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二卷文言文挖空
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2))-Word版含详细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新课标II卷) 精校版 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II 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构建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2020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2020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用)书,闻古今成败,辄(总是)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科举的主试官)欧阳修惊喜,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携带)书见(拜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躲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不久)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判官告院(任职),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弊病)。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利用、凭借)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安定)。
徙知密州。
司农(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的官吏)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处罚),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擅自)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废除)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暂时代理)知(管理)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哆嗦)未能言,轼宽(放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侮辱)举子,且持暖昧(模糊,不清晰)单词,诬以为(把……作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所恨。
轼恐不见(被)容,请外,拜(任命)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向)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交换,换)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卖出)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救活的人)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聚集,会合),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收集多余)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渐渐)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每年考核政绩)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写作)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即使)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写成文章)而诵之。
2018年高考语文I、II、III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2018全国一卷鲁芝传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名望与德行),为西州豪族(豪门大族)。
父为郭汜所害(被动句),芝襁褓(婴儿时期)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专心致志于思索)坟籍(古代典籍)。
郡举(推选)上计吏(向国家汇报情况的地方官),州辟(选聘)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除(任命)郎中。
后拜(授予官职)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诸侯去世),宣帝代焉,乃引(推举)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重新)造(建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回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少数民族)夏(内地人民)慕(仰慕)德,老幼赴阙(借指京城)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正直的言论)嘉谋,爽弗能纳(采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进攻)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因为)罪见(表被动)黜(罢免官职),虽欲牵黄犬(悠闲的日子),复可得(能够)乎!若挟(挟持)天保许昌,杖(通“仗”,凭借)大威(皇帝的威势)以羽檄(紧急文书)征四方兵,孰(谁)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刑场),岂不痛(痛心)哉!”爽懦(懦弱)惑(心疑不定)不能用(听取),遂(最终)委身受戮。
芝坐(因…犯罪)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争辩是非),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帝王登基),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践行正道),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七十岁,古人一般七十岁辞官家居),告老(辞官)逊位(放弃职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允许在家门口放上木头架子,遮挡人马,这是魏晋之后高官的殊荣)。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友穆)而不同(结党),服事(从事公职)华发(白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赤壁赋》-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学生版+教师版】

【学生版】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赤壁赋[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望”“曾”“徐”三字及次常用字“赋”“危”“将”。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愀然..()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正襟危坐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II卷)(解析版)详细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高三语文近七年全国卷文言文挖空训练(师生版)

高三语文近七年全国卷文言文挖空训练2019全国一卷贾生列传贾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凭借)能诵诗属(zhǔ撰写)书闻于郡中【郡为行政单位。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贾谊《过亲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共为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
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
】/吴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掌刑狱。
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为河南【在明代以前,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守【又称“郡守”,西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司法、军事、财赋等事务,历代延置不改】 /闻(听说)其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汉武帝改善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陈情表》:“后刺史臣举臣秀才”)】/召(召见)置(安排)门下/甚幸(宠爱)爱(喜爱)孝文皇帝【即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谥号为“孝文”。
】初立(登基继位),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天下第一,故(过去,旧时)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乃征(征召)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之书。
文帝召以为(任命……作为)博士【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设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
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年少)。
每诏令..【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
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
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
概况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qī)人也。父顺,(任)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喜欢行侠),尚(崇尚)气力(武力,力量),数(shuò 屡次,多次)通(往来,交好)剽轻(强悍轻捷)少年。晚而改节(改变了原来的节操),敦(注重,重视)儒学,习《尚书》,读(研读)律令,略举(列举,提出,说出)大义(要旨,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担任职务)割断(专断,决断),不避豪右(豪门大族)。宠风声大行(名声大震),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为理(治理)?”宠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来)简贤选能(简贤=选能:选拔有才能的人),主簿(bù)\镡(tán)显\拾遗补阙(弥补疏漏或失误),臣奉(命)宣(读)诏书而己(罢了)。”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举荐)(他)(做)茂才(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除(授予……官职)温(县)(县)令。县多奸猾(奸诈狡猾的人),积\为人患(当地人的隐患)。涣以(采取)方略(方法和策略)讨击(讨伐打击),悉诛之。境内清夷(清平,太平),商人露宿于道。其(其中)有放牛者,辄(总是)云以(把)(之,代指牛)属(通“嘱”。托付;委托)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用律法纠正)部(统帅)(的)郡(县),风威(名声威望)大行(大震)。后\坐(因为)考(核查,检查)妖言(怪诞不经的邪说)不实(被)论(判罪)。岁余(一年多),征拜(征召任命)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随从皇帝出行)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公平正直)居身(立身处世),得(能够)宽猛之宜(宽严相济)。其(那些)冤嫌(冤屈仇怨)久讼(长期打官司),历政(历代)所不断(判断,裁决),法理(法律和情理)所难平者,(王涣)莫不(没有不)曲尽(竭力,竭尽)(弄清)情诈(实情与伪诈),压塞(平定,消释)群疑(大家的疑问)。又能以(用)谲(诡诈)数(屡次,多次)发擿(发=擿(tī):揭发)奸伏(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市井及道路之人,这里指普通人。)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一起,共同)赋敛(收齐赋税),致(送来)奠醊([zhuì]祭奠酒)(的人)以(用)千数(计数)。涣丧(骨殖shi,尸骨)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百姓)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兵士衙门)所抄(搜查并没收),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居官任事),不见侵枉(侵害,受冤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心里存有万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于)安阳亭西,每食辄(总是)弦歌而荐(献)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祠堂,庙宇),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专门挑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剧县)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提拔选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督察惩治)奸盗,不得(能)旋踵(1、意指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2. 转身。指畏避退缩。成语:死不旋踵,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一岁断狱(审理,判决案件),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条理)不及之。峻字叔高,涣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qī)人也。父顺,(任)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bù)\镡(tán)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他)(做)茂才(),除()温(县)(县)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的)郡(县),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被)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王涣)莫不()曲尽()(弄清)情诈(),压塞()群疑(大家的疑问)。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的人)以(用)千数(计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于)安阳亭西,每食辄(总是)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剧县)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能)旋踵(1、意指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2. 转身。指畏避退缩。成语:死不旋踵,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