒性↑,但超过一定限度(7~9)时,毒性反而↓;2)、直链>异构,成环>不成环;3)、C相同时分子中不饱和键↑,毒性↑。
◎脂水分配系数对毒性的影响:1)、系数↓,水溶性↑,毒性↑;2)、一氧化铅>金属铅>硫酸铅>碳酸铅;3)、气态化学物的水溶性↑—→上呼吸道,局部刺激和损害;水溶性↓--→肺泡。
肺水肿。
◎分子量、颗粒、比重对毒性影响:1)、分子量大小可影响其过膜(200)2)、外源化学物颗粒大小和分散度呈反比,分散度↑,粒子↓,表面积↑、生物活性↑;2)、气溶胶沉积部位:5μm—→鼻咽部;2~5μm—→支气管(可被清除);<2μm—→可过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清除)◎挥发性和稳定性对毒性的影响:易挥发会形成较大蒸汽压,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
◎血气分配系数:系数大的物质易通过简单扩散跨呼吸膜吸收入血。
◎电离度和电荷性对毒性影响:1)、化学物呈电离状态是,通常脂溶性低,难过膜;非电离形式存在的弱有机酸或有机碱具有一定脂溶性,易过膜;2)、有机酸易从酸性环境跨膜。
有机碱易从碱性环境跨膜。
★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经口>经皮。
例外:农药久效磷小树腹腔注射与经口暴露毒性基本一致。
★1,1-二氯乙烯原液毒性不明显,稀释后肝毒性↑。
◎环境因素:气温、气湿、气压、噪声、震动、紫外线、昼夜和季节节律。
◎联合作用类型:1)、非交互作用:①、相加作用:两种或以上化学物,各自以相似的方式和机制作用相同靶器官,毒性互不影响,对机体的毒性等于各化学物毒性的算术总和。
大多数刺激性气体表现此性质。
②、独立作用:两种或以上的化学,又要作用模式和作用部位等不相同,所引发的的生物学效应互不影响,表现出各自的毒效应。
2)、交互作用:①、协同作用:两种或以上的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效应>各自单独对机体的毒效应总和;②、拮抗作用:两种或以上的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效应<各自单独对机体的毒效应总和;可分为:(1)、功能性拮抗:对同一生理指标有相反作用:(2)、化学性拮抗:反应生成低毒物质;(3)、配制性拮抗:影响其吸收、分布、排泄;(4)、受体性拮抗:竞争同一受体。
◎联合作用的评价:等效应线图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概率和曲线法、logistic模型、广义三阶多项式回归模型etc。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一般毒性作用分类:按照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实验动物选种原则:①、对受试物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和人最接近;②、自然寿命不长;③、方便饲养和实验操作;④、经济易获得。
★成年大鼠:180~240g;成年小鼠:18~25g◎为确保选择健康的动物,一般实验开始前应观察5~7天。
◎染毒方式:①、经呼吸道染毒——评价空气污染物优先考虑;②、经皮染毒——用于可能接触皮肤的化学染毒,主要观察经皮吸收可能出现的局部刺激和致敏作用;③、注射染毒——常用化学物的比较毒性或毒物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珍贵药品也可用此方法,要求对注射局部无刺激性。
【急性毒性作用】◎概念: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一定量某种外源性化学物短期内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急性毒性实验目的:①、可确定受试物的一系列急性毒性参数,最重要的是LD50;②、初步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的毒性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大小、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etc;③、为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实验及其他毒理学研究的染毒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和建议;④、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经典实验:①、一般观察至少14d;②、临床观察每天至少一次,特别注意有无震颤、惊厥、流涎、呆滞、腹泻、嗜睡、昏迷etc;③、所有的动物都要尸体解剖,记录观察到的全部病变,必要时做病理学检查(金标准);◎经典实验的局限性:①、使用的动物数量较多;②、不能很好的显示毒物的毒性作用特征,一般不能显示靶器官病变;③、所得LD50≠急性毒性;④、所得LD50实际上是近似值且波动较大;⑤、实验动物与人体对毒物敏感性差别较大。
【局部毒性作用】◎眼刺激实验:首选家兔。
◎皮肤刺激实验:首选豚鼠和家兔。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蓄积作用:发生慢性毒作用基础,评价化学毒物是否可能和容易引起慢性中毒作用的重要指标,也是知道其限量标准时选择安全系数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物质蓄积:机体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可有化学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该物质的原形式或代谢产物的蓄积,如果不能测出但是也发生了慢毒作用—→功能蓄积。
◎短期毒性作用:人或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4w内所产士的毒效应;◎亚慢性毒性:人或实验动物连续长期(约相当于其生命周期1/10)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效应。
◎慢性毒性:人或实验动物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效应。
※长期实验的期限取决于临床拟用药的期限,一般为其2~3倍。
◎三个实验的目的:①、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②、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机制;③、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的可逆性;④、确定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和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AE L,为制定人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依据;⑤、观察不同动物对受试物毒效应的差异,为确定适当安全西施,将实验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