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合集下载

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语录解读

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语录解读

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语录解读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于日俄战争中率领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全歼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被日本天皇授为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

在庆功宴上,面对众人的夸赞,他拿出自己的随身携带的印章,上面有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何许人也?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主要成就有: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乃是一位文武全才。

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中的魏禧称赞: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阳明王阳明心学博大精深,笔者阅之后只觉许多以往感到疑惑之处,豁然开朗。

今日,写下笔者对于阳明公语录的一些浅见。

阳明公认为世间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所谓的名利也不过只有一线之长。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因此,阳明公立志活成圣贤。

王阳明那么,如何成为圣贤呢?阳明公认为,要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的行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良知即是独知时。

)这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的认识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和现代人所推崇的活在当下互相吻合。

阳明公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人的心本自一切具足(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这又和佛教的思想一致。

是否需要像普通的佛道修行者那样,通过避世的手段去修炼这颗心呢?阳明公认为并非如此,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做到知行合一(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

而且他认为,在红尘中修行,要比避世修行要难得多。

(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因为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的行为状态,所以,一旦犯了过错,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出来。

人不要怕犯错,犯了错能够改过来,还是能够恢复本心的。

人需要忏悔,但如果没有能力改过,也不要将悔恨的种子埋在心中,那样对自己不好。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5篇)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5篇)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5篇)第一篇: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一、王阳明简介王阳明即王守仁,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因为只有在老师讲到“唯心”的时候,王阳明才勉强露一次脸,所以一直为我们所忽略。

曾国藩大家颇为熟悉,他死后,有人写了付对联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但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因为只有王阳明文可以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武可以安邦定国拨乱反正,德可以为人楷模教化世人,是大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

很多名人或多或少受过王阳明的影响。

诸如:张居正、徐光启、李贽、黄宗羲、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等等。

所以,王阳明不该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真实的王阳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接下来,让我们从下面三个片段切入,开始了解他。

二、真实的王阳明片段一: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军神、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1—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宴会上,面对着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日本近代的崛起,和王阳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阳明学对日本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

那段时间,日本人几乎人手一本记录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

片段二:蒋介石一生奉王阳明为精神导师,他曾经说过:“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经常去一座山上游玩,并在山上修建了别墅。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1905年,日本一代“战神”、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以弱胜强,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日本天皇将他召回日本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在庆功宴会,他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在电车上经常看到日本人手捧王阳明的著作,时而细读,时而闭目做崇拜状,甚至手舞足蹈,对王阳明的崇拜达到了迷信的程度。

自此,蒋介石也成了王阳明的忠实粉丝。

到底王阳明是何等了得的人物,使得我们的敌人对他推崇备至呢,又是何种原因使得王阳明墙里开花墙外红呢,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9) 汉族。

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学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和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曾国藩也是作为“中兴一代名臣”广为后人所知。

但提起王阳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

我个人认为 :王阳明无论从学术还是军事上都强于诸葛亮和曾国藩,但其知名度却较二人相差甚远,自有其历史和诸多方面原因所致。

其一、王阳明思想的唯心主义色彩。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集大成之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

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

对后世影响深远。

乃至几百年后,有一位教育家深深地被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所折服,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印象:
明史:
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 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 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 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 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 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 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
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
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我就简单说,王守仁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高个人 理想: 1、内圣、外王 2、文治、武功 3、立德、立功、立言 多少人都没达到这高度啊,孔夫子都பைடு நூலகம்行!而且这哥们还超 脱俗(例如新婚夜修道)、接地气(例如格竹三天、落第两 次)
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思想。 《传习录》可以说是包含了一大部分他的思想的一 部著作,但我还没看过也就不加陈述。我只知道他: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的思想指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从一个任 人欺辱的国家的国力迅速崛起。每个人对他的评价 都是很高的。
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 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 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 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 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

王阳明十句话-讲透心学精萃(释)

王阳明十句话-讲透心学精萃(释)

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出自《王阳明全集· 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

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取自《传习录》译文: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故居前的石牌坊三、“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

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

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王阳明故居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阳明先生】历史上除了王阳明,没有哪一个人,能把学者、官员、统帅、教师各种角色都做到极致,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哲学家,又是政绩卓著的官员,还能带兵打仗。

难怪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阳明山、阳明祠、阳明公园,也难怪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带上,总是系着一枚印章,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他在被贬贵州时曾在阳明洞中学习,后世便称他阳明先生、王阳明。

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是“心学”最重要的大师。

王阳明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理论家,他长期在平定地方叛乱的第一线上,并且患有严重的肺病,在56岁时辞世。

穆宗皇帝撰文纪念他时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王阳明是研究心灵的大师,想要了解心灵,就不能不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在《传习录》中,人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都有一颗心,只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伟人和凡人的距离是那么的短,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至少是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和人格的人。

同时也会看到,要成为真正不平凡的人,需要走的路也很长,因为任何成就都要通过勤奋实践得来,学习和身体力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个道理,王阳明叫做“知行合一”。

一方面是明心见性,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内外结合,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阳明故事】良知是什么有个王阳明的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捉到一个贼,他就对贼讲:“你难道没有良知吗?为什么去做贼呢?”贼大笑起来,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天很热,他就对贼说:“你把上身的衣服脱光。

”贼照做了,他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呢?”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

”他向贼大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贼立即悔悟了,向这个学生磕了个头离开了。

这个学者用一句话激发了贼的良知。

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

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
异与这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性质。全书正由译者译成中文学;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B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12012)00—0124—08
我很想为这部著作找到一个主标题,它可以让一个并未谙熟中国哲学史的德语读者大致地理解此 书要讨论的主要是哪些问题。在副标题中我便可以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中再现中国哲学家用来陈述这里 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的那些表达。可是,仅仅通过这种翻译,这些表达对于一个只熟悉欧洲哲学概念的读 者来说几乎还是无法理解的。 这个困难之所以出现,首先是因为我们在欧洲(即所谓西方)哲学中没有一个论题的标题是与那些 汉语讨论问题的意义完全相合的。这两方面精神联系之间的差异没有为这种一致提供可能。尽管如 此,那些汉语问题对于我们欧洲人来说也仍然不是无法理喻的。一方面,我们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具有 相似的、即便不是相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能够成功地深入到提出这些中国问题的中国精神历 史的联系之中,我们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的特点、特性。但在本书的标题中还无法给出这样一种说明。 这里的研究在许多年里都带有这样一个研究标题:“在中国哲学中关于良心(Gewissen)与良心构成 (Gewissensbildung)的一个讨论。”这里的“良心”(Gewissen)应当再现中文表达的“良知”[我一般用“原 初知识”(ursprttngliches Wissen)来翻译它],而“良心构成”(Gewissensbildung)则应当再现中文表达“致
我在这里并不像在历史书中时常见到的那样在儒学传统以内的一个特殊流派的狭窄意义上诠释这门心学在此意义上心学标志着以程颢陆九渊与王阳明为出发点的流派对立于程颐伊川10331107和朱熹的对秩序原则世界的习得理学而是将这个表达理解为对本己真实心的所有认识与习得这些认识与习得同样也可以在宋代以来的儒学内部的那第二个大流派中找到并且在那里处于恭敬的凝神敬概念的核心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谈谈“心学”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第一次知道王阳明是在政治课学习哲学的时候,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老师在讲主观唯心主义时狠狠地批判了他,我们一直定为王阳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在学历史的时候明朝的思想家,在脑海中我们认为王阳明一个皓首穷经的书呆子,没多大注意,课本上说的也很浅薄,并没有深入探究。

细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发现王阳明并还不是书呆子,反而还是个全才,不仅在哲学上,在文学、书法,甚至在导引术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更出人意料的是文武双全、武艺高强,军事上很有天赋,也是明朝的军事家,仅用三十五天的时间平叛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在历史上不乏文武双全的名人,像沈括、岳飞、辛弃疾等等,但是在立言立德立功都有成就的,恐怕很难再找第二人了吧!王阳明是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近代史,而且传至朝鲜半岛、日本,风靡东南亚。

当日本天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海战以劣势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面对一片赞美之词,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自己的腰牌示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字:一生俯首王阳明。

虽然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但是就其精华部分“致良知”、“知行合一”仍可为当今时代所学习。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他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与佛家中“万物皆有佛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对格物致知做出了新的解说,他认为“心即理”,认为人心中的里就是良知,除了良知在没有其他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一、生平简历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归本于儒,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其好友湛若水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正德丙寅(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阳明先生墓志铭》)黄宗羲亦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出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明儒学案》卷十)考亭,地名,在今福建建阳西南。

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稜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

朱熹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

宋理宗为崇祀朱熹,赐名考亭书院。

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世人称之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其实,圣贤大儒道全而德备,都多能或者全能。

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只是有没有机会施展而已。

《论语》中,达巷党人就曾经称赞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明宪宗成化年间,父王华,在成化中了状元,当时王守仁十岁,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十一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其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年谱》一)各种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据说他13岁丧母,继母待他不好,他就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当时王阳明肯定不懂经权论,但这个孩子气“捉弄”,我觉得无意中符合权道。

因为动机既善,效果又好。

这个故事见于冯梦龙《智囊全集》,如下:“王阳明年十二,继母待之不慈。

父官京师,公度不能免。

以母信佛,乃夜潜起,列五托子于室门。

母晨兴,见而心悸。

他日复如之,母愈骇,然犹不悛也。

公乃于郊外访射鸟者,得一异形鸟,生置母衾内,母整衾,见怪鸟飞去。

大惧,召巫媪问之,公怀金赂媪,诈言:王状元前室责母虐其遗婴,今诉于天,遣阴兵收汝魂魄,衾中之鸟是也。

后母大恸,叩头谢不敢,公亦泣拜良久。

巫故作恨恨,乃蹶然苏。

自是母性骤改。

”(冯梦龙《智囊全集》)更多迹象表明,王阳明是个早熟的孩子。

例如,他十五岁时出居庸关了解虏情、观察地势与逐胡儿骑射;于当年闻石和尚、刘千斤暴动即向朝廷献平乱方略;十七岁时新婚之夜入铁柱宫向道士扣问养生之说,十八岁时携夫人从江西归越途中,至广信向理学家娄一斋先生问学。

娄一斋向他讲了宋儒格物之学和“圣人必可学而至”义理,对影响很大《年谱》说他当时“遂深契之”。

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当时武宗忙于游乐,刘瑾专权。

南京科道官戴铣(xiǎn)、薄彦徽等人因谏争而被逮系诏狱。

王阳明抗疏相救,结果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甦(苏)。

寻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年谱》)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

据《年谱》记载,当他躲过追杀后,曾有“远遁”的计划,但此时他却遇到了当年在铁柱宫相识的那位道士,他劝阳明说:“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应之?”于是阳明遂决定径往龙场驿所。

刘瑾的下场非常悲惨,自己被凌迟处死,亲属皆论斩。

这个宦官头子作恶多端,但最大的罪恶应是谋害王阳明。

另外一个太监叫张忠,曾受朱宸濠贿赂诱帝亲征,并对王阳明百般刁难,后来也是被人举发,处斩。

对于儒家圣贤,即使起意不良,也必遭天谴,何况付诸行动?自古以来,反孔反儒、毁圣害贤者都无好下场。

古人云,天道无亲,唯佑善人;又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圣贤无疑是人世间最大的德、最大的善人。

所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第九)”,又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第七)有人说是盲目的自信,是迷信。

非也。

孔子必是心有心灵感应,必有实证,才出此言。

如果王阳明真的被刘瑾害死,就没有了后来的龙场无道,那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瑾成就了王阳明和良知学。

刘瑾伏罪后,王阳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受到兵部尚书王琼(qióng)赏识,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全面平息宁王之乱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表现王阳明用兵之神:“王文成与宁王战,尚锐。

值风不便,我兵少挫。

急令斩取先却者头,知府伍文定等立于铳炮之间,方奋督各兵殊死抵战。

贼兵忽见一大牌,书‘宁王已擒,我军毋得纵杀。

’一时惊扰,遂大溃。

次日,贼兵既穷促,宸濠思欲潜遁,见一渔船隐在芦苇之中,宸濠大声叫渡,渔船移棹请渡,竟送中军,诸将尚未知也,其神运每如此。

”王阳明之神,更加衬托了宁王之蠢,不能成事是意料之中的。

宁王兵败被执,见到王阳明,居然呼道:“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降为庶民,可乎?”王阳明答:“有国法在。

”据冯梦龙《智囊》介绍:“宁藩既获,圣驾忽复巡游,群奸意叵测,阳明甚忧之。

适二中贵至浙省,阳明张宴于镇海楼。

酒半,屏人去梯,出书简二箧示之,皆此辈交通逆藩之迹也,尽数与之。

二中贵感谢不已。

阳明之终免于祸,多得二中贵从中维护之力。

脱此时阳明挟以相制,则仇隙深而祸未已矣。

”(冯梦龙《智囊全集-通简卷三-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叛被王阳明擒获后,武宗忽然又想以圣驾亲征为名到南方巡行游乐,朝内奸人们对此各怀鬼胎,王阳明对此十分忧虑。

正好有两个太监来到浙江,王阳明在镇海楼设宴招待他们。

酒宴进行一半时,王阳明屏去侍从,去掉楼梯,拿出两箱信函让他们两个看,都是他们和宁王来往的书信,他把书信全部交还给他们。

两个太监感激不尽。

这个故事体现了王阳明的通情达理、仁恕宽容和通权达变。

良知是大道德,也是大智慧,是德智的高度统一。

真可谓智勇足以克敌,明哲足以保身。

以德服人,包括以力,但更重要的是以理、以礼、以情,王阳明对“二中贵”,就是以情服之、感之。

当然,这个情,并不违理。

江彬等人忌妒王阳明的功劳,散布留言说,王阳明开始是朱宸濠同谋,在知道皇上要征讨后,才擒拿宁王朱宸濠以洗脱罪名。

江彬等人还想要一并擒拿了王阳明以作为自己的功劳。

面对此等违天灭礼、荒天下之大唐的荒唐事,王阳明感到万分棘手。

武宗皇帝此前曾从南京派来杭州一位太监张永,王阳明知其是忠心体国之人,便与他合计如何应对此事。

张永说,顺着皇上的意思,让皇上获得擒拿宁王的威名,才有挽回此事于万一的可能;否则,若是逆着皇上的意思来,只能白白地激起小人们的怒气,毫无裨益。

王阳明于是将宁王交给张永带给驻跸南京的武宗,以阻止武宗到江西去上演这幕活剧,并重新递上捷报,将擒拿宁王的功劳全部归了总督军门,然后称病躲到了净慈寺中。

张永回到南京,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阳明忠心,并告诉武宗王阳明让功以避祸的意图。

武宗皇帝这才醒悟过来。

王阳明的大祸也就免去了。

王阳明因平定“宸濠之乱”和江西贵州广西匪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不久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良知学。

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因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临终之际,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明史》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

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两个人诸葛亮、王阳明,半个人指曾国藩。

这话当然不对,先秦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多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其中最优秀者。

不过,王阳明确实值得这样推崇。

功业姑不论,在立德立言三方面,王阳明都远超诸葛亮和曾国藩。

王阳明的门徒遍及各地。

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的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日本三岛毅博士的一句诗“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二、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在这里,他对儒家义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践履,一天半夜里,忽有大觉悟,思想有所转变与超越,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据《年谱》描述:“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中,蛇虺魍魉,虫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屋以居。

”除自然和生存环境险恶之外,政治环境同样险恶,“时瑾憾未已”,刘瑾怀恨未已。

阳明“自计得失荣辱皆得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日夜端居澄然,以求静一。

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对于“龙场悟道”古今各家论说很多,视之为是王阳明学术生涯与生命历程的转折点。

阳明本人于7年后对这次颇有传奇色彩的悟道过程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niè疲倦义),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通过龙场悟道,不仅忧谗畏讥的悲愤凄凉的心态得到了改变,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其学术还是生活都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阳明在其《玩易窝记》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过程:“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

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措,孓然其若株。

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zu 淤yu(形容糟粕)出焉,精华入焉,如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

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