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 93、伯夷论素材

合集下载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伯夷列传读书笔记篇一:读《史记》之《伯夷列传》有感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为人所称颂,研究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史记》的,因为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真性情真学问来为文写史的,我们且看他冠以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真能印证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时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不为过也。

《伯夷列传》看起来好像是为一个人做的专传,其实是二人的合传,还包括了伯夷的弟弟叔齐。

书中这样记载他们的行迹:“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引出这段历史记录之前,作者先以大量古代先贤明德求礼的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对谦让权位的赞扬,又用孔夫子的话加以印证人们的思考和看法,到底他们这样礼让,是在作秀还是其真实的内心需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以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是孔夫子明确无误的赞誉之词。

可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会因为圣人之赞而不作分析的接受,他以为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他就把原文记录拿来,然后说“余悲伯夷之意,睹逸诗可异焉”;而后又发出疑问:“伯夷叔齐”的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并不是那样简单,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他最后感慨道,“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其实是有必要进行再次品评和认识的。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韩非子功名》史记伯夷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韩非子功名》史记伯夷列传》含答案

的“临”意思不同。

B.“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中“制”可解释为“控制”,与“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中的“制”意思不同。

C.“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中“致”可解释为“获得”,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中的“致”意思相同。

D.“得夫子而名益彰.”中“彰”可解释为“彰显”,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中的“彰”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桀和尧的治理表现得出结论,相较于品德和能力,统治天下更需要位势。

B.材料一作者提出民众和臣下的“共载”“共立”要依赖君主的“安”和“尊”。

C.材料一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揭示了建立功名需要三大条件,即权势、人心、技巧。

D.材料二中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助二者名传后世,而隐士声名湮灭而不为后世所称道,实在可悲呀!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2)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答案】10.DEG11.B12.B13.(1)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

(2)普通的人要想修养品德、建立声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怎么可能使声名流传到后世呢。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

“人主之患在莫之应”中“人主之患”作主语,“在”作谓语,“莫之应”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莫应之”,意为没有人响应他,作整句话的宾语,主谓宾完整,故在D处断开;“曰”表说话,其后所说的内容应独立成句,故在E处断开;“—手独拍”为主谓结构,“一手”作主语,“拍”作谓语;“虽”为连词,连接下一个句子,故在G 处断开。

故在DE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站在高处看低处;/面对、对着。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②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盗跖:相传为古代的大盗,生性暴虐,横行天下。

后用以形容残暴的人。

1.解释以下加点字。

(1)怨是用希.( )(2)睹轶.诗可异焉(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常与.善人()A.帮助B.结交C.跟随D.给与(2)糟糠不厌.()A.嫌弃B.满足C.憎恶D.吃饱3.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4.翻译句子。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J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日,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二)孟子论伯夷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二)孟子论伯夷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二)孟子论伯夷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一)伯夷目不视恶色(二)孟子论伯夷阅读答案与翻译(一)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关于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①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②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

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

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小题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不顾人之是非(回头看)B.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深厚)C.乃独以为不可(偏偏)D.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抱祭器而去之夫环而攻之D.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小题4】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4分)答案【小题1】A (3分)【小题2】C D (4分,各2分)【小题3】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

文言文阅读 专练(含答案)2024 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练(含答案)2024 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2024 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

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

孔子过之,不轼。

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

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

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鉏麑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

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遂触槐而死。

齐人有子兰子者,事白公胜。

胜将为难,乃告子兰子曰:“吾将举大事于国,愿与子共之。

”子兰子曰:“我事子而与子杀君,是助子之不义也。

畏患而去子,是遁子于难也。

故不与子杀君,以成吾义;契领于庭,以遂吾行。

"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君,黜兵而退。

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

"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

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

”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

"退而伏剑。

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

”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

(节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B.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C.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D.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勇而果于行"与“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果"字含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伯夷论(原文)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

”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

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93、伯夷论译文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

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

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

”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
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

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

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

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

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

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

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

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

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

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会仅仅是姜太公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