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与审美趣味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与审美趣味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与审美趣味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审美的源泉。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这些追求和趣味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古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体现在对于意境的追求上。

古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注重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或者意境。

他们通过巧妙的描写和运用修辞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或者思想。

比如《红楼梦》中的“情”和“景”就是作者曹雪芹追求的意境,通过对于人物情感的描写和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悲凉和忧伤的氛围。

这种对于意境的追求,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体现在对于语言的追求上。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是华丽而精细的,作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比喻,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秋夜气息,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夜色中的冷凉和闪烁的流萤。

这种对于语言的追求,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在表达意境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

此外,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还体现在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栩栩如生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通过对于人物的描写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揣摩,作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比如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正义感的英雄人物,他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刻画。

通过对于他的经历和内心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和成长过程。

这种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读者仿佛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除了美学追求,古代文学中的审美趣味也是多样且独特的。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与人生态度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们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人性和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多种多样,既有儒家的崇尚礼仪和道德的审美观,也有道家的追求自然和超越尘世的审美观,还有佛家的超脱和解脱的审美观。

这些审美趣味在不同的作品中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儒家的审美趣味。

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的审美趣味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上。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形象既有儒家的人性之美,又有儒家的悲剧意味。

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纠葛,展现出了儒家审美趣味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

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能够感受到道家的审美趣味。

道家强调自然和超脱尘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的审美趣味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

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和《静女》等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道家审美趣味中的自然之美和超脱尘世之美。

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能够感受到佛家的审美趣味。

佛家注重超脱和解脱,追求人生的真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佛家的审美趣味体现在对人生苦难和解脱的描绘上。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超脱和解脱。

这种佛家的审美趣味,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解脱的真谛。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不仅体现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和观念,更体现了古人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态度多种多样,既有对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也有对人生美好和意义的追求。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它们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才能够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美学 5-8

美学 5-8

审美趣味的个性化◎什么是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

※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审美趣味的特征:第一,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二,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

※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第一,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审美活动的最高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

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追求。

首先,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人崇尚的美德如忠诚、孝顺、仁爱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传统家庭道德和孝道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对传统价值的关注和反思,使古代文学成为了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

其次,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其对历史的记录和反思上。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和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方方面面。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种对历史的记录和反思,使古代文学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古代文学的审美趣味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着读者。

例如,在唐代的诗歌中,诗人们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审美趣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上,更体现在读者的阅读方式和心境上。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需要读者用心去品味和理解,通过对作品的细细品味,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和情感。

古代文学的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其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上。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例如,在宋代的词作中,词人们常常以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使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发。

总之,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美趣味的标准特征

审美趣味的标准特征

审美趣味的标准特征
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对于美感的喜好和判断。

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

但是,在人类文化中,有些审美趣味是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一种标准特征。

首先,对称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审美趣味。

人们喜欢对称的形式,认为它们更美丽、更完美。

这种趣味在建筑、艺术、设计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次,颜色的运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趣味。

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某些颜色作为主色调,而将其他颜色用于衬托或补充。

在不同的文化中,颜色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但是人们都会认为颜色的搭配和运用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趣味。

另外,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审美趣味。

人们喜欢将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种趣味在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后,创新和个性化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愿意尝试新颖的设计和创意。

这种趣味在当代艺术、时尚等领域中有着显著的影响。

总之,审美趣味是一种个体的感受和判断,但是一些普遍存在的标准特征也在人类文化中形成了。

这些特征包括对称性、颜色的运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和创新和个性化。

这些趣味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趣味

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趣味

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趣味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关注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

审美标准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认知所依据的准则和规范。

而趣味则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要素,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或美学现象感到有趣、愉悦和愉悦的心理体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趣味的关系。

一、审美标准的多样性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同文化和时代中审美标准的多样性。

审美标准因人、地、物、时而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影响。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儒家的审美思想注重内在的表达和稳定的秩序,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由和个性,更注重形式美。

二、主客观标准的融合在审美标准的讨论中,还存在主观与客观标准的关系。

主观标准是指审美经验和感受的个人主观认知,由自身的品味、情绪和经验所决定。

而客观标准则是基于普遍适用的准则和规范,是在广泛社会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实际上,主观与客观标准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交融。

主观标准通过个体的审美主观感受,而客观标准则通过共识和认同形成。

审美的标准既需要考虑个体的主观感受,也需要具备普适性的客观准则。

三、趣味的体验与创造趣味是审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独特体验和情感共鸣。

一个作品或现象是否趣味十足,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特点,也与观赏者个体的品味和心理状态有关。

趣味可以是个体对于美的喜好,也可以是对于特殊形式、意境或情感的欣赏。

趣味的体验是一种享受,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思维,带来愉悦和满足。

同时,趣味也是创造的源泉。

艺术家或美学家通过追求趣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观念。

四、审美标准与趣味的互动关系审美标准和趣味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审美标准是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理解的准则,而趣味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享受。

审美标准和趣味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们的艺术体验和审美观念。

审美趣味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名词解释审美趣味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趣味和兴趣。

它是审美活动的一种体现,通过欣赏和感受美的事物,个体或群体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审美趣味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差异,因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认知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会不同。

首先,审美趣味包括对于艺术的喜好和欣赏。

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人对不同种类的艺术有着不同的喜好和欣赏。

有些人喜欢欣赏细腻的油画,有些人喜欢听古典音乐,有些人喜欢看舞蹈表演,而有些人则喜欢观看电影。

审美趣味与艺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个体才能获得审美的乐趣。

其次,审美趣味还包括对建筑和设计的喜好和欣赏。

建筑和设计是美的实际应用形式之一,它们能够通过空间、结构和材料的组合来创造出美的效果。

有些人喜欢欣赏古老的建筑,如故宫、埃菲尔铁塔等,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现代风格的建筑,如高楼大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同样的,对设计也存在着不同的喜好和欣赏。

有些人喜欢简约的设计,有些人喜欢华丽的设计,而有些人则更喜欢创新的设计。

审美趣味与建筑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和形式的感知和欣赏上。

最后,审美趣味还包括对自然和风景的喜好和欣赏。

自然和风景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美的体现形式,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夜空星星等。

有些人喜欢在大自然中徜徉,欣赏美丽的风景,而有些人则更喜欢拍摄或绘画自然景观。

审美趣味与自然和风景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美的自然元素和景观的感知和欣赏上。

综上所述,审美趣味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趣味和兴趣。

它包括对艺术、建筑和设计、自然和风景等不同领域的喜好和欣赏。

由于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认知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欣赏美的事物,个体或群体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

一、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1. 追求自然真实唐代文人重视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真实和自然。

他们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描写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强调文字的真实反映。

在他们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社会风貌生动鲜活,自然景物栩栩如生。

他们用真实的写作手法打破了以往文人的形式主义,让文学更贴近生活。

2. 追求自由豪放唐代文人渴望自由,追求豪放的格调。

他们逐渐走出传统的束缚,弃用古文的形式,大胆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和表达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采用自由韵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唐代的诗歌,如杨炯的《行路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表达出了他们豪放的精神风貌。

3. 追求意境和深远思考唐代文人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深远思考。

他们以意境为重,通过描写景物、纵情抒发感情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他们触类旁通,善于通过一件小事引发深入的思考,凝练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和哲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即运用了吴兢的对联:“真山九嶷之所在,天柱琼楼之所凭”意境深远,引人思考。

二、唐代文学的审美趣味1. 咏史怀古唐代文人喜欢咏史怀古,对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怀有浓厚兴趣。

他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追思和赞美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敬仰。

他们用咏史怀古的手法表现了对前人的尊敬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2. 描写自然山水唐代文人喜欢描写自然山水,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他们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浩渺壮丽的自然景色。

他们将山水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进行抒发,达到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

3. 探讨社会现实唐代文人勇于探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趣味的定义
(选抄1)作为美学范畴的审美趣味,是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18世纪法国美学家夏尔·巴德曾经把科学和艺术相比较,认为科学主要诉诸理智,艺术主要诉诸趣味,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要进行艺术欣赏或创造活动就必须诉诸审美趣味。

而这里的创造活动就包括我们的现代设计。

那么,审美趣味对现代设计有哪些作用和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选抄2)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包括文学鉴赏与批评活动)中体现的审美感受与倾向。

(选抄3)审美趣味是对趣味进行了美学范畴的界定,表现的是社会个体在审美判断的过程中,主观思想上赋予审美对象的特定倾向性。

有句谚语说“趣味无争辩”就是强调了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观照的表现。

审美趣味的高低
(选抄:高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如果结合现代设计这里的差异性可以理解为设计师的创新性。

而日本的设计师原研哉这一点就做的比较好,他是一个平面设计师,也是“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

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

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最能体现他创造性的作品就是为“无印良品”的广告设计中,他将其主题定为“虚空”——一地平线上,一个近似点的黑衣人面对广袤的苍穹和大地,画面传递的是一种空无的意境。

地平线,是天地间的极致。

地平线上,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一切均从这里开始。

原研哉想要的“地平线”并非纯粹的风景,而是具有容器功能的,能够装载想像力的“地平线”。

对于一个消费品的广告来说它显得过于抽象,甚至没有描述自己的产品或哪怕表白一句自己的品牌内涵。

这也就呼应了“无印良品”“无品牌”的产品理念。

(选抄:举例)在原研哉的诸多作品中,都非常强调空间与留白,他指出“空”可以装进所有,可以提供给受众自由地想象生活的空间,让生活充满各种可能性。

这里的“空”也就是道家“无”的思想。

原研哉的作品之所以富有深刻内涵,恰恰与他自己所具有的“好的审美趣味”有关,他能将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和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性,从而使他的设计作品能够折射出无限的灵晕,给人以美的享受。

原研哉的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的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有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现代设计的理念不断从“高科技”转变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也许这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而这里的“高情感”和审美趣味又有很大的联系,都是从人的情感出发,可见,情感因素在当代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抄:低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消遣化和娱乐化,使审美摆脱了传统经验的无目的的、伍功利的状态,以及在对客体的审美观照下的细细品味,现实情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而今天的视觉文化却无拘束走向了感性的浅白的边缘。

视觉文化中感性的过分理性精神的减少,使得视觉文化失去了该有的文化价值。

不得不提的是当今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产生的过程是便捷的,当人们视觉设计趣味的模糊化。

逐渐被消遣和娱乐所代替的时候,视觉文化中对于科技的运用不能说是不利,而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却又在为我们创造着一个人工的视觉环境。

它是一种客观性缺失的主观创造物,使得人们越来越缺少对自然的感受。

对真实的自然失去了审美的判断能力,逐渐的将我们的视觉引向虚化。

(选抄:低审美趣味)视觉设计过分的追求感官刺激,一味的强调视觉冲击力,使人的
视觉不堪重负;过分的视觉符号化,使人们远离了真实的自然世界,而处于虚化的美中。

进而丧失了真实的视觉体验。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讨论或是追讨一下问题的所在以及责任。

当今的视觉设计已经由传统的平面扩展到三维或多维空间,由静止的变为动态的,出了具有多元化、边缘性的特征外,还该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个性鲜明的人文文化特征,因此要求视觉设计人才应该具有多学科的理论支持,具备相应的扎实基本功。

应该在文化的基础上做一下富有真意内涵的视觉设计从而来让人们享受这个设计带来的趣味。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困难,谁能真正的去做,在经济左右设计的前提下,远胜于对其社会方面功能意义及影响的重视。

虽然我们提出了“绿色设计”、“健康设计”“和生态设计”的概念,单将这些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却是很难的路程。

(选抄:高低对比)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趣味的冲动,当人们欣赏建筑物时,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其原因在于个体心中对所欣赏的建筑物的评价标准不同,有的人欣赏建筑物的外在结构,有的人注重建筑物的使用价值,也有的人强调它的历史意义,虽然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趣味对建筑物进行审美界定,但其共同点在于这些趣味判断都是从社会个体的感性认识出发,没有经过理性的判断,因而此时所表现出来的趣味选择不具有普遍性,是无争议的。

反之,古罗马贵族把在角斗场观赏人与野兽之间的搏斗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趣味之一,然而这一趣味的实现是以牺牲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代价的,显然这种趣味选择是有违伦理道德的,这种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失并且不能被理性思维所接受的趣味选择不仅有争辩,而且应该受到谴责和禁止。

(选抄)对于艺术的欣赏就属于高雅的审美趣味,因为在瑞士美学家苏尔泽看来,社会个体对于艺术的审美是恢复个体人格完整性的有效途径。

他指出“没有教养的人仅仅拥有渴望那些动物生活的那种粗野的感受性;禁欲主义者希望培养出但决不会培养出来的那种人,必然只拥有理性,这样的人仅仅是知者,而决不是行为者。

但是,美的艺术所塑造的人物,则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这种人物的感受性就在于一种使人们适于道德生活的优雅的情感。

由于对艺术的欣赏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欣赏者超脱于普通个体的利益需求,完全从艺术的、欣赏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世界中的作品,以纯粹的眼光批判和贬斥其中罪恶与卑劣的东西,肯定和赞扬美好和有价值的东西,因而个体自然能够从这些高雅的趣味当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世俗的趣味介于高雅与低俗之间,也就是说世俗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低俗趣味。

葛洪在《抱朴子·广譬》中提到:“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彧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

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识儒雅之汪濊,尔乃悲不学之固陋。

”自古以来雅与俗就是相对而言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雅者自雅,俗者自俗。

虽然雅最早据说只是表明地域位置的一个词,但因为雅者正也,雅是朝廷中央那里发出来的声音,那些接受雅的人就似乎高人一等了,而那些接受俗的人似乎就低人一等。

这就有了价值评判的意味,一旦俗了,似乎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其实不然,俗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古语讲“大俗即是大雅”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众多的民俗文化中体现的是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无关乎道德,仅仅是一种带着娱乐性的对历史的缅怀。

因而可以把这一种趣味层次表述为世俗的趣味,既不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也不会推进道德的进步,是中立于雅与俗之间的趣味。

趣味的最低层次是超越了道德底线的恶俗趣味。

这种趣味不是以获得美的和快乐的享受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不惜一切手段的癖好。

这个层次的趣味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从人类的劣根性中衍生出来的。

但是对于这种恶趣味的界定还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并不是对于丑陋的追逐和欣赏都属于低俗趣味,关键在于社会个体关注和分析丑的出发点和最终意图。

以对梅花的欣赏为例,古代文人骚客多爱赏梅,顾炎武也提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可以说,这种审梅之美是以艺术为
出发点的审丑,并不是低俗、恶俗的趣味;相反,如果为了使梅花达到这样“曲”的效果,人为的破坏其自然的美,“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样一味讲究人为,而忽视了自然的天性,则会使社会个体的趣味从一种艺术的审美趣味转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审美趣味。

经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肯定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讲,审美趣味是有着高低层次上的区分的,其中高雅的趣味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应不断的发扬;而恶俗的趣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应通过道德的引导教育予以遏制。

只有明确了“趣味无争辩”的道德限度和“趣味有高低”的伦理内涵,才能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审美趣味选择扭曲的问题进行现象的了解、原因的分析、影响的阐述和解决办法的施行。

(选抄:区分审丑与审美)纵观古今中外审丑需要的发展史,审丑都是从审美的对立面和附属位置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审丑需要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在消费时代的影响下,社会个体的审丑需要偏离了正常的轨迹,向着病态的趋势发展。

消费时代中审丑在某些领域已经偏离了传统意义上以批判的视角审丑的轨迹,社会个体对于丑的认识,不再是以丑衬美、化丑为美,而是把丑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手段,以丑为乐,不辨美丑。

当今社会对于丑在艺术领域的认知能力在不断的下降,这无形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审美趣味,使得病态的审丑文化盛行,而且这种病态审丑在社会个体中已经成为了潜在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