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里程表(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程表(二)》学习要点

B.解决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的实际问题
B1.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
√
B2.能分析并解决类似“汽车里程表”的其他生活实际问题
√
√
C.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C1.加减混合的基本运算
√
C2.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简算√ NhomakorabeaD.竖式谜问题
D1.加减法竖式谜
√
√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学 科:小学数学
册数:
第(5)册
单元数:
第(3)单元
知识领域:
数与代数
内容专题:
加与减
情境课题:
里程表《二》(第6课时)
知识课题
解决起点为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学习 要 点
一级学习要点
二级学习要点
陈述性
程序性
策略性
A.读懂里程表
A1.会读起点非0的里程表,并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程,在听力、运算和认知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培养小学生的交通意识,了解并能运用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
3.主题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和研究“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热爱探究事物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和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规律与应用:总结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规律,运用所学内容解答实际问题。
(2)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转换问题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描述为具体的数学模型,理解难点。
(2)用餐、休息、时间、距离等元素很多,建立正确的时间轴,关注时间变化,寻求关键。
三、教学内容1.听力活动运用教师播放录音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录音了解“时刻表”是一种工具,能帮助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按时到达目的地,同时学习到大巴车和城市公交车的运行原理,为后续数学活动打下基础。
2.数学活动(1)理解时间问题老师设计情境,让学生从因素中提取关键点和关键词,通过测算时间问题来解决乘车问题。
例如,如何算乘坐长途客车或城市公交车需要多长时间?(2)建立时间轴接下来,老师将时间轴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准确地描述各个时间点和时间段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数学化地描述情境中的信息和解决方案。
如何用数学公式解决时间问题?(3)运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老师告诉学生在解决时间问题时,可以运用经验和数学公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经验和公式。
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伙伴进行讨论。
让学生列举出来这些公式。
(4)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从A到B,需要多长时间?如果迟到了,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四、教学方法1.活动方法(1)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与学生交互互动,让学生思考具体的时间和距离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里程表(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熟练地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里程表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熟练地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
2.难点:让学生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汽车的里程表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一些汽车的里程表实物,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汽车的里程表图片,让学生猜测里程表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辆汽车的里程表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里程表的组成。
教师讲解里程表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里程表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汽车的里程数据,让学生进行读取和计算。
例如,一辆汽车的起始里程是20000公里,行驶了500公里,问现在汽车的里程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读取和计算里程表数据的方法。
里程表(二)-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里程表(二)-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能够使用里程表实测道路长度。
3.能够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测算道路的长度。
2.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性质。
2.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式。
3. 教学难点1.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圆的基本性质。
2.如何使用里程表快速准确地测算道路长度。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某个圆形草坪的面积、测算道路的长度等,引出圆的基本性质和里程表的使用方式。
4.2. 学习1.圆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通过PPT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圆形的特点和基本要素,包括圆心、直径、半径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性质。
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圆的基本性质,如测量圆形草坪的面积、绘制圆形花坛的形状等。
2.里程表的使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里程表的样式和结构,让学生了解里程表的主要部分和功能。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里程表的使用方式,包括如何调整里程表的初始数值、如何记录行驶里程数以及如何计算行驶距离等内容。
4.3. 练习1.圆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绘图等方式巩固圆的基本性质,如求圆的周长、面积等。
2.里程表的使用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里程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技巧,如模拟行驶场景,让学生调整里程表的初始数值并实测行驶距离。
4.4.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经验,结合实际场景,回顾圆的基本性质和里程表的使用方式,并强调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程效果更佳。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主题里程表(二)(解决起点为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问题)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务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旧知复习,再次认识里程表。
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课堂小练,归纳总结。
检验目标1、2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合作、集体交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检验学习目标1、2、3的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应用有关加减法的知识,继续解决“里程表”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读图的能力,与上节课不同的是“里程表的起点不是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里程既包括当天的里程,也包括以前的里程。
虽然数量关系很简单,但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1复习旧知自主完成上题(点名上台板演,其余练习本上板演,集体订正)教师活动11、组织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里程表的认识,里程的计算2、回顾计算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上节课知识,巩固里程表的知识,回顾里程计算,为本课里程表不是从0开始的计算做好铺垫。
环节二:自主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导入新课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思考: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生1:这个表是淘气数数一周的里程生2:周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2、你读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这里的16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35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 作者,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 识。
2.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实例,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尝 试、交流等形式获取了知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好玩,好动,对事物 存在好奇心,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因此要 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 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 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理解用实物图和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用线段图表示 数量关系的简洁性。
•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 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 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 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 数最多。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图表,能理解各个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程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表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于如何准确地通过里程表来计算距离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的构造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的构造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复杂的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来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里程表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里程表的使用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里程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里程表的使用方法,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里程表(二)》(课件)(24张PPT)

615-275=340(吨)
答:淘气家上半年(1-6月)的总用水量340吨。
课堂练习
2、淘气家哪个月的用水量最多?
1月用水量 2月用水量 3月用水量 4月用水量 5月用水量 6月用水量
306-275=31(吨) 349-306=43(吨) 412-349=63(吨) 471-412=59(吨) 508-471=37(吨) 615-508=107(吨)
当天的读数- 前一天的读数= 当天行驶的路程
作业布置
课本27页练一练
要认真完 成呦!
星期一出车时
新知讲解
议一议:笑笑说的对吗? 星期一行驶了160千米, 最少。
不对!160千米不仅包括星期一之前 行驶的35千米,还包括星期一当天行 驶的路程。
新知讲解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叔叔周一行驶了多少千米?
小组合作要求: 1、图上画一画; 2、列式解答。
新知讲解
一
二
三
四
五
0 35 160 350
教学目标
学科核 心素养 分析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 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数学与 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 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新知导入
一段路如图,从A点到各点的里程如下。
B
里程
50
(千米)
C
D
E
F
80 105 145 180
新知导入
B点到F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80-50=130(千米) 答:B点到F点的距离是130千米。
末端里程数 - 前一段里程数= 后一段里程数
新知导入
这是我叔叔,他 是出租车司机。
新知导入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