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土地生态学以土地——这一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在土地上的传输与交换,通过生物、非生物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生态结构和功能、土地生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土地生态格局,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服务。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科。

一、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体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土地生态学概念体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相邻学科,如土地、生态、生态系统等等;另一部分是土地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如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等。

在土地生态学中,土地被看作成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全部(岩石圈的上层、整个陆地水圈和生物圈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影响的范围)。在土地生态学中土地不但具有资源和资产属性,而且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能量、物质、信息、价值交流的场所和载体;土地不仅仅具有人类利用产生财富的功能,而且具有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环境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人类物质需要的来源,而且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的基底。因此,土地生态学中的“土地”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在生态学分类中,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由于土地生态学是新兴交叉学科,在生态学中的定位应在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区域生态学之间。

二、土地生态学的学科性质

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又研究和开发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等社会科学范畴。

三、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评价方法、数量模型方法、试验分析方法等等,也包括规划方法和生态重建的工程方法。其技术体系包括各种调查、评价、模型、规划、重建的技术流程及其实践应用。

四、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力理论(生物初级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土地的生物栖息和承载功能理论、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理论、土地的环境功能理论、土地的生态史理论、土地生态过程理论、土地生态变化规律理论、土地生态分异理论等等。

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有: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自然等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包括种群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五、土地生态学与土地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土地生态学与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保护学等密切相关。土地资源学为土地生态学提供土地数量、质量、属性等的基础资料,土地生态学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提供基础理论和理念。土地的生态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各级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生态学将为这种评价提供基本方法。土地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土地生态保护,土地生态学的研究不但为土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而且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技术。另外,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土地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土地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又丰富和发展土地经济学理论。土地信息学等专门技术将为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高新技术手段。

六、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前沿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许多方法理论和技术尚处在探索阶段,这些构成了土地生态学的学科前沿。包括: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如土地的生态功能概念);土地生态学的发展问题(如土地生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土地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划分以及土地生态学发展展望);土地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探讨(如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土地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如土地生态调查评价方法、数量方法、分析和模拟方法等);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如系统理论、控制理论、自然等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及其与土地生态学的联系,以及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生态学中的应用问题);土地生态功能研究(如土地的生物生产功能研究);土地的生物栖息和承载功能研究;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研究;土地的环境功能研究;土地生态过程研究(如土地的生态干扰、土地利用的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过程、土地景观过程、土地能量、水分、物质和信息循环过程等的研究);土地生态变化研究(如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土地生态变化的模拟等的研究);土地生态分异研究(如土地生态单元的地域性、土地生态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地域性、全球土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等研究);土地生态调查与评价研究(如土地生态调查的内容、基本方法手段、土地生态分类等的研究,以及土地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土地生态评价过程和方法等研究);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研究(如土地生态规划的原则、程序、编制方法研究以及土地生态设计理论和实践方法研究);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理论和方法研究(如对土地生态退化及其类型和特征、退化程度、机理的研究以及土地生态退化的恢复措施和途径的研究);土地生态管理和管护研究(如建立土地生态管理和管护法规的研究、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土地生态行政管理的执行和诉讼等的研究);土地生态经济研究(如土地生态价值理论研究、土地生态价值估算和核算方法研究、土地生态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土地生态经济建设的研究)。

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2003年06月19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谢俊奇

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土地生态学以土地——这一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在土地上的传输与交换,通过生物、非生物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生态结构和功能、土地生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土地生态格局,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服务。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科。

一、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体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土地生态学概念体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相邻学科,如土地、生态、生态系统等等;另一部分是土地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如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等。

在土地生态学中,土地被看作成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全部(岩石圈的上层、整个陆地水圈和生物圈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影响的范围)。在土地生态学中土地不但具有资源和资产属性,而且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能量、物质、信息、价值交流的场所和载体;土地不仅仅具有人类利用产生财富的功能,而且具有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环境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人类物质需要的来源,而且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的基底。因此,土地生态学中的“土地”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在生态学分类中,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由于土地生态学是新兴交叉学科,在生态学中的定位应在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区域生态学之间。

二、土地生态学的学科性质

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又研究和开发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等社会科学范畴。

三、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评价方法、数量模型方法、试验分析方法等等,也包括规划方法和生态重建的工程方法。其技术体系包括各种调查、评价、模型、规划、重建的技术流程及其实践应用。

四、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力理论(生物初级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土地的生物栖息和承载功能理论、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理论、土地的环境功能理论、土地的生态史理论、土地生态过程理论、土地生态变化规律理论、土地生态分异理论等等。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有: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自然等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包括种群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五、土地生态学与土地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土地生态学与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保护学等密切相关。土地资源学为土地生态学提供土地数量、质量、属性等的基础资料,土地生态学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提供基础理论和理念。土地的生态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各级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生态学将为这种评价提供基本方法。土地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土地生态保护,土地生态学的研究不但为土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而且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技术。另外,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土地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土地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又丰富和发展土地经济学理论。土地信息学等专门技术将为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高新技术手段。

六、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前沿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许多方法理论和技术尚处在探索阶段,这些构成了土地生态学的学科前沿。包括: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如土地的生态功能概念);土地生态学的发展问题(如土地生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土地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划分以及土地生态学发展展望);土地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探讨(如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土地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如土地生态调查评价方法、数量方法、分析和模拟方法等);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如系统理论、控制理论、自然等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及其与土地生态学的联系,以及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生态学中的应用问题);土地生态功能研究(如土地的生物生产功能研究);土地的生物栖息和承载功能研究;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研究;土地的环境功能研究;土地生态过程研究(如土地的生态干扰、土地利用的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过程、土地景观过程、土地能量、水分、物质和信息循环过程等的研究);土地生态变化研究(如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土地生态变化的模拟等的研究);土地生态分异研究(如土地生态单元的地域性、土地生态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地域性、全球土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等研究);土地生态调查与评价研究(如土地生态调查的内容、基本方法手段、土地生态分类等的研究,以及土地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土地生态评价过程和方法等研究);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研究(如土地生态规划的原则、程序、编制方法研究以及土地生态设计理论和实践方法研究);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理论和方法研究(如对土地生态退化及其类型和特征、退化程度、机理的研究以及土地生态退化的恢复措施和途径的研究);土地生态管理和管护研究(如建立土地生态管理和管护法规的研究、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土地生态行政管理的执行和诉讼等的研究);土地生态经济研究(如土地生态价值理论研究、土地生态价值估算和核算方法研究、土地生态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土地生态经济建设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 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 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追求真理,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系统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全面了解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外语水平教高,具备并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能从事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独立研究,高水平教学、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6个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态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草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生态过程,草地景观格局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可持续发展等。 草地生态学是内蒙古大学最早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继侗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办,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积极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发蒸腾,植物个体与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态,高等植物与菌根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与机理,水分生态因子对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用路径、过程调控等方面的核心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态效能理论及分析方法。21

世纪以来,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潮流,先后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较简单,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因此本学科方向在生态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本方向以内蒙古地区广泛分布的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向之二:植被生态学 本方向以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区域路线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组成与演化,植被空间格局与动态,植被格局与动态,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植被响应,沙地、湿地等特异性景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特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构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植被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拥有广袤的草原与荒漠,是全球独特的景观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开展面向蒙古高原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学研究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特色与优势。近50年来,全面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俄罗斯的贝加尔以南、蒙古国大部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了蒙古高原及相邻地区生态地理分异规律,探索了蒙古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演化的古地理背景,揭示了草原与荒漠植被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提出了中国草原与荒漠植被分类与分区方案,完成了《内蒙古植被》、《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遥感考察》等重要学术著作,内蒙古植被等7套资源系列图、内蒙古草原退化图。本学科方向自李继侗先生创建后,由李博、马毓泉、刘钟龄、雍世鹏等老一辈学者发扬光大,具有雄厚的积累、良好的学术传承和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具有全面收集和存放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植物标本馆和内蒙古地区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本学科方向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植被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大纲(04-4)

《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4216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 7 总学时:60 教学时数:理论课60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是以地质、土壤、植物、气象等课程为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有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 2、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3、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 5、修订的依据: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 (1)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特性;(3)土地资源学发展历史和现状;(4)土地资源学的内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特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要求理解、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与现状。自学时间0.5小时。 第一章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性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的组成、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社会经济特性。 2、教学内容:

GIS高校主要课程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 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 专业基础课:地球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水文学、 专业核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概论、GPS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遥感图像处理、组建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方向课程: 必修:GIS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高程模型、计算机图形学、空间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编程(C++)、地质地貌、环境学 选修:网络编程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微波遥感、计算机视觉、实用遥感图像处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三维信息可视化、测量学与误差基础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概论、测量与地图、地理科学导论、遥感原理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数据结构、遥感综合实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GPS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3S综合实习、地表水热平衡、定量遥感、数字地图制图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许多学者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Risser等提出的5条原则,Forman等提出的7项规则等等。但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用理论这一术语表达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比用原理、定律、定理等方式更适宜些。相关学科为景观生态学提供的基础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项。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 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二者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有综合发展为一条景观生态学理论原则的趋势。 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等。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因此,空间分异性生物多样化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述。 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等。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理保护的桥梁。 第一章: 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热量条件(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710 )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将为国家培养生物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要求所培养的博士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献身精神;具有严谨、谦虚、求实、进取、敬业的学风和创新性思维等科学素养。掌握坚实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系统深入地掌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能上获得创造性的成果。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第二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 植物学 1)作物分子设计与种质创新 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和大豆为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改造,创制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2)植物发育的信号转导 主要以拟南芥和作物为材料,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3)植物激素与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 以拟南芥和作物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和周围环境如逆境,营养缺陷和干旱等信号互作的分子机理2. 动物学 1)动物遗传学 主要研究动物染色体结构及其演化;动物功能基因的克隆;动物分子系统学及分子进化等。 2)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主要研究动物蛋白质、抗菌肽和酶的纯化、性质、功能、基因克隆、体内表达及调控和重组表达等。 3. 微生物学 1)微生物生理生化 本研究方向从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及微生物酶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微生 物对纤维素、木素等生物质的降解酶及其生物质的降解机理。 2)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转化、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生产的微生物技术研究,促进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3)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研究与工农业、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的微生物基因、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生物酶的分子改造和代谢途径的改造,进行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土地的功能和性质分别是什么?P5 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1章 农业用地评价的选择要素有哪些? 第2章 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有哪些? 1)经济有效性;2)生态安全性3)系统协调性4)结构适宜性 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地方性分异规律4)城乡分异规律 按八大类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哪些类型? 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 第3章 土地评价: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1)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为土地管理服务;4)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 土地评价的原理有哪些? 1)多样性原理2)综合性原理3)限制性原理4)系统分析原理5)相对性原理6)可比性原理 土地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比较原则——是土地评价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土地评价时应: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 2)针对性原则——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的土地评价原则。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针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条件。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它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它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 容积率: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 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种生态系统的性状、大小、数目、种类和构图与能量、物质和物种分配的关系) 景观功能: 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 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 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包括下述内容: ①景观生态分类;②景观生态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施。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整体论是1926年由Smuts提出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说明,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一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稳定态的维持机制称之为内稳定性,它是靠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因素使系统处于两种动态平衡之中。

所以从根本上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内稳态的机制,也就是研究地表所有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的。 关于垂直异质性问题,由于欧洲学者对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解,与R.Forman和M.Godron的定义有所区别,比如荷兰学者I.S.Zonneveld指出,应将景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又认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包括范围大小。景观是在地球表面由所有作用因素形成的开放系统。这些因素组成三维现象。水平方面表现在互相联系的要素的水平格局上,垂直方面表现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很多“层”上。景观的每一层成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如地质学、土壤学、植被学等),而独有景观生态学则将全部土地属性形成的垂直异质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景观生态学最基本的特点。可见,整体范围内的垂直和水平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man & Godron (1986)提出下列七个景观生态学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structureand function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flowprinciple): 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redistributionprinciple):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 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 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 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土地生态学以土地——这一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在土地上的传输与交换,通过生物、非生物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生态结构和功能、土地生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土地生态格局,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服务。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科。 一、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体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土地生态学概念体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相邻学科,如土地、生态、生态系统等等;另一部分是土地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如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等。 在土地生态学中,土地被看作成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全部(岩石圈的上层、整个陆地水圈和生物圈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影响的范围)。在土地生态学中土地不但具有资源和资产属性,而且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能量、物质、信息、价值交流的场所和载体;土地不仅仅具有人类利用产生财富的功能,而且具有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环境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人类物质需要的来源,而且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的基底。因此,土地生态学中的“土地”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在生态学分类中,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由于土地生态学是新兴交叉学科,在生态学中的定位应在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区域生态学之间。 二、土地生态学的学科性质 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又研究和开发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等社会科学范畴。 三、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土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评价方法、数量模型方法、试验分析方法等等,也包括规划方法和生态重建的工程方法。其技术体系包括各种调查、评价、模型、规划、重建的技术流程及其实践应用。 四、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力理论(生物初级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土地的生物栖息和承载功能理论、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理论、土地的环境功能理论、土地的生态史理论、土地生态过程理论、土地生态变化规律理论、土地生态分异理论等等。

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 系统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实验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与国外同行进行一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具有从事生态学及生物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业务管理和教学工作等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6个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演替与恢复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态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草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生态过程,草地景观格局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可持续发展等。 草地生态学是内蒙古大学最早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继侗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办,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积极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发蒸腾,植物个体与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态,高等植物与菌根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与机理,水分生态因子对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用路径、过程调控等方面的核心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态效能理论及分析方法。21世纪以来,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潮流,先后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较简单,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因此本学科方向在生态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 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 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 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 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

土地资源评价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土地资源评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土地评价 2、土地质量 3、AEZ法 4、标准样地法 5、LGP带 二、填空题(20分) 1、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评价的原则是()、()、()、()。 2、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是编制土地评价图的基础图斑,产生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有()、()、()、()、()。 3、土地是由气候、陆地地表水文、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下潜水、地质以及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评价研究的土地质量的好坏与构成土地的全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类别主要包括()、()、

()、()、()等。在评价中选择的评价因素正确,评价结果才能合乎实际。选择评价因素的原则包括()、()、()、();选择评价因素常用的方法有()、()、()、()等。 4、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将土地利用大类按()优先性排列,并在土地生产潜力划分中作出了三个基本前提假设,即()、()、()。 5、AEZ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是()的评价,其缺点主要有()、()等。 6、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是按行政区组织的,即()、()、()三级。描述并表达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特征好坏的因素体系包括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和()两个方面。后者又包括“()”和“()”。 7、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是()、()、()、()。 三、简答题(50分)

1、土地评价的基本目的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 基础资料。那么,土地评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哪些方面?(10分) 2、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分别是什么?(10 分) 3、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三者 的评价分类系统是什么?并阐述每一个级别是如何界定的。(1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